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特:从一包内裤了解中国制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10:23
因为在新西兰的大商场花8.59新元(约合人民币40元)购买了5条质量不错的中国生产的内裤,出生在英国的新西兰专栏作家乔·本尼特萌生了去中国探访内裤是如何生产,又是如何销售到新西兰的想法。为此,他先后去了上海的海关码头、福建泉州的纺织厂、乌鲁木齐的棉纱厂和新疆的棉田等地,并将这一过程写成《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一书。该书不仅在新西兰、美国、希腊、韩国等国发行,在中国也有了中文译本。有人说,这本书揭开了全球资本链条的秘密。本尼特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内裤只是一个载体,我想通过它对日益工业化的中国以及它和西方的关系有所了解”。


  环球时报:此前,还有美国记者写过《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等书。为什么西方记者如此关注有关“中国制造”的话题?


  本尼特:原因很简单。就像我在书中写的那样,当我还是个孩子时,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中国制造的,但现在几乎所有东西都是。这种变化非常有戏剧性,且十分迅速,自然就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环球时报:通过这次对“中国制造”的调查,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本尼特:现在,我对提供给我们舒适生活的巨大贸易网络有了一些了解。我亲眼见到每天有大批货物从中国运出,通过走访生产它们的企业,能感受到活跃在中国的商业力量。


  环球时报:真的如你在书中所说,中国之行让你消除了对中国的不信任和偏见吗?


  本尼特:确实如此。作为作家,我的职责就是描述真相。在我到中国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我曾受过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中国的印象,使我对这个国家有所疑惧。一开始我并不期望能享受中国之行,但事实上我非常享受,曾经被灌输给我的那些对中国的偏见也很快就消除了。


  环球时报:你描述了中国人不爱排队、交通秩序混乱和驾驶员乱按喇叭,也讲了中国的一些民间企业还缺少“企业社会责任”。这些描述对新西兰或其他国家的读者来说,会对中国形成什么印象?据了解,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今年4月还连续广播了这本书的内容。你听到了哪些反馈?


  本尼特:我得到的反馈几乎都是积极的。那些曾去过中国的人跟我说,我非常精准地写出了他们在中国的感受。那些不曾去过中国的人则说,他们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对他们很有启发。还有一些人跟我说,读了这本书之后也想去中国。就像我说过的,我作为一个记者就是要描述我亲眼见到的真相。你所提到的我的那些描述,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真实的。

 环球时报:为什么你说,中国之行让你“感觉接受了文化再教育”?你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印象如何?


  本尼特:我觉得东西方文化的相同之处比不同之处更多。我感受到,中国人乐于相信运气,但也知道只有更加勤奋工作才能真正带来运气。这可能就是我所看到的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中国人比西方人工作更加努力。原因很简单,那就是20世纪的历史造就了这一切,中国曾有过一段苦难的岁月。随着中国发展繁荣,它和西方的贫富差距将明显缩小,但我仍然希望中国能保持自己的特色。


  环球时报:能谈谈你到义乌、新疆等地探访的感受吗?


  本尼特:在我去义乌前,我的确没有听说过那里。但现在,新西兰人应该不会对它太陌生。那真是个令人吃惊的地方。在新疆,我采访了一家年产6000万件衬衣的企业,它的产品2/3出口到美国、1/3出口到欧洲,而且在过去大约20年里一直如此。谁见过如此迅速的商业扩张?


  环球时报:你提到,你还是小孩子时,“日本制造”这个词意味着便宜和低劣,现在则意味着高品质。那么,中国制造是否在走日本制造曾走过的路?


  本尼特:我觉得这个过程在中国制造中已经发生了,特别是电子产品,而且向高品质发展的趋势还将继续。


  环球时报:你怎么看全球化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琏条中的位置?


  本尼特:全球化是显而易见的,但本质上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变化,资本总是在主导事物的运转,商业只是以一种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我认为,发展中国家将随着自身努力而发展,发达国家则会因为惰性和优越感而衰落。最后,经济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