教你找到求职的捷径:求职赢家的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15:14

  

  第1节:中国职场的"怪异"现象

  求职赢家的秘诀:

  教你找到求职的捷径

    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职场这个特殊的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涌现了许多核爆式的新闻事件。这些事件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打破了昔日必然会成功的神话,它们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人们在无比震惊、感叹和不解之余,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

  下面将一部分被媒体报道过的人才类新闻汇集于此,通过标题新闻和摘要的形式再次展现出来,借此提醒大家思考:职场为何会出现这么多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我们怎样去避免出现这些现象?……

  1.标题:北大毕业生在家卖糖葫芦

  摘要:曾是理科高考状元的北大学生武小锋2005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大连老家卖糖葫芦……(刊登媒体:《北京晨报》2006年1月4日)

  2.标题:40次面试被拒--上海交大学子为何成了拒无霸

  摘要:一位姓蔡的同学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热门专业--计算机系,且在计算机公司实习过,经验丰富,但在求职时却屡屡失败,原因就是他不会自我推销……(刊登媒体:东方网《劳动报》2005年7月11日)

  3.标题:高校毕业生身价大跌--电子专业毕业月薪800元,博士生月薪1400元

  摘要:北京工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何亮(化名)学的是电子信息专业,这是非常热门的专业,当年报考的人趋之若鹜。开学时班主任曾骄傲地说:毕业时月薪低于5000元的单位不要去;读大三时,时过境迁,何亮发现师兄师姐当中有的人月薪800元,他的心突然就凉了。

  而汤正(化名)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毕业生,4月份他曾咨询过就业专家。专家说:一个博士生在北京人才市场上的基本价位应该是5000元左右。到了5月份,汤正四处奔波,最终在一家出版社找到了一个职位,月薪1400元……(刊登媒体:《财经时报》2005年5月30日)

  第2节:中国职场的"怪异"现象

  4.标题:硕士研究生遭遇就业尴尬--企业大都需要本科生,想去高校或研究机构,学历又不够

  摘要:记者采访了首都经贸大学的毕业生赵芳,她说:3年前考研主要是为了今后能够找到一份比较合适的工作,但现在看来,就业压力更大……(刊登媒体:《中国青年报》2007年2月12日)

  5.标题:一个it神童的求职困局

  摘要:一个在高中时就被媒体誉为it神童,大学时就获得了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签名的mcp(微软许可证专家)、mcpda(微软数据库管理员)和mcpse(微软系统工程师)3个资格认证的青年潭熙(化名),曾向社会发出过100多份求职简历,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刊登媒体:《中国青年报》,2007年2月12日)

  6.标题:求职路上

  摘要:中央财经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熊×同学是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在校时还担任了学校《就业指导报》的主编,但到了市场上,他找了好多家单位都未被接收。(播发媒体: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006年4月2日)

  我没有名校的文凭、不是学的热门专业、没有职称、外语不好、普通话也不流利、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此外,我还有其他的弱点和不足。在常人眼中,我的条件是属于求职难这个范畴的,但就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我却单枪匹马勇闯职场。经过多番努力,先后被tcl等众多中外知名大企业、大公司争相聘用。起点不高,但就业率高,我成了中国普通学历高就业的典型,我创造了职场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卢文辉求职现象。

  这个现象与前面所说的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职场奇异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它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说实话,我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求职英雄、求职大赢家和求职高手之类的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因为主客观的原因有过多次的求职经历,求职应聘曾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它甚至一度占用了我很多精力。对于求职,我的确有太多的体验和感受。但事实上,我不喜欢被说成是求职英雄,也不敢当。在我眼中,英雄是非常高大、神圣和辉煌的人物,而我只不过是一个和大家一样,在职场不断拼搏的普通人。

  第3节:中国职场的"怪异"现象

  但是,我很喜欢被称为赢家,因为赢家是一个市场化的概念,它表明你经过了市场竞争并获胜了。至于说高手,我肯定算一个,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比较贴近市场和自己的实际,因此常常能达到目标。

  由于媒体的报道,许多人知道我的一些经历。但对于我的成长背景和奋斗历程,我的经验、技巧、心得和感悟是什么,赢家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大家几乎都不知道,而这恰恰是大家最想探知和了解的。本书正好适时推出。

  这两年,我曾应邀到一些大学作演讲和报告。所到之处,大家争先恐后地向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给予了回答。面对大家期待的眼神,我恨不能对每个学生都亲手帮上一把。如今,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却在就业最紧要的临门一脚失去机会,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我通过亲历和其他渠道,了解到大中专毕业生在涉足职场时遇到的种种压力、矛盾和困惑,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许多缺陷、不足和问题。比如,很多大学生至今还认为,求职就是交简历、等通知,四处撒网碰运气……求职真的这么简单吗?为什么有的人一次发出100封求职信,但却碰不到一次运气?虽然他们天天在求职,但我认为他们仍然还不会求职,因为有的人连最基础的简历和求职信都写不好。说实话,我没想到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求职技术和理念都那么欠缺……

  看到无数人站在职场大门前,我觉得自己的理念、胆识、经验、技巧、谋略和我的独门求职法对大家会有所启迪和帮助。我的经历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可以从实践的角度引导大家更好地求职应聘。于是,就有了本书。

  除了讲演、写书之外,我今后还计划在贵阳建立一个求职就业展览馆,我要把自己20多年来的职业历程、经验、精典求职案例、相关文物、文件、照片等一一展出,让大家有更生动、更直观、更真实的感受和感悟。

  第4节:中国职场的"怪异"现象

  我历经多年悟出了一个道理:求职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还未被认识的科学,它涉及很多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次求职都需要很好的策划。

  我认为,如果大家都能像我一样去对待求职,不断地去动脑筋、想办法,善于创新,多一些谋略,提早做好准备和准确定位,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毫不畏惧地拼搏,不断提升竞争力,那么大家也一定会成为赢家!因为先天不足的我能成功,大家为什么不能?

  当前,就业形势的确很严峻,但对于广大的求职者和大中专学生来说,我应该是他们自信的源泉,大家应从我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

  每个人的职场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体制的原因、家庭的原因,或者为了能从事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者因为所在企业出现危机,我有过多次求职经历,也有过起伏和挫折。想当年,我和现在的求职者、毕业生一样,也曾在职场中面临着困惑和烦恼。那时没有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全靠自己摸索总结。虽然我总地说来比较顺利,但也是磨出来的,也走过一些弯路。今天我把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故事提炼出来,就是希望能让广大求职者和大中专学生们少走弯路。

  我的职业有过变动和调整,但不管干什么,在哪里干,我都竭尽心力,对工作不仅认真负责,而且作出了成绩,这也是我成功的地方。因为在职场,一切都要靠积累,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在上家的表现往往决定了下家对你的取舍,从学校到职场,概莫能外。所以每段历程都很重要,而我正好在不同的阶段都把握住了自己,并很好地展现了自己,所以才会有招聘方争抢着用我。

  除了做事的硬本领外,我做人的软实力也在不断强化。所以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得到了许多贵人的相助和喜欢,使我在职场的生存发展中变得更加自信和顺利。我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本书中有详细的讲述,这些也很值得大家参考和借鉴。总之,我想让本书不仅对怎样找工作,而且对怎样干工作都能带来有益的帮助。我希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大家求职、就业命运的书。

  第5节:中国职场的"怪异"现象

  我常常会思考职场中为何会出现100多名硕士研究生登记失业等这些令人吃惊的现象,通过对比,我发现在市场面前我比他们更有竞争力,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虽然我没有职称,学历也比他们差,但市场为何偏偏青睐我?什么才是市场上真正的竞争力?我比他们强在什么地方?大赢家到底赢在哪里?看完此书,读者就会找到答案了。

  总结过去,我之所以能成为职场竞争的胜者,从大环境上讲,完全得益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是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型,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扩大和深化的结果。所谓职场赢家,是市场化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里,人们不认识求职,只知道计划和分配。我的经历从一个小小侧面见证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我正是在这场大变革中获得了丰富的职场经验。我要感谢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和时代,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从微观方面讲,具体到我个人,我摸索着走出了一条有自我特色的、与众不同的职场之路。因为有创新、有突破、有坚持,所以我才立于职场不败之地。

  卢文辉

  2008年8月

  第6节:求职面试宝典

  第1章

  求职面试宝典

  01人在职场,不竞则退

  看到众多学弟学妹们在职场跋涉奔波,我仿佛看到了16年前的自己:一样的艰辛,一样的不容易。毕业前夕,人人都在忙于跑招聘会或四处托亲人、找关系等,大家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当今社会,不竞则退!在职场尤其如此啊!

  说到竞争,我的经历应该对大家有所启示。我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回顾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一段充满竞争、奋斗的历程。

  1992年,大学毕业不久,我就辞去公职,投身市场,主动选择了竞争。当我只身到广东自谋职业时,人地两生,我没有过硬的文凭做金字招牌,没有举荐信,没有任何熟门熟路的关系,我在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不断拼争。在经历了不懈的忍耐、努力和坚持之后,凭借逐渐增强的能力、实力,逐步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么多年来,我由于以下原因有过多次的求职经历:

  不愿意被别人计划,故在大学时期就积极进行求职实践,为日后进入市场作准备。

  不甘平庸,不愿在当时封闭、僵化的环境下生存,故辞去公务员职务,南下广东求职,自谋生路。

  为了找到一个更理想、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故适时适地地进行了职业调整。

  在面临企业被兼并、人事出现动荡、遇到工作不顺心等职业危机时,被迫为寻找新目标而求职。

  未雨绸缪,以防万一,居安思危,为了拓展就业之路而进行跨行业求职。

  总之,我一直处于动态的竞争环境中。我好比穿上了红舞鞋,在不停地跳,很难歇下来。我明白一个道理,自行车只有在行驶中才会平和稳;如果停下来,不是歪就是倒。因此,就业竞争越激烈,我越想通过竞争去接受市场的考验和打磨。

  从1994年起,我把自己定位为营销人。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销售工作充满了竞争,非常具有挑战性,也最能锻炼人,而我长期所在的行业又是竞争最激烈、最严酷的家电业。处于家电大战的风口浪尖,更是不竞则退啊!没有办法,只有拼!企业拼产品、拼技术、拼价格,个人拼智慧、拼知识、拼综合素质、拼吃苦耐劳、拼团队精神……内功外功都在拼!面对时时涌来的压力,除了千方百计动脑筋、想办法、学更多的东西、勤奋敬业之外,没什么能帮我。

  人们常说,人在销售部,年年有进步。这话其实是说,竞争逼迫你不得不去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否则就只有被淘汰。

  通过多年来主动地竞争,如今在职场,早已是工作来找我,而不是我去找工作了。我能做到这一点,完全是多年竞争生涯所造就的。

  说到当前的大学生求职难,我觉得是难者难,易者易,关键看你有没有竞争力。竞争力往往只能在竞争中才能真正培养和形成,所以大家要积极参与竞争。

  小提示

  第7节:学会随行就市

  对于初进职场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竞争,这时换个思路和角度,少一点好高骛远,多一点脚踏实地,求职之路会宽广许多。从学校进入社会,最重要的是要完成从能学会考到能干会做的转变,必须贴近市场的要求去修炼自己的内外功。

  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胆量,在激烈的竞争中,环境越艰难越要拼!要有冒险精神,敢于闯荡。只有大胆去尝试、去行动,才会赢得机会。

  职场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刚踏入社会肯定会遇到失败、会有阵痛,这是绕不过去的。面对残酷的市场,必须知难而上。一个人只有学会了竞争、习惯了竞争,最终才会赢得竞争。这虽有套话之嫌,但的确是我多年求职生涯的切身感受。

  学会随行就市

  1992年的6月,当我第一次来到深圳时,顾不上看一眼深圳的名胜景点,稍作停顿,便迫不及待地奔人才市场而去。位于深圳华强路上的人才交流中心,如同春运的火车站一般,人山人海,人满为患。室内空气很差,人又多,热气逼人,人人汗流浃背。在每一个招聘展台前,都围满了许多的求职者。

  面对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招聘启事,我贪婪地一个不漏地看得眼睛发直。来之前,我有一个笼统的想法,要尽量专业对口,要能发挥专长。我认为自己从事新闻、行政、文秘等工作是很对口、很适合的,可走遍大厅不见有媒体招聘,于是我选择了两家招聘总经理助理和秘书的公司,很快填好求职申请表交给第一家。

  正手忙脚乱的招聘小姐一边接过我的简历,一边习惯性地问道:哪个学校毕业的?西南民院。什么西南民院?就是西南民族学院。在哪里?在成都。你学什么专业的?问到这里时,招聘小姐总算开始拿起我的表格看了一眼。你应聘总经理秘书?!在我还没有回答所学专业是什么时,对方大声的反问打断了我。对不起,我们只招女生。不容我再开口,对方已一把将表格塞到我手里转而接待其他人了。

  第8节:学会随行就市

  我一时无措,只好退出来。第一炮没打响,心里多少有些不快。想到对方连我的具体情况还尚未了解,仅凭性别就作取舍,我并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认为错过我是他们的损失和遗憾。此时的我仍是一脸的自信。

  我赶紧又填了一张表,迅速赶往第二家对口的招聘单位那里,只见两三个人正在收拾东西。咦!好像要走人,我赶紧冲上去把求职申请表递过去。对不起,我们的招聘已经结束了,名额全满了。我条件不错的,麻烦您看一下吧!对方的手里拿着东西,他们没有接我的申请表,只是礼貌地说:以后有机会再联系好吗?

  天下真有那么巧的事吗?早不结束晚不结束,刚轮到我就结束。是命运在捉弄我吗?看来应聘时机很重要。我心里很不服气:难道已找到工作的人就一定比没找到工作的人强吗?

  可人家已被圈定了,就算我比别人更适合那个岗位,但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求职应聘其实有一定偶然性,时机是很重要的。工作没找到,体会已有一些。求职第一天我空手空腹回到旅店。

  晚上我开始总结分析:其实我有一份不错的履历呀!为什么第一天不顺利?再看看履历表,我仍然在自信中入睡。

  第二天一早,我又精神抖擞地来到华强路。为了不重蹈覆辙,我特别留意是否有招男秘书、男助理的单位,好不容易发现一家招聘公关人员和文秘并注明男女不限的公司,这对我来说是个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

  看着一个个对手拿着的红本本,听到他们与招聘官的一问一答,真是来者不善。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不少的名门望族。有几个人还是研究生,当然也有一部分如我者,学历平平。经过观察,我感到招聘单位十分看重英雄之出处。的确,在那个年代,文凭的含金量和分量远比现在要重要得多。回想头一天,那位招聘小姐竟然不知西南民院是什么学校时,我突然多少有点底气不足。

  第9节:学会随行就市

  还好我有一些媒体通讯员证之类的证书,轮到我时,我将打包好的资料交过去,招聘主管默默翻看,我紧张地望着他,他对我说:你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过我觉得你应该去联系新闻单位,学中文的嘛,又当过记者通讯员,去写文章、搞采访更适合……语气很温和,但令我很心寒。这不就是回绝了吗?

  我不甘心,继续缠着他。一个劲地说明自己能干好公关及文秘工作,于是他又说,要做总经理的助理或秘书要求还很多。第一,要重点大学毕业;第二,要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第三,要在深圳居住一年以上;第四,以招女性为主……原先招聘启事上没有要求的条件这时不断地被说出来。现在回头看,我好像遇到了许多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经验歧视、性别歧视等。

  对于企业的招聘要求,有些我可以理解,有些我不理解。我不明白学中文专业的却做不成文秘;而业内公认新闻与公关是双胞胎的关系,我在读大学时曾有过多年新闻工作经历,这难道不是经验?还有,我苦读10多年,难道就因为我是男的就与秘书、助理和公关无缘吗?在深圳,想不通的事也得想通。如果你想的与用人单位想的不一样,那你得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想,主动权在人家手上,这就是市场。

  天天泡在人才市场,一周很快过去了,我仍一无所获。这时我想起一年多前,在大四时曾录取过我的广州广达公司。于是我转头赶往广州,可人家说已没有空缺职位。之后我又前往顺德,去找大学时曾求过职的康宝、鹰牌等企业,结果人家也是暂不需要人。无奈之下,我又重返深圳。

  经过仔细对自己进行了再分析后,我觉得应该主动上门联系一下新闻单位,于是我赶往《深圳特区报》和《深圳青年》杂志社,结果哪有我的机会……

  南下之初,我品尝到了艰辛和苦涩……我突然觉得自己要改变了。怎么变?那就是放弃固有计划,随行就市!

  小提示

  第10节:对号才能入座

  对于初进职场的大学生等求职者来说,真正接触市场以后,大家才会发现自己拥有的优势和条件不一定适合市场。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也会差距很大。自己看自己和用人单位看自己永远是两种结果。怎么办?这就要学会随行就市,只能让自己去适应市场和适应用人单位。人员招聘是极其个性化的选择,一万家企业可能有一万个标准。你到底适合哪一家?这里的所谓适合,就是指要从用人单位的标准、需求和大学生自己的条件与求职定位上去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能相融就是适合。

  大学生在刚进职场时,有一个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求职还需要时间和耐心。求职,谁没尝过苦涩?人人都是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习惯到习惯的,在这个过程中,碰壁反而让你更看清自己。明白此路不通,得改走一条,从而让自己进入调整期,通过与市场的几度磨合,你才会发现适合你的单位一直都存在,只是之前你没有找到它。

  对号才能入座

  一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工作没找到,费用却一天天在增加。六月的广东,酷暑逼人,一天光买矿泉水就要花去10多元,开支不少。身上所剩的钱也不多了,已进入决战时刻。

  为了尽快找到工作,我开始降格以求。不能再死盯着知名企业、大企业的总经理助理、秘书之类的职位了,高不成得先低就。对文员、仓库保管员、甚至营业员这些我原先根本不考虑的职位也关注起来,我必须得尽快先敲定一家单位。如果空手而归,这次南下算白跑了。耗时、耗力、耗钱,一切都白费了,而且即使下次再重新来过,谁能保证就会成功呢?所以目标和自我定位一定得调整!

  也许是上苍有眼,也许是我的执著有效,一天下午,当我在人才市场接受一家公司问询时,对方又提到文凭的重点非重点问题,情急之下我对招聘人员大声说出:我没有北大的文凭,但我可能有北大的水平!

  第11节:对号才能入座

  这句话被邻近另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听到了,他们把我叫了过去,他们的主管问我何以说出这样的话。见有人主动关注自己,我一时激动,就将这期间受到的学历和性别等歧视一吐为快。对方耐心地听着。我隐隐约约感到这家公司不是唯学历至上的公司,同时我也得知他们要招人事部专员。但一想到自己的学历的确没什么分量,专业不专。我突然想凭胆量加深他们对我的印象:

  贵公司可以先试用一个月,干不好,我分文不收,自动走人。不知是不是全靠这句话,该公司同意让我第二天去厂部复试。这时我仔细地看了看他们公司的名称:深圳华雅钟表有限公司。

  复试共三个环节,人事部黄小姐--行政厂长李先生--总经理叶先生。黄小姐这一关比较轻松,因为前一天与他们招聘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相谈甚好,已有铺垫。行政厂长李先生面试时,他对我在检察院的工作经历颇感兴趣,追问不断。我敏锐地挖掘出一些亮点并结合应聘职位抛出一颗炸弹:

  我说在一个公司内部,行政人事部就相当于立法机构,同时又是执法部门。这跟我过去办案执法有许多相通之处呀……李厂长对此点头不止。此外,我还说,人事部和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要打交道,而我的沟通能力较强,搞过采访工作,很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就这样,本来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的我,却从过去的经历中淘到了人家最需要的东西。

  李厂长特别问我,为何要放弃检察院的铁饭碗而不远千里来广东打工。我说不是我不愿意在检察院工作,而是我不喜欢那种环境,我看不到未来的前景。假如我是在深圳检察院工作,那我可能会珍惜,会好好干……你看,我这话说得多真诚和实在!事实也是这样。总之,言为心声,真诚自然能打动人!

  那你到广东来,觉得个人的前景有多大?李厂长又这样问道。我说:我现在还不知道,因为不知道,说明前景可大可小,这需要看我自己的奋斗和机会,不像在家乡,我现在就知道60岁时是什么样子。李厂长又问我有何职业规划,我说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争取晋升等。他没有过多地为难我,第二关也顺利过了。

  第12节:对号才能入座

  最后轮到叶总面试,叶总名叫叶志明,是华雅的董事总经理,也是二老板。他身材结实强壮,满脸络腮胡,是一个一眼就让人记住相貌特征的人,他也是我南下第一个接触的香港人。

  落座之后,只见叶总找出一大张白纸并拿出一支笔来。我原以为他要当场出考题,其实不是。我见他很费劲地开了口,原来他说普通话费劲,后来我才得知他的英语好过粤语,粤语好过普通话。叶总有许多词汇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时他就只好用笔在纸上写给我看,有时我听不明白,他就一边重复一边做手势。

  面谈中,叶总问我:你是布依族?是的。布依族有什么特点?能歌善舞,会做蜡染等工艺品。他们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在贵州的西南部。贵州属于四川的什么地方?贵州不属于四川,是两个省。西南民族学院是一所什么学校?它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和其他大学一样,只是它招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所以叫民族学院……

  一切都在聊天中展开,叶总的问题也大致从简历中来,主要是了解我,而不是考我。他问得较多的是我大学的课外经历(注意:不是学习情况)和我在检察院的工作情况。问我如何去采访人,办过什么案子,怎样与犯人打交道等。

  交谈中,叶总还重复了李厂长的问题。问我为何原来干得好好的,却要到广东来。我除了重复以前的回答,这次还补充了一句:深圳的工资水平远比家乡高,来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多挣点钱,让生活过得更好。我觉得这样说,更能给他留下真实可信的印象。

  最终,叶总说我虽然没有人事工作经验,但我的综合基础素质不错,公司愿意为我提供一个机会。他鼓励我边学边干、干好工作。经过40多分钟的口谈笔试,叶总最后说了一句ok,就在我的求职申请表最终审批一栏麻利地签上了他的名字。我终于成功了!

  总结这次南下,我还算幸运,在我最需要工作的时候得偿所愿。不过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市场变化之快。一年多前,当我还在大学读书时,没有经验就被广州一家外企录用(后面专门介绍);而一年半后,我在家乡已工作了一年,按理说这时的我更加成熟了,经历也多了,但南下深圳之后,发现找工作困难了很多。这是为什么?后来我明白了,这是竞争空前地加剧了。自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百万人才下珠江,无数精英从全国各地奔涌而来,人人盯着深圳、广州……虽然我自己也有进步,但市场变化更大,而且是很深刻的变化……所以大学生在求职时,不要只看到自己过去在学校或局部地区的优势,而要放眼全局来估量自己,才不至于因盲目自信而受挫。

  第13节:对号才能入座

  小提示

  分析这次应聘,我认为有四点帮助我获得了成功:一是我及时调整了目标定位。二是我在大学的课外经历中所培养的综合素质和在检察院的相关经历。特别是在大学期间的经历对方很关心。所以我觉得大学生在求职时,在校期间的表现很重要,不是考分和成绩,而是实践。三是我的真诚,我先后说了干不好分文不收!南下也想多挣点钱,甚至我还说出已到深圳快20天,前期因眼光过高求职不顺,再找不到工作我就准备回老家下次再来的大实话……事实上,华雅这次招人事专员是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但我的成功应聘也说明一些企业的招聘标准并不是不能改变的。除了经验,他们也看重素质、未来的潜力和可培养性、人品等,单凭某一方面的优势或弱势就一定获聘或落选在职场上都是不常见的。这一点在我后来的经历中多次被证明。

  当前,大学生求职普遍面临着经验关的障碍,我认为缺乏直接经验就要强调相关的间接经验,此外就多用素质、潜力、人品等去冲淡经验的不足,这样也会赢得机会。

  市场总有每个人的位置。事实上,在华雅录用我的同时,一家广告公司又希望我去做广告文案策划。同一个人,相隔不到一月,求职命运就由难转易,其关键就在于要对号入座。

  求职大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我为何会成为求职大赢家,这个过程其实一言难尽。如果要用简单的话来概括,那是因为我求职的次数多了,加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求职能力大大增强,求职技巧更加丰富和贴近市场,这样我才逐渐步入顺境。我成功的基础又是什么呢?我是如何在职场起步的呢?

  在已公开的报道中,大家只知道我从1992年南下广东之后才慢慢走上职场成功之路。事实上,在这之前,在高中、大学时期,我早已有了求职的实践和规划。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是很超前和罕见的。而正是当时的那些实践锻炼为我后来成为赢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毕业后敢南下广东,勇闯职场的唯一理由和优势。这一点是值得所有大中专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第14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学生时代的职业意识培养和相关的实践训练是很多大学生就业最缺乏的资本,这也是许多人毕业之后茫然无措,事到临头无所适从、备感求职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高中阶段,为了高考,大家整天忙于战题海、考高分,而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一些东西。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等在我国的高中教育中几乎还是一个空白,而在大学教育中至今也才刚刚萌芽不久。

  回头看我,我是自发地走在了别人前面。所以我的经历告诉大家,一定要自己想办法先行一步。要在学生时代就培养起初步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这是日后在职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关键。

  小提示

  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思进取,玩乐至上,白白虚度四年光阴,在临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这些人不仅是不可原谅的,而且还应受到谴责。大学生要想在职场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大学四年就一定要尽量丰富自己的经历,早一点接触社会,要完成相关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原始积累,这样才能在毕业时迈出职场成功的第一步。

  早下手为强!做别人没做的准备

  在我的高中时代,我就有了人生的第一次成功求职经历。这在20世纪80年代是非常罕见的。而我的第一次求职经历,完全是受我父亲的影响。

  我父亲在单位大多从事舞文弄墨的工作。我刚念初中时,父亲是《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信息时报》等媒体的通讯员。结合本职工作,他常给新闻单位写稿投稿。而我也长期为他打工--经常跑腿到邮局去邮寄稿件和取汇款。

  我印象中,父亲每次下班回来手里都不会空着,不是拿着报纸就是书籍,还有他收集的一些资料素材。父亲的稿子常被采用,当从报上看到他的名字和文章时,我从内心很崇拜他,觉得他很了不起。每当稿费被汇来,父亲就叫我去取。那时一篇稿件的稿费也就几元钱。每次取回来,稿费大多就成了我的书本费和跑腿酬劳。为了多得零花钱,我心里老想着父亲多写稿,多挣稿费,这样我跑再多趟也愿意。起初,我是出于这种心理才一直关注父亲写稿的。

  第15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父亲长期挑灯提笔,其实更多地是编写工作上的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和有关论文,当在工作中出现了好的典型值得宣传时他才投稿。父亲当时在县经委工作,直到退休长达10多年。经委系统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平时父亲老往下属单位跑,不停地作各种调查,开各种各样的会。当时他还是县委的特约信息员,又是县政协工业志的执笔人以及本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老师。他一人身兼多种职务。

  父亲常说组织上让他做这些事是看得起他,说明他是一个实干的人才,虽然工资不多加一分,但父亲的自满自信常溢于言表。我很羡慕父亲的这种状态,虽然辛苦但被人尊重。朦朦胧胧中我渴望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文人被刮目相看,作家是最吃香的职业。无数人幻想成为文学青年,整天做着作家梦。而在社会上,人们也都觉得能提笔的就是人才。

  出于好奇,我常常会翻看父亲带回家的书报和资料,甚至包括他的工作记录本。这些材料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许多从未了解过的东西。什么生产计划、质量管理、原材料成本、产供销一条龙、职代会、企业结构等很新鲜的词汇和术语,我对此兴趣越来越浓,久而久之养成了看父亲资料的习惯。父亲的记录本成了我课堂书本之外最重要的读物之一,通过它我开始认识和了解到社会崭新的一面。

  作为党报的通讯员,每个月父亲都会收到媒体通联部寄来的学习培训资料,包括传达精神、指导如何写稿和投稿、如何认识形势、如何抓住宣传报道的重点等,内容十分具体细致,指导性特别强。这些业务资料不少是好新闻案例评析,很生动。一篇好稿就是一个故事。这些资料也成了我的故事会。

  上了高中后,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我心中慢慢萌动了一种想法,那就是学写新闻稿。父亲了解我的心思后满口支持和鼓励。事先他并没有刻意要让我像他一样,他是在我自己感兴趣、自己愿意并作出决定的情况下才因势利导具体帮助和培训我的。

  第16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新闻有消息、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等多种体裁和形式。当时的我从写消息入手。写消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汇、优美的语言,不需要复杂的构思和想象,甚至不需要形容词,篇幅要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很适合我。

  说实话,我的文学素养到现在都不高。我从小就不喜欢看小说、读诗歌。我之所以对写消息类的新闻有信心,是因为父亲说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而不是用脑关起门创作出来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新闻敏感,能从生活中挖掘出新人新事。而书上也说,写新闻牢牢抓住全新性、真实性、时效性三大特性就行了。

  我没有作家、诗人的想象力和创作功底,但我喜欢室外活动、喜欢东奔西跑,善于与人交流、沟通,爱接触社会、有好奇心、图新鲜、喜欢观察等,这些性格是采访最需要的基本素质。刚起步时我写的能力不强,那就多在跑的能力上下工夫吧!

  可是从哪里开始跑呢?刚开始在课余时间我骑着自行车在县城到处转悠。几天下来还是不知如何着手。后来父亲告诉我先从最熟悉的学校入手。平时多个心眼观察学校发生的事,看有没有新闻价值。而在学校之外就先从群众来信写起,比如,哪里的道路有坑影响行车,哪里的垃圾堆积如山影响环境,为什么路灯被人为破坏等。

  这些我以前并不看重的事,却成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事,在许多媒体的民生版天天登。写这种稿是有一些批评倾向的,记得我常常在稿件的最后写上一句:请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并及时解决。还别说,县广播电台还真播发了好几篇我写的这类稿件。

  在学校跑新闻,我不仅仅限于本校,还去其他几所外校。从大会上领导的讲话、老师和同学的口中,从每个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各种通知、海报、黑板报中,我搜寻到一条条线索,于是《××在全省数学竞赛中获奖》、《学校食堂又改革了》、《校女子篮球队参加县女职工篮球比赛纪实》、《留美学生××回母校作报告》、《××高考落榜不落志》等稿件相继被采用。当从广播里听到自己采写的消息时,我非常激动,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涌遍全身。

  第17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在这背后,我当然得感谢我的父亲。虽然他常常把我的长篇消息大笔一挥改得只剩下几十字的豆腐干,我曾暗中埋怨他不尊重我的劳动,但父亲是我的入门师傅,他为我指引了一条路并指导我去实践锻炼。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初步树立了我的职业规划--有朝一日做一名记者。

  当有了一定的用稿量后,我尝试了人生的第一次求职--向盘县广播电视台申请成为通讯员。按规定,当时的通讯员几乎都是各单位推荐,新闻单位考察选择,宣传主管部门审核后才能担任。而我成了一个例外,我有组织无单位。我认为学校不是我的单位,我也没通过学校,就市场化地直接与电台联系。

  好在县电台慧眼识人,不拘一格,他们竟同意了我的申请,正式聘请我担任通讯员,并为我颁发了通讯员证。编了号入了档,我成了通讯员之家的一名成员,此时我就不再是一个老写群众来信的群众了,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当了通讯员之后,我的热情更高,干劲更大,除了上课学习,我就一心想着找新闻,而且我人小鬼大,并不满足于学校这个小圈子,除了教育新闻,我还想写企业新闻。父亲所在的单位下属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这可是很大的新闻源呀!

  在我的请求下,父亲利用职权为我谋私--亲自带我或打电话给一些企业为我提供采访的便利和支持。每当我看到社会上一些家长利用自己的职权或工作便利为子女在就业、求学、经商等方面谋取私利时,我从内心敬佩父亲的明智和远见,他为我谋取的是一个锻炼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而不是其他。

  在采写新闻的同时,我也成了一个新闻人物。在1986年的竞稿赛中,我的投稿量和用稿量名列所有几十名通讯员中的第5位(排名表我收藏至今,它时时激励着我)。当时我的通讯员同事中,许多都是各个单位的领导,什么局长、主任、镇长、书记等,我是通讯员队伍中年龄最小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学生通讯员。这本身就成了一条新闻。

  第18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小提示

  我的第一次求职经历,表明求职意愿常常会受到社会观念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兴趣和爱好的职业理想可以成为自己规划的一个方向。我第一次求职经历的成功,充分说明业绩、工作热情、实际能力才是决定是否被聘用的最终理由。否则,求职信写得再动人,简历写得再规范、华丽,没有成果来证明过去并为未来提供保证,一切都是无用的。

  这段经历是我一次全新的体验,让我早早地接触了社会,也让我很早就摆脱了身上的一些学生气。我一直拿我父亲作参照,他16岁参加革命工作,而我16岁时参加了一些社会工作。在学校时我是一名学生,走出学校时,我刻意不把自己当学生,我努力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记者,我尝试从成人的角度去看社会、想问题。虽然我还很稚气,很不成熟,但与周围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相比,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增长了许多见识,培养了学习之外的其他综合能力,这段历程为我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我后来的多次求职面试中,我常常会重点谈起这段经历,主考官们也常常露出好奇的目光。他们听完叙述,自然我已赢得了不少分。

  我的这段经历虽然比较个性化,但它提醒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们,要想赢在职场,就必须早作准备,要尽量做别人没做的准备。除了读书,还要做好职业规划,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去培养相关的职业技能。一句话,早下手为强!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校内,锁在书中,网在网上。要走向社会去寻求兼职等实践锻炼的机会。也许有人说,我们的高中时代都围绕着高考转,天天题海总动员,还能分心吗?大家不要忘了,我当年也同样围绕着高考转。其实只要你愿意,一定可以找到锻炼自己能力的方式。退一步讲,即便你高中错过了,那从大一开始,还有四年时间为进入职场作准备。

  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

  由于对记者工作的向往,我从初高中产生兴趣到进入大学后,一直在作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准备。一进校,我就积极应征到校内报刊做记者编辑。但由于是在校内,范围小、竞争小,因此我未把这些应征当作真正的求职成功案例。大二、大三时,我感到学校的范围和舞台越来越窄,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校外。

  第19节: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

  1988年,当时在学校还很少听到求职这个词,大家也根本没这个意识,平时关心和谈论的只是分配,因为从一进校,大家就知道从此一切有国家管。四年以后,不管你在学校是如何度过的,毕业后都有一个铁饭碗。大家还处在一个无忧无虑的计划分配时代。

  3月的一天,我去成都工人文化宫游玩,原本想去看一场电影,结果很偶然地在电影海报旁边看到一张用大红纸写的招聘启事:《海南经济报》成都办事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访员。我当时完全是被海南两个字所吸引。那时候,海南与深圳一样是全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令人心热眼热的地方,特区常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当仔细看完启事后,我心里莫名地涌起一股冲动,我发现自己基本符合招聘要求。我心想,采访员不就是四处活动找素材写稿吗,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应该没问题!况且高中时就当过通讯员,现在又是校刊的记者,也算是有经验的人吧。

  没有多想,我便毫不犹豫地到指定地点报名,接下来经过几次笔试、面试,我竟然被录取了,而且成为入选者中唯一的在校大学生。正因为如此,我破格享受兼职的待遇。其实我当时只是想去尝试一下、体验一下,没想到会被聘用,也许他们来自特区,用人观念不拘一格。这次应聘之所以成功,除了自己有专业基础之外,完全得益于我有一种市场竞争的意识、尝试去竞争的勇气以及自以为是的信心。在当时内地尚未开放的情况下,这很符合沿海地区的用人理念。我的超前、大胆、自信和我的一些潜质最终为我打开了求职之门。

  小提示

  如今,一些大学生不自信、胆子小,不敢竞争,这是求职的大忌,用人单位可不喜欢这样的人。再看我的这次求职案例,作为一家自负盈亏的媒体,它只有靠竞争才能生存,因此需要信心十足、敢闯敢拼、敢于竞争的人。谁的性格、胆量、勇气符合这一条,谁就容易被看好。所以求职时要研究招聘方的特点。有的单位需要胆识过人,有的单位需要根正苗红,有的单位需要奇人异士,有的单位需要能说会道,有的单位需要奇思妙想,不一而足。总之,你要符合对方的口味才行。至于你是否达标,不是你面试时口头上表态就行了,而是靠你的经历和你的行为来佐证。

  第20节: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

  1989年5月的一天,我在《中国妇女报》上看到该报面向全国范围选聘自荐通讯员的启事,启事这样写道:第一,选聘条件:①热爱通讯员工作,关心本报,能够热心为本报写稿;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在各地报刊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作品。第二,选聘办法:自荐者先填写自荐通讯员申请登记表,经所在单位加盖公章后连同作品一起寄到本报通联部。

  在启事的最后,报社专门说道:对聘请的通讯员,本报将集中在北京办培训班,请新闻界名家及本报有关编辑记者讲课,具体事宜,届时同被选聘的通讯员联系。

  令我十分心动的是有机会到北京上培训班,能受到名家的培训和指导。从小就向往北京的我压根没想到会不会被录用,就赶紧跑回宿舍准备材料了。忙了两天,一时心急的我忘了找单位加盖公章就把求职资料寄了出去。接下来就是日思夜念,翘首期盼。

  过了半个月还没消息,我估计没戏了。后来才得知应征的人太多,报社要慢慢评审。直到一个多月后才接到一个通知:我被录取了。一想到成了《中国妇女报》这种国字头的中央级大报的通讯员,我心中就涌起一股自豪和激情,心想这下好了,我有更好的身份和条件去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了。而与此同时,我本身又多了一次实战求职成功的经历。

  小提示

  大学生在求职应聘时,要考虑实际能力与职位之间的对口性、适应性,已有的经历、成果、潜力与热情等因素要适合,我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赢得了这次机会。

  按报社要求,我的申请表本来要找所在单位盖章才行,但我忘了盖。最终还是获聘了,回想16岁我在家乡成为广播电台通讯员,也未按正常的程序。由此可见,只要你某些方面打动了招聘方,他们常常会给你破格的待遇。

  尽早树立职业化观念

  在我考上大学,刚踏入校园不久,我们中文系的新生就得到一条消息: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安忠文成了我们的同班同学!这可是一条振奋人心的重要消息。从小就崇拜英雄的我恨不得马上见到这位与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齐名的英雄。

  第21节: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

  安忠文是来自四川攀枝花的彝族战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勇立大功。在一次重要的战斗中,为给部队前进铺平道路,他第一个用血肉身躯滚向雷区……战斗胜利了,安忠文为此失去了双眼和一条腿。他的英勇行为受到了党和国家、人民的高度评价。中央军委特别授予他全国特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安忠文成了我军有史以来为数不多的特级英雄,同时他也成为当时亿万青年心目中的时代楷模。就是这样一个万人景仰、功成名就的名人在1987年竟然提出希望到大学学习,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他的好学精神再一次打动了社会,后来西南民族学院破格录取了他,于是,他就成了我的同班同学。

  成了同学,交往自然就多了。我常去看他,与他聊天,听他讲故事。安忠文是一个意志顽强的人,在身残的情况下,除了上课,课余还坚持创作,写诗、写散文。此外还练习唱歌,自学弹吉他。每当学校举办文艺晚会时,他的诗朗诵和自弹自唱都会赢得最热烈的掌声。而这背后,安忠文下了多少苦功,吃了多少苦头,大家都无法想象。

  安忠文自强不息、乐观上进、顽强刻苦的精神的确感染了很多人,也感染和打动了我。安忠文让我记忆深刻的一点是他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当人们都把他的英勇行为看作是一种奉献精神时,安忠文却说:奉献并不是一种自我牺牲,它更多的是每个人的本职和本分。仔细想一想,当时要是换了别的战士,他也会毅然决然地扑向雷区。因为这是每一个军人的天职,而不是我安忠文才有的奉献。的确,选择了做军人,就选择了可能流血牺牲,这就是一种军人的职业化。

  除了安忠文,让我感动的还有他身边的勤务兵,这名勤务兵当初到部队时一心想做一名威武雄壮的战士,后来却被分来照顾安忠文,每天干着侍候人的工作。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非常大,但他仍然认真地做着每件事,因为作为军人,这也是他的天职。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鲜花、掌声和聚光灯纷纷投向安忠文时,这位小战士默默地、静静地站在一边。作为一名战士,他很平凡,常被人忽视,但他却恪尽职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第22节: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

  小提示

  对于初进职场的大学生来说,一些人常被用人单位指责缺乏职业化精神。什么是职业化?其实,职业化就是指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遵循尽责敬业的职业宗旨。职业需要你付出什么,你就应该付出什么,把自己的本职和本分做好。这就是职业化的要求。人在职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并把它做得更好,这是最基本的职业态度,也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牢记:人才的价值只能在市场上体现

  1988年10月,我采写的一篇新闻稿被《成都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这篇文章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全文如下:

  (粗黑体主标题)兽医博士终于上班了!

  (副标题)但现行人才使用、管理制度中的问题令人深思

  本报讯,我国第一个兽医外科学博士王思明终于结束了他的烟贩子生活,于本月中旬到西南民族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任职。

  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的王思明在今年分配时,主动联系到西南民院工作,但因其母校与民院双方就5000元有偿培养费未达成协议,王思明求职无门,只得含泪摆了一个烟摊。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议论。这期间,王思明一直跟西南民院联系、协商。后答应付给东北农学院5000元培养费,其中3000元为王思明私人借款支付。这样,震动社会的兽医博士失业事件总算有了终局。

  王思明终于上班了,但他的就业暴露了我国现行人才使用、人才管理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将继续引起人们对人才成长环境的深思。(卢文辉)

  文章发表后,先后被不少媒体转载。王博士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虽然他已加入西南民院,但他仍收到大量的来信,其中不少来自沿海科研机构以及当时风头正劲的正大集团等大企业、大公司的邀请函。在当时最火热的深圳特区,相关的科技公司也出高薪请他担任要职。一时间王博士又成了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

  从求职受挫到被人争抢,一前一后一冷一热的反差实在是太强烈了!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反思!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媒体报道后命运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第23节:机会只青睐有心人

  当时我国的人才制度尚未形成合理高效的市场化调节机制,人才的开发、使用、评估和保护、管辖还面临许多未解的课题。地方主义、小团体利益、领导意志与人才的市场化流动还矛盾重重。一个博士生尚且如此,研究生、大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小提示

  王博士的经历对我后来的职场之路影响巨大而深刻。我从中明白了人才的价值要在市场中体现,因此我渴望走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在我大学毕业时,虽然社会上已经提出了双向选择的口号,实际上我们还是国家计划分配。但我很不愿意被他人计划,于是我独自摸索着走向市场。

  当今的大学生们都要自谋职业,看上去都好像已经市场化了,但事实上,不少人的思维和理念还停留在计划时代,他们不愿参与竞争,害怕市场的变化,在大学四年得过且过,把希望全放在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上。这种心态也许可以理解,但它不可能帮大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另外,靠关系而不是靠个人奋斗,二者的竞争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一旦失掉了关系,前者在竞争中就会备感艰难,非常被动。所以打铁还靠自身硬啊!

  机会只青睐有心人

  1990年12月,我通过《羊城晚报》得到一条招聘信息:员工有数千人的大型合资企业--广州广达鞋业有限公司面向全国招聘储备管理干部。我对比自己的条件大都相符,于是便积极应聘。我寄去了精心准备的厚厚的一堆资料。因为当时我还有半年多才毕业,我担心人家要即招即用,所以这次应聘我主要是想先建立一下联系,同时表达我想加盟广达公司的诚意,信中我提出如获聘要毕业后才能去报到的申请。

  一个月之后,我突然接到广达公司的面试通知。这时恰逢寒假到了,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前往广州。广达公司对储备人才没有经验上的要求,他们只想招聘一些有文化、综合素质高、年轻、有干劲的青年人加盟,然后用他们已成熟、成型且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略来培训具有广达特色的员工队伍。对待新人,广达有自己的一套。我最后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愿以偿。

  第24节:机会只青睐有心人

  小提示

  机会要靠自己去寻找和争取。当时我人在成都的学校,但我心在广东,在外企。我是一个有心人,不断地联系,最终有所收成。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的难点在于许多企业的经验关使众多大学毕业生被拒之门外。但也有不少企业并非只看经验定人选。事实上,在今天我也发现仍有一些企业在招聘储备人才。他们没有把经验当作唯一的指标。有的甚至不强调经验,反而对应届毕业生优先。所以大学生们要积极去寻找这样的单位,靠自己的素质和特长去争取。现在许多学生埋怨一些用人单位重经验,这是市场的客观存在,你不能改变,只能调整自己。但对于不强调经验的求职竞争,你输了,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所以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对只重经验的企业,其实可以学学广达这种大企业的经验,重视培训和试用期的综合考察,不要在招聘面试时提太高的入门条件,这其实是自我设限。

  灵活规划好正宗的求职

  所谓正宗求职,是我区别学生时代的求职来说的,它是指自己走入社会后,能找到真正谋生的单位的求职。事实上,当时我毕业时国家是包分配的。也就是说我对今后的工作根本不用担心,我们没有任何压力,一毕业就有一个铁饭碗。在学校也根本听不到求职这两个字,大家谈论的只是分配。

  就在大家轻轻松松坐等分配日到来之时,我却在暗中辛辛苦苦地进行着招聘信息收集、职位分析、应聘时机判断、求职信写作、寻找最佳联系方法等一系列的求职策划。

  好在当时我能在学校图书馆看到广州的《羊城晚报》,正是通过它我了解了广东的各种信息。许多招聘启事就是从该报得来的。那时资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也没有互联网。《羊城晚报》成了我探知沿海和珠三角形势的唯一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南方的用人环境、人才政策和有关南下人才的故事。后来结合自己的情况,在大四时,我开始有选择地出手了。

  第25节:机会只青睐有心人

  记得这段时间我曾向广州的广达鞋业、深圳的迅达自行车、顺德的康宝电器和鹰牌电器等单位求过职。有的不了了之,有一些单位给了我热情的回复,比如康宝和鹰牌等。最终我面谈了两家,成功了一家。

  除了广东方面,我从两手准备的角度也把目光投向贵州家乡。在广东我联系的都是企业,因为到外企做白领当时是最令人羡慕的,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而在贵州,我主要向媒体申请工作,毕竟我一心想当记者。我向贵州省委宣传部和《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省电台等多个媒体几乎都寄了求职信,但全都石沉大海。

  因为单位与人才不能直接面议和双向选择,而是由政府来调动。对于单位,分来什么人就接收什么人;对于毕业生,分你到哪里就到哪里,没有试用期,没有合适不合适,一次计划定终身。事前我也知道这些,我只不过是希望奇迹出现,才去多多尝试罢了。

  说来也奇怪,曾一心想当记者的我自从向《深圳特区报》寄过求职信下落不明之后,我的兴趣突然转向了企业。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企业才是我的职业归宿。

  小提示

  大学生求职要主动积极,在毕业前就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要善于找市场,市场是职场生存的最终渠道。另外,在职业定位上可两条腿走路。比如,我当时一方面定位沿海广东,另一方面定位家乡贵州;广东方面定位于企业,贵州方面定位于媒体。这都是我当时有能力从事的职业目标。大学生的求职观念要超前,要尽量与众不同。对于大学生而言,哪里有你的市场,你就往哪里去,这里市场规则。

  在求职不畅之后,我迅速转向,开始调整求职规划,把重心转向了企业。虽然我为做记者准备了许多年,已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之前的职业规划定位上也没错。但是,通过对市场的实际感受,我发现了去企业远比去媒体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于是我顺应市场,弃窄投宽,表现出了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26节: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1991年7月,我大学毕业。本来在这之前,我已被广州一家大型外企录用。但事到临头,由于家庭的特殊缘故(我多病的母亲被火烧伤),我只好暂时放弃了南下的计划。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我被分配到家乡,成了县人民检察院的一名公务员。

  因为我的专业是中文,原以为让我做笔杆子的工作。可我最终被分到反贪科,后改为反贪局,要参与办案。由于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办案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好在院领导鼓励我边学边干,在实践中不断熟悉和进步。科领导对我也很关心,作为新人,他办案时常常带上我,手把手地给予指导,我第一次审犯人就是跟他一起去的。办案对于我是从未有过的新体验,在我的职业生涯之初,我有了向同事学习并参与跟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经历,至今想起来仍记忆深刻。

  有一次深夜两点钟,反贪科与县公安局、烟草专卖局等单位采取联合行动,共同打击制造倒卖假烟的犯罪活动,我被安排成为这次行动的一员。按事先掌握的线报,我们在深夜突然来到涉案地点。

  面对犯罪嫌疑人存放赃物的仓库大门,我们正准备强行进入,突然旁边蹿出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手执拐杖,歪歪倒倒一屁股坐在大门前,存心阻碍干警的工作。我们叫她走开,她一言不发。说不动她,我们就想拉开她,可刚一碰到她,她就大声喊叫并往地下躺,还假装想用头撞墙。这是一个新情况!很意外。我当时真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

  还是科长老道,在局面僵持了几分钟后,他假装劝老太太回去休息,并对我们说:可能我们搞错了!这里就一个老太太,会有什么事嘛……太晚了,明天还要上班,走,回去!

  之后,我们两部警车真的沿着县城方向驶回,大约在远离目标10公里处,我们停了下来,原来这是科长的欲擒故纵之计。作为这次行动的指挥,他分析道:赃物肯定就在那个房间,老太太挡门已不打自招,涉案分子也一定就躲在现场,他们够狡猾,竟然想出叫老太太来做掩护的诡计,我们一走,他们肯定会连夜转移赃物。我们掌握好时机,杀他一个回马枪。他还吩咐,将车顶的警灯取下来,两部车分隔一定的距离,快到目标时不要开车灯,借助月光探路而行等。经过一番新的部署,半个小时后,我们从天而降再袭窝点,果然不出所料,涉案分子正在搬运转移赃物,全被我们抓了个正着。

  第27节: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小提示

  通过办案,许多类似电影电视上的情节我得以亲身感受,而我也从领导和同事们的身上学到许多经验。这些都是在书本上、课堂上得不到的工作智慧。从中我体会到: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虽然自己拥有一张大学文凭,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东西还得重新学习,大学四年的所学,解决不了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有了知识不等于就有了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这就是我的一些同事,虽然文凭不高,但多年的实践和磨练使他们成了工作上的好手的原因。所以,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职业之路刚开始,别自视清高,要虚心、踏实地从基础做起。

  首先做好眼前的事

  在贫困山区的基层办案,我们的条件相当艰苦。记得我刚工作的那一年,院领导在会上多次说,我们全年办案经费不足1万元。而我所在的盘县是贵州一个人口上百万的贫困大县。人多案多但费用不多,我们办案一律靠挤长短途公共汽车或步行,这与电视上动则红灯齐闪、警笛轰鸣、摩托开道、警车疾行的壮观场面简直是两重天。每次行村串寨或从矿区归来,一路风尘,一身疲惫甚至狼狈,根本没有电影电视上那些同行们威风凛凛的高大形象。

  环境和条件虽然苦,但我也乐在其中。刚从学校出来,穿上一身警服时,觉得很有神圣感和使命感,当然更多的是新鲜感。铲除腐败、维护正义的学生气和豪情不时涌现出来。说心里话,做检察官是一个意外,这并不是我当初设计和期待的职业目标。但我被计划的结果是,让我在小县城里拥有了一份很好的职业。

  仔细想想,在盘县家乡工作,我可以照料父母、全家团聚。在检察院上班我可以学到许多法律知识,从长远看,是有许多好处和用处的。所以,我决定既来之,则安之,并做好之。抱着这种心态,我认真地钻研业务知识,除了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本职最常用的法律外,我还学习《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工矿产品购销条例》等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不曾想到,这些知识对我后来南下珠三角从事的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可以说是我最初职业生涯的额外收获。

  第28节:与时俱进 见机行事

  小提示

  大学生最初的职业理想往往与现实脱节,当心中的目标尚未达成时,一些人开始怨天尤人,不懂得随着环境和情况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计划。我的这段经历说明我没有采取混的态度来对待变化,而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来塑造和强化自己的相关素质和能力。认真对待每一次职业经历,这是我在职场生存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与时俱进,见机行事

  在检察院工作不久,我就遇到一个难题:职称问题。当时我的职称是书记员。按照相关的规定,要评助检以上的职称一定要有法律专业大专以上的学历。我学的是中文专业,苦读四年,我的文凭在检察院可以说成了一张废纸。评不了职称,还谈得上什么发展和前途?

  我一时很苦闷,也为这条规定不解。难道有法律专业文凭的人就比其他专业的人办案能力强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可规定就是规定,你可以质疑,但不能不执行。同事劝我,再去读三年书,弄个法律大专文凭不就行了。可他们哪里知道,我当初之所以回家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与家人团聚,能照料父母,否则我毕业时就直接南下了。现在要叫我离开父母再去读三年书,这值得吗?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我的父亲参加了贵州省有关部门组织的赴珠三角经济考察活动,去深圳、广州等地转了一圈,回来大谈其所见所闻,说得我心里痒痒的。其实,对于我在检察院遇到的职业苦闷,我的父亲很理解。他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要过多地顾虑他们二老,终于我开始不安心了。

  1992年初春,一代伟人邓小平南下视察,发出了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的伟大号召,我的心彻底沸腾了。我毅然决定辞去公职,南下广东去闯荡一番。

  20世纪90年代初的广东,凭借最早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迅速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区域。珠三角的巨变带给人们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拨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弦。打工仔、下海人、投资家、创业者纷纷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当时的深圳是重中之重,是南下人最憧憬和向往的热土。

  第29节:与时俱进 见机行事

  1992年6月12日凌晨5点,天色未明,父母送我到县城的长途汽车站,去赶当天唯一一班开往省城贵阳的汽车。母亲担忧的眼神、紧张不安的表情、不断重复的叮嘱铭刻在我的头脑中。

  父母到车站为我送行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不同以往,我是辞去了公职,失去了国家的各种保障而只身前往数千里之外的广东去自谋生路。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切从头开始,前途未卜。

  母亲的担忧是显然的和有道理的。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他叫母亲不要难过,以免影响我的心情。我很感激父亲,当我有了再次南下的愿望,但又放不下年迈的他和多病的母亲时,是他叫我放心并承担起照顾母亲和操持所有家务的重任之后,才有了我的出行。

  从盘县到贵阳,天黑时出发,天黑时到达。汽车要在蜿蜒曲折、群山连绵的盘山公路上耗费10多个小时,整整一个大白天!盘县位于昆明到贵阳的滇黔线的中间点,从盘县到贵阳,途中要经过二战时期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其中最险要的地段就是24道拐。大家也许都看过24道拐这张著名的二战时期的照片。这条路我走过许多回,汽车从山脚开始绕来绕去螺旋状慢慢爬升,常常半个小时过去了,还在一座山上转!走出大山的路真的很艰难呀!

  当汽车来到黄果树大瀑布前,照例要停车小憩。望着奔腾而下的瀑布,我知道这些水最终要流入珠江,珠江的源头刚好就在云贵高原。突然间我联想到自己有如这南下的流水一样,要跨越千山,历尽险阻。但这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水最终要汇入大海,而我也下定决心要汇入市场。此刻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小提示

  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不会再向我一样因为传统体制的原因而产生职业困惑了,但他们却面临着各自的职业矛盾。由于就业艰难,有的人竟很向往和怀念过去的分配制度,因为大学生就业就毫不费力。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倒退的观念是不合时宜的。

  第30节:勇于自我挑战和突破

  大学生在面对市场时,不妨想想伟人邓小平的一席话: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大学生在职场的生存与发展,就如同走出大山一样。在崇山峻岭之中,要到达目的地,必然要经历艰辛曲折。但只要有流水般不屈不挠的精神,只要有家人强大亲情力量的支撑,我们完全可以翻越眼前的各种大山。

  勇于自我挑战和突破

  1992年7月,我南下广东后任职的第一家公司是深圳华雅钟表有限公司,当时我在人事部做助理。

  作为人事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招聘员工成了我们最日常的职责。我刚到华雅上班没几天,就随领导重返人才市场。同样的场景,不一样的身份和心情。当初我是一个求职者,如今我是招聘方,角色已发生了巨变。通过经常性地跑人才市场,我逐渐发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许多单位都在招聘销售业务人员,我从周围不断听到双方在大谈市场与销售,而人才市场上的需求排行榜上的第一名一直是营销人员。

  令我震撼的是,我竟然在一家公司的招贤榜上看到让最能干的人做销售这样的标语。这跟当时内地,包括我的家乡对销售人员的认识可不一样呀!在内地,人们常把销售人员看成卖狗皮膏药的,没什么地位可言。而在广州、深圳,销售人员炙手可热,需求极为旺盛。很快我就明白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是市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联结着生产和消费,只有通过销售才能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换。从市场角度看,说销售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点也不过分。

  看到销售人员受宠,我开始认真关注和分析这个情况。回过头来分析自己:性格外向、沟通能力强、善于交往、曾从事过新闻采访工作、懂经济法律法规、年轻、气盛、有干劲等。我觉得自己的素质很适合做销售工作,很快我就决定换一种活法,从此就与营销结了缘。

  小提示

  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从事什么职业时,常常局限于所学专业的所谓对口。其实,专业是死的,市场则是常变常新的。把握市场的走势,寻找市场中的热点,再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综合评估之后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才是真正的审时度势。

  在刚入职场时,每个人都可能不清楚自己到底最适合做什么工作,这需要有不同的尝试和自我挑战后才能最终认清自己的长处。职业的定位往往是需要进行调整的。

  在职场上要随机应变,我的理解就是随市场之机而变。事实证明,营销行业是就业机会最多最广的行当。但不少大学生由于对营销缺乏正确认识,观念上还存在不够体面或怕吃苦、怕竞争等误区,结果面对巨大的需求,很多人有机无缘。事实上,很多人正是因为从事了营销工作,才在职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商界有句名言:当老板之前先当推销员!可见营销职业无论对就业还是创业都有很大帮助。

  第31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第2章

  实战高效的求职

  面试经验与技能

  思路决定销路

  在大四下学期,大家除了写毕业论文,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工作。此时的我已有了双保险:广州已落实一家单位;国家分配也必然要落实一个单位。所以临毕业之前,我很轻松。

  1991年5月底,当时极少刊登招聘启事的《成都晚报》上突然出现一篇招聘广告。我一看是成都恩威世亨制药有限公司招聘文秘和公关等人才的消息。在我的印象中,这好像是成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招聘启事。我当时觉得文秘与公关宣传的职位很适合我,加之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我就参与了应聘。我这次应聘的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我考虑到招聘方是生产洁尔阴等妇女卫生用品的企业,那我就强调自己曾是《中国妇女报》的通讯员,做过一些服务妇女的工作。我企图以妇女这个角度去找出双方的契合点和关联性。

  其次,我应聘的公关宣传和文秘职位与我的专业和过去从事新闻采访的经历也很对口。

  最后,在求职信中我特别说道:贵公司打破传统,从市场上公开招聘人才,反映了你们拥有全新的观念和市场意识,而我自己,国家可以给我分配工作,但我仍想自谋前程。说明我也有超前的市场意识,贵公司也许正需要我这种具有开拓、闯荡精神的人才。

  第32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我当时的思路仍立足于在双方之间找到共通之处,我想让对方看到我的职业价值观是适合他们公司企业文化的,与他们的经营理念是相融的。我想表明我的求职与企业是貌合神合的。

  在求职资料寄出后一段时间,对方通知我去见面。但此时我们已到了毕业离校前的最后时刻,我就放弃了。几天后,归心似箭的我就离开了成都……这次求职应聘是我又一次的实战练兵。在求职过程中,我的以上思路值得总结和参考。我认为自己的思路是对的,沿着这种思路不断总结、思考,一定会找到成功的路子。后来我南下广东,直至最后成为求职大赢家,就是这样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教训的。

  小提示

  大学生求职要成功,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我认为求职思路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刚进职场时,由于缺乏求职经验,思路往往不明晰,容易盲目跟风且易变,这是导致求职不畅的一大原因。许多案例说明,思路常常决定了求职的方向、时机、定位、策略、措施等。思路对就容易成功,思路不对肯定不会成功。所以,思路决定销路。

  求职的战略与战术

  在我看来,求职是需要战略和战术的,战略就是思路和策略,战术则多指技巧。战术可以共享,但战略是个性化的东西,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求职战略。战略必须要根据每个人独自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包括你的实力、能力、优劣势等。举个例子说,如果你毕业于北大、清华,甚至是从哈佛、剑桥等名校归来,那么你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500强企业是可行的。如果你是其他重点大学毕业且各方面条件不错,你尽可以把国内的海尔、联想、tcl、科龙等知名企业作为第一求职目标。

  如今,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名牌企业经常会去知名大学进行校园招聘,这其实是一个良机,由于没有社会上的高手参与竞争,成功的希望很大。所以,立足于校内决战是个不错的战略。

  第33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刚开始战略目标就不要定得太高,毕竟教育背景是实力的一部分。门当户对还是人才市场上的一个固有准则。所以在求职之前,首先要定好位。如果定位不准,做得再多,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当思路对了,定位准了,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求职方法和策略,方法和策略起促销的作用。在没有更好的战略时,强化战术技巧可能会让你受益很多。所谓技巧的运用,往往是在实力不占优势甚至是处于弱势时才想方设法去运用,目的在于以弱胜强。

  小提示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既无战略,又无战术。只是四处碰运气,所以会有一次发出上百封求职信的案例出现。很显然,没有对目标作深入了解,没有作完整策划,没有战略的指引和战术技巧的运用,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是不会占优势的。最好的办法是不断充实实力,明确思路和战略,然后再利用有效的技巧和战术全方位参与竞争,这样成功的把握才会更大。

  就业技能不等于求职技能

  求职能力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对大学生的态度是:别总说你这样好,那样好,又是毕业于什么什么学校,专业又是何等的热门,平时还获过什么什么奖,还有多少证书等,有本事就找一个工作给我们看看!这话真有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味道。但很有道理,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只有找到工作,才能让人信服呀!

  大学生到底缺什么?许多人自己并不清楚或者说看法不一致。但在面对就业时,我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求职能力--尽快找到一个合适工作的能力。

  对于求职能力这个词,也许有的学生还感到陌生,在大家的求职资料中,每一个人都会罗列出自己具备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求职仍然不顺利,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拥有就业技能并不一定能就业。

  第34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许多人都把就业技能和求职技能两个概念混淆了,其实这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就业技能是干工作的能力,而求职技能是找工作的能力。就业技能关注的是内容,是专业知识和实际的业务能力;而求职技能关注的是形式,是找工作的策略、渠道和方法。就业技能是内功,让自己不轻易受伤,不被击倒;而求职技能是外力,是一身拳脚和手中的兵器。就业技能如同黄金矿石,它只有潜在的价值,只有求职技能才可以把这个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求职技能是炼金术,最终让黄金发光发亮。

  对大学生来说,求职技能是一个转化剂,是一种实现方式。如果把求职者比做企业,就业技能就是研发和制造产品的能力,而求职技能则是营销推广的能力。显然,就业技能是基础,而求职技能是关键。求职技能是开水烧到99℃的最后一度,是足球场上射门的最后一击,也是画完龙最后让龙飞起来的点睛之笔。

  每个大学生都经历了10多年的苦读,其实每个人也都具备了相应的就业技能,然而由于求职技能的缺乏,使许多原本就业技能和就业条件很不错的人却就业艰难。而一些就业实力并不强的人,因为懂得一个道理:实力弱就靠技巧去取胜,结果他们反而能以弱胜强。

  小提示

  很多名校毕业生求职失败的原因表明,他们并不缺乏就业技能,但缺乏求职的实战能力和经验。求职技能包括寻找职位线索、调查市场需求、求职的策划和实施、求职信的写作、应对面试、求职时机的把握、求职对象的选择和判断、介绍自己、说服对方、成功自我推销的能力、策略以及方法等。事实证明,大学生仅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英语过了四六级、门门功课都优秀、专业知识扎实等实际就业技能还远远不够。大家必须先把相关概念搞清楚,然后尽快扭转观念,尽快补上求职实战技能这一课。只有这样,才能踏入求职的快车道,走上就业的高速路。

  卓有成效的实战求职法

  第35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如今,大学生缺乏求职经验是他们就业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的经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所应聘职位具体要求的工作经验,这一点无数人已有体会;二是指求职应聘的经验。这一点,许多人似乎体会得并不那么深。由于求职经验的欠缺,许多大学生的求职思路和求职方法十分狭窄和单一。大致说来,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只会实力求职法和关系求职法。实力求职法是指在现有水平条件下去找工作,实力就是实际能力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力。只是实力的大与小、强与弱决定了各自命运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许多人就想到了关系。据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表明,有40%多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关系求职,几乎占了一半。可见关系在大家心中的分量,然而,想通过关系求职并不等于有关系。事实上,许多学生没有关系,有的即便有关系,也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每个人的实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实力是不能被比较的。本来觉得自己不错,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到人才市场上却发现高手太多,自己并不占优势,这时如果又没关系可依赖,怎么办呢?许多大学生如今就面临这种状况,当年南下广东之初的我也处于这种困境中。

  有一个方法是:坚持不懈,屡败屡战,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不断地射门,总有一个球会进的。这的确是个办法,许多人也在这样做。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笨办法,因为大家要付出太多太大的代价和成本。敢于硬碰硬,敢于打攻坚战,的确勇气可嘉,但有勇无谋却不是上上策。求职如同打仗,需要谋略和技巧,我认为智取比强攻好!正因为这样,我创造了反季节求职法、长短线求职法、斩首求职法和乘虚而入求职法等多种卢氏求职法。这些求职法能帮助我成功,对大学生们也会大有助益。

  附:

  (1)反季节求职法

  (2)长短线求职法

  (3)斩首求职法

  第36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4)乘虚而入求职法

  (5)双职位求职法

  (1)反季节求职法:该法的要点就是反季节运作。所谓反季节,就是指在求职过程中,在招聘的旺季时按兵不动,而在招聘的淡季时全力出击。比如每年的春节前后,以及三四月份大学生毕业进入就业的高峰期时,这两个时段相对是人才市场的最活跃期,这时候,我常常不去凑热闹。因为此时无数人涌进市场,千军万马同时决战,场面不是激烈而是惨烈。同一个职位,数百、数千甚至上万人在争抢,谁能有多少胜算?可以说旺季求职是成功率相对最低的时候,求职难度比起平时大很多。

  旺季不求职、不应聘,不等于没事做。事实上,这时候我和大家一样也在各人才市场和招聘会上到处转;我是在大量地收集信息,分析行情。我会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企业,主动地与招聘人员接触,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招聘计划、职位要求、面试程序、招聘规律以及相关的负责人、联系方式等情况。

  经过记录在案,跟踪分析,等到淡季来临时我再主动与他们联系。这时我准备充分,而且很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此时没有太多人和我竞争,说不定就我一人在向企业求职,我的特点和专长就会被放大和凸显出来。一旦条件合适就很容易被接纳,而不像在旺季时,即使我合适,但人家发现有比我更合适的,优中选优,我就完全可能会被选下去了。

  有人可能会说,淡季机会要比旺季少。表面上看是这样,实际上旺季人多,平均下来的机会也就不多了。

  有的人可能还会说,淡季招聘企业可能没空缺。事实上,相当多的企业不是仅凭旺季的几次招聘会就可以完成其人力需求计划的。只不过旺季他们会去招聘会集中招人,淡季则会委托相关机构或登广告招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实是不分旺季淡季的,而是随时都需要。如果你真的有才能,特别适合这家企业,就算没有空缺,企业也可能录取你去顶掉别人,只要你比那个人更能干、更有本事。

  第37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反季节求职法让我收获很大。有时甚至让我因无竞争而获聘。所以求职要审时度势,善于运用策略。当然对于旺季的招聘我不是绝对不应征,有合适的也会出手,这就要说到下一个策略--长短线求职法了。

  (2)长短线求职法:所谓长短线,是按求职对象来划分的。一类是自己非常中意,很想加入的企业,但苦于竞争激烈或自己条件暂时达不到,贸然参战很大程度是白费工夫。这时我就把这类企业划入自己的长线阵营。而相应的另一类就是短线,这些企业可能不是自己职业规划之内的,但它们的职位和要求又比较适合自己,可以暂时解决就业问题。为了生存,总得有个工作,这时我也积极去应征,一旦获聘,我也认真地干。

  但与此同时,我对自己的长线企业并未放弃,长期关注它、分析它,并按它的相关要求去塑造自己。一旦有机会,或者自己已不断成熟起来,觉得有了经验和资本后,这时我就会向长线企业申请求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向康宝求职是最典型的一次案例。我在大学时就向它求过职,南下广东后我也去联系过,但始终没机会。直到1994年,过了四年多时间,我多次申请之后,终于获得一个机会,经考核后被录用了。

  对于新人而言,刚进入职场,不可能一下子找到最适合的工作,肯定会有调整,有的要调整多次。长短线求职是两条腿走路,让大家多一些选择和规划。当然,如果你在短线企业里发展良好,一切顺利,不断晋升,那当初的短线也可变成长期服务的长线。如果在短线企业不顺利时,你的长线仍还一直在跟进,你还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你就可以出手与长线接洽。这时的你就不像那些在职场盲目被动应战的人,今天应聘东家,明天应聘西家,没有固定目标,随波逐流。这些人由于缺乏目标,也缺少为目标积累经验和打牢基础的过程,结果当机会来临时常常错过。找长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等待机会而做好准备。

  第38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3)斩首求职法:该法套用伊拉克战争中的斩首行动而命名。顾名思义,该法的要点就是走上层路线。直接找公司老板或总经理联系求职。在我的求职经历中,我对广东联帮、华宝、康宝、中山名人、宁波德贝里克等企业都用过这一招,那就是直接给公司老总写信自荐。

  一般来说,老总是公司的总负责人,他对公司各部门都会比较关注,自然对这些部门的人力资源及配置也很关注。其实,老板的最重要任务就是选才、用才,老板有时比人力资源部的人还清楚需要什么人、也更急于尽快找到人。如果你直接与老总联系,一旦看对眼,其他方面又适合,机会往往就在眼前。

  斩首求职法针对性最强,求职效率也常常最高。一旦求职资料过关,老总对你有意,你就等着面试了。而在面试过程中,你继续能将老总斩首,那你就成功了。

  在运用斩首求职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你的确是个不错的人才,在某方面很突出,如果条件平平是很难打动企业老总的。第二,就我的经验来看,该法比较适合用于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效果很好,但对于国企和外企而言,效果不明显。所以在使用时要有所区分。

  (4)乘虚而入求职法:平时许多人求职受挫,往往不是因为自己不适合,而是所求职的单位暂无空缺。事实上找到工作的人不一定比没找到工作的人强。但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在职者表现尚可,而你又无特别才能吸引人,一般来说,他们是不会轻易作出人员变动的,用生不如用熟嘛!

  所以,求职的关键就是寻找机会,机会也就是用人单位的空缺。大多数人只想到去人才市场和招聘会上应聘,不错,企业既然来招聘,自然有空缺。可是有多少人来争夺这个空缺啊!有空缺,但竞争大,所以,不一定有机可乘,有虚可入。其实要了解企业的空缺情况,还有其他途径。比如一些企业发生大的变化时,常常伴随着机会。

  1996年,我向广东华宝集团求职时,当时华宝并未向外界公开招人。但我通过看报纸,得知华宝前期经过产权改革后造成元气大伤,这时企业正虚。后来企业进行重组,准备二次创业,决心要重振雄风。我从中推断华宝此时一定急需补充新鲜血液,于是我主动联系,果然不出所料,最终我顺利得到了一个机会。

  第39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就我的经验来看,运用乘虚而入求职法,要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和逆向思维。举个例子,在某省会城市,世界500强沃尔玛将首次强势登陆,当地媒体肯定纷纷报道。求职者这时就要认真关注,国际巨头来开店自然伴随着要大量招人。很多人这时都把目光盯着沃尔玛,因为机会来了,这叫乘机求职法。

  而我说的乘虚求职法,就是此时要换个思路:沃尔玛一到,以优厚待遇招人,肯定会挖走或吸走家乐福、百盛等同类大型企业的人马。这时的家乐福和百盛等企业才是虚的时候,当其他人汇集在沃尔玛杀得头破血流时,而你反转头去向家乐福和百盛申请就职,机会就非常多,获聘的可能性也最大。这就是真正的乘虚而入了。

  (5)双职位求职法:此法的要点在于,每当申请或应聘一个具体的职位时,我常主动附带申请稍次一级的职位。比如,对方招聘营销总监,按常规,我会针对这个职位尽力罗列自己所符合的条件以及相关的优势等去吸引和说服对方。但如果是知名企业,考虑到职位的重要性、稀缺性和竞争的激烈性,为了保险起见和争取新的机会,我会在求职信中附带申请助理营销总监或候补营销总监的职位。虽然对方并没表示要招我附带申请的职位,但我还是写上去,结果效果不错!

  双职位求职法的好处在于:首先,企业可以充分感受到我的诚意,说明我很想加入企业,除了正式职位,就算稍低一层的职位我也愿担当。这样会给对方好感。

  其次,在激烈的竞争中,如其他的应聘者条件很好,但招聘方发现我的条件也很不错,在他们难以取舍之时,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于是两人一起录用,单位不留遗憾。这种案例已不少见。只要你跟别人各有千秋,企业完全会临时调整计划,增加名额。即便把你作为候补,你也总算获得了机会。

  最后,双职位求职法还可延伸为三职位求职法等。比如应聘工程师时,附带申请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等。总之,附带申请是人为地增加机会的一种技巧。

  第40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在实施双职位求职法时要注意一点:职位之间要有关联性和递进性。如果你应聘的是行政总监,附带申请的却是售后服务经理,即便这两项工作你都能胜任,但对方会对你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性产生怀疑和顾虑,效果会很不好。

  小提示

  在多年的求职实践中,我总结归纳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卢氏求职法。这些方法我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交叉组合使用。这些策略为我成为求职大赢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列出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广大学生朋友们,在求职过程中,决定求职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策略和方法非常重要,因为策略和方法不对,一切都可能白费!当遇到强手时我们该怎么办?在激烈的竞争中,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如何以弱胜强?这都要动脑筋、想办法,不能与人硬碰硬。想想田忌赛马的故事,想想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的故事,从中我们会得到许多启迪。

  求职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还未被充分认识的科学,它涉及很多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是历经了很多年才悟出这个道理的。大学生朋友不仿想一下:你真的会求职了吗?求职就是交简历、等通知那么简单吗?

  总之,大家要拼命动脑筋,想办法扬长避短、避实就虚,最终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赢得机会。我认为创新策略、差异化策略比赶超策略更有效,更能打造自己的比较优势。当前,许多大学生求职只会在网上撒网或盲目往招聘会上跑,结果效果不但不好,反而连连受挫后造成自信心也受挫。所以大学生求职不仅要动手、动腿、动嘴,更要动脑啊!在求职时应该善于创新,要多些方法、渠道和策略才行。

  简历很重要!但不要把宝只押在简历上

  简历是求职者的名片和说明书,它是招聘方初试的依据。简历的作用在于吸引招聘方了解和认识自己,它的作用是赢得面试的机会。

  从形式上看,简历的格式、外观大同小异,有的根本没有差异。比如许多人才市场使用统一印制的履历表,人人填一样的表。而每到一家公司,填的也是统一的求职登记表。由此可见,简历的风格、格式等外在的东西并不是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大家似乎都能接受标准化的简历。

  第41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从内容上看,简历主要包括个人自然状况、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联系方式等几个固定部分。许多人把精力放在简历的设计制作上,我认为这是不贴近市场的。人家并不在乎外观,你却拼命在外观上下功夫,有什么用?简历的重点在于内容,只有内容不同才能区分出不同的个性特色。但在内容的写作上,许多人为了吸引眼球,不惜编撰、注水、粉饰甚至造假,这是最不可取的。不顾事实地一味美化,可能会得到见面机会,可一旦人家发现货不对版或言过其实,反而会导致直接被开出局。

  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是:写简历要有侧重,紧紧围绕应聘职位的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列出自己的条件。有实力突出实力,有经验突出经验,有素质讲素质,有潜力展示潜力。总之,只要说明自己是符合招聘条件的合适人选即可。简历只要有一点能打动招聘方就行了,不必面面俱到。简历是一个人的说明书,只要把你自己介绍清楚了,把自己的最主要特点和优势勾勒出来了,简历的作用也就发挥出来了。其他的信息要靠求职信等资料说明。

  我认为简历该简则简,该不简就不简。什么时候该简?在求职旺季时,在人山人海中,简历要简。而在求职淡季时,在招聘方有大把时间的时候,简历不要从简。这需要求职者在时机上有所把握。

  有的人常觉得自己有实力、有特长,但发出精心制作的简历后却没有得到回音,这其实可能不是你的简历写不好,也不是别人的简历比你写得好,而是别人比你更有实力和特长。这在应聘名企和好单位时是常常出现的情况。很不错的一份简历在众星闪烁之下失去了光彩。在这种情况下,胜败的关键不在于简历写得有多好、多有个性,而在于避实就虚,不要与人硬碰硬。

  此时如果运用反季节求职法和乘虚而入求职法等方法,转换思路,调整求职对象、方向和时机,同样一份简历也可能会重新让你赢得机会。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物以稀为贵。百花齐放,不知道哪一朵最美最香;而一花独放,就算是一支狗尾巴花,也让人刮目相看,视为奇葩。这就是求职的差异化效应。思路和策略是求职成功的一个关键,这一点对于实力和经历都平平的新人来说尤为重要。

  第42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在求职过程中,把宝单一押在简历上是不行的。简历还要与求职信、求职思路、时机等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在日本、韩国的一些企业已开始兴起无履历招聘活动,目的在于打破和避免因招聘人员的门户之见、重学历等固有观念而错失真正有本事的人才。英雄不问出处,不用了解你的过去,只凭你现场的表现和水平就决定是否聘用。反正有几个月的试用期,一段时间下来,是龙是虫自然分得清。所以简历的作用在这时等于零。

  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我也有过仅凭一张汇票的复印件就获得面试机会的案例。这也是我不用简历,只用特别求职信进行创新求职的尝试,结果成功了。这张汇票是我在市场最不好的时候拿到的一个大订单的回款。在汇票的复印件上我进行了说明。招聘方通过这张汇票就可以判断出我经营的品牌在区域市场最艰难的时候,我能拿到这笔订单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自然很关心和好奇我是怎样做到的,于是他们就会急着请我去面谈了。其实,招聘方并不关心简历本身,而是关心简历背后的人和事。

  小提示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常常过分看重简历的作用,以为会写简历、会递简历就等于自己会求职了。其实这离会求职还差很远。

  许多人只把精力放在简历的包装上,这其实是舍本求末的。因为在更多的情况下可能不是你的简历不好,而是你的其他策略不对。比如现在的许多招聘会上,常常有大量精美的简历被丢到地上,堆积成山。这些简历写得再好、再有特点,又有什么用呢?你是不是该反思目前的求职方法、渠道、思路以及在应聘单位的选择上有一些不妥呢?

  虽然我不认为简历最重要,但我在招聘员工时,却发现一些大学生连简历和求职信都不会写或写不好。最基础的求职工作都做不好,还怎么竞争呢?所以话说回来,写好简历也不简单,要好好策划、构思和提炼。

  求职的杀手锏:求职信大有文章可做

  第43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写求职信是求职的必备工作,写简历很难有花样和创新,但写求职信则不同,每一封信都可以有不同的主题、角度和特点。写求职信是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优势的最好机会。我认为写简历的作用在于吸引对方,而求职信的作用在于打动对方。

  如何打动对方呢?你可以以实力服人,也可以以理劝人,还可以以情动人或以利诱人。具体用哪种方式,要因人而异。如果你能为对方带来具体、实在的利益,就以利动人;如果你自认为优势不明显,不妨尝试打感情牌。至于以理劝人,每个人都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具体说出对方要聘用自己的理由和你适合应聘职位的条件。对于上述这些模式,你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情况组合使用。

  不管用什么方式写求职信,都要真诚。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真诚最容易打动人了。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诚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打算,让招聘方理解你。

  求职信是对简历的展开、说明和强调,它通常与简历并用并策应简历。简历常有雷同、相似之处,比如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其背景相差无几,求职信从不同的角度和主题着手,才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求职信本身是展示求职者水平的作品。如果读了四年大学,连一封求职信都写不清楚,就很难获得机会。

  小提示

  大学生在求职之初,经常分不清简历和求职信的特点和差异,因此在写作时往往抓不住要害。我认为简历是求职者的说明书--把自己介绍清楚就行了;求职信是求职者的说服书--要想办法说服对方关注你,给你面试机会。

  简历相当于电视广告,要简洁且有爆炸力;求职信相当于平面报纸广告,详细、耐看、有卖点。

  附我最牛的一封求职信!--看它有什么特点和可借鉴之处?

  请让我做你的求职顾问!--中国反差求职第一高手给大学生的申请

  各位大学生朋友:

  你们好!

  由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残酷的市场让无数学子面临着空前的压力。重压之下怎么办?一个解决之道在于:寻求成功者、过来人的指导!

  第44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求职需要咨询,就业需要指导正成为众多大学生的共识。的确,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是走出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不少人的成功已证明了这一点。但向谁咨询?找谁来指导?大家就一定要多比较、精选择。在此,我要郑重地向大家推荐我自己--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实践专家来为您服务。我的宣传口号是:人人像我一样,个个都能成为求职赢家。

  你可能会问:你凭什么来做我的求职顾问呢?说到这,我要先把我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我有超群出众,首屈一指的求职资历和实力

  (1)

  16岁--我人生第一次求职就获得成功。

  (2)

  18岁--我大二时面向社会求职又获成功。

  (3)

  19岁--我大三时面向社会求职再获成功。

  (4)

  21岁--我大四时,被广州一家大型外企录用。

  (5)

  24岁时,我已成为一家外企的行政机构总监。

  (6)

  1988年读大二时,我采访报道了中国第一个兽医博士求职无门摆烟摊一事,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轰动和关注。那时我已成为职场的观察者和调研者……

  (7)

  大学毕业至今,我先后被tcl、美的、奥柏、万家乐、联帮、雅倩、红桃k、科龙、康宝、松下、美日洁宝等数十家中外知名大企业争相聘用。

  (8)

  我曾担任高级人事助理、行政部门总监、分公司老总、营销总监、总经理、董事长特别助理等重要职务。

  (9)

  我常被数家单位同时相中,曾创下同时被六家公司录用的最高纪录。

  (10)我创下了没有名校文凭却多次被名企争抢的奇迹。

  (11)我创造了职场上著名的卢文辉求职现象:没有名牌文凭、没有热门专业、没有职称、外语不行、普通话也不流利、在职场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但我从常人眼中的求职困难户最终变成了求职大赢家。

  (12)我很有胆识:我勇敢地放弃公务员职务,主动走向市场,顽强拼搏,终获成功。

  (13)从1986年至今,我已有20多年的职场实战经历,堪称经验丰富。

  第45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二、我有独到的求职智慧、经验和技巧

  (1)

  我独创了实用高效的卢文辉求职法。

  (2)

  我的求职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3)

  我的求职经历和业绩让人叹服。

  (4)

  我的求职面试技巧值得学习和借鉴。

  (5)

  我的咨询指导已让许多人受益匪浅。

  三、我有公信力和权威性

  (1)

  我被权威媒体《人民日报人才周刊》誉为求职英雄。

  (2)

  我被《21世纪人才报》等媒体誉为求职大赢家和求职高手。

  (3)

  我是有影响力的求职人:我是被众多权威媒体报道过的求职人物。新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21世纪人才报》、《北京人才市场报》、新浪网、搜狐网等数十家媒体先后报道和介绍过我的相关事迹。

  (4)

  我曾与微软副总裁李开复等人一起被评为中国职场十大酷人物。

  (5)

  我还与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长虹前总裁倪润蜂、tcl总裁李东生等人一起入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家电业名人目录。

  (6)

  我被《深圳青年》杂志誉为职场奇人等。

  四、聘请我做顾问的好处和收益

  (1)

  让你的求职能力快速提升。

  (2)

  让你了解求职大赢家赢在职场的秘诀。

  (3)

  让你掌握更多实用、具体、高效的求职应聘经验、策略、方法和技巧,借此确保你求职更加成功和顺利。

  (4)

  让你了解更多的职场真相和内幕。

  (5)

  通过互动沟通,为你释疑解惑,帮你绕开误区。

  五、我的服务特色

  (1)

  我用亲身案例现身说法,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实用性和可借鉴性。与其他理论说教、纸上谈兵的研究者形成鲜明反差。

  (2)

  我从大学生个体、从求职者的角度去破题,这与企业老总、人事经理一味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谈求职截然不同,所以独树一帜。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是大家的最佳求职顾问人选。如果你还有顾虑,欢迎你多去打听和比较,还有就是请对我进行考察和面试。方式有:①先看我写的书,看是不是与众不同,物超所值;②听我的讲座和演讲,当面感受和验证!

  第46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七、特别提示

  (1)

  我的事迹和讲座已影响了成千上万人,你的竞争对手也许已接受了我的培训和服务,他的求职能力也许已超过了你,你还不为所动吗?

  (2)

  聘请私人就业顾问--为自己的成长、成功出谋划策并及时提供指导,这是一种最新的时尚选择,它将让你得到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就业服务,谁先行一步,谁就会赢得先机。

  八、最后的话

  在所有的求职者中,我自信我是最独特而又最有实力的人之一,我不怕竞争和比较,同时也请你们反复权衡和货比三家。最终决定让谁做你的顾问!如果你因为应聘者各有千秋而为难和矛盾,那你不妨在选择我之后,再多选择其他一两个人,这样就能更加完善和丰富你的智囊结构。不管你最终是否决定聘请我,我都会向您表示谢意!并衷心祝愿你事业有成、前程似锦。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们已成为朋友,如这次暂无机会而以后需要我时,请随时与我联络。最后,请你记住我--中国反差求职第一高手卢文辉。

  祝进步、如意、顺利!

  卢文辉

  ×年×月×日

  小提示

  请大家反复多读几遍这篇求职信,看它到底有什么特点。总之,这封求职信和许多光表决心、放空炮、抒情怀、发感慨、无的放矢的求职信相比大不相同,大家今后可以以此为范例,举一反三地应用。

  诚信决定成败

  1993年底,我正在广州月亮贺卡公司工作。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招聘启事:广州番禺糖果有限公司诚招营销人才。细看内文我得知这是一家中国和西班牙合资成立的食品公司,所生产的主打产品是大大泡泡糖。当时它正成为国内青少年最喜爱的时髦食品之一。出于对名牌企业的向往,加之自持条件符合应征要求,我不失时机地投出了应聘信。

  大约10天过后,我接到大大公司的面试通知,接下来我开始做一系列面试前的准备工作。收拾学历证书原件、原所在单位工作证、业绩证明等文件。同时还在不断地猜想会遇到的考题及如何作答等。三天后,自以为准备妥当的我如约来到大大公司。这次面试共安排两天,第一天先经历三关。其中第三关是公司总经理陈德胜先生一对一进行面试,陈总是一位美籍华人,据人事部的人介绍,他来自美国通用食品公司高层。他50多岁,看上去是一个历尽沧桑的人。他很随和,面谈中除了有关专业问题外,还仔细问到许多有关学习、生活习惯、家庭、家乡、性格等似乎与工作无关的题外话,当时我就觉得与陈总的面谈有些与众不同。

  第47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的笔试,陈总只给出一个题目:以我的酸甜苦辣为题写一篇文章,我想象中的试题和答案全部落空。为什么是这样一道题?我不解,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大家纷纷交卷出场。我们好几个考生聚在一起纷纷感叹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考题,有人当即泄露心机:这种题怎么答,真真假假瞎编呗。如今我早已忘记当时自己写的那篇文章的内容,但肯定一点,我的酸甜苦辣有许多水分,正因为是应试而编,所以至今已没有印象。

  面试结束后约20天,我曾打电话向当时的人事部经理周先生询问结果,得到的答复是我落选了!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当时曾问起周先生我落选的主要原因,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不少人栽在笔试上面。他说一个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能有多少酸甜苦辣呢?不少人为答题而答题,硬是拼凑出不少的酸甜苦辣来,说到苦,似乎自己比谁都苦,缺乏真情实感……

  这件事已过去10多年了。而且这是我的一次失败经历,在这以后的职场经历中,我曾多次成功地应聘到一些名牌企业。然而回望过去,令我最难忘的面试经历却是这次。我难以忘记无缘大大的遗憾,难忘陈总、周先生与我的谈话以及那次独特的面试,更难忘笔试的教训……

  小提示

  当前,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简历注水,面试说谎。看到不少大学生在简历中自封学生会主席、团委干部等报道时,我常常想起我的这次应聘经历。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概经历过失败的人体会更深切。这次经历告诉我,诚信不仅是要提供真实的学历证书、工作证件和履历表,诚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做人的原则。诚信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必不可少的要求。人在职场,诚信常常决定成败,只有诚信才能在职场走得更顺、更远。

  本案例还说明,很多面试的内容和形式是事先难以估计到的。既然这样,就不要浪费时间乱猜了。

  第48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求职最好本色包装

  在求职旺季,看到不少大学生忙着写求职万言书、寄写真照、做vcd、面试穿名牌、甚至去美容整形时,我常想起自己向华宝求职的经历。

  当时我正在广东康宝电器集团工作,但我已有了找一家能回贵州工作的广东公司的打算。一天我到郑州出差,在广州候机的时候,我从报纸上研究出广东华宝集团需要营销人才的信息。

  华宝当时在广东甚至全国都很有名,是我早已心仪的一家大企业。为了不错失良机,我到郑州后便赶紧写求职信。可是,学历证书和其他能证明自己才能、资历的资料却没带在身边,我只好就地取材,把随身带的身份证、名片和出差用的介绍信等全部复印,连同两页求职信传真给华宝。说实话,这跟我平常的求职包装比,材料缩水很多,我自己也不满意但又没办法。

  因为担心证明材料少而影响应聘,同时为加深对方对我的印象,第二天我又给华宝打了个电话。除了尽力说明自己符合条件外,我对他们强调:面试时,我可以提供材料的原件,以证明简历内容的真实。也许是这个电话起了作用,一星期后,华宝通知我面试。

  由于在郑州事情未办完,华宝跟我约定的面试时间实在赶不上,经过电话沟通,他们对此表示理解,并同意延期两天。直到面试那天上午我才急急忙忙乘飞机从郑州出发,到达广州后又马上转乘汽车直奔顺德。当我到达华宝时,头发乱了,新换过的衬衫皱了。本来我想先回在顺德的住处梳洗一下,带上有关证明材料,可由于时间紧,我又不能再误时了,只得带着行李直接去面试。

  当我最后被带去见销售老总时,自感形象不佳,赶忙说对不起!刚出差回来,为赶时间就直接来了,也没来得及换衣服……谁知老总说:跑销售都这样,平时东奔西跑,我也经常一下车就赶去见客户……老总还热情地给我倒了一杯水,我的担心一扫而光。

  我后来想,也许是我风尘仆仆的样子正符合老总心目中挤火车、挤汽车的营销人的本色形象。也许他觉得营销人员在外面跑业务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事实上,营销人平时送货、促销、收款、跑终端、下县乡市场,不可能经常西装领带、时时光鲜。

  第49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后来,我被华宝录用了。当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肯定不是我的包装,但我自己都不满意的包装反而赢得了对方的好感。第一印象好,接下来就有戏了。面试中老总只字未提证明材料的事,我的学历证书也是正式报到时才交人事部门登记审核的。

  小提示

  通过这次求职成功,我觉得大学生在求职应聘时,求职包装不是浓墨重彩就好,而是本色包装最好。当然,包装包括个人材料的包装和个人外在形象的包装,不管哪一类包装,都要针对所应聘的职位特点和要求进行合适而不是过分的包装。

  牢牢抓住市场的适应性原理

  200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有人把比尔·盖茨和甲骨文公司董事长二人的简历改动名字之后,分别投给几十家公司,结果没有一家回复和理会,聘用就更谈不上了。

  这件事深刻地折射出人才市场的一条原理:招聘方只需要适合本公司的人才,从比尔·盖茨两人的简历来看,他们似乎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无人理会。事实上,就算比尔·盖茨用真实身份去应征,也不一定奏效,因为他匿名时可能因条件不达标而不符合;如果他实名求职,又可能会因才能太高而落榜。所以同一个人,在某地某单位如鱼得水是个人才,换个地方和单位则可能不太适合,这就是市场的适应性原理。

  比尔·盖茨天才的部分可以说是天下无敌,但他既然是人,必然有长有短。就拿我跟他比,我也敢说各有所长。

  比如在求职方面他就不如我,我之所以斗胆夸口这样说,就是利用了职场的适应性原则和我的比较优势针对他的弱势而言的。比尔·盖茨的弱势有哪些呢?一是他的就业面不广,他可能就只在it界发展,而我可以在多个行业和领域谋职。二是比尔·盖茨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演讲时常露出羞涩状。而我性格外向,善于交流,社交能力可能比他强。我也作过演讲和报告,至少我不会羞涩和不善言谈。最重要的是,比尔·盖茨的求职经历太少,他的求职经验和技巧肯定不如我。

  第50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以上只是我个人主观上进行的一个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我想利用这个例子再次提醒大学生:你们都是有自身优势的,只要将其充分挖掘、强化并发挥出来,就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对于新入职场的大中专学生和其他正在职场奔波的求职者来说,一定要有自信。当然谁都有不足和缺陷。有不足,怎么办呢?有不足,不要怕!

  小提示

  新入职场的一些大学生因为自身条件可能不太好就很不自信,其实每个人都有长有短,在求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扬长避短。做到这一点就容易获得机会。

  比尔·盖茨被动求职的故事还说明一点,简历有时会误杀一个天才。所以大学生可以用这个案例说服招聘方在招人时不要仅凭简历就草率作断,在初选阶段要尽可能多地给求职者见面接触、考察的机会。简历写得一般的人不一定不是个能人。简历写得太好的人不一定就是适合的人。

  有不足,不要怕--关键要做好差异化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感到很自豪的一件事是,我没有名校文凭,却多次被名企录取。

  事实上,我的弱势多年未变:比如只有三流文凭、中文系毕业、万金油、专业不专、没有职称、外语不行、普通话也不流利、被众多营销人视作能力的烟酒我也几乎不沾……

  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不足和弱点,所以我才想办法避免用自己的弱势去与人竞争。很简单的一点就是,在求职过程中,我专门锁定对文凭、专业、外语等不甚关注,而对工作责任心、诚信、人品、创造力、独立办事能力、社交公关能力、工作经验等比较看重的单位。以己之长去迎合招聘方之需,这样我就并不弱。所以一个人的优势和弱势是相对而言的,不习水战,你就想办法将对方引上岸;反之,亦然。所以我认为,人在职场,有不足,不要怕,关键要做到差异化。

  在工作中我发现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就缺哪补哪。这是指我需要的东西缺乏我才补,对于我不需要的东西,不存在缺乏和足够的概念,零和一百对我都没有意义和任何差别。比如说英语,我一句不会跟我说得比老外还流利都无所谓。我不靠英语吃饭,不靠它参与竞争,会说不会说都不影响我的生活。所以,有不足,要补课,但补课充电的方向和内容要有准确定位。不需要钙为何要补钙呢?不要跟风,不要盲从,不要乱补,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第51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兔子与野狼相比,明显处于弱势,所以它们会狡兔三窟。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就很虚心地向兔子学习,居安思危,提早有意识地进行跨领域、跨行业的求职。借此丰富自己的经历,拓宽发展道路。

  如果你要问我现在能干什么?我告诉你,我可以从事行政、人事、总务、车间管理、新闻采编、公关宣传、文秘、自由撰稿、法律顾问、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创意、咨询、培训、采购和营销等。而营销中我又熟悉家电、建材、日化用品、食品、it、摩托车、家用锅炉等产品市场。

  我的选择范围很大,我的就业之路自然很广。而这一切如今与我的文凭等现存弱势早已没有关系,我的文凭几年前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我求职应聘时拿的都是复印件和其他证明资料,文凭早已不是重要的武器了。

  由于我走的是差异化道路,比起那些光有高学历、好背景但技能单一、情商不高、经历少、综合素质不高、行业经验少的人来说,我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我的职场之路更宽阔,这就是我的职场优势。

  小提示

  大学生在求职时有个现象:一些名校出身的人盲目自信,而非名校出身的人则盲目自卑,这都不好。我的经历应该给不是名校出身的人们带来信心,也可以给身居名校的学子们带来警示:有许多我这样的人在用差异化策略与你们展开拼争,不要掉以轻心!

  每个人都有不足,但只要善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善于不断培养出新的竞争力,在职场同样会走得很顺。

  成也反差,败也反差

  在求职应聘时,我非常重视和善于采取差异化策略,这一策略的好处是能充分显示出我的优势和特色。

  所谓反差,我认为就是招聘方心目中的你和现实中的你之间的差距。正面的反差是,看上去你不怎么样,一经测试发现原来你很专业。反面的反差是,乍看很不错,深入一了解发现能力差。正面的反差常助你成功,负面的反差则加速你的失败。

  第52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先说一说正面的反差案例,我16岁读高一时,就已开始踏入社会,我关心社会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和新问题,并积极以写新闻稿的方式与媒体建立联系。我的经历与身边的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当我向电台申请担任通讯员时,他们将心目中的高一学生与现实中我的形象一比较,我的不凡之处自然就吸引了他们。加上我写稿成绩不错,因此获得了破格录用的待遇。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我的大学时期,我为《海南经济报》、《中国妇女报》工作过,与周围的人相比,我再一次显出反差。在校内我是一个学生,在校外我是一个职业人士。我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工作人员。由于这种反差很少有,所以很难得。

  再看负面的反差案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招聘面试过不少应聘者,负面的反差也常让我感叹不已。有一次招聘营销员,我面试了一个重点大学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从简历上看我对他充满期待。面试中他告诉我他学了《营销学原理》等课程,说得头头是道。当是正值五一前夕,于是我就让他用一个小时为我们的产品写一份五一促销推广方案。结果一看,尽放高射炮,看似有理却无执行的价值,我顿时为之心凉。

  与此相反,在这次面试中,另外一个历史系毕业的学生,虽然不是营销科班出身,但他对市场的了解和认识比那位营销专业的学生还要清晰。正因为他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只好亲自去跑市场,实际观察和感受,结果了解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市场行情。二者相比,谁更适合、谁会被录用,答案就很清楚了。

  小提示

  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会出现负面的反差。要尽力塑造自己正面的反差,它会助你事半功倍。

  反差策略运用得好,是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只要善于找到反差,成功的几率就会提高。

  求职要创新:

  我不按牌理出牌的一次案例

  1999年11月的一天,我在报上看到一家大型家电企业面向全国招聘分公司老总的消息,这家企业我早已心仪,于是决定应聘。如何准备一份令人关注的求职资料呢?按常理,求职都必须提交简历、求职信等。但这次我却打破常规,我决定不按牌理出牌。

  第53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我把不久前刚从一个大客户那里得到的一张上百万元的银行汇票的复印件拿出来,然后在上面写了一封特殊的求职信:特别提示:尊敬的销售老总,您好!这张汇票是我半个月前收到的。这是我所负责的区域在销售淡季里一份不错的业绩证明。它来之不易,为此我下了不少功夫……我过去的成绩为我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了信心和保障。如能加盟贵公司,我会为你们赢得同样甚至更好的回报……没有简历,没有正规的求职信,我把特别提示传真给了那家公司,而且我不按要求传到人事部,而是直接传到销售公司并注明交给老总。反正人事部收到资料,也要转给销售公司,不如一步到位!第二天,我就接到对方的来电:卢先生,你好,请你10分钟后打电话给我们销售公司的××老总,号码是……。

  十分钟后,我接通电话,客套两句后,销售老总直奔主题:

  你是怎样在淡季拿到这些大单回款的?

  我协助客户跑了一个大工程团购的单子,另外增加了他们的分销点,加上我们有新产品上市,所以我成功说服他打款囤货……

  你那个工程又是如何拿到的呢?

  那是一家大单位,我策划了一个很好的方案……

  当我道出揽下这个工程的经过时,我已感觉到对方对我的好感。谈了20多分钟后,销售老总说:你的求职资料最少,不过我很感兴趣,这样吧,你××号左右到公司来一下,我们见见面,再详谈一下。

  一个礼拜后,我如约前往,由于电话面试已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次面谈顺利过关,我被录取了。

  小提示

  许多大学生求职时总是拼命包装自己,有的人甚至不惜造假。而我则是剥去皮、挤干水,只拿最核心的干货呈现给对方。我知道对方最关心的是什么。求职最关键的是要知道自己能满足对方什么要求,光会粉饰没有用。我看似不按牌理出牌,其实这反映了我务真求实且善于创新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