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6:46

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

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

[内容摘要]马克思不是自然唯物主义者,没有脱离与人的关系去论美;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没有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论美。在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批判中,在与动物的鲜明对比中,在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深情祈望中,马克思实际上从与人的内在联系上,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去论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审美实践思想,从这种审美实践出发,他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把人类的美学思想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美  审美实践  审美欣赏

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学界众说纷纭。不过,所有这些我都不能同意。我以为,马克思不是一个自然唯物主义者,没有脱离与人的关系去论美,孤立地从自然本身出发探究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⑴。这种自然虽然存在着,但因与人无关,对人而言也就没有意义,人还怎么可能从它那里获致一种美感愉悦与精神满足,从而喜欢和热爱它呢?那种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之前就存在美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因为它根本弄不清所谓美都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离开人,任何美都不存在。马克思也非历史唯物主义者,没有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论美,把人类的审美欣赏活动毫无根据地建立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之上。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实践是一种“谋生的劳动”,因而也是一种“异化劳动”,在这种劳动中,人“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⑵,导致“人将不人”,沦为动物,人还怎么从这种劳动中获得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快乐?马克思很“另类”。在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批判中,在与动物的鲜明对比中,在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深情祈望中,他实际上别具慧眼,另辟新路,从与人的内在联系上,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去论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审美实践思想,从这种审美实践出发,他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把人类的美学思想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劳动”的深刻批判中,马克思实际从与人的内在联系上,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去论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审美实践思想,并从这种审美实践出发,进一步展开了一些对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深入思考和精湛研究。
对任何事物的批判、否定,都必须有自己相应的思想基础、理论依据,没有这种思想基础、理论依据,其批判、否定就会失去科学性、合理性,也没有强劲的逻辑力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劳动”的批判、否定,其思想基础、理论依据是什么?这就是他关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的思想。没有马克思对一般意义上的劳动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范畴,形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理论”。
“异化劳动”是怎么回事?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物质实践导致了人的“异化劳动”。所以如此,是在物质生产、物质实践是一种“谋生的劳动”,是一种人由于饥饿、贫困,为了活命、生存,不得不参与的劳动。这种劳动对人而言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是强迫的,不是自愿的,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是现象的,不是本质的,所以是一种“异化劳动”。马克思讲:“在谋生的劳动中包含着:(1)劳动对劳动主体的异化和偶然联系;(2)劳动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偶然联系;(3)工人的使命决定于社会需要,但是社会需要是同他格格不入的,是一种强制,他由于利己的需要,由于贫困而不得不服从这种强制,而且对他来说,社会需要的意义只在于它是满足他的直接需要的来源,正如同对社会来说,他的意义只在于他是社会需要的奴隶一样;(4)对工人来说,维持工人的个人生存表现为他的活动的目的,而他的现实的行动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他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⑶这种劳动的最大问题是人们“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护他们的生命”⑷,结果人丧失了自己,失去了自我,造成了劳动与人(劳动主体)的对立,劳动与物(劳动对象)的对立,个人(工人)与社会的对立,人与自我的对立。所谓人与自我的对立,是指人参加这种劳动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在这种劳动中,“他们的‘存在’同他们的‘本质’完全不符合”⑸,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这种劳动的产生是必然的,但又极不合理,给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与无尽的痛苦。马克思讲:“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⑹所以,马克思对这种劳动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马克思讲:“而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⑺这个“劳动”就是“物质实践”,亦即“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无产者要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必须消灭这种“异化劳动”,“通过革命使自己的‘存在’同自己的‘本质’协调一致”⑻。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有物质生产、物质实践,但更有一种“人作为人”即人“做人”的生产、实践。前者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人“外在安其身”,达到身体有所栖居,获得舒泰,后者则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使人“内在安其心”,达到心灵有所安顿,归于安宁。前者往往导致人丧失自己,所以这对人而言是一种“异化劳动”,后者则使人成为人,实现自我价值,这对人而言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如果仅仅承认一种物质生产、物质实践,这是“国民经济学”的做法,马克思讲:“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⑼其结果,我们也就只能象“国民经济学”那样,“把工人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⑽,这显然是对人的一种极大的不尊,是严重地贬低人和蔑视人。也承认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才能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从实践论的意义上找到根据、开辟道路。马克思认为,只有这种劳动,才能使人从动物界最终提升出来,使人成为人,使人站立起来,开始一种前所未有的真正生活、快乐生活。而马克思正是借这个后者来批判前者、否定前者,认为人毕竟不是动物,不是牲畜,人是人,人还要做人,做自己,活到自己的本质上,实现自己的存在与自己本质的统一,实现自己生命的独特价值、非凡意义,使自己感情有所寄托,精神获得慰藉,享受自己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享受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这个后者,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从与人的内在联系上,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去论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审美实践思想,并以此为据,展开了一些对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深入探讨和精湛研究。
马克思讲:“诚然,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⑾马克思承认劳动可以给人提供物质上的保证,使人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但马克思也认为劳动同时还可以与人的天赋、爱好、特长、意志、愿望等结合起来,成为“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如果劳动只是单方面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这种劳动就是物质生产、物质实践;如果劳动还与人的天赋、爱好、特长、意志、愿望等紧密联系,成为人价值与意义的具体表现,人在这种劳动中除了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能体验一种成就感,享受一种成功的喜悦,获得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使自己生命安宁、平和、快乐与幸福,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最终达到一种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高度统一,这种劳动,就是审美生产、审美实践。
马克思讲:“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    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⑿这是说,假定我们在没有丧失自我即没有发生异化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谓“我们作为人”就是指我们没有丧失自我即没有发生异化,这时候,我的生产就是我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也就是审美生产、审美实践,因此,我在这种生产中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也可以在对“产品”的审美欣赏中由于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或意义而获得一种美感愉悦与精神满足。所谓“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就是指人充分地感受和体认“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所谓“直观”,就是审美欣赏;所谓“感受到个人生命的乐趣”,就是人获得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这是人一种内在的快乐与幸福。
马克思还这样讲:“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⒀ “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的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⒁这还是说,劳动对我而言是自愿的、自由的、本质的、必然的,是我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一种审美生产、审美实践,所以,我才能由这种生产、实践而获得一种美感,一种精神愉悦。
相对物质生产、物质实践,审美生产、审美实践对人而言显然才是更为人性化和更为合理的东西。在物质生产、物质实践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⒂,在审美生产、审美实践中,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内在一致、高度统一。由此,马克思借审美生产、审美实践来批判、否定物质生产、物质实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中国当代哲学界,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我不能同意。首先,物质实践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实践形式,也是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批判、根本否定的东西,马克思认为,正是这种物质实践带来了人的异化,导致“人将不人”,成为动物。马克思以他所批判、否定的物质实践为基本概念、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哲学,建构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这不奇怪吗?这合乎常情常理吗?其次,马克思还认为,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物质实践将渐次走向消亡,人的异化将逐步消除,审美实践会成为社会实践的普遍形式,人的个性之花将自由地开放。这样,在马克思那里,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已经不再能表达与诠释我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它充其量也就只是从根本上揭示了那种以物质利益为根本诉求的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以物质利益为根本诉求的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理论范式、思想体系,并不具有什么普遍的意义,它怎么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呢?还有,众所周知,马克思是非常重视人和关心人的,马克思对物质实践即异化劳动的犀利批判,实际上就是在呼唤人性的回归,期待人本质的实现,充满崇高的人文价值关怀。但在以物质实践为基本概念、核心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有人的地位吗?李泽厚曾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吃饭哲学”⒃,而不称为“人的哲学”,这是非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实际的,而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人必然会成为它的“不可承受之重”,我们能轻言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吗?应该说,当马克思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时候,人性、人的自由与美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探讨人性、人的自由与美时,他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的不是人性、人的自由与美的广阔领域。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千万不能脱离物质实践,离开了物质实践,我们很难想象会把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到怎样荒谬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哲学,这个问题确乎关系重大,马虎不得,需要我们花大气力去进行系统的思考与深入的研究。
UID
22433 
帖子
593 
精华
积分
650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2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12-20 
最后登录
2010-8-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张正方

高级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楼 发表于 2010-7-27 14:55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

[续上]                                                                  二
在与动物的鲜明对比中,马克思实际上同样从与人的内在联系上,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去论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审美实践思想,并以此为据,认为人类的审美欣赏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感受、体验和判断、评价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由此享受自己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享受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尽管借助这种对比,马克思还是意在批判人的“异化劳动”,但是不能否认,同样借助这种对比,马克思关于审美实践的思想更为清晰可见。
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有一种生命活动,即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简单活动。因为它没有意识,所以它无法将自己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分开。马克思讲:“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⒄人则不同。人不仅有生命活动,即一种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简单活动,而且因为人有意识,对生命有一种高度的自觉,所以在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基础上,他不仅要塑造生命、成就生命,而且要感受生命、评价生命,存在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马克思讲:“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⒅
与此相联系,动物与人在生产上也就迥然大有区别。动物的生产是单一的、片面的,只是为了维护自己肉体的生存,它没有内在的精神生活,而人的生产是丰富的、全面的,既要维护肉体的生存,也要充实与满足内在的精神生活,前者表现为物质生产、物质实践,后者就表现为审美生产、审美实践。马克思讲:“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⒆所谓“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就是指动物只有一种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生产;所谓“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就是指人除了一种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生产、实践,这种生产、实践就是物质生产、物质实践,更有一种内在精神需要支配下的生产、实践,这种生产、实践,就是审美生产、审美实践,所以马克思才接着讲“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把这种审美生产、审美实践称为“真正的生产”,可见马克思对审美生产、审美实践给予了怎样极大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马克思还接着进一步明确地讲:“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⒇这是说,正是通过人的审美生产、审美实践,即人“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也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自然界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内在的统一关系,自然界开始体现人性,体现人的价值或意义,具有了“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人才能展开审美欣赏,即人作为审美主体“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感受、体验和判断、评价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在这种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人作为审美主体享受到一种“美感”,这是一种感情愉悦、精神快乐、思想解放、心灵幸福;在这种判断、评价中,人作为审美主体获得了一种“美”,这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作为审美主体认同自己、赞美自己。本质上,审美欣赏,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自我欣赏。在马克思这里,人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实践显然不可分割,是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的,正是审美实践,构成了审美欣赏活动存在的实践论根据。
                         三
在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深情祈望中,马克思实际上仍然从与人的内在联系上,从人的自我实现的角度去论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审美实践思想,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社会实践才能由物质实践转变、提升到审美实践阶段,人开始成为人,人类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真正生活、快乐生活。
物质实践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实践形式。但是已如上述,物质实践消弭人的个性,泯灭人的灵魂,导致人将不人,沦为动物,马克思对这种社会实践进行了无情揭露与深刻批判。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实践?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物质实践走向消亡,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实践成为人类社会实践的普遍形式,人类的社会实践开始广泛地具有审美价值、审美意义。
马克思讲:“我们已经看到,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21)在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产、物质实践已渐次消失,退出历史舞台,人开始在生产、实践中亮相、显身,走向前台,审美生产、审美实践已经或正在构成我们社会生活的核心或本质内容,人的精神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处于前所未有的主导地位。因为只有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生产、审美实践的充分涌流,才会出现“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舍此,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马克思讲:“无神论、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抽象和丧失,决不是返回到违反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相反地,它们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22)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23)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充分人性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生产、审美实践构成为社会实践的普遍形式,人的价值赫然成为生活的中心,人的个性放射出诗意的光芒。而伴随着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中主人地位的牢固确立,以及人的做人问题的根本解决,包括人个性的张扬、意气的风发,围绕着人的其他一切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如此等等。人的“做人”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的一切问题也就解决好了,人类进入一种审美的精神状态,这也许就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马克思还讲:“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24)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组织中,“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生命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25),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显然已由过去的物质生产、物质实践转变、提升为一种审美生产、审美实践,实现了一次生产、实践性质的革命性变革与历史性转变,人的审美享受、精神生活构成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主要内容。正是这种审美生产、审美实践,才使得人类的生产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满足着人心灵的需求、审美的欲望,才使得“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人们在这种生产劳动中由于开始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或意义而享受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
    实际上,马克思这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深情祈望,也同样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深刻批判密切相关,深深地蕴涵在他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深刻批判之中,马克思正是在批判“旧世界”即资本主义社会时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2010年7月7日
注释:
⑴⑵⑶⑹⑼⑽⑾⑿⒀⒁⒂⒄⒅⒆⒇(21)(22)(2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78页、第93页、第28-29页、第93页、第56页、第57页、第28页、第37页、第38页、第38页、第90页、第96页、第96页、第96-97页、第97页、第132页、第175页、第120页。
⑷⑸⑺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28页、第97页、第121页、第97页。
⒃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76页。
(24)(25)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305页、第644页。
(本来想作为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的论文提交,但晚了,就放在这里,谢谢大家指教!)
UID
22433 
帖子
593 
精华
积分
650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2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12-20 
最后登录
2010-8-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