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文言作文获满分看语文教育的悲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11:05
         

从高考文言作文获满分看语文教育的悲哀

 

今年江苏一考生因高考采用文言文形式而获满分,尤其名动一时的是该生全篇几乎都是生涩难认的古汉字。作为一个从事多年语文教育的人,我初闻之大喜过望,认为此生大显语文之魅力长我语文教师之志气,谁说语文不能有满分?语文教学似乎可以一改“说起来重要,学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了!

然而找到文章,读下来却大失所望。据说某名教授为了读懂该文,光注解就写了四页纸。我没有他的国学造诣,只是贯通大意而已。其实只要略通文墨,通读下来,文章意思也不难明白。况且这样区别于教授的读法,也并不见得就低下。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而已”,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

就我“不求甚解”地读下来,该生的主旨即:天灾就是人祸,我们要爱护环境。这样的中心并不坏,文章层次也清楚,结构也还可以,但是缺少深刻独到的分析只有人云亦云,没有振聋发聩的警句只有材料的罗列,充其量也就是个二类卷。给他满分,只不过是“眼球经济”的高考版罢了。

说到这里,有人沉不住气了:“文章不是有那么多古汉字么?你能都读出来么?”是的,我非常惭愧,那些古汉字我也就认识七、八个吧。我要反问一下不服气的诸君:“刨去这些生拉硬拽、已经死亡的、谁也不会用将来也绝对不可能复活的古汉字,这篇文章还剩下什么?!”马王堆的汉代女尸好不好?好,女尸的好在于文物价值,如果有人想将女尸涂脂抹粉迎娶回家,那就是疯子了。

古人从不卖弄高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十个字,何其简单,何其明白,何其通俗,但是意境何其高远,气势何其雄浑,生命何其久远!

高考作文的宗旨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平时教学就是围着高考转的,考什么就教什么,为了防止猜题押题,从来是教什么不考什么。这么多年来,高考命题和平时教学就玩着“躲猫猫”的游戏。在这方面,语文更甚于其他学科。谁能否认这一点?

如果这样的作文能拿满分,高考指挥棒将把语文教学指向何处?那只能是死路一条!

要培养这样的高分作文并不难(包括以前那个写甲骨文的学生),如果我们从高一开始,抱着《康熙字典》进课堂,每天找俩鬼都不认识的古汉字或者甲骨文,让学生记牢,到高三应考的时候,再让学生把宏大叙事的主旋律往“木乃伊”里一安,这样,高分作文不就来了么?但是,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了什么?老师得到了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个考生是个聪明人。我们的专家除了赞扬还是赞扬,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才会说:其实皇帝身上什么也没有穿!

于是乎,作文满分了,专家沸腾了,社会和谐了。

重温一下孔夫子的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于质,质胜于文,都是危险的。而此类高考作文,除了“文”,哪还有“质”可言?当年的《赤兔之死》还没有走这么远,毕竟还有点独立思考。在这里,我们并不指责那个考生,错的不是他,错的是制度。

语文教学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这个孔孟诸君以及陶行知等古圣先贤早已明确的话题,到我们这里反糊涂了。我们常说:语文是基础学科。可是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说语文只是一个工具学科而已,学语文能分清男女厕所,能读明白数理化题目就行了。语文就是这么简单么?显然不是。

语文是真正的“人”学,人生之学,人文之学,人性之学。语文包容了我们生活的全部,这里有我们民族的血液,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从“人”的高度去思考,学语文也并不是为了多认识几个字,而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所以陶行知的墓志铭是这样的: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古人就一再强调: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颜回既无言也无功,却被称为“圣”,就是由于他的德行修养高于世人。

反观今天的语文教学,已了无人气。为了应付考试,把好好的一篇文章肢解,左分析右鉴赏,揣摩一些也许作者当年压根儿就没有虑及的所谓深意所谓效果,而且居然还有标准答案!为了应付考试,强令学生囫囵吞枣的背诵诗词文赋,一出考场就交还给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作文不敢写真话实话,不能流露真情,盲目追求辞藻的堆砌,抒发无关痛痒的感叹,表达几句大而不当的关怀。

我们经常批判科举制度和八股文。但是我们今天的高考比科举制真的先进么?我们的高考作文要求不是新式八股是什么?要知道,科举制再刻板,也选拔出了文天祥(状元)这样铮铮铁骨的的民族英雄。他的诗文,哪一句不是荡气回肠,响彻千古?八股文再教条,也选拔出了张居正(进士)这样的治世能臣。恢复高考三十年加上文革前十七年,我们选拔到了不世英才吗?有哪个深受欢迎的作家是高考语文状元或是高考高分出来的?每每高考,平时文笔优美,各项语文素质俱佳的学生往往考不好,这样的现象还不值得我们警惕么?

社会浮躁,语文教学也浮华。先秦朴实厚重的古文,到六朝时演变为浮靡的宫体诗,六朝就是一个物欲至上,人欲竞奢的颓废时代。这才有了初唐四杰的革新求变,这才有了李白杜甫这样不可逾越的巍巍高峰出现。今天,语文教学的“骨”都没有了,皮将安附?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愿这样的满分作文不是“当时体”,但愿我不是“尔曹”,但愿江河是真正的长江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