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五”65周年来日本给中国的教训:“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40:54
新客小草欢迎您!!您迎欢草小客新
各位馆友;大家好!我是新客小草。本馆藏书丰富,环境整洁,优雅,雅俗共赏,是学习,交流的平台,结识朋友的桥梁。来到这里是美的享受。 新客小草欢迎您的光临!
新客小草欢迎您

新客小草 的个人图书馆
地址:http://xinkexiaocao.360doc.com
作者;郝祥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用说中日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么中日关系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呢?中日关系可以很快就亲密无间吗?尽管希望中日两国“世世代代的友好”是好的,但这事是急不来的,为什么急不来?
对此,周恩来身有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周恩来和日本人打交道最多,周总理也因为丰富的体验,对日本某些当权者的性格、作风,对日本民族的特点有了理解,其实周恩来明白日本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你不可迫不及待地亲近他们,中国曾经急迫地亲近日本,结果多情反被无情恼。于是又严厉批评日本,“疏远”他,使关系更陷入紧张。
周恩来是什么时候说这句话,以此告诫外交官员的呢?这句话的典故又出自哪里?
这句话的出典是在《论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
周恩来说这句话是在1964年1月,那时中国政府同法国建交。国际社会要求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给日本当政者一巨大的冲击,日本政界许多有识之士也想在中日关系上有所作为。
在此情况下,国内从事对日工作的同志自然要思考和探讨这件事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日本方面的动向。一种意见认为,法国、日本同属于第二中间地带,日本的力量和日美矛盾均有一定发展,法国能做到的事,日本不久也应能做到。因此,中法建交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下一个争取目标便是日本。为何有人要如此急迫地想亲近日本,因为此时的中国和苏联大哥闹僵不久,在国际上很孤立,急需找朋友,不免饥不择食。
好在此时的周总理是清醒的,就此可能作了严密、深刻的分析。首先周从政治的角度指出:
现在还不能说中法建交后下一步就是日本。意大利的可能性也许更大一些。最近有一份报告中提出要日本抛弃美国,抛弃台湾。这不仅短时期内做不到,长期也困难,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要做长期的斗争。现在日本靠美国的倾向还未根本改变,只是扭过去一些。对日本不是要它反美,而是同美国闹独立性。日本自民党虽有许多派,但在台湾问题上都是一致地含糊其词,大多都有野心。在这个问题上,自民党里除已故的高崎达之助,还有石桥湛山、宇都宫德马等少数人之外,真正接近我们的目前尚为数不多。法国讲“台湾归属未定”只是说给美国听听,他们对台湾没有野心。日本则不同,吉田茂、岸信介之流就是想把台湾分离出去。在台湾和祖国统一之前,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日本的斗争是长期的。
接着周恩来又从经济的角度予以分析,指出:
现在法国有4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腰杆硬,敢和美国闹,日本只有18亿美元,而且许多是美国银行贷款,所以说日本现在还不行。但从长远看,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中国本身力量强大起来,也需要日本人民力量的高涨。看来还要7年,7年之内我们鼓鼓劲,把国内建设搞好。对日本这个间接同盟军一定要联合、又斗争。否则对方就认为我们又软、又急认为我们可欺。我们一不能软,二不能急,要稳坐钓鱼台。
周总理根据自己同日本统治集团打交道的经验,向处理中日关系的有关人士提出了这样的告诫:“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1]周恩来借用这一句成语做概括,的确惟妙惟肖。
但是,周恩来虽然知道日本人的这一骄躁的毛病,也知道要坚守这一原则,但在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候,他却忘记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忘记了自己送给下属的座右铭:日本,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沉不住气了呢?也许是身不由己,那只能是由于毛泽东太急于亲近日本的缘故,于是他不得不放弃长期坚守这一中日关系的座右铭。实际上1972年的日本受美国“越顶外交”的打击以致“休克”,更急于和中国建交,但是他们却看出了中国人的急躁。于是让中国主动提出放弃赔款之类的牺牲,以及在其他问题上的让步。
正因为我们太主动亲近日本了,所以田中角荣来华的时候说话、做事很不逊,至今日本人对于中日关系不是很“不逊”,便是很抱“怨”。
论文来源本人的专著《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有修改】。
作者声明:本文仅供“网易博客”免费阅读,郝祥满享有完全的著作权。使用博客内作品需经郝祥满同意,并支付相应报酬。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盈利为目的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刊用、出版上述作品。郝祥满保留对非法使用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非盈利转载,请注明作者、郝祥满博客链接及本声明。

谢谢欣赏!更多精彩,期待光临!请点击进入
新客小草 的个人图书馆
地址:http://xinkexiaocao.360doc.com
作者;郝祥满
                                 
360doc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