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大佬印象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17:21
点击进入楼盘评论区,全国楼盘任评说!
入行以来,与圈内大佬级人物多多少少打过交道,印象各异,在这里写出来,目的绝非是为了表明与这些大佬有多么熟稔,事实上,我与其中的大部分人只能算“谋面”一级的,写出来供大家一读一乐,或许能够小中见大吧。
王石:严于律己及律人
我只见过王石两次。第一次大约是2002年左右,当时我作为《财经》杂志记者约他进行专访。当时约他没有像今天这么费事儿,当然与《财经》杂志的影响力有关系。当时王石到北京出差,地点就在北京万科办公室。
当天下午,王石到得很准时,身穿全套牛仔装。从一件事上可以看出王石对人要求很严格,本来是定好了一个房间,但因为暂时变故,改成其它房间,还没怎么收拾。王石很不满意,当时连坐都不坐,对负责接待的一个北京万科的年青员工说了半天,面露不耐烦神色,等着下面的人再去安排。我在旁边,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点尴尬。说实话,当时北京万科的人在这件事上是有点粗心,王石发个小作,一方面是对事本身不满意,二是外人可能会因此对万科的盛名不以为然。
后来采访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主题是房地产泡沫之有无。王石兴致还不错,侃侃而谈近两个小时,他的观点是房地产产品没有泡沫,但圈地上存在泡沫。
第二次,也是在北京,2004年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王石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宴请在京媒体高层,我当时作为《新地产》杂志的主编被邀请,其他还有北京本地十余位媒体的主编们。当时大家都有点拘谨,王石也没有做到谈笑风生,看起来他实际上并非一个外向性格的人,必须有人挑起场面的气氛,王石才有机会发挥。
总的印象,王石有点傲气。
潘石屹:务实灵活,外热内冷
跟潘石屹见面算比较多的,潘亦喜欢与媒体打交道。按圈内人的说法,老潘很会利用媒体,实际交往中也有所感。
讲一个老潘“重色轻友”的事儿。有一次,我与杂志同仁参加老潘在SOHO尚都举办的一个活动,应该算是给老潘捧场,并跟老潘说好,事后做个小采访。活动结束后,我们去找他,他正在一个小会议室跟两个女记者交谈。其中一位,虽然我们只用余光瞥了一眼,但已认定绝对是个美女记者。老潘打开门说,我正与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再等一会吧。
又等了半个小时,仍不见动静,决定打声招呼走人。把门敲开,刚把话说了一半,老潘就连声称好。我们回头咬牙:“K,一个主编、一个副主编,顶不上美眉之一星半点。”
潘石屹表面很随和,虽然说话微有口吃,但还算能侃。按理说,西北人为人处事都有些倔,不转弯。但潘显然不是这样,可以看出他灵活,是纯粹的生意人,很务实很直接,不掩饰,聊的话题也非常之微观具体,非常像广东人。
刘晓光:高深到了朴实的程度
官商两界行走多年的刘晓光,给人的印象是稳重和蔼,极有涵养和风度,对人和气,没有架子。虽然出身最正统的机关衙门,却能做到周全而不油滑,说话比较实在,不像一般国企的干部,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官话套话连篇。接受我们采访时,刘晓光基本有问必答,而且相当坦率,不掩饰,不回避,但最后结束时也清楚告诉我们,哪一点不合适对外说,我们非常自愿地遵守这种约定,并没有无奈的感觉。
一次,我们组织活动,想请刘晓光出席讲话,打他的手机,他并不认识我,另外表示也没有时间,但没有任何不耐烦,而是耐心解释为什么来不了。刘晓光说话实在,对外人也是一样。我最早见他,是与《新地产》前主编一起,当时我还未到《新地产》。在交换名片时,他直言不讳地对那位前主编说:“你们的杂志要客观一点,不能乱吹(项目)。”后来,我在《新地产》增加了行业报道,杂志内容有所提高。在2004年的上海住交会期间,他宴请北京媒体,当着大家的面说:“《新地产》现在办的很不错。”
也是在这次聚会上,刘晓光批评北京媒体:“你们看人家上海的房价,比北京高出这么多。你们这些北京的媒体没本事,没有把北京的价值挖出来。”这话说完没多长时间,上海即成为了宏观调控的风暴眼。
冯仑:随心“论道”
虽然同在北京,但与冯仑面对面,不超过三次。还在《财经》时,打电话采访过他,在电话里冯极客气,可能是出于《财经》杂志的原因,因为冯很喜欢《财经》,每期都定200本,送给自己的关系户。后来是在《新地产》时,才真正约冯仑当面采访。不过这一次感觉没有电话里好。由于时间长,冯有点不耐烦,说话刻薄,态度也不很友善,虽有女记者在场,却语出“傻X”之类的京骂。后来听说,冯的嘴很“荤”,并非对我们有所不敬。
孙宏斌:外粗里细的憨将
孙宏斌与我们的交往也很多,而且在诸位大佬中是最随便的一位。有一次在顺驰的活动上见到他,打招呼式地客气了一句:“孙总好像瘦了。”他开玩笑地回答说:“小姐都说我胖了。”老孙比刘晓光还实在,跟他采访或聊天,时间多长他也陪着你,说话语速快,一着急有点口吃,不了解顺驰前后情况的人,或许会觉得老孙讲话有点语无伦次。
但老孙实际上是外粗内细的人,关键的话从来不乱说,比如缺钱。一次,在《新地产》的活动上,大家坐在一起对话,有位代理行的老总说起开发商资金链的问题,举了顺驰的例子,话还没说完,老孙就急了,厉声打断这位老总,非常不客气地反驳,搞得满场皆惊。这是我见过老孙唯一一次有点失态的时候。后来知道,当时正是老孙与摩根士丹利私募谈判最艰苦的时候,而且最后的结果是没有谈成。
老孙很有意思,在张桂宗从顺驰董事局主席位置上撤下来之后,一次碰面,他把我神秘兮兮地拉到一边:“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外界有什么看法?”我回答的意思大概是“卸磨杀驴”吧,他一听也着急了:“你们怎么都不信呢?!”
任志强:爱耍大牌脾气的北佬
任志强属于典型的外冷内热。表面牛X、强硬,其实性格是内向型的,北方人性格,用广东人的话说:是北佬。我跟他见过很多次面,也采访过好多次,但见面时,他都要端个架子,一般不主动打招呼。但其实我们每次约他见面、甚至电话采访,他都很配合。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没有一次被拒绝。有一次,我在外地出差,出了一件新闻,需要采访几个人,其中有他,我给他的秘书刘雪松打过去,他当时没空。过了一阵,他主动打到我的手机上。任很讲信用,参加活动,说几点来,一般都会兑现。
但在采访时,任志强却是绝对的主导型,不太按照你的问题顺序来。他说话很直,从不拐弯抹角,好像任大侠根本不屑于这样做。一次我们在采访时提到某主管部委的女领导如何如何说,他随口来了句:“呀的是更年期。”
任志强的另一个大侠特点是不修边幅,办公室不小,但很乱。而且谈话时烟不离口,不苛言笑,一般都是绷着脸。但有一次,我们一位女记者在采访时,提到了他的女儿,他望着办公桌上摆着的照片露出笑脸。
后话
上面提到的几位都是媒体的宠儿,他们的讲话,亦被媒体抢着引用。但其实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他们每次在不同的地点,说的话差不多是一样,一说上句,当记者的就能接起下句,一年能有一次更新便已不错。俗话说:车轱轳话来回转。当然这与基本观点有关,比如老潘的建筑时代“理论”,一开口注定是从路易十几的巴黎讲起。
就他们的讲话而言,冯仑、任志强的水平和逻辑性最强,也有点高度。老潘喜欢偷换概念,孙宏斌是嘴硬,有时睁着眼说“瞎话”,硬装傻。他们还有共同的一点是,差不多都离过婚,孙宏斌、王石好像是例外。
最后一点,我最初与他们相识,都还是在《财经》杂志工作的时候,后来到《新地产》,见面的机会更多了。但我隐隐有种感觉,他们对我前后态度有变,有点前恭后倨,特别是冯仑和任志强。一次,任志强突然问我:“你在《财经》呆得好好的,跑到《新地产》干嘛?”仿佛到《新地产》,就跟到了贼窝似的。
我将这个理解为,一是他们很尊敬《财经》这样独立、独家、独到的新闻明星,二是为我放弃了纯新闻理想而感到遗憾:“我们有了钱正想脱俗呢,你反而要往淤泥里跳!”
再后记:
由于本人与上述大佬的见面不具备规律性,大多仅数面之交,并为互相利用,所以以偏盖全在所难免,甚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亦有可能。万一上述诸君读到,也请姑妄读之,并见谅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