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手印?假手印?(中国青年报 2005-12-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1:10
首页->>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
【新闻幕后】
真手印?假手印?
2005年12月27日
本报记者 亓树新
今年多灾多难,仅我本人就4次到达灾难现场———辽宁孙家湾矿难、沙兰洪灾、松花江水污染、七台河矿难。经历得多了,心好像也有些“麻木”了。但我有时会从噩梦中惊醒,残留的记忆中仍是“沙兰洪灾”的悲惨景象。
6月10日下午2时左右,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上游骤降暴雨,瞬间形成洪流冲向地势较低的沙兰镇中心小学,致使教室里的352名学生中有105人遇难。这场灾难的每一个细节像烙印一样留在我的脑海中。
至今,很多人对这场灾难的最深印象,依然是那张饱受争议的“四个黑手印”的照片。
6月14日上午,我借了一辆军用吉普车,沿沙兰河上行20多公里探寻发生洪灾的原因。就在颠簸的路上,我收到了编辑部的短信:“今天××报刊登的照片太具震撼力了!”
因为洪灾导致停电,镇里仅有的两家网吧也停业了。几天来,我都是到距此30公里外的东京城镇网吧写稿。当天,我把稿件写完再传回报社后,已是晚上11时多了,这才想起了那条短信内容。
上网一查,几乎每家网站都转载了那张“四个黑手印”的照片,文字说明为“遇难学生在教室墙壁上留下挣扎的手印”。确实,黑手印与白墙强烈的黑白视觉效果对比,拨动了每个人心头最脆弱的神经。
对于当天的读者来说,这张照片实在是太棒了!但我是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刚刚从灾难现场回来几个小时。因此,看到这幅图片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假的,肯定是假的!”当时我把这一感觉告诉了正在一旁的《工人日报》记者郭强,他说:“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我们是最早赶到现场的一拨儿记者,我们知道现场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知道消息时,是灾难发生第二天的早上,即端午节,沙兰镇的电话一直无法接通,后来联系上沙兰镇附近的一位远亲,只听那边吼:“死了两三百人,老百姓砸了乡政府的窗户!”我立即出发,于当天晚上8时30分赶到沙兰镇,此时沙兰镇一片漆黑,淤泥深达膝盖,许多房屋的玻璃和门被洪水毁坏。
12日一早,我穿上靴子才得以进入沙兰镇中心小学,操场上的淤泥仍深达腰部,武警官兵正在清理,教室和走廊已基本清理干净。我与《工人日报》记者郭强几乎挨个儿查看了教室,印象最深的是印在黑板和墙上的水印、墙角瘪了气的足球、几个散落的书包、窗框上的血迹。
当时我们没有发现后来照片上的那4个黑手印,郭强倒是拍到了另外一种景象的手印:水印上方的黄色小手印,杂乱无章。当然我不是说,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就可以否定手印的存在。但从我们观察过的现场分析,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孩子是怎样留下这手印的。
首先手印的位置是在学校办公区的走廊里,水灾发生时,所有未来得及跑出去的学生全都聚集在教室里,挣扎的学生是不可能在走廓里留下手印的。何况在办公区里上课的只有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
其次是手印的高度。根据洪水在墙上留下的水印可知,洪水的上涨高度大约在2.2米左右,而后来据《新文化报》记者考证,手印位于洪水上涨线下距地面1.54米到1.14米处。采访中得知,洪水涌进教室时,大多数孩子都站在窗台和桌子上,所以孩子在挣扎时不可能将手印留在那个高度,即使落在水里的孩子将手印留在那里,也会被洪水冲刷掉。
另外是手印的颜色。照片上的四个黑手印非常清晰,但洪水是浊水,不可能留下那么清晰的黑色手印。有没有可能是洪水退下来时孩子在水中挣扎留下来的?采访中我们得知:洪水肆虐校园时,四周围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有人试图游泳进入,有人想抓着电缆线游进学校,但水流湍急,根本无法进入。当水势稍缓,人们趟着齐胸的水进入教室寻找孩子,把溺水的孩子捞起背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手上沾满的是水而不是泥。
因此,4个黑色手印只能是洪水过后,人们在清理校舍淤泥时留下的。在洪灾过后的第二天,记者看到被洪水冲过的房屋内,留下了半尺多厚的淤泥,从各地赶来的解放军、武警、干部、乡亲正在清理。
其实作为一个读者,我也宁愿希望手印是真的,甚至也赞同网友的建议:将这面印有手印的墙壁完整地保存下来,来纪念死去的孩子,警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