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心灵与医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9:36
“医生,你是如何学到这些知识的?”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从苦难中学到的。“
我因为头部有些疼痛去看医生。刚开始好像没什么异常,但后来医生看过我的验尿报告,发现有尿血的现象。
“我安排你再去做详细的检验……肾功能、细胞检验……”医生面无表情地说。
后面的话我都没听进去,整个子都凝注在细胞四个字上。那不是癌症吗?
检查的时间地点我都没听清楚,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我却问了三、四遍。我脑子仍停留在那四个字,仿佛我刚回到家却在门口被人敲了一记闷棍。
我的反应怎会如此强烈?那个医生算是很尽职,仔细检查了每个该检查的部位。事实上得癌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是这时候理性分析根本派不上用场。病中的情绪影响一切,很容易有草木皆兵的恐惧心理。病人之所以如此脆弱,中因为心理的健康一部分是建立在长生不老的幻觉上,疾病(尤其是重病)却打破了这个幻觉,突然我们发现死亡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虚弱无助的感觉立刻袭来。
而医护人员在照顾病人的身体时,往往会忽略了病人的情绪反应,殊不知情绪深深影响身体的抵抗力与复原能力。我们只能说,现代医学太过缺乏EQ。
对病人来说,每一次与医护人员接触都是获得安慰的良机,当然,处理不当的话也可能因此落入绝望的深渊。而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痛苦通常不是轻率处理就是无动于衷。当然,愿意付出时间与爱心照料病人身心的医护人员所在多有,但我们扯到的普遍趋势是,医护人员为顾及体制上的其他急务,无暇照应或根本忽略了病患的感受。再加上医护系统与经济因素关系愈益紧密,情况似乎有恶化的倾向。
我们认为病患的心理状态应列为医护过程的重要考量,绝不只考虑到我道的因素。科学证据显示,治疗时兼顾心理有助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当然这不能适用于所有病人和所有病情,但如果我们细察许许多多的病例,将发现心理的照护的确有相当的帮助,治疗重病患者时应列为标准医态程序。
现代医学界一向自视其任务在于治疗病症,支忽略了生病的主体:病人。病人也因习惯了这种观念,仿如共犯似地也忽略了自己在情绪上的反应,即使有反应也视之为与疾病无关。尤其一般人完全无法接受心理影响身体的观念,更是强化了这个不当的趋势。
同时我们又看到另一套矫枉过正的极端思想,以为再严重的疾病可以借由乐观的思想自行治疗,或是以为生病要怪自己思想不利健康。这类心灵至上的观念徒然让大众对心理与疾病的关系更增混淆,更糟糕的是让人误以为生病代表道德或心灵的缺陷而自惭形秽。
事实的真相介乎这两种极端之间。下面我希望举出科学证据解除矛盾,澄清误解,让大家更了解情绪以及EQ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
情绪与健康
1974年罗彻斯特大学牙医学院实验室的一项发现,改变生物学对人体的了解。心理学家罗伯特·艾德发现,免疫系统与脑部中枢神经系统会随经验改变反应方式。继这项发现之后学界又进行许多相关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有许多沟通管道,证明心智、情绪与身体是密不可分的。
艾德的实验方式是先给白老鼠吃一种药物,抑制其血液中抵抗疾病的T细胞数量,而每次吃药时同时给老鼠喝糖水。后来老鼠即使只喝糖水,T细胞的数量也会减少,有些老鼠甚至因此病得奄奄一息。也就是说老鼠的免疫系统已学会因吸收糖水而抑制T细胞,依当时的医界常识,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
诚如巴黎艾科尔工技学院神经科学家法兰西斯科·维瑞拉所说的,免疫系统是“身体的头脑”,负责身体的敌我辩识工作。免疫细胞周游全身的血液,几乎与所有细胞都会接触到。遇到认识的细胞便放行,电到不认识的则加以攻击,帮助身体抵抗细菌、病毒、癌细胞的侵袭。但万一将自己人误作敌人,便会发生过敏、狼疮等自体免疫疾病。在艾德的意外发现问世以前,所有的解剖学家、医师、生物学家都以为脑部(及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是独立不相关的,监测老鼠摄取糖水的脑部细胞与负责制造T细胞的骨髓毫无关联,这种观念已盛行了一百年。
自艾德的初步发现以来,医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也因而诞生了新兴的热门科学:精神神经免疫学。顾名思义,业界已承认精神、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确有一定的关联。
研究人员发现,脑部与免疫系统最活跃的化学传导物质,正好是情绪中枢中数量最大的一种。关于情绪影响免疫的直接路径,提出最有力证据的是艾德的同僚大卫·费尔顿。费尔顿首先发现情绪对自主神经有很大的影响,继而又与妻子苏珊及同僚发现自主神经系统与淋巴球、巨噬细胞有直接沟通的证据。
他们在电子显微研究中发现,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终端直接毗邻免疫细胞,并发生突触状的接触。接触点上的神经细胞可释放出神经传导物质,以调节免疫细胞,甚至会交互传达讯息。这确实是革命性的发现,过去从没有人想到免疫细胞会接收神经讯息。
费尔顿进一步研究神经终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动物为实验,切除淋巴结与脾脏的若干神经,然后注入病毒向免疫系统发现挑战,结果发现免疫反应大减。他的结论是:神经系统不仅与免疫系统连接,更攸关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情绪与免疫系统另外有一层关联,压力下释放出的荷尔蒙会影响免疫力,这些荷尔蒙包括儿茶酚氨、氢氧基皮质酮、催乳激素,及身体本身的止痛剂β、内啡肽、脑啡肽等。影响的方式非常复杂,简单地说:当荷尔蒙释放到全身时,免疫细胞的功能会受阻。也就是说,压力会抑制免疫力,这可能是为了保存精力以应付立即的危机。但如果长期面临强大的压力,则可能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怛久的抑制效果。微生物学家与其他科学家也在脑部与循环系统、免疫系统之间发现愈来愈多类似的联络。
尽管证据确凿,多数医师仍抱持怀疑的态度。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虽然很多研究发现压力与负面情绪会减弱免疫细胞的效力,影响的确切程度尚无定论。
不过还是有愈来愈多的医师为情绪的因素不容忽视。史丹福大学妇科腹腔镜手术医师坎伦·奈泽医师便说:“如果病人在手术当天告诉我她因紧张过度而不想进行,我会取消手术。外科医师都知道,病人如果太过恐惧,情况会很糟糕。可能流血过多,也较容易感染并发症,复原情况较差。最好是选择病人心情平静时进行手术。”
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紧张与焦虑会使血压升向,扩张的血管在割开时会流出较多的血,而大量出血正是开刀时最麻烦的问题,有时甚至会致命。
愈来愈多证据显示,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确实有临床上的意义,最重要的一项资料是综合101项小型研究而成的报告,研究对象多达数千名男女,结果证实负面情绪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焦虑、悲伤、悲观、紧张、敌意、严重猜疑的人罹患下列疾病的机率比其他人高出一倍,比如气喘、关节炎、头痛、十二指肠溃疡、心脏病等。这个结果已足以将负面情绪列为对健康的重威胁,与抽筋、高胆固醇对心脏疾病的威胁几可相提并论。
这当然是就统计数字做较文泛的解释,并不表示有上述情况的人必会罹患疾病。但要注意,还有很多研究也提出相似的证据。下面且让我们仔细探讨相关资料,尤其着重在影响力最大的三种情绪(愤怒、焦虑与沮丧),虽则我们对其中的生物机制尚无法完全了解,至少可进一步澄清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致命的愤怒
一个心脏病患回忆他出了一个小车祸,车身撞凹了一块,从此陷入一场徒劳而令人挫折的严禁。经过保险公司的层层关卡以及成事不足的汽车修理厂,最后净损失800美元,而这场车祸他根本毫无过失。经过这次经验,他每次坐进车子就觉得很生气,最后终于把车子卖了。事隔多年,讲起这件事他仍然怒火难息。
这是史丹福大学医学院特意请病人回忆的纪录,目的是进行一项心脏病与愤怒的关系研究,研究对象都是首资次罹患心脏病的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病人叙述使其愤怒的事件时,心脏的动作效率会降低5%。有些人的降低幅度甚至高达7%以上,通常心脏病专家会视之为心肌局部贫血的征兆。
病人处于其他负面情绪(如焦虑)或较费力时,心脏的运作效率并不会降低,似乎愤怒是唯一对心脏有害的情绪。病患自称回忆不快事件时的愤怒程度仅及事件当时的一半,可以想见他们在实际发怒时心脏受到更大的伤害。
其他还有很多研究获得类似的结论。过去曾有人民为,急躁而易给自己压力的A型性格较易罹患心脏病,但并未得到证实,现在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现象:敌对意义强烈的人才是高危险群。
之方面的研究做得最详细的是杜克大学的威廉斯。他曾以医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在校时敌强的人,五十岁以前死亡的机率是敌意较弱者的七倍,显见要预测一个人是否会早夭,易怒比抽筋、高血压、高胆固醇等更准确。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约翰·贝尔佛特曾在实验中请心脏病人做敌意的测试,透过血管X射线检查,发现病情的严重性与敌意的强烈程度成正比。
当然这并不表示愤怒是造成冠状动脉疾病的唯一原因,全美心肺血管学会行为医学分支代会长彼得·考夫曼告诉我们:“我们还不能确定愤怒与敌意,是否是冠状动脉疾病初期发展的原因,或是病情开始后促使其恶化,或是两者皆有。但我们可以假想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经常发怒,每一次发怒都会使心跳速率与血压提高,从而增加心脏的负荷。长此以往,自然会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每次心跳冲过冠状动脉的血液:“可能造成血管微裂,形成血小板累积。如果你因时常发怒而造成心跳较快血压升高,三十年下来可能导致血小板加速累积,以致罹患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疾病形成后,愤怒更会影响心脏的运作效率,本节开头介绍的病患回忆实验已可证明。也就是说,愤怒对心脏病患而言特别是致使的情绪。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曾研究1012名有过一次心脏病历史的男女,做了八年的追踪,发现开始时最暴躁易怒的人,二度罹患心脏病的机率最高。耶鲁大学医学院追踪研究929位心脏病患,同样发现易怒的人死于心脏停止的机率,比温和型的人高出三倍,如再加上高胆固醇的因素,机率更增为五倍。
上述的耶鲁大学研究人员指出,造成因心脏疾病死亡机率升高的因素,可能不只愤怒一项,而是任何引发大量相关荷尔蒙的强烈的负面情绪。不过目前科学上最有力的证据仍指向愤怒。哈佛医学院调查过去时1500名患过心脏疾病的男女,请他们叙述病发前几个小时的情绪状态。愤怒会使患过心脏病的人发生心脏停止的机率增加一倍以上,在发怒后两个小时内都维持这个高危险率。
这并不表示大家都应尽可能压抑怒气,研究显示,在盛之下尝试完全压抑怒气支而使身体更激动,进而使血压升高。但另一方面,第五章说过。每次生气都要发泄只是火上添油,对任何新增的不快更无耐性。这么说来,愤怒时发不发泄似乎都不好,对此威廉斯的看法是发不发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是否经常性的发怒。偶尔发怒对健康还不致构成危险,但如果一个人经常猜疑、愤世嫉俗、对人冷嘲热讽或大发脾气,可能这已经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对健康的影响恐怕便不能忽视。
所幸经常发怒并不等于被判了死刑,这种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史丹福大学医学院便设计了一种课程,协助心脏病患改变性情,结果这些人二度罹患心脏病的机率比其他人低了44%。威廉斯设计的一套课程也有类似的效果,同样也是教导一些基本的EQ,特别是留意怒气何时开始上升,发怒之后如何调节,以及学习同理心等。他们要病患随时记下猜疑或敌意的想法,刻意制止这种想法继续下去。另外也鼓励他们碰到不快时以理性思考取代猜疑,譬如说等电梯等半天不来,不妨想一想较能接受的理由,而不必一味想像是某个人的错而生起气来。遇到令人挫折的情况,则必须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来看,同理心是止熄怒火的良药。
威廉斯告诉我:“消除敌意的关键是一颗信赖的心。只要有足够的动机,这并不难培养。当大家知道敌意的结果只是提早进入坟墓,通常还是很乐意尝试改变。”
压力:过度焦虑
我无时无刻不觉得焦虑紧张,这种情形远自高中时期就已开始。当时我成缚很好,但总是不断担忧成绩会退步,或是老师同学喜不喜欢我,或是上课会不会迟到之类的事。父母给我很大的压力,让我觉得一定要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大概是受不了这些压力,高二时我开始有胃痛的毛病。从此以后我对咖啡和辛辣的食物就特别小心。我发现每一次紧张或担忧什么事,胃就好像要烧起来,偏偏我又老在担心些什么,所以常觉得想吐。
很多种情绪与疾病的侵袭及复原的效果有一定的关系,但具有最充分的证据的当属因压力引起的焦虑。焦虑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为预见的危机最准确,但现代人的焦虑往往失之过度,引发焦虑的情况不是日常的生活经验,就是想像的危险。经常性的焦虑显示压力过大,前面提到的那个经常胃痛的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1993年耶鲁大学心理学空布鲁斯·麦艾温在《内科医学档案》讨论过压力与疾病的关系,举出各种广泛的影响:损害免疫功能,甚至因此加速癌细胞转移;增加病毒感染的机会;加速血小板累积,导致动脉硬化、血凝块,引发心肌梗塞;加速第一型与第二型糖尿病;引发气喘或使其恶化。此外,压力也可能导致肠胃溃疡,引发溃疡性结肠炎及肠胃发炎。长期的压力也会对脑部造成伤害,如伤害到海马回便会损及记忆。麦艾温指出:“愈来愈多证据显示神经系统会因压力而耗损。”
关于压力与疾病的关系,最有力的证据多来自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事实上我们经常暴露在这些病毒的范围内,只是因免疫系统的作用而免于患病,但在压力之下我们的防卫总可能溃不成军。很多实验显示压力与焦虑会削弱免疫能力,但多数无法确定削弱的程度是否足以致病。因此真正有力的证据要从前瞻性的研究去发现;亦即观察到健康的人因压力增加而削弱免疫力,并因而是致病。
这方面最重要的研究是卡内基梅伦大学心理学家薛尔顿·柯汉提出的,他与英国科学家合作,先仔细调查研究对象生活压力的情形,然后有系统地让他们接触感冒病毒。结果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感冒,免疫系统较强的人还是有抵抗力。但柯汉发现,生活压力愈大的人感冒的机率愈大。统计结果,压力较小的人有27%感冒,压力最大的一群则高达47%,这显示压力的确会削弱免疫系统。虽然这项实验只是证实了大家长久以来的观念,但因为提出科学根据而具里程碑的意义。
另一种实验是请一对夫妻在三个月内每天记录情绪变化,结果也发现某种规律:一连串特别不快的事件后三、四天,他们常会感冒或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而一般感冒病毒的潜伏期正好是三、四天,显示他们在心情最低落时抵抗力特别低。
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皮疹病毒,唇边型与生殖器型皆包括在内。感染者病毒会潜伏在体内,不定时发作。我们可藉由血液中皮疹病毒抗体的量追踪病毒的活动情形,研究人员追踪发现,正值期末考试的医学院学生、刚离婚的妇女、家中有阿兹海型痴呆症者的人都有皮疹病毒复发的现象。
焦虑对健康的危害不只是降低免疫力,有些研究显示对循环系统也会有不良的影响。经常怀有敌意或易怒的男性罹患心脏病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对女性最致命的情绪则是焦虑与恐惧。史丹福大学医学院研究过去时1000余名患过一次心脏病的男女,发现二度复发的女性显著有较严重的恐惧与焦虑现象。其中很多人的恐惧已到了影响生活的程度,通常在第一次心脏病发后便不再开车、辞掉工作或足不出户。
有些因工作太繁重或家庭事业能兼顾,蒙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与焦虑,一项研究便将这种心理总是对生理的挫伤做了精微透彻的剖析。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蒂芬·梅纳克曾让三十名自愿者在实验室接受让人充满焦虑的艰难挑战,同时观察血液中三磷酸腺苷酸的变化,这种由血小板分泌的物质可能使血管产生变化,引发心脏病或中风。结果发现实验者在巨大的压力下三磷酸腺苷酸与心跳血压都急剧升高。
可以想见工作压力大的人在健康上所受的危害最大,尤其是工作要求高但周边资源又非自身所能控制者,譬如说巴士司机便有较高比例的高血压情形。有一项研究采样板569位直肠结肠癌患者及另一个比较组,发现前十年在工作上有过严重的人,罹患直肠癌的机率比其他人高出五倍半。
负面情绪的影响既是如此巨大,可直接减除压力的松驰技巧,在临床上便被广泛应用来治疗多种慢性病,诸如循环系统的疾病、糖尿病、关节炎、气喘、肠胃疾病、慢性疼痛等等。不管是任何疾病,只要病况会因压力或情绪恶化,协助病人松驰与平静都有帮助。
沮丧的代价
她的病诊断来是转移性乳癌,她还以为几年前的手术已完全治愈。医生已提不出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化学治疗至多只能让多活几个月。可以想见她的心情非常沮丧,严重到几次去看医生都忍不住痛哭失声。而医生每一次的反应都一样:请她立刻离开。
这位医生的冷漠当然伤透了病人的心,姑不论这一点,值得探讨的是对病人的情绪置之不理是否会使其病情恶化?当然,对这种病入膏肓的病人而言,任何情绪对病情的影响恐怕都微乎其微。虽说上述这位妇人的沮丧必使其最后的岁月更加黯淡,在医学研究上担忧对癌症影响尚无定论。但除了癌症以外,若干研究显示沮丧对很多疾病都有影响,极可能使病情恶化。也有愈来愈多证据显示,一个沮丧的重病患者会增加治疗上的困难。
其中的一大困难是沮丧的症状(没有食欲、全身无力等)可能被误认作其他疾病,尤其缺乏精神诊断训练的医生更易犯错。当然误诊的结果是病患难与共的沮丧问题未获解决,进而益加恶化,甚至可能会增加重病患者的死亡的机率。
曾有医生追踪影100名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发现十三名抑郁症者中,十二名在第一年内死亡,其余87名中有34名两年后还活着。再以洗肾病人为列,严重抑郁症者最可能在两年内死亡,对这种病人而言,以抑郁症预测死亡率的准确度高于任何因素。此处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不是生物上的,而是心态的问题。抑郁症者对医嘱较不配合,譬如说对医生规定的饮食阳奉阴违,便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心脏病似乎也会受抑郁症的影响。一项研究追踪2832位中年男女长达十二年,发现经常觉得无助的绝望的人死于心脏病的机率较高。以抑郁症最严重的3%的人,与毫无沮丧的人比较,前者死于心脏病的机率高出四倍。
沮丧似乎对曾患过心脏病的人威胁特别大。有人研究过因第一次心脏病在蒙特娄医院住过院的病人,发现抑郁症者在半年内死亡的机率高出许多。其中八分之一属于严重抑郁症者,其死亡率高于其他同类患者五倍之多,这几乎与左心室功能异常或有过多次心脏病史等因素的死亡率相当。抑郁症会成为这么可怕的心脏病杀手,一个原因可能是会影响心跳的规律性,使致命性心律不整的机率大为得高。
抑郁对臀部骨折患者的复原也有影响。一项研究以数千名老年患者为对象,在她们入院时先做精神状况的评估,发现抑郁症者住院日数平均多出八天,恢复走路能力的机率只有其他患者的三分之一。但这些抑郁患者只要同时接受精神治疗,便较不需要物理治疗,出院三个月再入院的机率也减少许多。
以耗用全美10%医药资源的重病患者而言,多半身兼数病,如心脏病加糖尿病,而其中约有六分之一有严重的抑郁症,接受精神-治疗者每年卧病日数自七十九日减少至五十一日,轻微抑郁症者则自六十八日降至十八日。
快乐的医学效益
由上面的资料我们知道,愤怒、焦虑与沮丧在临床上确实造成负面的影响。经常性的愤怒与焦虑会增加患病的机率,沮丧也许不会增加患病的机率,却极可能影响复原的速度,增加死亡的危险,尤其是病情严重的患者。
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危害健康,反过来说,下面的情绪多少也有利于健康。这当然不是说正面的情绪可以治病,或是说常笑保持乐观就可扭转严重的病情。正面的情绪的优点或许并不明显,将研究对象放大还是可从影响疾病的复杂因素中抽丝剥出,找出正面情绪的作用力。
悲观与沮丧一样付出医药上的代价,而乐观则有一定的帮助。一项研究针对性122名患过一次心脏病的人为对象,评估他们的悲观或乐观的程度。八年后发现,在最悲观的确25人中死亡的有21人,而最乐观的25人只有6人死亡。以心态预测存活率的精确度高于任何因素,包括初次心脏病的严重性、动脉阻塞的情形、胆固醇、血压等。另一项研究是以接受动脉分流手术的病人为对象,发现较乐观的人复原较快,手术时与手术后引发并发症的机率都比悲观的病人少。
对未来的希望也有且于改善病情,因为希望使人较能忍受病痛和其他痛苦。有人研究过因脊椎受伤而瘫痪的病人,对未来愈是怀有希望的人恢复的情况愈好。对这类病人而言,希望是很重要的复原指标,因为这些人多半在青春年华因意外而终生瘫痪,将来在身体及生活上能恢复到何种程度,患者的情绪反应影响至巨。
心态对健康会造成影响有机种解释,一种目前尚未被证实的说法是悲观会导致抑郁郁,降低免疫力。另一种说法是悲观者较不爱惜自己,有些研究发现悲观的人较常抽烟喝酒,较少运动,也较不注意自己的健康习惯。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乐观者的生理状态确实有助于抵抗疾病。
人际关系的医疗价值
现在我们要讨论影响健康的最后一个情绪因素:寂寞。二十余年来相关研究涵盖的对象超过三万七千人,一致显示孤立会使患病与死亡的机率加倍,这里所说的孤立是指没有亲近的人或可倾诉心事的对象。根据一九八七年《科学》刊物的一篇报道:“孤立对死亡率的影响相当于抽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缺乏运动。”抽烟增加死亡率的系数仅1.6,孤立则高达2.0,显然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孤立对男性的影响比女性的影响大。孤立的男性死亡率比拥有紧密人际关系的男性高出二至三倍,女性则仅高出一倍半。这个差异可能是因为女性的人际网本来就比男性亲密,知交一二对女性的意义可能远大于男性。
孤独又不同于孤立,有些人总是独来独往或是只有好友几人,却活得健康满足。真正危害健康的是疏离与寂寞的主观感受,现代人偏好看电视式的静态娱乐,再加上传统的社交聚会逐渐式微,这方面所受的威胁格外显著,也难怪美国一些互助团体受到欢迎。
以一项针对一百名骨髓移植病患的研究为例,自觉获得配偶与亲友强烈支持的病患中,移植两年内的存活率是54%,缺少亲人支持的则仅20%。再看看老年心脏病患的研究:生命中有两人以上作为情感支柱者,病发后存活率一年以上的机率,是缺乏支柱者的两倍。
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一九九三年问世的一研究,研究方法是以居住在瑞典越特堡、且出生于一九三三年的男性为对象,免费为他们做健康检查(共57人)。七年后再追踪这些人的情况,结果有41人死亡。
压力沉重的人死亡率比生活平静的人高出三倍,而造成沉重压力的原因很多,包括严重的财务危机、工作不稳定或被迫离职、卷入法律纠纷或离婚。这些人在接受健康检查的前一年内,如果遭遇这些问题中的三项以上,便可极准确地预测他在未来七年内的死亡机率,准确度超过高血压、血中高浓度的三酸甘油脂或胆固醇等因素。
但对于拥有紧密人际网的人而言,压力与死亡之间便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有人可以倾诉,可以寻求慰藉、协助与建议,生命的磨难与挫折便不致造成致命的威胁。
人际关系的质与量似乎同样重要,负面的人际关系也会危害健康,譬如说夫妻吵架便会减弱免疫力。锇亥俄大学心理学家卡西波研究大专住宿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室友之间彼此愈不喜欢的愈容易感冒,看病的次数也较多。卡西波对我说:“对健康影响最巨的似乎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人,也就是每天见到的人。这些人对你愈是重要对你的健康影响愈大。”
情感支柱的治疗力量
《罗宾汉历险记》的主人公曾对他的追随者说:“心情吐露你们的烦忧吧,畅所欲言能解千愁,就像犯滥的洪水心要溃堤。”这个传说中的英雄似乎深谙养成生之道,而倾吐心声确是一帖良药。南卫理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潘纳贝克为此提出科学证据,他以实验证明,让病人说出最困扰的事情确实有助治疗。他的方法很简单,在五天的时间内,请实验者每天花十五到二十分钟写下“一生中最痛苦的以验”或是当时最烦忧的事等等,写下的东西实验者可自行保留。
这简单的自白确有惊人的效果:提高免疫力、未来半年减少病假次数以及改善肝酵素的功能。而且自白内容愈是充满困扰不安,免疫功能心头幅度愈显著。实验发现最有益健康的诉苦模式是:先表达深刻的悲伤、焦虑、愤怒等,之后数天慢慢组织成一篇陈述文,从痛苦中找出意义。
这个过程的确很像心理治疗,事实上,很多研究显示,病人如同时接受身体与心理的治疗,效果比单独接受身体的治疗要好。
谈到情感支柱在临床上的效果,史丹福大学医学院设计的末期移转性乳癌患者互助团体,是最典型的例证。这些妇女做过手术或其他初步治疗后,癌细胞又移转到其他部位。到这个地步,死亡只是迟早的问题了。研究结果发现,每周参加病友聚会的末期乳癌患者存活时间是未参加者的两倍,这项结果使主持该研究的大卫·史必哥与医学界同感震惊。
所有的妇女者接受同样的治疗,唯一不同的是有些人参加聚会,向同病相怜的人倾吐内心的恐惧、痛苦与愤怒。通常这是他们唯一可以畅谈心声的地方,因为亲友都不敢谈及他们的病情与死亡的阴影。未参加聚会的病患平均在十个月内死亡,参加的人则平均多活了三十七个月,这是任何药物或治疗方式无法做到的。纽约史凯纪念医院肿瘤笠心理治疗主任医师吉米·哈兰认为,所有癌症病人都应参加这类聚会。如果有一种药物能达到这种延长寿命的效果,医药公司早已挤破头争相生产了。
医护工作与EQ
医师发现我司法尿中有血,要我做进一步检查,检查前先为我注射放射性染剂。我躺在平台上,头顶的X光机器照射染剂通过肾脏与膀胱的情形。陪同我的是几日前来访的一位医师好友,他坐在旁边,和我一起看着X光机器旋转到一个新的角度,定位后发出“喀力”的照相声,如此重复数次。
检查共耗费一个半小时,最后一位肾脏医师匆匆走进来,简短自我介绍,随即离开去看X光片,后来也没有回来告诉我结果。
走出检查室时我们碰到那位肾脏医生,我因为检后有些头晕眼花,也忘了提出自己想了个早上的问题。倒是我的朋友记起来问他:“医生,我朋友的父亲死于膀胱癌,他急于知道X光是否显示任何癌症的迹象。”
医生极简短地回答:“没有异常。”便匆匆离去。
像我这种满腹问题口难开的情形,每天都在无数的医院重演。一项研究显示,每位病患看医生时平均有三个以上的问题要问,但最得到解答的平均只有一个半。这充分显示医疗界对病患的情感需求有多忽略。问题未获解答的结果是疑惑、恐惧、夸大的悲观思想,导致病患对不了解的治疗不肯全力配合。
医界只要有心改善,方法很多。譬如说,定期提供病人与其病情休戚相关的资讯。现在有些机构便提代电话咨询服务,根据询问者的病情提供完善的电脑相关资料,让病人在做决定时具备与医生较接近的知识。另一套程式设计可在短短几分钟内教导病患提出适当的问题,以确保病患心中的疑惑都能获得解答。
患者在面临手术或痛苦而不了解的检查时总是充满焦虑,这也是医护人员关切其情绪的最佳时机。有些医院设计有手术前指示,教导病患消除恐惧与不适。具体的方法凶手教导病人放松的技巧,手术前尽量详细回答病人的疑问,以及复原时的确切情况。结果证明成效斐然:病人复原速度平均提早二至三天。
住院病人可能会觉得非常孤单无助,有些医院开始设计家庭式病房,让家属像在家里一样烹饪及照顾病人。讽刺的是,这在第三世界是行之有年的惯例。
松驰训练可帮助病人减轻病痛或使病情恶化的情绪,麻塞诸赛州大学医学中心的压力减轻中心是个中典范,他们为病患提供为期十周的专注与瑜珈练习,重点是注意情绪的波动,每天做深度松弛的练习。有些医院会在病人观赏的电视上放映教学录影带,对饱受病痛的患者而言,这实在比一般医院放映的连续剧有益多了。
另一位医生狄恩·欧尼许为心脏病患设计的一套练习也以松弛及瑜珈为重点,同时搭配低脂肪餐。原来严重到必须进行冠状动脉分流手术的病人,经过一年后动脉栓塞的现象有明显改善。欧尼许告诉我,松弛训练是这项计划的关键,采用的也是所谓的“松弛反应”原理,亦即因应压力引发的生理现象反其道而行。
此外,如果医护人员具备同理心,懂得倾听与沟通的艺术,更有助于发挥医疗效果。但首先医护人员要了解他们与病人的良好关系攸关的治疗效果。如果我们的医学教育能将基本的EQ列入,特别是着重自觉、同理心与倾听的艺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才会更容易培养。
关怀的医学
目前为止我们只是迈开一小步,医界要有开阔的视野,充分了解EQ的影响,下面两项重要的科学论点应铭记在心:
一、          协助人们管理负面的情绪可预防疾病发生:已有证据显示,长期抱持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危害与抽烟无异,那么帮助人们处理负面情绪就好像说服一个老烟枪一样有益。要广泛扩大这种效益,最好从小灌输基本的EQ技巧,使之成为一生的习惯。另一个着重教导的对象是年届退休的人,因为情感是否稳定是影响老年人衰老速度的关键。第三个目标族群则是所谓的高危险群:穷人、单亲职业妈妈、高犯罪率地区的居民等,这些人每天都处在极大压力下,协助他们处理压力造成的情感问题有助于预防疾病。
二、
三、          对身体患病的人同时付出心理上的关怀,非常有助于病人的复原:这里所说的人性化医护不只是口头上的安慰,但今天的医疗制度有很严重的盲点。尽管愈来愈多的资料显示,关注病人的情绪需求有实质的效益,脑部情绪中枢免疫系统的关系也已获得证明,很多医生仍抑持怀疑的态度,斥之为无关紧要或道听途说,甚至认为只是少数人的夸大其词。
四、
虽然说病人对人性化的医疗需求日殷,而悉心奉献的医护人员也并非没有,今天的医疗界却有日益商业化的倾向,人性化的医疗品质更不知何日才能实现。
事实上,关照病人的情绪需求是符合商业利益的。首先是节少成本,原因是可以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帮助病患提早康复。根据纽约市西奈山医学院与西北大学对臀部骨折的年老病人和研究,如果病人在一般整形治疗之外再加上抑郁的治疗,平均可提早两天出院,总计近百名病患可节少医疗支出97361美元。
这样的身心双重照顾当然也让病患更满意。在未来的医疗市场中病患将有更多的“医疗产品”可以选择,对医疗品质的满意程度当然会影响选择。
最后还有医疗道德的考量。《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一九九三年有一篇文章,提到某医学报告说抑郁使心脏病患死亡率增加了五倍。文章评论道:“显然爷郁与孤立使心脏病患成为死亡的高危险专利号,治疗时如果不考虑这两面三刀项因素实在是不道德的。”
今天我们应该正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推广人性化的医疗制度,帮助病人提早康复。一位病人曾写一封公开信给他的外科医生,信中说:“同情不只是象征性的支持与鼓励,更是治病的良药。”这句话确实值得医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