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发现数十亿年前的“生命遗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38:30
火星上发现数十亿年前的“生命遗迹”
12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一张由探测者号卫星拍摄的火星沉积岩照片,有关专家就此判断,数十亿年前,火星上曾有湖泊存在,在这里或许能找到生命遗迹。而我国有关行星专家则表示,如火星上确实存在过生命,根据目前科技的发展,则存在“激活”其生命发展环境的可能性。根据这张照片,美国太空研究人员表示,照片上的沉积岩层和地球上因水流形成的沉积岩层十分相似,而这些岩层的年代在至今大约35亿至43亿年前,因此它很可能是干涸的“马丁湖”的湖床。这样的推论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有生物的猜想。由于火星是目前所知自然环境和地球最为接近的行星,而水则是生命起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虽然火星现在非常寒冷,但如果确实存在过地表水,则火星生物将更具可信度,甚至可能在这些沉积岩层中发现火星古生物的化石遗迹。
对于NASA的这一发现,我国行星研究专家、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表示,如果火星上真的有生命存在,不仅是在除地球以外其它地方首次发现生命,从而证明生命的普遍性,而且还对人类研究火星生命环境变化的发展,为人类保护地球提供宝贵的借鉴。
此外,王研究员还告诉记者,人类完全有可能“激活”火星的生命环境,使它变成第二个地球,“不过,我估计老年人恐怕是看不到这一天了,现在的中年人有15%的可能性,而刚出生的婴儿最可能看到这一幕”。(
*********************************
科学家破译天才大脑之秘
1999年底,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推出千年风云人物,与马克思一样,爱因斯坦名列第一或第二。其中英国《物理世界》杂志评选出了有史以来10名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名列榜首的是"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在人们的眼里,这些大科学家都是天才,他们的大脑与常人的大脑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一直吸引着研究人员和普通人,然而这些天才中只有爱因斯坦留下了大脑标本,因此研究爱因斯坦大脑的机会更显得珍贵了。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逝世,享年76岁。按照爱因斯坦的遗愿,爱因斯坦的家属立即请来了哈维医生为爱因斯坦的遗体做解剖。在爱因斯坦逝世7小时后,哈维医生将爱因斯坦的大脑取出,并做了防腐处理。此后数年,在对爱因斯坦大脑的重量、体积、尺寸、外观等进行测量、记录和研究后,哈维医生与其他研究人员将爱因斯坦大脑切割成240小块进行仔细分析。
爱因斯坦的大脑一直由哈维医生保管,与此同时,哈维医生也一直在寻找对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感兴趣,并有责任心和研究能力的人。1995年,哈维终于找到了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工作的女教授威特尔森,并将爱因斯坦的大脑转交给威特尔森教授保管和研究。哈维选中威特尔森的主要原因是她对大脑有非常深的研究,并拥有了约150个正常人的大脑标本,这样她可以对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对比分析。
爱因斯坦的大脑研究曾一度激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但早先的很多研究显示,这位物理学大师的大脑重量与常人无异。就是在爱因斯坦大脑被切割成240小块后,专家们也未发现其与普通大脑有何明显不同。然而,当威特尔森接手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后,却做出了惊人的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宽度显著超常。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爱因斯坦为什么在空间和数学思维方面具有特殊天才。
威特尔森等人的研究是迄今对爱因斯坦大脑解剖结构所作的最详尽分析。威特尔森教授在研究中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在两方面与常人显著不同。
首先是爱因斯坦大脑左右半球的顶下叶区域异常发达,比普通人的平均厚度多出一厘米,这造成爱因斯坦大脑宽度超过普通人15%左右。研究人员指出,位于大脑后上部的顶下叶区在视觉空间认知、数学思维和运动想象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区域的异常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本人就曾描述说,他的科学思维过程具有较强视觉性,而语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大。
爱因斯坦大脑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其缺少常人大脑中的一种皱沟。该皱沟通常位于大脑皮层相邻的脑回之间,一般横贯顶下叶区。研究人员推测说,缺少这一皱沟很可能会导致位于顶下叶区的神经元彼此间更容易建立起联系,因而使思维更为活跃。
威特尔森说,根据对目前她拥有的大脑标本的分析,爱因斯坦大脑的这些特点是惟一的。根据这一发现,威特尔森假设,如果利用图像分析手段发现某位婴儿具有爱因斯坦大脑的这些特点,那么他很可能具有超常的智力,因此她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发现这样的婴儿,并跟踪他将来是否具有这种能力,如果这一假设得到证实,那么爱因斯坦超常的智力之谜将会初步解开,这有助于研究人类智能的机理,并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威特尔森收集的约150个大脑标本均来自志愿者,威特尔森对他们生前的智力和行为进行了详尽研究,并对他们进行了累计长达30小时的测试,包括智力、记忆力、乐感三大方面,测试内容包括阅读、数学、语言、空间想象能力等。
这些志愿者去世后,威特尔森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分析,并将解剖数据与志愿者生前不同的能力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她发现不同的才能与大脑的不同结构有某种联系。比如,有的音乐家对音准把握得特别精确,而有的音乐家和普通人则不具备这种能力。研究发现,前者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结构,而后者则没有。
**********************************
人类真要飞向火星?
世纪之交,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了“数字地球”的诞生,而宇航科技的进步将创造新的“星际文明”。我们关注一切将影响人类命运的科技热点。
从1976年的“海盗号”到1997年的“火星探路者”,人类对火星这个与地球最接近的神秘行星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一年前,“火星极地着陆者”又带着寻找人类进军火星所必需的物质——水——这个重任,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同时它还有一个更浪漫的任务,就是要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另外一个行星上的声音传回地球。然而,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12月3日,“极地着陆者”最终在“登陆”火星的时刻失去了踪迹。与众多探索火星的“机器先烈”一样,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那时“着路者”到底发生了什么。
火星的极地是否有可以供人类利用的固态水?这是人类是否可以真正在另外一个行星上长期生存的前提。看来,揭开这个“悬念”已注定要留给下一个千年了。不过,科技的发展,已经使人类迫不及待地要把地球文明的触角伸向整个太阳系。一个新的被命名为“使命”的火星探索计划已经开始实施。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不但可以看到火星上的景色,听到火星上的声音,还会在火星上留下自己的脚印。那时候,当我们遥望夜空中那颗红色的星球,将会有怎样的感慨!
当然,如果我们还能拥有晴朗的夜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