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1:28:28
第十一章关于官际关系                    十一、 官与官(平级之间)
    处在第二的位置比处在第一的位置更安全,靠支持别人可以获得安全感,靠打击别人也可以获得安全感。
    让富人先民主起来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民主。企业家与政治家参与的是两个不同属性的市场,民营企业家所代表的“私利”和参政代表的“公利”往往是冲突的。    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是树立自己的形象,而在很大程度上,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要表现得与前任不同,甚至有时侯就得否定前任。    世事与棋势相通,该和的时候就得和,该战的时候就得战,违反了势理,只有自讨苦吃了。
    在官场上混,就不要奢谈什么纯真、天然、善良、美好等等,那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官场上的人,个个都是笑面虎,背地里心怀鬼胎。
    玩政治讲不得高尚,来不得半点宽容和菩萨心肠;政治家诚实等于愚蠢,善良等于软弱。    不扶植潜在的对手,是官场的人事密决。
    对任何一个人,都要掌握一些他最怕让别人知道的材料,以便控制他。
    名额就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谁在官场上失去了抗衡能力,就会处处被动受制约。
    官场上总能把原本平等的人弄得不平等,同学、朋友、亲戚概莫能外。自古以来多少人是死在朋友一手策划的阴谋之下,而不是死在敌人的屠刀下;是死在叛徒手里,而不是死在战场上。千万别相信朋友,千万别与身边人交朋友,尤其是在官场上。
     官场毕竟不是战场,每一刀砍下去都要见血。官场上许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讲,许多事情只能讲不能做,不了解其中的变数,都是要栽跟头的。
     领导基本上都是好大喜功的,好大喜功从正面说就是理想宏伟进取心强。
    人在当官的时候变成鬼,下台后又还原为人了。
    身在政界,在乎的就是位置。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不想当高官的也不是好官员。     厅级待遇说起来和教授差不多,但是两者却有本质的不同。教授是学术头衔,标志着学问和知识;厅级是官衔,标志着地位和权力。有的人有学衔无官衔,有的有官衔无学衔,两者很难兼得。学衔与官衔相互作用,便可你助我名,我助你势;名可得势,势可成名,名势互动,就能上可入天,下可入地。
     官场上做官有个准则: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贪求完满,你必须要给别人留下余地,你必须让别人也要得到一点什么,你必须也要同时满足别人做官的自尊心和利益需求;你让别的官员一无所有,你把同僚们逼急了,只给人家留下跟你拼命的一条路,你自己最后也就一无所有了。    领导是一个集体,不可能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领导最忌急噪,锋芒毕露是政治家的大敌,从政的人不受批评不作检查很难做到。
    官场里的许多事情,往往不是由最权威的理论、法规、政策、决策层、领袖人物所决定,也不是由官方有意识的运作所都能够左右的,在这一切的后面,在官场人群——包括大官,也包括小官——的群体意识深层,还有一种魔力,它是那么无法无天,那么力大无穷,它让官场里的人群是几乎本能地产生冲动,从而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群体处世规则。    在中国,成熟就是没有锋芒和棱角。
    所谓政治上的成熟,实际上就是遵守、掌握、运用潜规则的熟练程度。否则,你就永远不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官员。尽管潜规则实际上是封建官场的文化伦理遗产,政治腐败的润滑剂。
张狂,这是从政的大忌。
     官场潜规则之一:不属于自己主管的事情根本连问都不问。
     官场上的很多事情,大家都知道很无聊,但都心照不宣,仍是认认真真的样子。似乎上下级之间就靠这种心照不宣维护着一种太平现象。
      当官的就是要做墙头草,你不左右摇摆就话不长。
      现代官场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一把手的能力不重要,听不听话才是最重要的;而有些担任副职的人却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有能力有成绩,却得不到提拔。
      在官场上,你不能认死理。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人尖子和人渣子都不适合做领导,所以官场中人不能太锋芒毕露,诸如精明、狡猾都是官场大忌。聪明人就聪明在有些事情心里明白,但不点破,不翻脸,不露声色,打哑谜、装糊涂。
     做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有能力就能上去;有时候有能力反而是千年老二,扶不了正。
     官场就象一盘棋,棋子之间相生相克,厉害关系因势而变。
     官场上的尊卑,有时也不见得总是以级别论,关键还得看处在什么位置尤其是重要领导身边的人,级别不高,可有些级别不低的人也要巴结他。
      官场只有利益,没有是非。
     做领导的只要会讲,不一定要会做。
     当领导的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至少要深谙世情,懂得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      屁股决定脑袋。处于不同职位的人,考虑问题的角度绝对是不同的。(这也符合存在决定意识的说法)
     对手之间保持沉默永远是上上策。
     小人物因为太小,有个什么错误就显眼了,所以小人物不能有小错;大人物因为太大,一般的错误在他们身上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人物不怕错,纵然有错误只能是伟大的错误。小人物的全部生命意义就是居家过日子,用句粗话讲就是上为嘴巴下为鸡巴,所以鸡巴错误就是大错误要治流氓罪;而大人物的生命意义是治国安帮,他们玩玩女人只是鸡巴大个错误。西方人说,政治家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做爱。
     官场中人发表意见,口头禅总是“个人看法”。不同人说“个人看法”,意思大不一样。通常下级在上级面前是谦虚的意思;上级在下级面前说个人看法,看上去也是谦虚的意思,其实是强调个人权威了。
官场上虽然也有集体讨论,但并不是认真的论证,而往往是谁的权力大服从谁,讨论不过是一种形式,一个过场而已。
     官场生态环境中不愿意得罪人的盲从心理和社会公众意识中蚀财免灾的习惯性心理,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目前法治不健全和体制不顺的政坛上,盛行着谁的官大谁说了算。由此衍生出领导的观念可以左右一切,领导的需要即为合理的怪胎。
      做官的人,总是不随便接受别人的劝告。尤其是同级官员的劝告。总接受别人的明示、暗示,会被认为是一种没有能力的表现。
      党委的干部部门,不象政府的人事部门、企业的劳资部门,它管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处级以上的干部。
      领导的才能主要体现在用人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和知人善任的说法。
往往是领导无意识说出的话更能代表领导的意图。
    领导的关键是出点子、提要求、用干部、验成果。用官场上的话说,就是研究发展思路,调动干部积极性。再好的思路,没有人在下面给你具体抓落实,一切等于空喜欢。
    党委的权力就是拨弄干部,全凭这一手笼络人心,如果不是频繁地调整干部,又有谁会靠近你。
    官场上的领导,重要的不是凡事都亲历亲为,具体实施;而是要按照工作程序,把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好,以造成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局面。至于领导艺术,无非就是拉帮结伙,笼络人心的艺术;至于工作能力,各人都有一套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制胜的法宝,用不着锋芒毕露。
    小心谨慎做人,大刀阔斧做事。
   
     一个领导的意志会被别人左右吗?领导定下来的事情会坚持到底的;哪怕是错了,他都会坚持。
当领导既要政绩,又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你不能有个性,共性永远大于个性,否则你就难以立足。    在官场上,同一个人至少会有两个以上的脸谱,以应付不同场合的人。
   人们常说,人有多种面孔,实际上指得是思想上的多样性。
    在官场上,要有魄力:一是刚性的果断;二是柔性的果断;三是面临矛盾的果断。
    当官就要做到三不倒:一是“夸不倒”、二是“难不倒”、三是“吓不倒”。
   
    官场上讲就的是启承转合,领导的水平和艺术全在于处世要轻重照应,跌宕有致。越深的人,越轻易不让人看出其中的半点玄机。
    官场毕竟不同于商场,所有的目的只能藏在做法和笑容之间,那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的交往,什么都没有发生又什么都做了,一只酒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什么都在里面了。再往后的交往则是谁都有数了,那是可投桃报李铭记一生的,谁忘了这些谁就违反了游戏规则,那就成了这个人道德上的缺陷,如同女人没了贞洁。
    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尤其越是掌握决定权的人,越要学会妥协,最后力争达到利益均沾,彼此平衡;吃独食的人,贪心过重的人,是不适合从事政治这门特殊艺术的;一些昙花一现的政治明星,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过于贪婪,没有学会妥协的艺术。
     在官场混,首先要练就一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    现实的政治必须讲妥协,讲平衡,不论叫艺术还是叫权术,叫策略还是叫手段,往往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一些道义原则。所以,古往今来,一些清高之士视政治为肮脏的勾当。一些政治理论家、政客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中国的干部太多,密密麻麻一大片。你不去接近上级,就不可能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就看不到你。不管你怎么努力,怎么廉洁,怎么出色,都有可能被埋没。因此,在一定的阶段前,你必须得去接近领导。当然,这个接近不是让你去做“交易”,去做“买卖”;而是要让他们感觉到你的存在,你的优秀,特别是你的忠诚,要让他们感到,你是“他”的人,或者是“他们”的人。谁掌权都喜欢用“自己的人”。在一点,古今中外,不管是打着什么旗号的,几乎无一例外。但是,官当到了一定的层次,一定的级别,你又不能再去瞎找人了,也不必去瞎找人了。这时,你已经从水下浮到水面上来了;你已经进入他们的视线了。而到了这个层次,只要你不犯太大的错误,怎么进一步使用你、要不要进一步使用你,基本上跟你的个人工作表现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主要是根据“需要”。而在上层, “需要”这件事情,实际上是非常复杂、非常微妙、非常敏感,有时也是有的“说不清”、“摸不透”的事情。     政治上的红眼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造谣生事,胡乱告状,颠倒是非,妄图乱中取胜。
     会算政治正的人是这样算帐的:做一次不光彩的事情,就是为了以后长久的光彩。
     在政界,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定位了,只有把自己的位置定准了,也就是说随时楚自己的立足点,才能知道自己该朝哪儿走,怎么走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才是最近的捷径。
     中国政界是一座金字塔,只能上不能下,越朝上走,竞争也越激烈,爬起来也越艰难。
     领导在一起的时候,有几件事情是不能谈论的:一是女人;二是对上级领导的评价;三是干部任命。
官场人物的接待方式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什么级别的领导来了就由同级别的领导陪同。这也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政治潜规则。
     官场上介绍官员时,有一些不成文却被大家自觉遵守的规矩。官员身上最值钱的也最被别人和本人看重的无非就是身份。身份不同,分量和地位也就不一样。
    重要领导和一般领导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度字:速度、态度、风度。速度慢的是重要领导,快的是一般领导;态度冷的是重要领导,热的是一般领导;风度大方的是重要领导,委琐的是一般领导。
     正职一般不到副职的办公室去,这也是官场一种人人明白,人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越是层次高的人物相互之间越是有戒备心理,表面上都是言不由衷而又习惯成自然的笑脸。官场的恶斗往往在背后,这就造成了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权谋之术,正面的说法叫政治手腕、政治艺术。因此,官场上久而久之养成一个心照不宣的习惯,同一层面的官员彼此不串门。这恐怕主要还是避免拉帮结派的嫌疑。
    政治与权威的荣誉是要大家分享的,这也体现了一种合作精神和政治作风。
    一个领导最可悲的有两点:一是贪污受贿,那是人格的丧失;二是说话没人听,那是权威的丧失。真正想在官场上混得人模人样,在社会上能挺直腰干走路,那就只有一条: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一般说来,单位的重大方案出台,一把手是要提前与副职或者其他领导商量沟通的,先把思路理顺才能上会研究。否则出现众人反对,一把手就下不了台。这也是游戏规则。
    官场上的放长线钓大鱼,是指前期的感情投资,为以后奠定基础。
    所谓领导工作,实际上许多时候是做人的工作。领导班子团结了,凝聚力就是生产力。如果领导班子四分五裂,人心背离,精力都用在勾心斗角的个人教量中,哪还有心思搞活工作。
    官场中的悲剧人物,大多下场不光彩,无一不与他们的亲信和心腹有关系。一旦有了心腹,就会有心腹之患,一旦有了亲信,就会有亲信之祸。所以,千万不要做别人的心腹,也不要培养自己的亲信。    一个主意被否定,并不一定是这个主意不好,而是提出的人有问题。许多事情,决策者心里很明白,但由于是别人提出来的,他就不去做,甚至反对去做。用此显示自己的权威,显示自己的功德。好事可以不办,权势不能动摇;为了自己的权势,什么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都可以牺牲。社会晚进步几年又有什么,只要权势不受到损害,其他一切都无所谓。
     具体推卸责任,抽象承担责任,回避实质问题,大谈空泛道理的手法是当领导的遇到问题时的惯用手段。    中国的官场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男盗女娼的人进到里面,就变得盗貌岸然;一身正气的人进到里面,就变得委委琐琐;无论多好的筹划,在那里都会无限期搁浅;不管多荒唐的决定,在那里都会获得通过;上级在下级面前可以幽默,可以训斥,可以挖苦;而下级在上级面前,就只能必恭必敬;同僚之间,象贼一样互相防着,面对上司,又都变得争风吃醋。
    在官场上,人容易失去自己,变得不由自主,因为官场上另有一套是非标准;百姓衡量当官的,看他给不给百姓做事情,而当官的往往只在乎你听不听话,甚至只看你送不送礼。
    到了官场,就知道官场的复杂,社会的复杂,上上下下,盘根错节,今日为友,明日为敌,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尽管在历史上,官场常常把人划分为君子和小人,可实际上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界限并不那么分明,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君子,而对手是小人。
    在官场上,有能力、德性好的人不一定升迁,没能力、德性差的人也未必被贬。甚至正好相反。溜须拍马的人常常春风得意,特立独行的人往往处处碰壁。在那里没有绝对的是非,今天是错误的,明天可能就变对了。    在西方,谁是总统谁挨骂;谁是领导谁挨骂。在中国,谁被人领导谁挨骂。只见过上级骂下级,没有见过下级骂上级。这也是一条规律。
    我们生活在一个骂与被骂都不可怕的环境之中。但要记住一点,下属千万不要骂上司,除非你不想再干了。凡属脑袋没有问题的人,都不会当着领导的面骂领导;背后骂的不算,领导也知道背后没有不挨骂的官。你如果当面骂了领导,他千方百计都要找机会让你感受到他的权威的厉害。
    被领导骂并不可怕,特别是你的上司骂你,说明上司没有把你当外人;真正受到相敬如宾待遇的部下,往往都是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的。凡是受到领导严厉批评甚至破口大骂的下级,大多都有光辉的前途。
    不要动不动就骂前任。骂前任你就给自己出了难题:你必须处处反前任之道而行之,而且要比前任干得更好;骂前任就把自己摆在了处处与前任相比较的聚光灯下,这对你其实并不利。
    骂你的下级,只能暴露你自己的无能、无知,暴露你自己既不会团结人,又发挥不了大家的积极性,一句话,暴露了你自己的不称职。
    不要动不动在下级面前流露对上级的不满。有那么一些人,专门窥测上级的矛盾,以便利用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
    现在基本上没有批评的声音了,少有领导对下级的批评;更罕见下级对上级的批评。
   
    需知在官场上,从处长到副局长,就象从举人到进士一样,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官场中有惯例,谁入主一个地方,总会先去拜访当地的老领导,稳住他们的情绪,以免惹是生非。     你有权他有势的时候,可以互通有无,来往密切;当你失势以后,没有利用价值,人家早就忘了你的存在,还去打扰别人,就是自讨没趣。第十一章关于会议问题                                  关于会议问题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事业单位,会议都被当成沟通和决策的重要手段。随着政府部门的放权,政府的会少了,企业的会多了;在企业里,大型的会少了,小型的会多了,这些都是基于沟通和决策的有效性考虑,也是为什么现在人人都觉得有会开的重要原因。这个过程,从改革开放之初业已开始,因此,“沟通” 和“决策”是广大会议分子最为熟悉的第一批会议敏感词汇。
    高级会议分子:
    他们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二把手或公司的老板、高管,在会议上,他们通常是主席或贵宾。手中的权力使他们在会议过程中不敢随便表态,往往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讲一通永远正确的废话。
    共同特征是:都研究过中国革命会议的历史,遵义会议、庐山会议等重大会议的深刻教义他们烂熟于胸;他们惯于抽象概括,出口就是一、二、三。边说一,边想二,在一个分支话题里扯多远都能再拉回来。表态时充满了技术性的智慧,喜欢用先肯定,再转折的表述方法,如:“行,我觉得你说的没错,但是,如果……又怎么办呢?”爱用“啊,……”作为一句话的起头。
    中级会议分子:
    他们是单位的中层干部或部门经理。在不同会议上,时而是发言的主力,时而是坐在主席台上但不发言的人,时而是主持人,时而是陪会的听众。因为承上启下,中级会议分子在体力上是最累的。
    共同特征是:手机常设在静音状态,经常在厕所里或厕所附近打电话;知道什么会上应该毕恭毕敬,什么会上应该慷慨陈词,什么会上应该休养生息;因为很可能会出现“会冲会”的情况,跟他约时间,他总是先说:“好,没问题,就这么定”,然后再加上一句:“到时候再确认一下”;不管听没听清别人说什么,都习惯性地说“好的好的好的”。
    低级会议分子:
    俗称是群众,听大报告、全体员工大会或自己小部门的例会,是他们仅有的出场机会。
    “开许多会,来决定一个会怎么开”的漩涡之中,这也成了许多企业市场部、办公室、公关公司、展览公司惯常的工作状态。办一个最普通的外部会议所涉及的印刷品、礼品、会场布置、场内服务、场外展示单元、新闻宣传、吃饭、住宿、交通、接待,诸多环节都得开会讨论,逐一落实。
    会议史话
    有考古者发现,从远古开始,人类就产生了开会的形式。当时,大家聚集在一块空地上,讨论一块肉或一张兽皮如何分配,以及安全等问题。现在看来,这是人作为群居动物的本能需要。
之后,随着社会等级的出现,什么级别的会议,就由其相关等级的人参加。由此,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会分子和集权政治。 自古,皇帝早朝实际上就是开会。
    自从会议有了级别,参加会议就成了身份的象征。需要通过会议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身份。于是,全国人民都成了会议分子。文化大革命时,更是天天开会,夜夜开会,会议分子分成几派。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出现,会议出现了职业分界趋势。会议分子因为职业的不同而参加不同的行业会议,无界别的全社会统一大会越来越少了。与此同时,有些政府部门也在想办法减轻会议负担,出现了无会周、无会旬,把官员从文山会海里解放出来。
    现在,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已经成为社会趋势。在农村,有了村民代表,所以基本不需要开全体村民大会。在城市里,只有当社区居民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开发商及物业公司论理时,才能召集起会议。
     说到底,会议的本质就是解决信息沟通的问题,现在由于媒体和通讯工具的发达,已经部分地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议功能。
    一个开明的社会里,领导是不怕下属成为会议分子的,下属也不担心领导认为自己开会有图谋
历史上,那些葬身官场的人,有很多是在当会议分子时与别人谋了点什么,被走漏了风声,让领导不高兴了。当年,袁世凯积极资助谭嗣同的维新事业,还经常一起开会论道,后来要到动真格时,谭深夜前往法华寺和他开会商讨拿下太后的事情,两人相谈默契,结果袁转头就把谭告了,让一次可能改变中国政体的改革事业功败垂成。
    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要做大事,就要找人开会切磋,但会议开得很漂亮,往往不能保证结果也漂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一次次被镇压下去,就是与工人内部出了叛徒有很大的关系。
    从古到今,要瓦解一个组织或一股势力,领导们通常的做法是给他们安插进去几个线人,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卧底。如是,大家开了几次会,突然间不知哪里出了故障,措手不及间被领导来了个杀鸡给猴看。如此被打击的次数多了,每个人心中恐怕都将高筑“防火墙”,人与人之间好像在演“无间道”。
     一个开明的社会里,领导是不怕下属成为会议分子的,下属也不担心领导认为自己开会有图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吆五喝六参加各种名目的会议,可以在广场上,在船头上,在院子里,在珠穆朗玛峰,在网络上,在楼顶花园里,可以为了一项权益开会,也可以为了选美女开会,可以为了环保开会,也可以为了乡愁开会,可以为集善款开会,也可以为惩邪恶开会。
     一个越让会议公开坦然的社会,肯定是一个自洽功能越健全的社会。如果不依靠自洽而过多地迷信所谓制度维持的话,这个社会生态也许将是残缺不全的。
    会议是官员们公开的交际场合之一。
    会议是一个部门、一个群体决策的主要形式和载体。会议的座位和发言的秩序都非常重要,效果也不大一样。比如发言,如果太早,大家刚进入这个环境,一般说来思想还没有稳定下来,精神还没有集中起来,发言的内容听不太进去,效果不会太好;到最后发言时,大家又都疲劳了,效果也不会太好,所以中间偏前一点最理想。
     执政者总是重视文件和会议的。文件和会议是保证权力运行的一个个枢纽;文山会海几乎是官僚们不可或缺、并且激情真正所在的生存方式,即便是空话连篇的会议、即便是没有任何实际效用的会议,也往往得到他们本能的喜欢。道理很简单,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会设置主席台和听众席,明确区分等级。。。。。。,强势者的话语才可以通过众多的耳朵,得到强制性的传播扩散。权势者可以沉浸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里,感受到权力正在得到这种语言的滋润、哺育、充实和保护。
     会议尽管千差万别,其实开法不外乎两种:一种开形式,一种开内容。开形式的,不讲究内容;开内容的,不讲究形式。也就是说,形式越热闹的会议,内容越不重要;内容越重要的会议,形式越不热闹。     第三只眼睛看会议
    鄙人常有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久而久之,对某些会议有所感,有所思,故敷衍成文,并套用流行语言,曰“第三只眼睛看会议”。
    “马拉松”会:明明是两个小时能开完的会,非得开上半天不可;有时半天会议能解决问题,却偏偏要拖够一天。明明是一个人能讲完的话,非几个人轮流讲不可,整个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管光阴似水淌。下班了,吃饭了,主席台上,报告人仍是感觉良好,滔滔不绝。这叫做马拉松会。
    “鸡肋”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此谓鸡肋。我们的一些会议,报告多是照抄照搬,讲话也是“克隆”而来,拿起会上发的材料,顿感似曾相识,而听了会上的讲话,更是味如嚼蜡,这种泛泛而谈的会议,没做到有的放矢,很难解决现实问题,真正是开也可,不开也可。这叫做鸡肋会。
    “句号”会:也有的会议,会前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准备得周到、充分,开得也是热热闹闹。但会议开完了,任务布置了,工作也就结束了。不把抓落实的功夫放到会后,而以会议落实会议。这叫做句号会。
    “待遇”会:有的会议颇讲规格,哪些人参加,是论级别的,特别是上台(主席台),更是一种待遇,一种荣耀,是让人觉得很光彩、很有面子的事情(某些会议确实需要讲规格,例外)。会议重要不重要,问题解决没解决,通通不在话下。君不见,有些会议举办者“白头搔更短”,也摆不平上主席台的人员名单,以致出现台上台下席位差不多的奇特现象。这叫做待遇会。
    “休闲”会:时下,休闲一兴,应者如云,会议亦然。观光、娱乐、小憩甚至健身等内容都出现在会议日程中。参加这样的会议,真乃优哉游哉,丝毫没有“减负”之忧。再加上吃山珍海味的“吃喝会”,发西服领带的“福利会”,可谓“门类齐全”。
     以上所述,实乃会议的异化,与“求真务实”大相径庭也。虽未成气候,但不讲效率,不计成本,腐蚀人心,徒花纳税人的银子,为害非浅。人们话锋所向,诟病甚多。因此,我们要正视它、重视它、着手解决它,还会议之本来面目。    作秀是要看对象的,要看观众的。在有些观众面前,你根本用不着作秀,你存在,本身就是秀。
    如今手上掌握点权力的人最擅长的就是做秀,他们总是正话反说,或者语在此而意在彼,如果仅仅从字面去理解他们做出来的秀,往往不得要领,甚至适得其反。
跟小人物、小平民式的弱势群体亲切握手、问寒问暖乃至合影留念是当下要人、官员们最爱玩的把戏之一。
    “根据工作需要”对于下级来说永远就象一个没有谜底的谜语。社会上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则是:上级跟下级握手,上级先伸手;男人跟女人握手,男人先伸手;强者跟弱者握手,强者先伸手。
    过去都是上级表扬下级,现在颠倒过来了,上级难得表扬一回下级,倒是下级常常表扬上级。过去是上级奖励下级,现在也变成了下级奖励上级;逢年过节,下级总往上级那里跑,去干什么?就是去奖励上级。
第十一章关于官际关系(四)接着昨天部分:
    只要无事可干,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和睦相处的,一旦干事了,就肯定会有麻烦。只有先互利然后才会有平等。只有在利益被剥夺的时候,儿子才会造老子的反,下级才会放上级的水。
    在中国,只要是想做事情,必有无形的绳索绊着你,叫人动弹不得。
    一个单位,想做事情的人往往最容易被别人提防、暗算。想做事情总是和有企图联系在一起。
    单位里的人一般是按部就班,靠表面的熬时间过日子,而把工夫放到暗地里,在暗地里提防、暗算想做事情的人,在暗地里为自己寻找升迁的台阶。    “干将”与“心腹”是有区别的,干将是干活的,心腹是帮忙出谋划策、关键时刻能冲锋陷阵、大打出手的人。
    政界走得通的人,眼睛都是朝上而不朝下的。
    官场上如果没有靠山,很难站稳脚跟,更不要说高升了。
    做领导的在关键时候,你的表情和你的内心世界要截然相反,你要深藏不露,人家越不能很轻易很明白地看清你,他就越怕你,这就叫领导艺术。
    一个人要当好官,座稳位置,当然要靠上面的提拔,但是也绝对离不开下面的支持、帮忙、甚至是哄抬。
    下级对新的上级,一般都要先隔着一段距离观察一些时间,再接近上级,琢磨上级,吃透上级,直到把握上级。
    上级并不都是白痴,只是下级应付上级的太极拳足以使他变成白痴。
    现在的年轻干部比中老年干部狡猾、狠毒,中老年干部有时候还讲情面,有时候还坚持原则,但是青年干部只讲利益,有奶便是娘。    工作中,最好不要得罪人,如果非要得罪,宁可得罪副职,不可得罪正职,宁可得罪外地人,不可得罪本地人。
    凡是认真就要得罪人,得罪一般人也无所谓,得罪了要人就麻烦了。
    当了领导就得习惯于听恭维。明知道是假话,还得当真话听,你要是显示出比对方智力高,给他一戳穿,人缘就没了。    在官场上,对有些干部,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干部,就是要敲打,然后再拉他一把,他才服服贴贴听你的。“不害人的菩萨不灵”。
    每当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时,下级代替上级回答,是官场不变的铁律。
     荣誉感和自尊心是一个人拼搏进取的动力。极大地唤醒和艺术地应用人的这种动力是领导者工作的一部分。
    贪官们现在不但贪权,而且贪荣誉,这当然是有政治上的目的,就是企图通过荣誉来美化自己,把自己准扮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以便隐藏得更深。因为在善良的人们心中,模范人物是好人中的好人。他们期望以假乱真、混淆视线、混水摸鱼。
     聪明的领导会设法让部下形成两个派别,让他们在互相争夺又势均力敌,这样你就可以把握全局。
    下级必须对上司卑躬屈膝,而上司对部下要恩威并重。作为下级你的饭碗掌握在上司手里,你不对人家卑躬屈膝怎么办?
    一些高明的领导者认为,让奴才们适当贪污,是增强自己权力的一种必要投资。
    在领导眼里,美德就是服从(甚至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罪过就是质疑。    要能思领导之所思,急领导之所急,忧领导之所忧,乐领导之所乐。领导想不到的你先想到;领导想到了的你已给领导做到。领导的爱好就是自己的爱好,领导的工作就是自己的工作,领导的前程就是自己的前程。还要善于把领导的上级当成自己的上级,把领导的朋友当成自己的朋友,把领导的敌人当成自己的敌人,把领导的仇恨当成自己的仇恨,把领导的爹妈当成自己的爹妈,把领导的儿女当成自己的儿女,惟独不能把领导的老婆和情人当成自己的老婆和情人。
    拍马屁有些难听,可世上却少有不喜欢拍马屁的主。至少人家拍你马屁比骂你受用。
     世上的事情那是没个准的,说不定在小领导那里办不到的,到了大领导那里相反容易办成。关键当然是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主动,用时髦的话说叫密切联系领导,总不能让领导主动向你投怀送抱吧。    领导跟下属的聊天很重要,感情是处出来的,沟通是聊出来的,聊不到一块的,就很难成为知心的上下级。
    领导对下级产生好感有各种方式:一种是汇报工作,讲了成绩就高兴,也不管那成绩是真是假;一种是通过下级对他的低三下四而产生好感,下级对他越是阿谀奉承,他越是觉得下级亲近他;还有一种,就是听下级谈话的思路,通过谈话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格和个人品质修养,从而产生好感。
    上下级就是上下级;上级可以不把你当下级,但你永远得记住自己是下级,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必须严守这样的差别,一定要有这样的自知之明。历史的经验永远告诉我们:得意忘形,一定会后悔莫及。     自古以来,“迎来送往”就是惯例。从古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在省里当官,成为一个方面的大员,出巡时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按规矩应得的礼物,还有门包。平时在家,则有节礼、生日礼、按年有帮费;升迁调补的时候,还有私下馈赠。以上这些钱,无不取之于各洲各县,而各洲各县又无不取之于老百姓。
     省里几套班子的官员们,以及下属的地、市,全都明知故纵,要不然门包、站规、节礼、生日礼、帮费就无出处了。各州各县也明白告诉大家:我之所以加倍,实在是各级衙门的用度一天比一天多,一年比一年多。但是细究起来,各州县打着省、地、市各级上司的旗号,借用他们的威势搜刮百姓,有一半的东西到了自己腰包里。
     侍侯上官及讨好过客,都是官场必须的应酬,其实质是搜刮百姓之后的利益再分配,是民脂民膏的分肥。官场宦游,谁知道明天谁富谁贵?培植关系本来就是正常的投资,不得罪人更是必要的保险。     迎来送往自古以来就是官场的重要活动。五千年文明已经把重情重义固化成为一种基因,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中国乃礼仪之邦,讲究个礼尚往来,有来无往非礼也。只是这个“礼”字含义太宽:与情是礼、与利是礼,给面子是礼,给物品也是礼。中国官场礼尚往来的传统不是几个清官能抵制得了的。入乡随俗,做官也要随俗。
     清明的政治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中国的政治自古以来就有市俗化的倾向。一人当官,亲朋好友都 跟着沾光。中国人重亲情、重友情,请客送礼、人情往来,文化生活都要反映到政治生活中。这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对中国政治提出的严峻课题,自古至今,这个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一个人升官了,人们定要纷纷给他送行。这一历经千年的官场俗气是不能免的,否则别人就说你官升眼高,得志猖狂而遭人嫉恨。再说别人祝贺你也是抬举你,如果你清高不接受捧场,那就是不识抬举。这里面有朋友的真诚祝贺,也有逢场作戏的捧场。中国人情化倾向在迎来送往的场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人的亲情有时就是法律。
     现在常常可以看到,上级来检查,下级常常到城市的边界去迎侯。想想古代下级官员集体迎侯上司的场面,你就可以理解当今的迎侯不过是古代官场文化传统的延续。
    不看清品级乱往上凑,搞不好会引起上司的反感。     来了人不接待,以后还办事不?规格低了,双方都没面子,客人心里还有气。吃什么喝什么其实无所谓,面子不能不要,你不要,你在大家的心目中就没有分量了。身份不是一句话,要体现在餐桌上,酒的品牌最重要,钱不能不花。    陪同领导对于每一个官员来说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通常人们会把他有意无意地看成跟领导相识交往的机会,既是联络感情的机会,也是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
    “迎来送往”是中国官场的一大特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谁没点虚荣心?谁不希望自己有面子?当官的虚荣心更容易膨胀,更喜欢威风八面,前呼后拥;下级是看上级领导的脸色行事,会不会迎来送往,关系到政绩升迁,那能马虎吗?凡是在迎来送往上下工夫的人,十有八九心中有算盘,另有所图。上下这么一折腾,热闹场面就出来了,花样翻新,越演越烈。许多迎来送往的“规矩”都是有潜规则的。
要让别人为你甘效死命,你必须付给别人应当得到的报酬。
    所谓领导水平,是靠领导的指挥和下级的服从共同构成的;假如下级不配合,你领导的水平再高都枉然了。
    没有分寸和过于卑下的处事方式都是官场上的大忌。    领导需要尊重,其实下级更需要尊重,周文王拉姜尚又好、刘备三顾茅庐也好,都说明这一点。只有把下级当人看,他们才会给你当马骑;你把下级当马看,他们自尊的反弹就会把自己当人看。
    在官场上,一旦失去了上级的支持,特别是上级的信任,那就意味着自己的政治生命出现了危机。
    在官场上,在上下级之间,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甚至把个人交情提升到公共道德的高度,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上级对下级根本就不屑一顾,下级在上级眼里没有位置;另一种是上级对下级根本不信任,上级对下级的戒备心理极强。
     在官场上,在上下级之间,沉默是一种无言的权威,上司沉默了多长时间,下级在在段时间里自然难熬得要命。
    所谓领导,其高明就在于:他说话或不说话,都是有含义的。
第十一章关于副手问题                       关于副手问题
    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副职领导是一个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它发挥着一承上启下、分工负责的关键作用。因此,不会当副手,就很难成为合格“一把手”。
善于做副手,才有望成为优秀的“一把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说明,无论多么能干的人,都需要副手和助手。所以,研究和把握副手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副手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角色,协调好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促进领导工作的开展,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此,更有必要对于副职领导的角色特征及副职领导所处的地位进行考察,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把握。       领导手册:如何挑选自己的副手
      领导的副手作为领导班子的一员,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规范要求:
      全局观。 
      作为领导的副手,应善于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没有全局观,其实质与下级干部无异。领导也可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之能充分发挥副手的作用。 
 应替领导承担部分责任。 
      领导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得罪人的过程,副手应善于替领导着想,并不怕开罪于人。如果把矛盾都上交给领导,领导必然焦头烂额,这就不是一个好副手。副手的主要作用就是替领导承担部分责任,让领导腾出精力专心思考大问题。不肯替领导承担责任的人,不能选择其作为副手。 
      应做好领导的参谋。 
 领导毕竟也是凡人,不可能事事正确。副手应多替领导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纠正领导的错误。如果对领导的任何意见都表示赞同,就失去了副手的意义。在大多数企业中,对领导点头称是的人太多,如果副手也是如此,错误的决策就无人敢于纠正,这是相当危险的。 
      应与领导高度互补。
副手尽力朝领导短处的方向发展,以弥补领导的短处,这样才会形成水乳交融的上下级关系。如果副手一味朝领导长处的方向发展,只可能形成一种“竞争”关系。比如,某外贸公司的总经理德语很好,其副手的德语也不错,那么,总经理非但不会欣赏副总经理的德语,反而可能挑出副总经理的语法错误。反之,如果总经理法语一流,那么,总经理一定会欣赏副手流利的法语。 
      应尽力帮助领导树立威信。 
 副手应该主动处理一些领导不便亲自参与的事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使领导成为团体的精神支柱和信心源泉。 
     以上述要求来选择副手可能会感到比较困难,在实际的工作中,领导对满意的副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找到一个好的副手,无疑是领导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按照上述要求去寻找副手。    一步不稳,终身为副。
    作为副职,最关键的一条是:牢牢记住“助手”这个定位。作为副职,如果没有个人野心,最明智  做法只能是尽可能避免成为某种可能的矛盾的交叉点。     在官场上,也有人不跟任何人。他的做人标准和做事标准就是:既不特别亲近某人,也不特别疏远某人。他害怕自己成为官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拒绝当任何领导的心腹,也拒绝当任何领导的异己。这样,他既没有因为哪位领导的升迁而得志,也没有因为哪位领导的垮台而倒霉。
    有的领导喜欢起用平庸的下级,以双方能力的差距来凸显自己的才干,却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平庸。
    可以和群众打成一片,但不能与副手打成一片。
    在上级面前可以为你的副手的过失承担责任,但关起门来一定要让他知道你的厉害。
    可以把你的副手当成朋友,但不要让你的朋友去做你的副手。
    上台几乎要站着,找人谈话要坐着。
     训话不如对话,对话不如谈话。
    可以向上级请教,可以向专家请教,最好不要向下级请教。
    有的领导通过规章制度,使副手赤手空“权”,使下级有职无权;把大家放在制度之下,把自己放在制度之上;把大家放在责任之内,把自己放在责任之外;想方约束别人,设法方便自己;努力管死别人,尽量放活自己。     领导在位的时候,他的讲话总是十分重要的;到下面视察、检查,总是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使下面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向领导汇报、请示,得到的指示总是非常宝贵和及时的;下面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功劳首先得归功于领导的英明正确和巨大帮助。然而当领导不在位又如何呢?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一二把手之间处理不好关系,背黑锅的总是二把手,这已经是官场共识。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主管行政或者业务的二把手是很难当的,除非他最大限度地放弃个人意志,要不就消极怠工,故意无所事事,故意制造矛盾,等着调离或者听凭罢免。如果他太投入,太有想法,太有能力,太有威望,就有可能引起意料不到的猜疑,甚至让人觉得有政治上的野心。有时候优秀并不是绝对的好事,而恰巧是姣姣者易折。
     一把手单独向上级评价班子的其他同志,是正常的汇报;而其他成员在背后议论一把手,是犯忌的。即便是向上级反映情况,也有可能被看作是不安分,甚至有可能被看作是非组织行为。认真地说,只要出以公心,班子成员之间的非原则摩擦应该可以通过坦率的交流来解决。但那常常只是一种理想。权力本来是一种社会责任,却常常被当成个人价值。因为行使责任而可能引起的权力敏感,常常被当成对个人价值的冒犯。这又常常是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任何一个单位,一二把手之间都存在矛盾,存在权力之争,外人很难插手。
    国人当官,最忌讳“副”字。“副”字无论哪一级,不仅待遇不如正级,永远戴不上“一把手”的桂冠,听起来也不顺耳,有“贬值”之嫌。好在官场有个 “潜规则”:都会顾及副职的面子,下级、同级、上级在口头上会主动“删”去副字。这点面子在出差、开会、交际等场合,尤其注意给足。
    “副”字虽然与名利有关,必然出现“副”转“正”的激烈竞争。这里的学问就更大了,聪明机灵的一般会从贴近领导、提高业务水平、搞好同事关系这三方面打造自己,谓之当官“诀窍”。若排除用人不正之风,跑官买官,有以上三种能力的人,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能被“扶正”,乃至“更上一层楼”。官场级别,历久弥新,代代相袭,奥妙无穷,深不可测。值得有识之士研究。    多数情况下,副手并不想把和正手的关系弄僵。如果正手能尊重反副手,肯于听取副手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真正行使职权,许多矛盾就不会发生。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一把手都是独裁者,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根本不把副手们放在眼里,什么事情根本不于副手们商量,副手成了摆设,甚至成了出气筒,这让副手心里难以平衡,就生出许多事端。
    其实,凡是正副手之间闹矛盾,主要责任往往在于正手。一把手常常对副手心怀猜疑,副手工作出色一些,他认为有压过他的可能,便处处提防;副手如果工作平常,他又疑心副手在泡自己。副手周围有几个得力的人,他怀疑副手在拉山头;副手事事向自己请示,他又认为副手没水平;副手如果不事事向自己请示,他又认为副手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弄得副手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天长日久没有不产生矛盾的。
    中国有几千年的专制传统,这些传统中常常充满心计、权谋,与民主社会的要求南辕北辙。民主社会限制个人独断专门行、为所欲为,要求尊重多数人的意见,不允许为官者为个人谋私,使丘陵处于监督之下。中国的许多正手与副手之间的冲突,其实是民主与专制的冲突,所以,要想消除正手与副手为敌的现象,只有真正实行民主,否则,这种现象不会消失。
     一位副手谈“找准位置”
    我是我们局长的副手,人家都称我是副局长,其实,这个副局长有多大权力我自己最清楚。现在大家都知道,哪个单位不是一把手说了算,说是班子成员有分工,其实,大权总是由一把手掌握,而把工作分给副手。干副手的学问太大了,这里关键是要找准位置。一个人在副手的位置上干不好,那么他就别指望当一把手了。才的摇篮,有道理。
  我学会了找准位置,变得越来越懂事了。平时,大家都叫我局长,可我心里却牢牢记住己是一个副局长。什么是副局长,实际上就是非局长,一个副字,使你差上十万八千里。在任何情况下,我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比如,开大会,我让局长坐在中间,我坐在一侧。在讲话时,我让局长先讲,我后讲。有时局长让我先讲,我知道,那是局长的客套话,千万不可当真,如果你当真了,那么你就是十足的大傻瓜,让局长不高兴,没有好果子吃。在总结成绩时,我总是把我们局长放在前面。我总是说,在局长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经过奋力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总结教训时,我总是说,错误的发生,是因为我没有认真执行局长的指示,今后一定要深刻地反省自己的不足,力争用最快的速度改正错误。 局长常夸我会办事,越来越成熟了,将来肯定能够担当大任。我心里挺高兴的,但决不敢有半点骄傲,也不敢有一点的翘尾巴。我清楚,我孙悟空还在如来佛的掌握之中,不服服贴贴的,只能自讨苦吃,我才没有那么傻呢。我也把这一作风带到家里。在家里我也是惟命是从,推功揽过,十分谦让,凡事让老婆做主,凡有好事,有露脸之事我总是把我老婆推到前面。老婆说我越来越乖了。有时我猛然发现,我的老婆并不是我们局长。可是,我想改变我的习惯,已经不可能了。
  我凡事不敢做主。其实我也想做主,可是,如果人家局长不同意,我做主了还得推翻,弄得面子上很过不去。为此,我长了一个心眼,凡事不去拍板,让局长拍板,这样,省得了许多麻烦矛盾。我清楚,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局长,得罪了局长,我的前途就算没戏了。所以我甘做一个唯唯喏喏之人。先忍一忍,当我当上了一把手,再过说得算的瘾也不迟。所以我处处小心谨慎,决不让人家抓住什么小尾巴。一次,我自己去了饭店喝酒,当两瓶啤酒下肚后,人家服务员问我吃米饭还是吃面条,我竟然说:这得请示我们局长。你猜人家服务员怎么说,她说,这位先生真幽默。天哪,我失态了,人家还说我幽默。这时,我才发现我们局长不在这里,我可以说的算一回。于是,我大声说,我要面条。别人要什么我不管。服务员送上了面条,我高兴地吃着,感到很幸福。
  请示汇报是我最重要的工作。每天早晨我都到我们局长办公室汇报上一天的工作,请示当天的工作。我汇报工作很认真,每一次汇报我都事先写好发言稿,按发言稿一字一板地念给局长听。在局长讲工作意见时,我总是拿出记录本,认真地进行记录。局长说我办事认真,很有发展前途,看来,局长对我的印象越来越好了。我由此形成了记录的习惯,不论什么场合,只有人讲话,我常常莫名其妙地拿出记录本进行记录。一次,我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在台上讲一些注意事项。别人都空着手听讲,只有我拿出笔记本进行记录。这使孩子的老师大为感动。她说:“在学生家长中,有一位局长听得非常认真,还用笔记本记录,说明局长对我们这次家长会极为重视,对此,我深表感谢和敬意。我一定要教好学生,决不辜负领导的对我的支持。”天哪,我拿笔记本记录,是对她的支持。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看来,领导即使失态,那也是善莫大焉。我感到幸福极了。
  我写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等,总是把局长的名字放在前面,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以示对局长的敬重。想想看,你写出很好的作品,还不是局长抓学习的成果,因此,把局长放在前面理所当然。可是,如果文章是局长写的,我是万万不敢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的。想窃取局长的劳动成果,那可是一件十分可耻的事情,打死我也不能干,这是原则。一次,我写了一篇论文,前面写上局长的名字,后面是我的名字,寄给了一家杂志社。可是,不知哪个环节出了毛病,论文发表以后,我发现我的名字放在了前面,而局长的名字放到了后面,我的汗就立马冒了出来。我想,这让局长看到,非对我有想法不可,我的名字窜到人家的名字前面去,这不是要谋权篡位吗。为此,我有一个多月心惊肉跳。有时一看局长脸色不好,我就怀疑是局长看到了那篇论文。时间一长,我患了失眠症,晚上很久很久不能入睡。有一天,那家杂志社的编辑打来电话,说是那篇文章署名的顺序是局长定的。因为局长认为,在人们心中,名字署在后面那个人才是真正的作者,所以,局长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后面。当时他打电话找我,没有找到我,就把这事给忘了。我一听,悬着的一颗心一下子落了下来,一股幸福之感升腾起来
     出了事故撤消副职官员的职务,已经成了中国官场的一个模式。但是仔细考察一下政府正副官员中责任和权力的对应关系及其引发的效应,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
    不管是在法制制定、政府行政、企业经营、公民自律等哪一个领域,都应该体现出“责权对等”的原则;一个公民,如果没有给他任何权力,他就没有负担责任的义务,也没有负担责任的条件、能力和积极性;你想要他负担责任,必须首先给予其权力。有几分权力,就负担几分责任。
    人事权和财务权是目前行政机构的权力核心,都掌握在各单位“一把手”的手中,按“责权对等”的原则,他应该对单位负“核心”责任。但事实不是这样,一把手往往把各项工作一一分工给每个副职,声称自己全面负责,实际上是个“甩手掌柜”;出了成绩是自己的,出了问题是分管领导的。而副职一点权力也没有,怎么能抓好工作?    如何处理好正副职之间的关系?
    副职对正职要做到“三不”:不越位、不越权、不越级。
    服从而不盲从、尊重而不奉承、请示而不推委。
    正职对副职则是:信任而不放任、爱护而不庇护、严格而不严厉。    习近平最近又有惊人之语,他批评有的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却不会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我党的法宝和传统。他婉娩地表达出对官场“潜规则”的不满和反感,表达出对干部脱离群众这种“眼睛向上,心思朝天”综合症的深恶痛绝。
    那些会做“领导工作”的干部的病症有多种表现,其典型症状无非是“跑、抱、靠、效、要”等。
所谓“跑”,就是跑门子。有空没空就往顶头上司或者跟自己的仕途密切相关的顶头上司家里跑;跑出人情跑出关系跑成哥们。跑跑跑,宦海入门的法宝。
    所谓“抱”,就是抱粗腿,务必死死抱住不放。抱抱抱,官场立命的诀窍。
    所谓“靠”,就是靠山头,包含依靠和牢靠。既然抱住了粗腿,自然就有了靠山。靠靠靠,仕途崛起的奥妙。
    所谓“效”,就是效忠主子。跑通了抱紧了靠稳了,接下来就是效犬马之劳。效效效,官运亨通的暗道。
    所谓“要”,就是要好处。要名要利要官,那些拼命做“领导工作”的干部们的最终目的,为的就是一个“要”字,要到的利益越多越大,越能刷新自己的主仆地位:届时也会有很多干部来做自己的“领导工作”;而自己又要去做更大的领导的“领导工作”。要要要,走向不归的毒药。    做好一名副手有一句话说得好:要做到到位不越位;用权不越权;出场不炫耀;做事不抢功。副手应该成为一个桥梁,成为下级与决策层之间的纽带;成为倾听者;讨论者;传播者。
   不论官场的大小,似乎都很难摆脱正负之间差别待遇的情节。通常副手的身份及执掌责任,多少有别于主管的机要幕僚。机要幕僚,单纯的只是主管的亲信,而副手是随着与主管亲疏关系的不同来定位的。
  有的副手,真的是主管的左右手,他深受主管的授权,可以代行主管赋予的部分权责。这样的副手既然掌权,自然得对主管负责,而且得和主管共同进退,其身份地位就相当是主管的机要幕僚了。
  然而,有很多的副手,通常是坐冷板凳的位置。这样的情况也许是在个人职位进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有可能是因一时际遇浮沉,碰上了冰冻的处境。
  副手的态度应当如何呢?他是该表现的主动积极,还是该安分点沉默度日呢?其实,这必须视环境的情况和主管的态度而定。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会及矛盾,作为一名好的副手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事实的存在。副手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尤其是在权力荣誉功劳的面前不争不抢。因为对正职的肯定及对组织的赞赏都是对组织内每个成员的最好嘉奖,其实最容易产生矛盾及误会的无外乎是对这些身外之物的追逐 。
  如果是碰到一位重视权责区分,讲究工作效率的正主,那么他的副手必战战兢兢。为正主分担部分责任,同样也享有相当的权利。掌有权责的副手,干起来可不见得轻松,不但要负一定的责任,且要面面俱到,巨细靡遗。如果正主大权独揽,只能让副手沉默是金,闲事少管,这样干起来内心当然很不是滋味。同样是副手,一种是处处为正主着想,深受重用,扶正有望。另一种是对上不获授权,对下未获尊重,日子在喝茶上网看报中打发掉了。
副手在单位里分量地位的轻重,更表现在手下员工逢迎应对的态度差异上。打工者多半是“不怕官,只怕管”。他们伺候正主,通常不敢马虎,对平时对他们总是和颜悦色的副手,要么不得罪,要么爱理不理。
  谁都知道论名论位副手难为,可要在一个官场出人头地,很少有人不需要过这一关。他们承担着不轻的责任,付出相当的心思去辅助上司,但却必须承受和上司共成败工进退的风险,而且论起名分地位,总是比正主要矮上一截;而有的明明心里不甘心坐冷板凳,不甘心忍受属下轻视的眼光,却有难以割舍这份职位,无力扭转落后虚位的局面。好的合作者有许多显著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合作双方各有所长,各有所补。这样的合作才会长久,这样的合作才会卓有成效。因为副手在某些方面的所长,会解脱正职在此方面的更多关注及操心,使得正职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去解决其他的一些棘手问题。另外一个好的副手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总是错误的认为:既然是副手我操那么多心干什么?其实一个副手的最大成功是因为正职及组织得到肯定及赞赏,如果说一个副手在组织中鹤立鸡群,正职及组织在其功绩面前却显得十分愚蠢。那么这个副职是十分失败的。
    副手的角色是如此的错综复杂,身份是如此的暧昧尴尬,在事业生涯里,应当是一段相当难捱的时期。其实,众多的副手是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劳力心力,大车也是难以启动。等级就是秩序。它展示出来的恰恰是强弱之间的等级。藐视它的人,要么是雄心勃勃,要么是野心勃勃。官员平时所从事的工作无非是逢迎、应酬、处理矛盾之类的事情,一般的官员都能胜任,倒是官员之间的一些问题不好解决.    要把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培养成一个领导“拿”再多的钱都很顺从、都不吭声、都不举报、都能把帐目做得很平的人,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培养”,领导是不会跟你明说你要如何然后变成领导的心腹甚至奴仆;相反,他还要组织你学习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你积累“工作经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你不断地揣摩领导的真实意图、屈服他的含而不露的淫威的过程。自然也是你不断出卖自己良心的过程。
    许多人说的“工作经验”,其实就是那种能够巧妙违反法规以营私、同时又能逃避法律打击、惩罚的经验;能够主动迎合、准确揣摩、无条件服从和百般掩盖所在单位领导的经验。这样的工作经验,当然能够为“绝对权力”提供非常“完美”的服务的。谁的手中有了绝对权力,谁就能得到这样的完美服务。贪官最需要这种“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也是最能造就贪官的;贪官被抓了,但这种“工作经验”却能逍遥法外。    以领导的讲话作为执法依据是令人奇怪的。而事实上,这样做的又何止一个地方。为什么将领导的讲话作为执法依据呢?一是因为领导讲话在本地比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要大,更具有权威性。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就是这个道理。二是领导讲话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三是土政策的需要。于是,在领导讲话的遮掩下,一些不好公开的土政策得以变通执行。实际上,领导讲话不属于规范性文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能将其作为执行依据。
     虽然领导的讲话是严肃的,也是有出处的,它的出处应该是国家政策法规。但是,一些领导的讲话根本就没有相关文件作为依据,所以这样的领导讲话,只能在小范围内传达。它只对一个地方有利,而对国家和集体没有好处;它只对一些好看的政绩工程有利,而对民心工程没有好处。但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依法办事的有关部门敢不执行吗?想掉乌纱帽不?想找领导批评是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了。如果你违反了这个“潜规则”,就要闹笑话了。领导讲话作为执法依据,挑战的是法律法规的严谨和严肃,削弱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损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利益。
    执法者就是要依法行事、依法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依法处置自己职责内的相关事务。但是在现实中,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遵循的不是相关法律的规定,而是按照领导的意图或者上级的指示行事;而领导的意图或者上级的指示又往往与法律法规相背离。“执令”不“执法”是人治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    不良官际关系催生官场腐败文化
     国家行政学院纪检监察室主任郎加在今天出版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上撰写了题为《催生腐败的不良“官际关系”之分析》的文章,对于中国官场中官与官之间滋生腐败的不良“人际关系”现象进行了剖析。文章说,不健康“官际关系”(所谓“官际关系”是指领导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催生腐败的重要诱因。
    当前不良“官际关系”的四种表现
    人身依附关系。文章指出,这是指下级依存于上级,上下级之间存在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官官相护、猫鼠关系等。本是封建社会腐败恶习的“官官相护”,成为当代某些地方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其表现是极少数领导干部之间互相庇护,下级维护上级,上级偏袒下级,久而久之这种关系就演变为下级对上级的人身依附。另外,一些下级很怕上级,对领导唯唯诺诺,实际是怕影响自己的升迁和既得利益。这种猫鼠关系是不良官场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利于领导干部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同志关系,导致人际关系非正常化。它们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会衍生出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网络,滋生更多腐败现象。
    拉帮结派关系。文章指出,搞小团体、拉山头是人身依附关系的“近亲”。领导不同派系不同,不同的官员有不同的队伍。有的则以老乡名义相聚,或以同学关系融合。官官相护、互相利用、相互包庇是小团体主义的表现,阻碍反腐败工作开展,因为,小团体中的一个成员出了问题,其他成员就会利用自己构建的社会网络,为该成员走关系、借人情、上下活动,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维护小团体利益。而小团体的社会网络顶端越高,网络实力就越强,就越不利于开展反腐败工作,现实也表明包庇袒护团体内部成员的腐败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庸俗交往关系。文章指出,拉帮结派必然产生少数领导干部之间庸俗化的交往关系,主要表现有:第一,酒肉关系。部分领导干部讲究迎来送往,热衷于灯红酒绿,频于应酬。用公款建立起的酒肉关系,不仅浪费惊人,而且败坏党风政风,还会损坏参与者的身心健康。第二,庸俗的娱乐关系。少数干部常常以各种名义聚集在一起,动辄出入高档消费场所。有的还通过违背规定的娱乐活动彼此结识、形成小圈子,将大量时间荒废在不健康的娱乐上,助长了奢靡颓废之风。第三,互相吹捧。少数领导干部八面玲珑善于见风使舵、随风倒,精于溜须拍马、察言观色;彼此之间拉拉扯扯、吹吹拍拍,文过饰非。上级一味表扬下级,下级不顾事实吹捧上级,为上级打掩护,排除困难。这种庸俗关系不利于干部健康成长,更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行贿受贿关系。文章指出,为仕途更加光明、多点筹码,有人选择行贿手段获取上级领导的欢心,而不是选择兢兢业业、真抓实干,靠实绩来实现升迁。在贿赂面前,有的领导禁不住金钱或其他形式的诱惑而走上受贿替人办事的道路。如此,行贿者和受贿人之间就形成一个畸形人际关系网络。搭建非正常的社会网络不仅败坏党风,违反党纪,还不利于领导干部之间建立正常关系,并增加腐败衍生机会,加大反腐成本。这种关系感染性强,如果“一把手”政德不高,就会影响和带坏一批官员,致使劣官当道,良官无处可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可悲现象。田凤山、韩桂芝、马德等腐败案就是上下级之间存在行贿受贿关系的典型案例。
    不良“官际关系”产生的根源
    文章分析认为,不健康“官际关系”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首先,是传统政治文化包含的官本位思想、皇权思想、家长制作风等或多或少在影响着当代官场。过分强调人情、人缘,使人情、人缘异化为约束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也会导致不良“官际关系”的形成乃至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 ,是相关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干部晋升机制不完善是不健康“官际关系”形成的制度根源。职务升迁“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还在一些地方存在。既然下级的政治命运都决定于上级,某些下级就会对上级唯唯诺诺,尽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之能事。近年来组织人事部门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就是这种非正常关系的表现。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领导干部过于追逐经济利益是不健康“官际关系”形成的现实社会根源。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会推动人们注重竞争、青睐效率,还会使人们过于注重金钱、人际关系趋向冷淡。领导干部间不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和注重逐利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如何建立和谐的“官际关系”
    文章认为,建立健康和谐的“官际关系”就必须在明确何谓健康“官际关系”的基础上,消除上述三个根源。只有和当代中国的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渐进型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以强化“一把手”的表率意识为突破口,加强行政伦理建设为基点,加强制度建设为根本保障,方能推动和谐“官际关系”的建立,减少腐败现象。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1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bvvb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xxx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0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2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 11《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下)--(平级之间)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 《官场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平级之间)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一章官际关系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四章:官与关系1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四章:官与关系 14《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四章:官与关系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四章:官与关系 净素道人著《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四章:官与关系 净素道人著《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四章:官与关系 净素道人著《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四章:官与关系(关于关系学) 净素道人著《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十四章:官与关系(关于关系学)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二章)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二十六章官场趣谈(转载)1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