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发生机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2:42:46
我国去年四万亿剌激经济政策以来,从整个学界到评论界,几乎都异口同声的说要通货膨胀,有些大嘴人士、热门的财经评论甚至四处演讲或连续发文,大喊中国将要恶性通胀,或严重滞胀即将来临。误导了不少人,甚至连人大财经委也在今年三月前后专门开会质疑政府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搞得管理者都有些不知所措。要说这些人说得对吗?权威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就是这样说的,发行货币多了就会通货膨胀。要说不对吗?2008年的因紧缩货币政策而产生的实体经济直线下滑的危机还仍历历在目、心存余悸的感觉并没有消除。在这一片的异口同声的鼓噪声中, “管理通胀预期”作为政策出台就反映的管理者这种矛盾的心理。

  而实际情况是,虽然2009年M2增长了10万亿,中国根本就没有出现恶性通胀(喊“恶性通胀”的人根本不懂,“恶性通胀”是指货币信用崩溃。房地产的上涨与不正确的房地产政策有关,也与总量货币政策无关,对此一些人也分不清楚,将房地产的畸形上涨归结于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包括央行货币管理层的人员,大多也都是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观念持有者,理论底气不足,因此,当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1%,就连忙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17%、另一方面发行央票收紧货币供给。

  接着,就发生了与2008年(从2007年“两防”开始)紧缩的货币政策后相类似的具有戏剧性的一幕。股市大幅下跌,中小企业资金紧缺,民间地下信贷利息高涨。经济不仅没见到通胀,反而出现相当程度的通缩苗头,国民经济的各项先行指标直线下滑那样一种在2008年曾发生的可怕的景象在今年六、七月份时再次重演。不过,有了2008年的紧缩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历史教训,管理层对紧缩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危害还是保持很高谨惕的。正象2008年那样,今年六月份领导人再次纷纷出动各地调研,紧缩的货币政策恢复到适度放松。

  为什么消费物价指数(CPI)明明在上涨,却不能用紧缩货币来进行控制?

  为什么货币政策不能从紧,一从紧经济就出大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宏观调控“两难”问题那么多?“两难”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两难”问题的实质,是持与现实完全不符的、完全错误的货币理论与观念来观察CPI,来调控货币,因此才产生南辕北辙的结果,横竖不对劲。

  其实,我从2007年就开始大力讲授这方面的理论,2008年发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应有体系与方法》等一组关于宏观调控的文章, 2009年月份再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须的》等一系列相关文章,对今年五月央行的再次紧缩货币,即发文《央行又在紧缩货币置顶首页》文章,陈述紧缩货币必将给经济造成哪些危害。可以说,我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的写作动因,就是因为货币主义的错误观念,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的后续发展。虽然这次紧缩货币的错误政策二个月后就得到了部份的纠正,但必竟已给经济造成了波动与不必要的损失。从这其中可以看出,错误货币理论并不是象一些人认为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会影响到决策,对国家、对人民是有着千万财富的损失的。只有正确的理论才是实现正确的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顺利而快速发展的依据。

  下面将通过几个分题,讲述《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所论述的当代货币运行的特征与过程,其对物价指数有的影响。必须说明,由于所涉及的理论比较复杂,这里仅只是个对理论结论作简要的演示性的说明,不作论证,省略复杂的关系说明。要真正弄懂当代信用货币新理论,还是需要看原着。一、经济的时代变化引起的货币运行规律的变化

  《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所处的是垄断金融资本主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的经济有三大特征:

  一是全面的产能过剩与资本过剩,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所描述的货币与通胀的关系大多是发生在物质生产还相对紧缺,消费生产还是相对不足的阶段中的情况。欧美国家在60年代以前,由于战争和战后重建,生产能力是相对不足,物资仍是相对紧缺。而经历战后30年的高速发展,欧美国家已逐渐相继进入生产过剩与资本过剩的新阶段。我国则是在进入到21世纪才后,消费品生产才彻底改观,从而进入到生产相对过剩的阶段。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所考察到的货币运动,是局限在60年代以前(1867-1960)的这一阶段的货币运动。时代变化了,货币运行规律必然要发生变化。但人们在读《美国货币史》的时候,却总是忽略弗里德曼所描述的货币所处的时代与当今有什么不同?其实,《美国货币史》出版发行之时,恰恰是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开始过时之时。在新的条件下,特别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与黄金脱钩,金本位制货币已成为历史,世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运行规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代。其中一个巨大的变化是,货币数量的变化与通货膨胀之间只是一种可能关系,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哪种情况下会引起通胀,哪种情况下不会引起通胀?这个问题远比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中的增发货币=通货膨胀那种简单关系复杂得多。

  人们被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中大量的实证数据所镇服,但恰恰是弗氏的这种将货币运行过程当作黑箱,不问货币的运行过程,只考察货币输入与输出的结果,这种黑箱式的研究方法,将西方宏观经济学导入了死胡同。经济规律产生于运行的过程中,当详细考察运行过程后,就会发现原因与结果可能是个互为因果,也可能是因果倒置。不幸的是,恰恰是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在当代的货币运行过程中,发生了因果倒置。即因为垄断金融原因、资源紧缺原因,造成了物价上涨,反映这种上涨的货币需求增加,引起的货币数量必须增加,而不是货币数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上涨。

  货币数量论的错误实在太多,要真正认清这些错误,就必须要遵循《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的思路,从当代货币的本质特征、货币的运行过程开始,对现实地考察货币运动,才能找到当代信用货币的运行规律。

  二是垄断金融占据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世界垄断金融美国垄断金融财团为代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美国垄断金融全面兴起。在我的理论中,“垄断金融”与“金融垄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金融垄断”是指金融资本对生产资本的垄断,“垄断金融”则不仅包括了是指金融资本对生产资本的垄断,而且包括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对金融全行业的垄断经营。例如,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控制并垄断经营着包括储蓄信贷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期货交易所等全行业的金融业务,不仅仅是控制着生产性资本的经营环境,同时也使得实行了全市场化的不发达金融国家也受其掌控(为何美国动用一切手段要我国开放金融市场,其原因就在于此)。此一金融垄断的时代性变化,使得曾经发挥过有效保值工具的金融衍生品,不再是有效的保值工具,而是通过掌控大宗商品定价权、货币与汇率定价权,对生产性资本、生产性国家实现掠夺的工具。因此,传统的商品供求与价格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垄断金融财团也能制造“通胀”(通过大宗商品涨价或美元汇率、币值的贬值,通过输出通胀的手段,使生产国产成本大幅提高)。此种“通胀”的产生与各国自已的货币政策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对这种“通胀”(以物价上涨为“通胀”实际上是个错误的概念,这里沿俗成),如果紧缩本国货币应对,会发生国民福利的输出。

  美国的货币政策将控通胀作为目标,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通过财政赤字的数量来掌控美元的币值有关,其国际储备货币的与地位与被动跟随美元汇率的人民币完全不同。如果实行的是与美元浮动汇率则又是另外的一种情况。输入性通胀在货币政策上唯一的解是升汇率,但此又会与其它事情相关连。在输入性通胀的情况下货币需求会增加,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以紧缩货币政策来应对就会发生货币流动性不足。

  美国国际垄断金融财团近年来通过垄断金融手段,从中国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只是因为金融危机才将自身玩砸了。本次美国金融改革法案的重新规范,并没有真正束缚垄断金融财团的手脚,可能其掠夺的手法更注重于国外,因国外监管法规还是空地。我国将高盛等美国金融财团视为管理顾问和银行的战略合作者,事实证明其设置的很多陷井我们并不能事先识别和有效防范。这其中最关健的是一直甘心情愿地接受错误的(美国人自已并不用的)货币理论的误导。到目前为止,只有《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才能挽救这种迷失,给你新武器重新武装。

  三是当前世界已进入“资源经济”时代,资源已开始对经济发展产生束缚作用。此一时代特征我早在2006年的“《资源经济》论”中就已作了描述。现在,虽然“资源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经济理论上,多数人还是在信奉着“看不见的手”,忽视由资源束缚而产生的对供求关系与价格关系的重大影响。在资源束缚条件下,因资源紧缺则会发生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原有的供求曲线失灵了,市场的自动均衡规律也失灵了。如果将此种条件下的物价上涨也看作是通货膨胀,并意图通过紧缩货币来控制,则显然是适得其反的。同样,因资源束缚而产生的涨价,需要再度增加投资以缓解紧缺,而涨价所代表的货币需求也同时增加。如果不问源头,只是机械地以CPI、PPI指数作为控通胀、紧货币的依据,问题就大了。当然管理层对此还是知道的。例如,2008年初的猪肉大涨价,引起了CPI指数的大增,管理层则加大对养猪场的投入。从广义上说,农产品、劳动力都是资源。不过有一些资源还没有形成紧缺而已。

  不顾此时此地的变化,不顾时代特征的变代,一味照搬西方哪怕是成功过的经验,或是权威书本上的东西,在实践中必然会招致失败,此在历史上就有过王明作教训。即使是当时正确的理论,如果是些头脑简单者死读书、读死书者,同样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何况西方货币主义理论是根本错误的理论。

  象我国2008年的CPI指数直上8%,今年四月的CPI指数的3.1%,其中有多少是由进口原油、有色金属等资源性大宗商品涨价传导而产生的?有多少是因农产品季节性涨价、自然灾难所造成的涨价而产生的,国家的统计数据无考察无说明,这些不能被货币政策所调控的因素如果不分离出来,而动用货币政策就是盲目的做法。但是不幸的是,上述的两次所发生的情景中都动用了紧缩货币的政策,结果都造成了货币紧缩、经济(或先行指标)直线下滑,损失是巨大。对2008年执行“两防”紧缩货币政策我有专门的系列分析文章存在博客中,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也有相关的分析。这些教训说明,正确的货币理论对国家来说是价值千均的。通货膨胀通常定义为,因货币供给大于对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现在人们将凡物价上涨就看成是通货膨胀,实际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应将物 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严格区别开来,才能正确进行理性的思辨。

  虽然不能绝对地否认“通胀”与货币数量的关系,但当代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很多情况下物价上涨与货币数量根本没关系,而且,上一篇文章已经例证,在有些情况下是因为物价 上涨引起货币(需求)数量增加,物价上涨是原因,货币数量增加是结果。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在这里是将因果倒置了。

  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已证明货币数量论是绝对错误的。不要说已经错了,既使是过去在美国正确的理论,如果照搬于现实的中国,也是错误的。归纳一下照搬货币主义理论于中国实 践的错误,还有如下四点错误:

  1、金本位货币与当代信用货币在本质上的不同,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货币已经不守原来金本位制自有价值而派生的“中性”的属性,货币已经不具有保值的功能、原有的货币价值保值功能已经 演变成价值保持功能,而且是各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货币的这些功能变化,是不以个人、个别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任一个别国家想“不”都不行的。

  2、时代的变化,历史时期的变化。垄断金融资本主义时代有着大量的过剩资本,这些都是由过剩的而且能实现快速流动(包括跨国)的货币构成的。从数量上来说,货币早已很多很多,“通胀” 在你出生之前已经发生过N多次了,已经“通胀”到有些麻木了。再增加一些也不一定就能形成“剌激”,不增加“通胀”也不能说就不发生。所以说,时代的变化使货币数量论早已过时。

  3、国别的不同,美国货币是世界储备货币,在美元眼中,全世界都是一个大家庭(或一个国家),每年都要用赤字财政来增加美元世界货币的流动性和控制美元币值,“通胀”指标就是美元币值 的指标。以控“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国经济是封闭的,不与外国发生贸易与货币流动,这种情况与美元也是一样的,“通胀”指标就是货币币值指标。但当一国与他国发 生商品流与货币流时,则可以通过流入商品的涨价和外汇的贬值而使本国内物价上涨,也就是“输入通胀”。这时本国的“通胀”指标就不再是本国货币币值指标,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世界储备 货币的币值指标。此时,如果意图通过紧缩本国货币来治理这种“通胀”,就如同别人得病,自已吃药一样荒谬;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增加因紧缩货币所造成的币值损失(因货币紧缩而可能造成币值 上升,从而拉大与贬值外货币的差距),和紧缩货币给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4、土地、劳动力二大资源的价格上升,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已成为刚性的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欧美国在发展的过程,这二大资源价格的上涨,虽然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但这些 国家还有着向第三世界、或不发达国家转移成本的机会,而我国为出口导向获得价格优势,一开始就将土地和劳动力价格降到了不能再降的底线,今后的任何提高国民福利的措施都会引起土地价格、 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的任何上涨,都会成为产成本(物价)推高的因素。由此所引起的价格上涨除部份可由人民币升值替代外(见蔡定创《人民币升值的替代途征》),没有 任何向国外转移的可能。由此所引起的价格上涨也是货币政策所不能调控的。经济学理论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使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学问,能准确地运用概念思维是对一个经济学者的最基本要求,否则,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里,就会产生差至毫厘,失之千里的结论。但是,经常可以看到我国的一些经济学者将房产价格说成是资产价格,并且与股票这种资产价格混用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连概念都拎不清学者。

  为何房地产价格不能说成是资产价格?资产是指资本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其带有资本的属性。而房产在企业使用或作投资品时,才是一种资产;对普通居民来说则是居住消费品。这就是说房产具有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决定了房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反映,货币政策在其中的传导机制与股市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将股票价格与房产价格通通都称之为房产价格。如果在此基础上大谈宏观调控、货币政策,都是几近胡说。

  由于房产的这种二重性,房产与股市在对货币政策的反映上有着完全不同的机制。房产只有在作为投机品时,才会象股票一样,资本是以预期的资本利润率作为是否投入的依据。居民居住消费时,资金是否进入则是以可支付的购买力为依据,这其中包括按揭贷款所形成的增量购买力。而银行对居民的居住消费这一块贷款,由于有抵押作坚实的基础,所以常常被银行当作优质贷款项来对待,会优先于有风险的投资贷款而发放。而投机性的房地产购买通常也是伪装为居民消费购买以获得按揭贷款。因此,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其效果不大。因为,不管是货币政策如何的紧缩,银行都是将房产的按揭贷款优先于其他有些风险的资本类贷款而发放,结果,货币政策紧缩的首先是投资风险最高的股市,其次到中小企业投资等,房产是排在最后的。

  因此,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在货币政策上不能用总量紧缩的政策,只能用专项的改变按揭贷款比的方法(详见蔡定创《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误区》)。今年四月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也正是循着这一方式进行的。如果意图用总量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房价泡沫进行调控,首先伤及的是股市,其次到中小企业,最后才传递到房地产。如果让紧缩的货币政策作用直到传导到房地产后才收手的话,在“双轮经济”的自激作用下,在传导到房地产之前经济早已崩溃了。

  一些大谈“资产价格泡沫”者,将房产与股票混同,将房地产价格涨跌机制与股票涨跌机制混同,大谈资产价格涨跌与货币政策宽松与否。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西方货币主义的思维方法,即只问货币输入端的松紧与输出端的价格涨跌的结果,不问货币运行的过程与作用机制。从这些事例可以证明,如果我们将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看作是庸俗经济学,是头脑简单人之经济学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我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通过对货币运行过程的详细考察,已揭示了货币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大经济体不同的作用机制,股市是虚拟经济的主体,而房地产则是实体经济,其运行机制是完全不同的。此也决定了房地产与股市具有完全不同的对货币的需求原理,不同的货币供给机制:股市能创生价值,影响货币的外供给,房地产是实体经济,只会产生货币的内供给机制。这个过程以及作用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完全不是那么简单的增加或减少货币的输入,就输出价格的涨跌,“通胀”或“通缩”的。

  特大城市中的房地产,还是一种严重受资源约束的产品,在当代巨大的过剩资本的炒作下,会产生严重的价格泡沫。有关其调控不是本文的话题,这里必须要弄清楚的是,(主要的)不是因为货币政策的宽松与否而产生房产价格的上涨(应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形成也不是说一点影响也没有,影响还是有些的,这里主要是说这种影响与其他的各种影响因素比较排行靠后一些)。而是因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从而产生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数量论者在此同样将其本末倒置了)。

  房价虽然不计入CPI指标,但它所导至的企业生产成本的上涨,劳动力个体的生活成本上涨,最终都会向CPI传递。但这问题就来了,由于房价上涨的价格传递到CPI,有一个比较大的时滞,这个时滞是二年、还是三五年?到目前还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研究。那么当前的CPI指标所反映物价涨幅,就有可能是二或五年前传导而来!实际上,前文所论及到的输入性“通胀”、资源性“通胀”等都有不同的传导时滞。那么,依据现在的CPI指数而出的货币政策,难道还能调控三五年前的房价不成?据此说明,以控“通胀”或说是以CPI指数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依据,有可能是一种很荒谬的事。现实中已经发生以货币政策为控“通胀”的宏观调控,发生“两难”问题增多,货币政策一松就乱,一紧就溃的反复教训,是该明白以控“通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是根本错误的时候了,是该明白以西方货币主义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吃错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