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amy以社群蹊徑打敗Digg?漫談社群網站甜蜜點Streamy|digg|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45:35
Streamy以社群蹊徑打敗Digg?漫談社群網站甜蜜點
2
顶一下
收藏
作者:mr6.cc | 推荐人:草根帮主(信誉值:82793)在2007-7-16 10:发布,已有 137人阅读过:
 
T
echCrunch在一周內二度寫到一個叫做Streamy的新創新聞社群網站(這裡、這裡),其他也報導的部落格包括Alarm Clock、Ventureitch。奇怪的是,這個網站的創辦人Donald Mosites並非名人或連續創業家,又沒有創投資金(目前只募得10萬美元),而且還沒有正式公開測試,一般人只能從別人截取的靜止畫面一瞥大概。為何它可以如此受注意?簡單,因為它顯然打算將Digg這個評比網站與Netvibes這個個人化新聞訂閱首頁網站,更進一步的「社群化」(adding social networking features to it)。
「社群化」已經成為美國網路人耳裡的糖果,聽到了就一陣香甜。文章中,Michael Arrington特別巧妙的點出Streamy和Digg如何不同:Digg讓人「推」新聞到一個大首頁,而Streamy則是只和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一些好新聞,並且可以針對這些新聞作評論,因此Streamy可說比較靠近像是Netvibes這樣的個人化新聞首頁,再加上一些像是Newsvine的評論功能,並試圖在這之上讓使用者組成一個又一個的朋友圈。
這篇文章講到了一個重點,那就是判斷一個網站是否真正的社群化,其中最重要的判別依據就是──這個網站究竟是它的「大首頁」(就是位於www.streamy.com的主要頁面)比較多人去看,還是「個人首頁」(www.streamy.com/tommy)比較多人去看?
目前所知,2004年後的這一批新銳社群網站會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會員已經有個「家」在上面,它就像這位會員在網路上的一張「臉」。我們可以以一個「群島之國」來形容一個社群網站,這個國家有幾千萬個小島。你身為使用者,申請了會員,就可以在茫茫網路之海中,擁有其中一座根基紮實的小島,並且和你朋友的島,有一座座跨海大橋連繫著。剛進去建立此島時,濃霧讓你分不清方向,但很快的雲霧散去,你發現自己這個島周邊竟然非常的熱鬧,船隻在旁邊來來去去。此島的本身也早就建有碼頭,網路上的人隨時都可以來停泊靠岸。你住在這個屬於自己的島上,和全世界聯絡。
而,這個群島國家(也就是整個社群網站)照理來說最重要的「大首頁」,只是在這個群島國家之中的最大的島。沒錯,這個島可能設施最為完整,也有所有的通訊系統直通每一個小島;小島發生什麼事,馬上都呈現在這個大島上,但它最主要的功能,只不過很像旅館的check-in櫃台那樣,只是一個receptionist,接待著剛來這個群島、想認識認識以及入住的新訪客。一旦變成了島主,幾乎可以拿起電話撥「0」就可以直接和大島聯絡。
換句話說,設計一個新的社群網站,「大首頁」可以最後再來做,甚至根本就不用做。目前很多成功的社群網站甚至從它們的大首頁一個鬼也看不到,Facebook更尤其將大首頁做到簡單到讓一般人以為跑錯地方。大首頁根本不是主角,個人首頁才是主角!但也由於大首頁被拿掉了,反而挑戰著網站設計者的功夫,因為,所有的功能都要設計在「個人首頁」中,對於任何網站而言,真是挑戰十足的思維,就像將一個服務從一個中央控管式(centralized)變成一個分散式(distributed)系統,許多細節要重新規畫。所以你說,假如Streamy真能幹掉Digg,那Digg可以趕快想辦法加入「社群元素」馬上變成Streamy嗎?Digg就算已有「個人首頁」,但它整個設計方向,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得完全的,最後它一定還是那個「Digg大首頁」的可看性最高。它不是分散式的。
目前來看,這一批2003年後才創立的「社群網站」如MySpace、Bebo、Facebook、Orkut、hi5、last.fm顯然聚眾速度非常快,差不多的功能,卻在全球同時起飛,還互相抄襲(譬如Linkedin抄Xing的status bar),竟然照樣能夠一齊衝天!這是會一傳十、十傳百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的支持者。這網絡效應的「網絡」兩個字指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染爆發潛力,它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網路,以及這網路是多麼的串串相連。平常的時候,這網絡在那邊靜止不動,一但你成功的誘了它一個小小的「甜蜜點」(sweet spot),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點,它也會發展開來。
目前已知最成功的「甜蜜點」就是像剛剛提到的群島式的分散系統,顯然可以莫名其妙的鼓勵每個人經營自己的首頁,所以最後來看,每個人來此網站會只會花50%在逛其他人,剩下的時間都在修改與改善自己的首頁(包括寫部落格、上載相片、選圖案)。然後逛其他人的網頁之中,又有80%是集中在自己好友及好友拓展的圈圈的網頁中,研究這些人,看看這些人在幹嘛,等等;以及跟他們互動、聊天。這樣的網絡效應極大,因為好友在實體會互拉進來,互相用email寄。當然,網絡效應也可以「來硬的」,譬如Streamy就是直接將AIM的聯絡人清單匯入。之前介紹過的Tagged也直接將四大免費郵箱的東西匯入等等。
不過,就算大概知道這樣,事實上人們對於「網絡校應」的了解依然不多,即使已經有很多個成功案例,依然沒辦法拿捏得準。也就是說,用直覺判斷依然不是很準確,Michael Arrington講到這件事也不敢直接斬釘截鐵的說「Streamy絕對無法啟動網絡效應」,而是溫和的說:「Streamy會不會啟動,還值得多多觀察」。
而且,網絡效應仍存在兩個陣營的爭議,這兩個陣營分別以Facebook與MySpace來代表。表面看來,Facebook代表著比較高階、成熟的白領階級、名校學生,MySpace是袒胸露乳、充滿火星文、有沒有念大學都不知道的藍領人士。但Facebook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小圈圈策略」,也就是只讓你和好友之間組成小圈圈,用小圈圈去串其他的小圈圈,今天你的Facebook終於累積了一百名好友,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收穫,可以四處去「臭屁」,這樣帶來一種「溫暖感」,可以在小圈圈中互相用自己才懂的語言插科打諢,熱鬧無比。而MySpace就不是這樣了,MySpace完全開放,你的好友名單可能動不動就累積了一萬名會員,假如你平常的生活無聊,上網真的很快可以熱鬧一下。現在要問的是,中間有沒有一個平衡點?在超辣的川菜與超清淡的台式清粥之間,有沒有某種更好吃的黃金大菜?
網絡效應與社群網站,肯定還有機會再發展一波,它還有許多潛力尚未發揮。這原因就和互聯網只發展5%的原因是一樣的──這世界有60億人哪!互聯網是可以把這些人全都串在一起的,做很多很多種互動,我們現在有在做嗎?沒有的話,它就還有機會。而且人性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人與人之間的新交流方式,即便是熟識的親人、朋友,一定還有許多新的模式尚未被發掘,今天已經很成功的MSN Messenger、YIM、AIM、QQ、Meebo等IM(即時聊天軟體),已成為人們與朋友交談的另一種渠道,幾乎和「電話」一樣了,但這個渠道其實還發展不到10年而已!那再來100年內,還有多少新的「渠道」會產生呢?
我還沒嘗試過把一篇文章分成上下集來寫,但這個題目實在太長。有空下次再繼續分析:很多舊網站現在也開始社群化了,它們挾著既有的會員優勢,可能打得過像Streamy這樣的新銳社群網站嗎?還是到最後誰都打不過誰,都得全部靠到Facebook這個「社群OS」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