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灾难中人为因素待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19:56

舟曲灾难中人为因素待查

两个预警监测点没能覆盖到事发地段,预警点周围的降水量与事发地段相差较大

  【《财经》实习记者 潘国建】8月11日,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人类活动对舟曲灾难的影响,前方专家组将做深入调查,并有望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此前的8月9日,国土部部长徐绍史表示,地质地貌、瞬时暴雨和强降雨等被归结为此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原因。上述原因全部为自然因素。

  地处长江上游的舟曲,境内沟壑纵横,谷道狭窄,坡陡流急,且属地震多发区。区内岩层软硬相间,岩体破碎,地质环境条件差。舟曲境内较发育的近代泥石流沟就有300多条,灾害性滑坡100余处。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4.8%,是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同时,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大小滑坡15万处,泥石流沟道万余条。各种开发建设使得长江上游地区滑坡、泥石流更加频繁。

  解放初,舟曲县还是一个林木繁茂、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此后的数十年间,当地群众建筑伐木、采薪、挖坡种地,使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自此大面积山体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江河含沙量不断增高。这为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特别是人类活动集中的沿江、河地带,随着各种建设开发的进行,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泥石流规模也随之增大。

  8月11日,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到目前为止,前方工作组的专家研究认为灾害还是这种特殊地情地貌遭遇强降雨导致的一场自然灾害。他表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专家组将做深入调查,在最后提供的报告中会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

  泥石流因其突发性强而难以完全防止。科学及时的预警成为主要的预防手段。

  1991年,舟曲设立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舟曲二级站”,并建立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至今累计成功预报滑坡7处,最近一次预报是2008年6月8日。汶川地震后成功预报舟曲县硬山滑坡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但该系统主要面向广大边远山区农村,尚不能全部覆盖滑坡、泥石流严重地区。此次灾难中,舟曲的两个预警站就没能发出预警。舟曲的预警站点名称是锁儿头和泄流坡滑坡监测预警点,分别在灾难事发地的上下游,但没能覆盖到事发地段。

  预警点周围的降水量较小,事发地段特大暴雨却持续40多分钟,降雨量97毫米。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局长廖纯艳表示,预警点的辐射范围有限,根据当地雨量无法对更远处作出判断。

  此外,受资金、管理体制等制约,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一直处于勉强维持现状的艰难境地。站点运行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大部分设备仍然属1990年系统建设之初购置,已严重老化。

  据了解,今年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有1/3是监控点以外发生的,隐蔽性很强,难以排查出来。廖纯艳建议,在灾害严重地区应适当增设监测站点,全面开展群测群防。“为提高预警系统监测预报能力,国家应继续给予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