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产品走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07:18
浅析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产品走势 作者:刘乘云  发表日期:2009-4-10 11:13:00     
  1、政府投资的效益问题。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全球性的产能过剩,与全球性地需求不足,在中期,比如说半个世纪内,只有恶化的可能而不会改善。
  需求不足,表面看来是美国人消费收缩,归根结底还是不尽合理的分配机制下,大部分劳务输出国不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更深一层是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五年十年可以改善的。五年十年之后,尽管美国的需求可能恢复,而届时全球的产能将进一步的提高,供求缺口只会增加。
  这个分析有一处毛病,就是为什么,在全球需求增长递减的趋势下,供给却下不去。既然产品卖不出去,为什么不减产或者停产,这个问题就回到了小标题处,即政府投资的去向和效益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产业政策,究竟应该加速转变,还是放缓转变?事实上,从投向来看,我们采取的是放缓转变,而再分析到国内各阶层的财富结构,就能看出放缓转变最符合现有的利益格局。
  当然,经济结构的转变是会潜移默化地发生,然而在新结构的经济效益未充分体现之前,维持旧结构是维持体制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我认为政府投资会加剧过剩的产能,或者说具体一些,是基础设施建设部门,而不是福利和公共服务部门,或者是开辟新的领域即“调结构”。因为很简单,凡是过剩的部门都是更能够向中央政府索取资源的部门,而短缺的都是在中央政府没有还价余地的部门,所以过剩的必然会更为过剩,而短缺的也只能继续短缺,这归根结底是制度问题。当然,过剩部门的资金可以用企业投资的渠道流向短缺的部门,但这并不是主流,国有企业的投资去向,更多的是往产业链的上下游设立更多的子公司、母公司,使自身可以在采购和销售环节中通过关联交易实现这些子母公司的利润,并最后以分红的形式回归到管理层的收入当中。应该说过剩部门之所以过剩,本身也说明其行为不经济,并不是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占有资源的多少,以及通过占有的资源实现本部门利益的多少来衡量。
  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
  2、房地产
  作为曾经是当前仍然是中国经济支柱之一的部门,利好利空同时存在。利好的层面是,13亿人,尤其是7亿农民的城市化需求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消化,这就决定了销售市场将长期存在。利空的方面是价格,也就是企业暴利的部分,房地产作为一个竞争性的行业,高额利润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并且,随着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非中心城市中低端物业的价格更没有走高的可能。当然,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中心城市不一样,中心城市的物业其本质更接近虚拟资产,金融产品的特性更强,只要中国的分配机制依然在纵容高收入阶层收入的增长,那么高端物业和中心城市的物业,价格的长期坚挺也是可以相见的。尤其是以深圳为例,一方面有隔岸的香港作为价格的参照,一方面当前价格已回落到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内,那么进一步的下跌很难预期会出现。
  3、股票
  这里只简单讲一讲。现在有一种特别不好的倾向,就是绝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都有一个共同的预期,就是预期加速投放的货币必然成为提升指数的推动器。并且,就在前几天,不少参与大宗交易的小非机构出现惜售现象。这里,即说明了忽悠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小小地敲下警钟。数以十万亿的大小非,还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投资者股份,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停摆,这绝对是一个不应该视而不见的利空,谁忽视它谁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一点我无意多谈。我只想说明,自97年金融危机以来,M2的增长速度,基本都在年15%以上,最低的是00年12.27%,最高的是97年和03年,均为19.58%。什么概念?也就是货币总量5年不到就番一翻,M2从97年的9万亿,上升到今天的50万亿,指数如何,长期在1000-2000之间波动,07年在正式突破但08年又回归此区间。所以,货币投放固然是股票价格上涨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股市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公司业绩好不好,而公司业绩好不好,剔除个体原因,就要看宏观经济景气不景气。通俗地说,供不应求业绩好,供过于求业绩差。并且,中资公司业绩越差管理层腐败就越严重,人与物的恶性循环会加剧。
  4、是否未来一片黑暗
  没有人有资格那么说,事实上也不可能,黑暗和光明永远是同时存在着的,只不过各个时期比例不大一样。大级别的经济危机,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有振兴的可能:一、划时代的科技革命,二、划时代的制度变革,三、划时代的伟大人物。此前,所能做的就是劳作与展望。  作者:刘乘云  回复日期:2009-04-10 11:15:43   贴一个本人3月中旬的作品:就业、消费、通胀与进出口
  经典理论的一个优势是,尽管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但仍然比流行的观念更持久,就象一些传世的书籍。
  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经济,还是比较能够把握住要害的,其他指标也重要,但是如果能够把握通透这四项,宏观经济面就能比较清晰了。
  从矩阵讲起好了:矩阵总要有一个原点作为起点,现在全球消费萎缩,那么就用消费作为起点。
  消费不足,原因是就业问题,表现为失业率高和收入下降;后果是库存积累,应收账款被核销,再生产难以继续。再生产没有后劲,进出口萎缩,货币通出流通,出现通缩的现象(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产出减少,价格应该是提高,但是不能忘记,此处产出减少的原因不在于需求增加,而是就业问题导致的需求萎缩,而失去消费推动后,维持物价的力量就只有刚性需求,以及投机资本,然而投机资本也会跟随进出口的转移而转移,仅仅是刚性需求是不可能导致价格保持景气时期的水平的,并且,刚性需求的部分,也会因为失业问题而削减)。
  当矩阵走到这一步骤,政府会介入,也就是投放货币,希望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替代消费,并解决就业。这一政策如果配合政府管制,就会进一步引起国有化,国有经济坐大,又意味着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一定程度解决就业问题,增加消费,但是分配环节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增加的消费难以补偿投入的资本,也就是产能仍然过剩,此时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仍然低下,而资本品会吸引资金而上升,也就是股市楼市。
  股市楼市过度振作,而经济面的死气沉沉,会引起资金供应机制的扭曲,并促使监管部门加息和收紧流动性,最终发现金融政策其实无补于事。
  当前非常大的可能,就是在所谓的救市政策全面破产后,一段时间,在不景气的经济作用下,资金可能会再次回归投机市场,引起一个短暂的行情后,因为流动性控制再次刺穿泡沫,股市楼市资金杀跌会引起进一步下跌。
  然后,在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全面萧条下,时间不定,因为外部的起色或者是科技、制度的最大发明改进,重新呼唤起就业的需求,并带动长期抵制的消费走出低谷,企业的利润出现好转,此后,视政策水平决策水平来决定景气周期的时间和程度。处置得当就能取得较好发展,处置不当,就会上演又一个小小的阳春,苟延残喘。  
作者:刘乘云  回复日期:2009-04-10 11:45:53   巴菲特说,自己是看不懂短期的,只会看五年乃至十年之后。其实这是过谦之词,无非看短期失误率高一些,不是说就放弃预测。
  现在聪明的基金经理和私募们放弃了预测,因为不管是谁,其预测都会很快被证伪,青春有志,市场无情。
  对于这一轮的全球性经济模式调整,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国际政治变迁+技术革命=新的社会形式+更高的生产力,这需要时间。
  然而,放眼于长远,未必等于能够走到长远,千里之行还是始于足下。
  个人以为,金融问题从来都只是货币问题,而且能够被控制在货币政策之下。
  而经济问题就复杂一些,其复杂之处,在于流动性过剩,这将引起生产投资回报率低于财务投资,也就是资本市场规模会超过商品市场,此时产业资本会逐渐转化为金融资本,而一旦出现信用危机,则产品的时效性与杠杆作用就会产生不断放大和蔓延的破坏性,使企业出现财务困难,工人失业,消费萎缩,并最终导致破产,这一个大萧条的循环。
  郎咸平教授认为,是营商环境恶劣导致产业资本金融化,而从发达国家金融海啸来看,流动性过剩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小川近年来的努力还是可圈可点的,然而举一人之力,从来不能扭转决策机制不科学这一最大的顽疾。
  实体经济的问题,说简单是简单的,简化的模型大致有如下几部分组成:
  1、人类追求更多的物质产品
  2、为达到这个目的,人类愿意劳动并自觉遵守交易法则
  3、企业为满足上述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
  4、金融市场稳定,主要是货币稳定
  上述组成部分中,1-3其实是稳定的,出问题的永远是第4块,他有两种恶化途径:
  1、货币管理当局放任货币扩张
  2、产业资本转换为金融资本后大面积亏损,企业因投资不慎破产而非经营不善
  现在的情况是,两样都发生了。
  而全球的拯救方法都是增加更多的流动性,并且直接给问题企业注资。这很糟糕,相当相当糟糕!
  正确的办法,一是制止进一步的货币扩张,与此同时,一方面减税和增加居民收入,做好消费;另一方面,对于经营有道而投资不慎的企业入股,并对其再次参与金融交易设立限制。这一手,美国做起来不容易,因为在美国,制造业已经边缘化,金融业是最庞大的产业,所以它无法这样做,它必须先给金融机构注资,也就是依我看,老美此次尾大不掉,已经玩不出花样了。大师认为,此次危机可缩短中美差距,并认为美国经济的复原难以实现,概因于此。
  然而,如要实现大师的论断,那么中方就必须做到,用以上两种方法,使金融市场长期降温,而盘活企业活力,增加消费意愿。然而,当下中方主要做的是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新劳动法,也就是说,希望通过政府支出拉动私人投资并增加居民购买力。我认为这个理念并不科学,也不可行。
  增加固定投资就要增加流动性,这影响了金融资本回归资业,给国企游资则进一步压制了民企的活力,这又影响了就业问题的改善。
  可以想见,未来三年里,流动性过盛会更严重,国企严重浮亏,而民企大量丧失活力,失业问题更为严重,资本大规模外逃,金融市场步伐紊乱,通胀与通缩交替出现,然而居民实际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刘军洛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步日本90年代后尘的判断并非无理。
  可以想见,利息会进一步走低,海外投资会逐步放宽,发达国家的债券价格会有所上升,按照大陆人的投资习惯分析,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地产市场会长期走热。
作者:刘乘云  回复日期:2009-04-13 09:32:27   有一种说法,中央四万亿,全国十万亿,拉动的不是大陆经济,拉动的是欧美经济,因为大部分的重大项目都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磁悬浮、高速铁路、大飞机的技术产地都是欧美。
  一个玩笑。
  然而,不难看出,上文已经对所谓救市作出了悲观的预测。
  事实上,老刘更倾向于货币中立的观点,支持大市场小政府,而不是相反。
  接下来,一个最直白的问题,就是既然大陆经济不理想,货币亦存在大幅度贬值的倾向,那么是否到了兑换美元的时候。
  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经济学家敢于做正面回应,毕竟太叵测。
  我想说,这个还是让事实说话,事实就是自次贷问题引爆后,对美元的信心反面在复原,大量的游资仿佛等到了靴子落地声,重回美国大概是理性的选择。
  然而,美国的货币救市计划,又导致了新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接下来,要看美元的二阶段走势,如果在本月起能够维持一个季度的上涨,那么可以说,在经过一个调整后,美元确可能走强了。当然,如果未能维持多一个季度,那么,就不要介入。  
作者:刘乘云  回复日期:2009-04-13 09:33:53   最近,由于外部环境的一再恶化,以及政策面的叵测,市面上开始流行一种全面崩溃的言论,这种言论出自一些专家之口,感觉有点不负责任,至少也是太轻率了。
  现在的问题,我也就不重复列举了,稍看点报纸的人都知道。
  明面上的有三项:
  一是经济面上,外部需求萎缩,库存严重折价、销量和售价下调、失业
  二是货币面上,人民币汇率停止了升值,前景飘忽
  三是金融面上,起自06年的投机狂潮,使机构和个人在资本市场损失惨重,并且严重影响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
  
  体制问题就不扯了。我希望大家多吃定心丸。
  1、在经济面,U型反转固然看不出端倪,但L型平台,不变成n型继续下滑,也不是什么坏事,增长总会有放慢直至停滞的一天,然后是结构调整,这没什么可怕的。
  可怕的是一些高负债经营的企业,前期风险意识薄弱的,可以在这次调整中,获得可贵的成长经验,那么十年之后,新的一轮涨升,真正伟大的企业就会诞生。
  2、在货币面,这个全球没人知道,6.84不上不下,就是谁也不知道该上还是该下,还要观望,毕竟靠发钞来拯救因发钞过度而失控的经济,是否理性,这个还有待游说和博弈。处理得好,是经济暂时冷却,处理得不好,是大面积通货膨胀,这个结果很可怕,一些专家悲观的就是这个。现在国内有一万亿美元要出去,那么就必须用数万亿人民币把缺口补上,这个数不好估算,也容易被利用。但我以为,现在的国内形势,毕竟与一些崩盘小国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好的工业体系尚在,一个好的农业体系也在,一个好的军事体系也在,这样就可以把通胀对社会的冲击控制得住,假以时日,大致上还是可以有复原的机会。
  3、在金融层面,这个不太理想,恢复起来比较慢,指数要三倍上去,股份要增加三倍投下来,这个不是三年五年消化得了的东西,所以前期投入过多的参与者,难免有些时间成本,但只要不是负债投资,那么还是可以支撑得下来。
  总结一下,就是未来应该是L型,而不是n型,这就不会引起崩溃,而只是相对萧条,然后逐步改善分配,逐步改善国际关系和研发能力,我想,下一个十年,应该就是打基础的,积累的十年,认清这个本质,倒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  
作者:刘乘云  回复日期:2009-04-13 09:37:30   经济危机显露痕迹的时候,究竟是需要大政府还是需要反思大政府,七十多年前的大萧条,究竟是为新政所挽救还是为二战所解脱,这些历史我们都还要再学习的。大政府主办的事务,我觉得应该有三个前提,一是品格、二是智力、三是执行力,然而政府很难确保此三项前提,故政策从构思阶段已经出现扭曲,后面的变数更往往是通向奴役之路。
  从感性上来看,此轮经济周期,政府确实是有提前调控,主导转型的打算,但无耐抵不住压力,现在来看,能够维持原有的加贸体系已算完胜,很难再及其他。  
  产业的状况,我们是沿海低端产能过剩,东中部基建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扭转过来的,它的存在自有它的基本面,我们的教育、研发基础薄弱,分配机制不合理,就决定了我们只可能发展低端产能,不改变教育研发基础薄弱、分配机制不合理的现状,无论如何救市也解决不了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东中部基建过剩,中西部基建不足,然而国内区域经济布局已经形成,西部增加多少基建,其边际效益也是有限的,而东中部的过剩问题,也只会越演越烈,所以我以为,改变基础,保住优质企业,才是正解。“饮鸠止渴,抱薪救火”言之不过。 作者:刘乘云  回复日期:2009-05-11 16:04:13   明天是512国难日,想必股市是要收红的,那么今天预先挫一下,腾点空间出来,也就可想而知了。
  五月的月线,大概还是可能收红的。
  最令人担心的依然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中国的宏观经济,现在面临双重的考验:一是世界性的外需不足,二是内需过度萎缩。作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中国的宏观经济就会陷入出现双重困境:一是企业利润的下行,二是失业人口的增加,二者的共同表现,就是cpi和ppi的降低。
  现在对于经济是否见底,曾经一度和拍的舆论界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最近马云的年会上依然发表看淡的观点,由于马本身从事中小企业服务,所以他的观点很有实证的意义。
  马云认为这一场大衰退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我想影响的方式首当其冲的便是裁员,随后是破产,资产的价格会去到很低。
  现在一种很危险的观点,是增发的货币可以支撑资产价格走好,但是如果考量一下十八年来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和股市、楼市的价格趋势,大概这种结论的可信度便不攻自破。
  既然资产价格仍将面临挤泡沫的过程,那么尽管利率已经放得很低,仍然以储蓄、债券作为投资的首选,巴菲特所言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个人以为持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要胜于盲目投资,毕竟如果出现通胀,那么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吞噬20%左右的本金,而投资失误的损害将远大于此。
  不少人对黄金和外汇表示出很高的热情,然而很可惜,黄金是一种战略性的物质,其价格并不是真正可以市场化的,至于说外汇,由于他是一种相对价格,当前凯恩斯主义席卷全球,看不出哪国的货币会更坚挺一些,如果一如大部分投资人认为的美元至上,那么持有依然主要是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也不会有什么过失。
作者:槛上人  回复日期:2009-05-11 17:09:16   楼主的分析非常有见地!
  中国一向是大政府,4万亿投资的政治考量恐怕要远远大于效益考量。在国外需求没恢复过来之前,中国的经济就不会见底,毕竟国内的需求想提振恐怕不是三年五年能办到的。
  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恐怕会让经济中的二元结构更加明显,新一轮的国有化恐怕要兴起了。
  至于给金融市场降温,单从经济理论上来讲肯定应该正确的。但可惜的经济理论总要败给国情,毕竟中国的信贷资金进股市楼市的途径还是太多,同时金融市场不活跃起来,城市市民的消费信心从哪里来?  
  我觉得经济不会是L,更可能是W,是要上下折腾几次的。因为这次救市,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并末淘汰落后产能,等到这些行业再次供求矛盾暴发,而政府除了信心喊话外没有子弹可打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底部。
作者:刘乘云  回复日期:2010-08-12 09:50:30   除非有商业目的,一次全面的分析,最少要能管用数年,然后修正自己的观点,读者也能够根据分析的实践验证,全面自己的思路,这样就形成了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当然,可以根据新情况延伸展望,但是这样的延伸会破坏既有的体系,所以暂时不作太多评论。
  目前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项指标本身成为了一个盈利性产品之后,这项指标就会失去意义,这是在衍生品市场空前发展后的今天,所出现的既有教科书理念没有涵盖的内容。比如伦敦金、比如股指,这为经济预测增加了复杂性,如果确信工具已经失效,那么哪怕是徒手也比使用错误的工具正确。
  这是我今年最大的体会。根据这个体会,接下来会重新投入新的长期研判。作者:房价哥  回复日期:2010-08-11 22:56:10  美国1929年爆发的一次著名的经济危机和目前我国形式很相似
  1:暴跌幅度都是80%
  2:黄金在危机中借机上扬
  3:生产严重过剩
  4: 银行极度缺钱
  等等……
   上证指数目前的点位相当于1929年美股的末端反弹阶段(150点左右)
  作者:房价哥  回复日期:2010-08-12 16:11:42   美国1929年出口也是创了历史新高,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出口掉了,内需不足
  我国也是,内需一直起不来,产能过剩,只有廉价出口掉
  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不行了,只有靠出口创造GDP了,别指望内需了,内需起不来归根到底是体制问题,体制不变,我们永远是廉价打工仔,赚的一点rmb都不够通货膨胀的,工薪阶层不够消费,也不敢消费,一百年不变!  银行缺钱,但现在不敢大规模印刷rmb了,因为CPI已经超过3%了,再肆意的印刷钞票最终会走向恶性通货膨胀的绝境,不能印钱,所以各大行只有靠在股票市场圈钱,各大行先后再融资,农行光大慌忙IPO,从zf利益角度讲股市必须要托市,不然股市跌下去了百姓资金都被吓走了失望而去,那帮吸血鬼靠什么圈钱? 作者:贾治邦  回复日期:2010-08-12 16:33:33   29-33年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大萧条,我们媒体上总是提到罗师傅上台搞的罗斯福新政,但实际上大规模的搞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并没有帮助美国走出泥潭,真正让美国经济走出是二战开始后,美国经济迅速转入战时轨道,以战争的庞大需求迅速引领了整个经济走出低迷状态
作者:房价哥  回复日期:2010-08-12 16:33:34   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顶梁柱,投资主要是房地产投资,消费就不用谈了,一直都是短板,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招数已尽,也不见好转!悲哀的民族现在也只有靠出卖廉价劳动力维持生计,我们如果有高科技制造业也好,附加值高,出口创汇还说的过去,但我们科学技术技不如人,有一些知识分子也都投奔美国而去了,如此恶性循环,国将不国咦!  是的,美国经济危机嫁祸到了欧洲,最严重的是德国,二战救了美国,大规模战争消费掉了产能过程!虽然德国战败,但可以说最终法西斯也救了德国,因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恢复发展最快   如果允许,我们需要的同样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最主要是消灭产能过剩,最重要的的目的是改变我们现有体制,推翻该推翻的,让垄断的皇权彻底瓦解,最终还利于民,资源才能得到科学的配置,这是最极端但是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作者:房价哥  回复日期:2010-08-12 18:00:28  刚刚去CNN看了一下新闻,再次发生的毒奶粉事件得到了美国人的强烈批判,他们骂我们“干低智商的蠢事”,并扩展到食品安全问题呼吁抵制进口我们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