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纵观英美?中国如何规避快速发展中的危机?--时政--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4:40
现代化国家都曾经历过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有人称之为经济起飞阶段。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期。
现代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后来的景象。”对比与厘清英、美、日、韩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期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当时的处理措施及未来影响等,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对中国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先发展国家的启示之下,我们可以避免走其他国家相同时期走过的老路,把握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详细]
18世纪的英国为何没有爆发社会危机

18世纪的英国之所以没有爆发社会危机,一个原因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为其解决了原料来源和商品市场,在更大的范围内掌握配置资源的主动权;另一个原因则是英国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改革,给人民更多的发言机会与向英国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与保障,同时呼吁并动员慈善事业的发展。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已经出现了食利阶级和劳动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尖锐对立。成批的穷人奋起反抗,又被判处极刑,但是反抗之声仍然不绝于耳。
从1832年开始,感到危机的英国政府开始委派“皇家济贫委员”,调查英国贫困的问题。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开始讨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否定极端的自由放任理论。在社会上,出现了费边社的活动;在理论上,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欧文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以及查尔斯·布斯的“贫困线”概念。英国政府在扩大民主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开始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护,稳定了社会。 [详细]
·中英情况比较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发展情况
城市化水平
人口
国土面积
英国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英国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65的60亿英镑。对总人口的人均收入进行的计算,1700年人均收入大约是每年8-9英镑,经过50年增加到12-13英镑,到1800年增加到22英镑,而1860年则又翻了一番。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城市人口超过了60%。   178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为750万,到了1851年已经增长到1800万。19世纪初,伦敦居民50万。   1876年,英国本国的面积只有24.4万平方公里。英国殖民地领土总面积为2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
1978年至今   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我国GDP增长10.7%,使我国连续四年GDP在10%以上的速度运行。如果从2000年GDP重新进入8%以上增长速度算起,则已经连续高速增长了7年。我国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
1980年,中国人均GDP460元(人民币)。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   199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就已达到30%。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约为43%。
2000年年底,中国的人口总数约为129533万人。   960万平方公里。
 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特征

圈地运动、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圈地运动造成土地和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贵族和农场主手中,促进了以大地产为主的资本主义农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工业资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使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整个工业体系发生变革,使生产率广泛提高。
独特的社会结构。英国社会结构最基本特征是形成了以土地贵族―中产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三层式的社会,雇佣阶级关系已成为阶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种三层式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社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各个阶级和阶层之间缺乏明确的界线,往往出现重叠。
出口的增长。在英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既有出口增长对技术革命的推动作用,也有技术革命对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在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里,社会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劳动力的转业和中产阶级的出现,二是像“黑洞”一般巨大的海外市场。18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同时增长,对英国工业生产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需求压力。这种压力使得英国的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迸发出来,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
社会矛盾的对立。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从过去的利益关联体逐渐演变为对立的阶级。工业革命中,机械大工业逐渐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工人却由生产的主体沦为机器的附属品。资本家为谋取最大利润,总是千方百计增加工时,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资,甚至雇佣妇女儿童而且给予较低的工资。 [详细]
1929年的美国:潜伏的危机导致经济崩溃
·潜伏的危机

在美国“镀金时代”惊人发展的背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和追求财富的本能的结合。资本的力量肆无忌惮地掠夺着自然资源,无所顾忌地消耗着水、森林和土地。依靠这些资源的消耗而形成的诸多工商界“强盗大王”,垄断了石油、煤炭、钢铁、电信和铁路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伴随着财富而来还有剥削、苦难、不公、失业、贫困、肮脏不堪的城市贫民窟和动荡的社会。其实,这段“镀金时代”,也是美国社会巨大的转型期,它所遇到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而且几乎都是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这些问题成为潜伏的危机,一直到1929年危机大爆发时才显示出来。[详细]
·经济泡沫化主要原因

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在于,虚拟经济膨胀与宏观经济超速增长过于成功,以致于冲昏了头脑,美国忽略了可能导致危机的严重问题和一些潜在危机因素。 制造业发展过快、规模过大,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形成结构扭曲。美联储紧缩政策过于严厉。股市出现大跌,一些银行出现倒闭本属平常,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是美联储未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默许了银行的倒闭。[详细]
·新政引领美国经济成功转型

1933年3月4日,正是美国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受命,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在严峻的形势下,为了对付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挽救濒于绝境中的美国经济,罗斯福总统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当时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建议下,吸收了计划经济思维,决心利用计划经济手段治理当时美国经济,以便让美国经济尽快走出大危机阴影,并制定了一套新措施,史学家称其为“新政”。[详细]
·中美情况比较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国民生产总值
城市化水平
人口
国土面积
美国
1870年―1929年   国民生产总值为91.1亿美元;到1929年885亿元。   1929年达56%。   1790年人口393万。1929达1.2亿。   2000年,面积约为937万平方公里。
中国
1978年至今   从约3857亿元;到2006年,为209407亿元。 人均GDP50美元左右到超过2000美元。   1978年,城市化水平低于18%,2006年,城市化率约为43.9%。   2000年底,中国的人口总量约为129533万人。   960万平方公里。
 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特点

尊重教育,劳动力专业化素质高。通过普及和发展教育、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等手段和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利用了其后发优势,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引进和利用先行工业化国家技术和人才等。大量吸引外资是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
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全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
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国外移民多,跨区贸易发达,国内市场大。移民和人口的增加为美国国内市场的扩大做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中美相同阶段保障制度比较

美国在1929年开始建立它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时候,城市人口已经达到56.2%,人均GDP6000美元以上,当时的美国人口不到1亿。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在43%左右,人均GDP是2000多美元,是美国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制时的1/3,中国目前的人口是当时美国的13倍多。[详细]
1970年的墨西哥:“分享发展”战略未能延续“奇迹”
·埃切维利亚政府推出“分享发展”战略

1968年爆发的学生运动最终酿成了“特拉特洛尔科惨案”,拉开了民众与政府对抗的序幕。1970年埃切维利亚在日益深化的社会危机中走马上任,成为墨西哥的新一届总统。埃切维利亚政府放弃了“先增长后分配”的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的协调发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为此提出了“分享发展”的战略,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项战略针对城市提出了建立“全国劳工住房基金会”、控制基本消费品价格、推行40小时/周工作制等措施。针对已经陷于困境的农业经济,“分享发展”战略特别强调农业部门和长期受苦受难的农民,成立了“全国人民生活必需品公司”,调节基本商品市场,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保证低收入消费者可得到基本商品。 [详细]
·双赤字支撑的“分享发展”战略最终崩溃

“分享发展”战略本意一方面是想通过增加对社会福利方面的政府支出以缓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民众收入,提高民众购买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发展。但是,政府的税收改革计划遭到了企业家集团联合抵制。尽管随着经济发展政府收入有所增长,但远远赶不上政府在社会福利、农业信贷、国有企业等方面加大的支出。依靠双赤字来支撑“分享发展”战略的办法是不能持久的,墨西哥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分享发展”战略最终崩溃了。[详细]
·中墨情况比较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国民生产总值
城市化水平
人口
国土面积
墨西哥
二战后到1970年   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9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5%;197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93美元,增长率为3%,制造业生产年均增长为8%,同时农业生产在40年代年均增长率为8%,1950年至1970年年均增长率为4.1%。   1940年墨西哥68%的劳动力集中在农业部门,到1970年降到42%。   1950年,墨西哥人口为25791017人,1980年达到66846833人。根墨西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称,墨西哥目前总人口达1.033亿。   近200万平方公里。
中国
1978年至今   从约3857亿元;到2006年,为209407亿元。 人均GDP50美元左右到超过2000美元。   199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就已达到30%。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约为43%。   2000年年底,中国的人口总数约为129533万人。   960万平方公里。
 "墨西哥奇迹"背后六大隐忧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农业发展失衡。
失业状况严重。
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但并没有缓和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社会矛盾突出。
政治体制呈现出僵化性,政府与私人资本的联盟损害了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的利益。
国际经济出现低迷,世界左翼运动高涨。 [详细]
 中国可借鉴之处

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正。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忽视政治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混合经济体制中,对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制约因素应该有充分的估计。实行民众主义政策,不能牺牲经济增长,重视眼前利益,不能牺牲长远利益。在现有经济财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配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政府开支大大超过了税收收入和生产所得,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 [详细]
1957年――1975年的日本经济起飞的奥秘
·经济优先、政治滞后:明治维新后经济起飞阶段的发展战略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经济起飞阶段,选择了经济优先、政治滞后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使日本通过殖产兴业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危机,成为第一个实现初步现代化的亚洲国家。实行这一发展战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权建设上不马上照搬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而是尽量维持一个自上而下的强权;二是采取收买招安的办法平息民权运动,用空头的政治支票拖延立宪时间,以确保富国这个“燃眉之课题”顺利实现。[详细]
·二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特点

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国外游资的大量流入以及证券市场低迷导致资金流向有限,日本的房地产在1961-1965年价格大幅度上涨。其间的1964年10月,日本成功举办第十八届奥运会。1965年日本政府在证券市场极度低迷时加息,控制房地产价格,结果证券市场短期受到最后一次的向下冲击后,伴随投机资本从房地产向证券市场的流动,日本迎来了大牛市。1965年到1973年,日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最大涨幅为425%。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造成了工农业发展的不均衡。日本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遭到“美元危机”的冲击、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面临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的三种困难,从此日本经济开始步入低速不稳定的增长阶段。但增长率仍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日本牛市一直持续到1989年,股市最高点达38900点。此后,日本因为泡沫经济付出了长达10年的经济疲软的代价。[详细]
·中日情况比较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GDP
城市化水平
人口总数
国土面积
日本
二战后的1957年至1975年   1975年,约 14830.2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9.5%。   1957年,不足800美元;1975年,为4499美元。   1975年,城市化率为75%。   2005年,总人口约为1.28亿。   约37.78万平方公里。
中国
1978年至今   2006年,约209407亿元。GDP增长10.7%,连续四年GDP在10%以上。   人均GDP50美元左右到超过2000美元。
1978年,城市化水平低于18%,2006年,城市化率约为43.9%。   2000年底,中国的人口总量约为129533万人。   960万平方公里。
 “危机补偿”机制效用

“危机补偿”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在相关劳工政党未组阁、入阁的情况下,这个富人俱乐部政党主动出台一些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的分配政策,以换取选票和支持率,化解政治危机,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日本自民党必须谨慎处理分配性冲突,由此开始了日本的“福利时代”,日本的政局和社会也转趋稳定。1973年日本开始实施诸如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对昂贵医疗服务实行补贴、将自雇阶层的医疗保险从50%提高到70%、将养老金从相当于平均工资的20%提高到43%等政策。7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保障支出占GNP的比重上升更快,虽然就绝对水平而言与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相比仍然偏低,但由于日本更多地是通过初次分配促进平等,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本的收入分配是最平等的国家之一。[详细]
 中国可借鉴之处

对于民主诉求我们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能无动于衷,要审时度势,明察秋毫,研究民主诉求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审慎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政治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容忍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引发社会危机,或者重回绝对平均丧失效率,都将使现代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化为泡影。[详细]
1997年的韩国为何陷入亚洲金融危机困境
·“韩国奇迹”怎样创造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韩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出口第一”、“输出立国”的口号,进一步强化了出口导向的基本国策。伴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韩国政府适时地进行了产业结构升级。在上世纪60年代初, 当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过渡的时候,韩国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优质廉价的劳动力,以纺织和加工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第一次升级;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开始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韩国又及时抓住机遇,把发达国家一些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吸收过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第二次升级;到了80年代,发达国家又开始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韩国凭借多年积累的实力,提出“科技立国”口号,投资电子、机械、汽车等占主导地位的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实施了产业结构的第三次升级。[详细]
·“韩国模式”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问题与弊端也开始在韩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埋下伏笔,并在韩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后期日渐暴露出来,使得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面前陷入困境。这些问题包括:政府经济体制改革滞后,阻碍市场机制的作用。财阀经济带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不公加剧。通货膨胀难以抑制,物价快速上涨。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受全球经济风险影响较大。遭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也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改善。但还是有一些经济、社会问题,比如通货膨胀,对韩国政府来说还是任重而道远。[详细]
·中韩情况比较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GDP
城市化水平
人口总数
国土面积
韩国
从1960年到1990年   1990年,GDP为2800亿美元。经济保持了年均9%的增长率。   1960年,人均GDP为82美元。1990年,人均GDP6482美元。   1970年韩国的城市化率55.3%,1990达到84.4%。   1960年,总人口为24,989,241,到1990年为43,410,899。   约为9.93万平方公里。
中国
1978年至今   2006年,约209407亿元。GDP增长10.7%,连续四年GDP在10%以上。   人均GDP50美元左右到超过2000美元。
1978年,城市化水平低于18%,2006年,城市化率约为43.9%。   2000年底,中国的人口总量约为129533万人。   960万平方公里。
 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

经济起飞前的韩国几乎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韩国社会正承受着高失业率、购买力不足、内需市场狭小、工业品缺乏、出口困难、外汇短缺、贸易持续逆差、物价高涨、资金匮乏等多重巨大压力。当时的韩国,是一个以个体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社会体,几乎没有产业,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并且农业的支撑条件也十分有限。在韩国9.9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耕地占20%,人均耕地面积为1.097亩,从事农林水产业的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63%,从事工矿业的人口只占 8.7%。与此同时,韩国还是一个天然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仅有水资源和港口资源。不过,韩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口密度差异大,重视科教文化事业,劳动力素质较高。[详细]
 中国可借鉴之处

从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政府的主导作用是非常突出的。这要求政府有较高的公共行政管理能力与效率;经济主体对其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能做出及时合理的反应。其次,不同的时间、国内经济的条件、国际经济的格局等决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因素都是变化的,政府需要适时做出经济调整。 第三,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还要注意消除两极分化现象,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时要注意各产业的均衡发展。[详细]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特征
·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其他国家相比主要是发展背景不同

一是与市场经济“自然”演进的国家不同,我国是通过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进入这一阶段的,体制性因素的影响非常重要。二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各种要素整合具有深刻影响,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有明显的特殊性。三是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与整合与其他国家在相同阶段所遇到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发展与国际经济走势相互影响和渗透力大大超过从前。[详细]
·中国不会出现复制那场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的现象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愿意提到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一些似曾相识的类似现象发生时。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体制结构依然存在许多缺陷,但与10年前相比,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十六大以来,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只要这种改善能够持续下去,我们就会不断增强抵御外部危机影响的能力。[详细]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伴随温和通胀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伴随温和通胀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特殊的因素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要素价格(包括劳动力价格)具有了全球配置意义,要素的国际价格比较会对国内价格走势带来较以往更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警惕国际因素突变可能引发的通胀加剧,另一方面要注意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抵抗温和通胀的能力。[详细]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目标以及其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发展方针,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提出来的,并标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详细]
·离开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任何良好的愿望都难以落到实处

实现“三个转变”,涉及宏观到微观领域的方方面面,但关键是形成和完善相关的体制和机制,因为离开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任何良好的愿望都难以落到实处。这就关系到改革的深化和如何深化的问题。首先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和完善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制,是扩大内需和消费的根本;其次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改革,这是改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的体制基础,也是完善经济增长分享机制的重要保障;最后是强化资源开发和使用方面的制度性约束,如环保、安全生产、税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约束,通过完善商品质量技术监督体系、消费者(商品使用者)权益保护等举措,强化市场约束,促进优胜劣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制度环境。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