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满分作文的诘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1:05
对满分作文的诘问
2008上海高考的满分作文《他们》,我看了,我惊诧了。
这是灌输式教育体制催生的一篇极普通的作文。作文虽有时尚主题,但通篇明显地表现出:思维缺乏逻辑性;表述缺乏严谨性;感情缺乏真挚性。通篇透出一个“假”字。大而空的表述形式扼杀了对真的追求、对理的尊重。
文如其人。作文的字里行间真实地透露出学生的自身状态,状态让人担心,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学生被要求认真,但传授方法很不严谨,老师如此,教材更是如此。其结果是,学生不懂得如何把认真落实到思维逻辑上,落实到字里行间里。下一代如此人云亦云,而且还假装成熟。民族无望!
更让人担心的是批改作文的老师和专家们的表现。这篇作文满篇的标点符号错误、用词不当错误、思路混乱错误。是没看到?还是假装看不到?这篇作文唯一可取之处是话题时尚,贴近和谐社会的政治需求。话题无错,但不当重过作者的正确思维过程和正确思维过程的正确表述。老师们、专家们,你们说,是你们的话题重要? 还是民族未来所需要的有缜密的思维和表述能力的下一代重要?
我诧异了。老师们、专家们,平日里你们教不会他们如何认真,那是水平问题。现在,你们给这样的作文满分,而且大肆鼓吹,那是利用他们弄虚作假。这样做,是要断子绝孙的!
错误解析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1、排比运用错误: 排比形式和内容不合。第一句和第二句内容之间是转折的关系 - 没有什么,而有什么。第三个句子的意思当是该段落的中心,但放在排比的末尾,性质乱了。
2、表述重复:第二句里的“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和第三句里的“这样一群人”说的同一个对象。这种重复是内容空洞的必然表现。而且,更使排比给人一种生拉硬扯的感觉。
3、标点符号错误:繁华的街市和闪亮的霓虹之间当用的顿号“、”,而不是逗号“,”。
4、弄巧成拙错误:“饱经风霜”被改成了“饱经生活的风霜”。难道还有生活以外的风霜?他们指的是农民工的孩子。连孩子都饱经风霜拉?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5、授、学不精: “亦或”来自文言,本来就是“还是”的意思。在后面有加上了一个白话文的“是”,或学舌,或卖弄,但都显一个“拙”字。教没教好,学没学好。
6、标点符号错误:“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是否定使用前面那些名字的决定,当是句号。
7、词性分类错误:“外来务工子女”等是归类型的名词称谓,而不是称呼对方的名字称谓。“不想用……,而想用……称呼他们”,这个思维用的轨道是不通的。
8、虚情假意错误:孩子入学后,环境变了,都喜欢别人,甚至包括家长,称呼他的大名。农村孩子进城入学,会喜欢别人,尤其陌生的城市孩子,称呼他土里土气的乳名吗?城里待久了,喜欢泥土气,那是一种猎奇趋稀的心理。以己之好,犯人之忌,是对别人不尊重。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9、词不达意:他们从小生活在……的“从小”用得有问题。“从”意指自什么时候开始,如果没有“到”或“至”来限定,则指时间延续至今。另外,他们进城了,但还是孩子。这个“小”用得也很模糊。
10、用词不当:人常说心灵的成长,没有说灵魂成长的。
11、乱用比喻:用麦子的成长比喻纯洁心灵的成长,寓意不错。但是,麦子拔节在前,抽穗在后的顺序被颠倒了。下一代如此就被熏染得模仿跟风,不尊重事理,实在可悲。
12、表述空洞错误:他们进城后的一系列动作和结果的“烙下的痕迹”没有因果联系。痕迹究竟指的是什么?连作者自己也不知道。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13、思路零乱,跳跃错误:从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一下跳到“不属于与这个年龄的负担”。请问,是怎样的负担?而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又是怎样的?如果这个负担是下一段写的内容,那么应该该把下一段提到前面来。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14、乱用标点符号,乱用排比错误:做晚饭和午夜醒来的主语是他们,而许愿的主语是作者。该段出现两个封号……乱套。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15、文字表述的不严密:在身体长高上看到“他们的成长”,什么成长没有交代。记者问一个孩子,后面突然冒出个小姑娘。表述过程中很不注重交代事情的顺序。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16、概念太多、思路混乱:前面有进城前的“纯洁灵魂的成长”、进城后的“负担”。这里又出现了“昨天的羞怯”。进城前后和成长前后的主线条出了问题。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17、感情虚假:“他们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这句话又严重的问题。学费不多,是对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而言的。这句话把相对的“不多”变成了绝对的“不多”,透露出些文章的孩子在骨子里对农民工子弟的歧视。
18、强捏因果:视线转向他们。他们就茁壮成长了?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有人说我的言辞过于严厉。是的,因为此文针对的是为人师表的人和他们的领导。作为一个家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成年之际也交出这样一份令人担心的卷子。所以,我早对《他们》的原文做了修改。既有要求,不妨贴在下面,谨供交流。
他们(修改版)
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闪亮的霓虹,破旧的棚户在风雨中摇晃着。那里,住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是农民工的孩子。我知道,他们都带有泥土气的乳名。但我想喊他们的大名,伸出我的手,拉着他们走进我们的生活……
他们的童年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开始,纯洁的心灵在泥土的芬芳中拔节。他们在山谷里奔跑,在沟壑间憧憬。风从田野上吹过,把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带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在城市的尽头落下了脚。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不知道会不会给他们的未来带来快乐。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摸跨入城市生活的大门。他们进的是农民工子弟小学,但遭遇到的是了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他们第一次明白了自己的暂住证与别人户口本是有区别的,他们第一次弄不明白为什么有两样的世界,而这里似乎不属于自己。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饥肠辘辘,但一边做作业,一边等待着从工地或菜场迟迟归来的父母。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夜空没有家乡的星星,希望学校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他们的身体在告诉我,他们在坚强的成长着。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女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家乡。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多么希望他们留下来同我们分享同一个世界!
还记得那年的春晚,他们发出了稚气但坚定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我高兴了,为了他们的成长。他们在告别昨天的陌生和胆怯,他们开始融入我们的世界,并和我们一起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学费而苦恼;虽然,他们的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还有好多个“虽然”......但是,视线正越来越多地转向他们,他们成长的条件日益得到改善,它们正和我们一道茁壮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