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国整顿表外贷款治标不治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9:07
中国招商银行(China Merchants Bank)长安街支行的销售人员们在推销一些名为“招银进宝”和“节节高升——安心回报”的特殊理财产品。

  这些热销产品中,有不少是银信合作产品——中国监管宽松的信托公司将银行贷款及其它资产“非正式证券化”,重新打包为回报率高、而看上去没有什么风险的金融产品。

  按照招行一位热心的销售人员的说法,即使是承诺年收益率高达11%——远高于2.25%的1年期定存基准利率——的产品,也“几乎没有风险,非常安全”。

  人们一直将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发达市场不受约束的金融创新,以及人们对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工具缺乏基本认识。

  尽管看到西方经济体威信扫地,中国有些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但也有许多人一直在悉心研究,如何避免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遭遇类似的崩盘。

  因此,一个事实上未受监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化”及表外银行贷款市场的突然兴起,引起了中央金融部门官员的警觉。

  在截至今年6月底的短短两年内,这些表外贷款的未偿付余额,就从零激增至逾2.3万亿元人民币(合3390亿美元),仅今年上半年,就发放了逾1.3万亿元人民币。

  与中国近45万亿元人民币的未偿还贷款总额相比,这并不算多,但最让监管部门担心的是:这些产品近几个月来正快速扩散。

  根据研究咨询公司用益信托(Use-trust)的数据,仅6月份一个月,就有33家银行和38家信托公司推出了568种此类产品,总价值高达8900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远高于同期6034亿元人民币的官方新增表内银行贷款总额。

  上月初,中国银监会(CBRC)针对部分信托公司产品下达了临时禁令。通过此类产品,银行可以将贷款移出资产负债表,绕开政府严格的放贷额度规定。

  上周初,银监会责令各银行将2.3万亿元人民币的表外贷款转回表内,重新计算其资本充足率,并针对额外放贷提高准备金比例。

  中国各国有控股银行本来就在进行融资,计划通过向政府、现有投资者和公众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约35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但分析师表示,一旦将表外贷款转入表内,一些银行可能会被迫重返资本市场,以寻求更多融资。这可能面临很大难度,因为中国各银行庞大的融资规模已经让股市不堪重负,而银行类股最大的认购者自己也不得不转向债券市场,为认购股票融资。

  中国政府持有的中国各银行的多数股权,大部分由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内分支——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entral Huijin Investment,简称汇金公司)持有。一些报道称,汇金正计划在未来数月发售约190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以购入新的银行股票。

  但汇金发行的许多债券可能会被银行买走,由此导致所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膨胀,同时却没有给系统注入新的资金。这种情况引发了人们对于银行业健康状况的担忧。

  分析师表示,只要银行业仍由政府控制,此类行为就很有可能继续存在。

  相比之下,他们表示,非正式证券化的兴起,将对更广泛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在去年空前的信贷热潮中,中国新增贷款较前一年增长一倍,至9.6万亿元人民币。此后,北京方面一直在设法遏制信贷增长。

  但如果计入表外证券化贷款,中国今年上半年的新增贷款总额则为5.9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比4.6万亿元的官方数据高出近30%。

  这说明政府为经济降温的努力,并不像看起来的那样有效。

  另一大担心是,许多表外贷款似乎都流到了房地产开发商手中——随着政府努力为狂热的城市房地产市场降温,开发商获得正常银行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估计,今年上半年,至少有5000亿元人民币的表外贷款直接贷给了开发商,而贷给开发商的官方银行贷款总额只有4420亿元人民币。

  瑞信分析师杜劲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他担心,在今年下半年,随着中国的开发商不得不寻求从别处融资,他们的财务状况将“受到重大挤压”。但一些分析师更担心的是,如果银行和信托公司找出办法,绕开银监会的最新规定,不受监管的证券化和表外放贷将很快卷土重来。

  这种担心在招行销售人员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他们告诉一位爱打听的客户,估计“很快”会有大量与房地产挂钩的信托产品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