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极论(33)】论陷阱/《易经·井》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36:29
【六极论(33)】论陷阱/《易经·井》解读 早晨的花朵是否等不及太阳的升起
      恶毒的神甫就要把生命的水分吸干
      最后,只留下无比血红的黄昏
      坠落的花英与温暖的大地为伴
         ——《早晨的花朵》

 

论陷阱

 

你问: 六边形中,相对应的相位是始终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对应的世界么?在基本六极图中,物对应着爱、力对应着化,性对应着本真。这对应的顶点间的距离最长,说明什么呢?

六极图中的陷阱对位关系

========================================================

我们生活在对应的世界之中,天地对应、阴阳对应、黑白对应、物质、意识对应、信息和能量对应、君子和小人对应、寒冷和温暖对应、美和丑对应。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对应的关系,也是依存的关系,没有彼也没有此,因此没有色就没有空。
在基本六极图中,相距最远的顶点对应,可以视为陷阱关系。


例如,物对应着爱,说明爱的陷阱是物,这是以爱的角度上说的。反之,物的陷阱是爱。说物是爱的陷阱,并不难理解,一个对物质、对身体有着强烈贪欲心的人,是不可能达成爱的。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贫穷的年轻恋人,关系本来很好。女子貌美贤惠,男子英勇刚毅。一位王子看上了这位女子,为了得到她,于是想与男子做一笔交易。他开始说“我愿意给你1万金币,希望你把你的女人给我,成全我和她。”男子断然拒绝了,他想:我们的爱情岂能是用金钱可以收买的?于是,王子提高了价码,到10万金币。男子依旧拒绝了。王子将筹码提高到了100万金币,这时男子开始动摇,他想:如果我拥有了这100万金币,可以飞黄腾达,可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转念想到心爱的人,想到别人会因此而轻视他,于是还是拒绝了。王子看到这种情况,将价码加到了500万金币,于是,男子没有怎么思考,就放弃了他一直认为很神圣的爱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下现象:第一,凡人都是有物欲的,只要条件允许,这个低级欲望可以战胜任何高级欲望。第二,爱情是美好的,但并不神圣,因为它可以用金钱去交易。第三,陷阱往往是别人挖设的,但走下去的总是靠自己的取舍。
我们看到,在金钱的作用下,放弃亲情、放弃道义、放弃慈悲爱怜、放弃承诺、放弃美好、放弃真实等等现象非常多。归根结底,是因为物欲在作祟。物欲泛滥,导致人的贪欲没有止境,这就是欲壑难填。
因此,我们发现,所谓陷阱,不过是欲望存在的结果。现实生活中,人的一言一行,社会上的种种现象的发生,声色犬马,种种因缘,都可以看成是陷阱。因此,陷阱不仅仅是诱捕动物的有意机关,不仅仅是权术诡计的种种施用,也包括让我们起心动念的一切事物。甚至,美丽的花朵、亮丽的风景也是陷阱。“停车坐爱枫林晚”,讲得就是因为爱怜枫林的美丽,而驻足流连,直至黑夜来临。但这个陷阱好在不深,也不一定让人堕落。但是,不论什么欲望,一旦过头没有节制,就会转向反面。
物是爱的陷阱,同时,爱的表现又是财布施,没有物质利益,爱的表达往往是苍白的。因此,物也成就了爱。一旦我们拥有了物质财富,但能放下贪欲心,成就爱的时候就到了。当然,并不是说,非要到百万富翁才能去财布施。穷人为更穷的人,提供一个馒头、提供一元钱的价值,要高于亿万富翁勉强捐献10万元给灾区。爱,是诚心助人,失去诚心,爱的行动就是交易。

 

力是化的陷阱。力的表达为控制和占领,而化的目的是成就别人,教化别人。因此,官僚体系是教化、科学、文化艺术的“敌人”。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组织为了达到稳定控制的目的,而不惜牺牲文化、牺牲民众的教育,甚至牺牲科学。布鲁诺被残忍地烧死了,因为他的学说破坏了教会的控制力。纣王时期,制定了森严的律令,设置了大量监狱,“发明”了不少令人发指的酷刑,无不是为了加强中央控制力。但失去方向、与本真背道而驰的控制毕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下场不难预见。
反过来,要想执行化,一个国家把教育搞好、把文化事业繁荣起来,还需要法律法规作为保障,还需要有稳定、秩序作为保证。印度可谓是一个民主国家,但是,治安混乱、贫富差距巨大、教派之间争斗血腥、出身论泛滥,人民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什么?不是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喝什么喝什么,想去哪里去哪里,想骂谁就骂谁,想杀死一个生命就杀死一个生命,这些都是在纵欲任性,跟自由没有任何关系。自由,就是节制自己的欲望和空间,给别人最大的空间和帮助;自由,就是达成本真之后的平静、广阔和美好;自由,就是助化万物、成就他人之后的和谐境地。
因此,社会必须有秩序,必须有礼仪,有人伦五常。这才能从力的陷阱中爬出来,走向更高的山峰。

 

性是本真的陷阱。性,就是相的特征,就是可以分类,可以繁殖,可以类聚。但本真是均匀的,是平等的,是无性的。一个沉浸在自己的卓越不凡中,或者沉浸在淫乐中,是不会有灵魂的追求的。就像现在的歌星影星一样,大红大紫,名闻利盛,但这已经构成了他们人生的最大陷阱,他们往往不能自知,更不原意自拔,结果我们看到了,很多影星在过季之后,总是感觉到莫名的痛苦、失落。歌星影星精神崩溃、走向犯罪道路或自杀的比例,肯定高于普通民主。为什么呢?难道他们穿不暖食不饱么?绝对不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陷阱里,如同井中蛙。其实,井中蛙是甘于寂寞的。它知道满足,虽然只看到巴掌大的一片天空,但没有人奉承它,它没有拥趸者,于是能甘于寂寞。此时,如果井口处有许多王八乌龟羡慕蛙的生活,要蛙签名,采访蛙,这只蛙反而会忘乎所以了,它会觉得自己真的像一个英雄,似乎征服了井水。但当这些羡慕者一退却,蛙便看到自己原来在井里!它的身上落满别人的口水,肮脏而粘稠。这是何等可悲啊!因此,人在任何时候,要有自知之明。名宜抑不宜扬。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就是这个道理。
相反,本真的达成也需要性的成就。第一,性保持了延续,这为优势基因保留提供了可能。人类从古发展至今,肯定是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健康了,这就是性的作用。第二,性爱的快乐,往往可以和灵魂快乐形成感应,这就是所谓的天地相摩、翻云覆雨之乐。《易经》中的“泰”卦,就是天在下,地在上,天地互转而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万物因性而得以认识,得以区分。任何一类事物,都有其特性,我们认识了特性,就抓住了纲,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可以达到透知,透知才能觉悟,觉悟才能发现本真之门,才能最终达成。因此,我们大不可谈性色变,更不可泯灭个性。只是要有节制,不以己之长而压人,不以己之智而小看人,要平等,要爱人。

 

人生中,任何陷阱都是机遇。因此,危、机并存。现在是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这是个大的陷阱。当多数人都在为点滴物质财富而耗尽精力时,才是圣贤英豪大展宏图的好时机。人每识破一个陷阱,就会得到一份觉悟,就会有了进步。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
第一,我们不可为别人设下陷阱。因此要抑恶扬善,要“敏于行,纳于言”。
第二,要帮助别人识别陷阱,度过难关。
第三,要敢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佛教中的三大布施之一,但一般很少提倡。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提倡这种布施,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都是这种布施。人要敢于肩负责任,敢于为天下先,只要是诚心为大众利益、诚心为世界和平,即使有错误,也是义举。
第四,要把握时机。我们说过,美丽的花朵也是陷阱,但我们因为如此而漠视它的美丽。而陷阱也是花,你学会欣赏陷阱之花的美丽,那才是更高级的智慧。如何欣赏呢?就是时机。现实世界中,你明明看到有人挖下一个巨大的陷阱,但还是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向下跳。此时,你要是极力以理说服,往往起到反面效果。对于利欲熏心者,你越说是陷阱,他跳得越快。因此,你要在对岸等待那些落水者,把他拉上岸来,然后让他回头看看,再去让他去说服别人。

 

《易经·井》解读

 

于是你问:每个人面临的陷阱都一样么?
总体上说,人生各种陷阱,一生中都会遇到。但会有主有次,有显有隐。每个人,在特定时期,所面临的主要陷阱,或主要的矛盾,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从各自的本真图上看出。
人有人的陷阱,兽有兽的陷阱,物有物的陷阱。时有时的陷阱,空有空的陷阱。在人类学会利用陷阱捕杀动物之前,动物依旧要面临其他动物步下的陷阱。我们从动植物的电视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动物、一些食肉植物,都是布置陷阱的高手,陷阱是本有属性,不仅是动物的本有,也是植物的本有,更是人的本有。
人好夸耀彰显,需要名闻利养,需要被承认,等等无不是陷阱。欲念不离凡人,凡人不离陷阱。


因此,《易经》六十四卦中,专门有一卦名为《井》。这个井虽然有很多含义,但解释为陷阱也不过分。井卦的卦相为上坎下巽。坎,就是水,引申为坎坷,方向在正北,颜色为黑;巽,即为风,为木,引申为和顺,方向在东南。


孔子在《序卦辞》中对于井的解读是:“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很多易学家对这句话做了注释,但我认为都不十分准确。什么是“困乎上”呢?其实,就是对未来的方向不明,不能明辨大方向,不能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困乎上。为人,只看到利益,看到权利,看到美色,没有看到爱,看到化,看到美好,看到本真,就是困乎上,就要被自己的低级欲望所左右,这样的人,当然要沉落于陷阱中了,于是“必反下”。


《井》卦辞说:“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关于这句卦辞的解读,也有很多,但多数都是因事论事,而不知道表象后的深意。我们知道,《易经》是以具体事物的表象来喻说真理,并由此提出解决之道。因此,我们读《易经》,绝对不能成为书呆子,片面理解,或者以卦解卦,那样就是牵强附会了,于人的觉悟没有任何助益。
我们如果理解了《序卦辞》里对于井的解释,这句卦辞也便不难理解了。
“井,改邑不改井。”这是个比喻。邑,是村落,村落里的井是为村民服务的。村落不经常改变,但总有改变时。但水井呢,即使村落改变了,井还不会随村落迁徙。古时,人们对于地、水、井都是崇拜敬畏的。对于水井的禁忌尤其多,一般风水先生看风水,重要一点是看井与住宅的位置关系。但这只是个表面意思。村落改变了,人改变了,井不改变,说明井是始终存在的,是万物的一个本来属性。井,你当然可以理解为陷阱。井,包含陷阱。陷阱具备井的属性,井为汲水,陷阱为汲物而已。
“无丧无得”,表面理解是,井里的水,不会因为汲取而变少,不会因为不汲取而变多。这是古代的状况,现在我们的地下水已经被开采得乱七八糟了,因此现在是既丧又无得了。但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井不挖,则水不至;陷阱不设,则猎物不得。意思是说,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但对于人生来说,如果坠入陷阱而不觉悟,那就凶险了。你诱捕猎物,同时也在诱捕着自己;你掘地挖水,没有节制,就是挖自己的坟墓。因此,看似“无丧无得”,实际是无得。一旦把付出的目的定位为更大的欲求,那就是贪欲。贪欲最终没有得到。
“往来井井”,前面的“井”是动词,后面的“井”是名词。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啊,都在使用这个井;二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啊,都落入到这个陷阱中,前面的人还没有走出,后来者又掉了进去。可谓滚滚红尘中,多是井下僧。为什么人类前仆后继的坠入到同一个陷阱中呢?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类没有共赢意识;二是欲望如春草,不能除尽放下,只得挂心。人类可怜就可怜在这里。我记得有一个著名的共赢游戏,大约是这样的:一群人分成两批人,各不通气。游戏规则是,每边同时出一个数字,或者为5,或者为9。如果两边都出5 ,那么双方各得5分,如果同出9,那么都得0分;如果一方出9,一方出5,那么出5的一方得-5分,出9的一方得+9分。最后以累计各自的分数和看输赢。这个简单的游戏,考验着人类的智商。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还是互让双赢,还是同出9分,都无所得?我相信,多数人在这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贪欲、好争的性格使然。其实,这个游戏又何尝是人和人竞争?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也可以用这个游戏来说明。人类不考虑与万事万物双赢,最终是自我毁灭。
“汔至”,就是井水逐渐枯竭。为什么干涸呢?就是因为“往来井井”,因为人类的贪得无厌,因为对地球资源的无节制的浪费和开采,最终,看似不枯不竭的水,还是枯竭了。
“亦未繘井”的繘,按照《说文》的解释,是汲水的绳索,后来也引申为绳子,因“玉”。但看古字,这是个指事字,是两手提着绳子,绳子下面挂着尖锐的重物,像是在拓展井的深度。繘,还有个读音,是“掘”。因此,这个繘,应该理解为挖掘井,才更加贴近愿意。意思是说,井水干了,还不去挖掘新的井。我们可以引申为,死用一个资源,不去寻找替代资源,不能开阔视野。
“羸其瓶,凶”,讲得很形象。井水渐渐干了,越来越少,这时不开拓资源,反而靠缩小打水的瓶子的尺寸,来汲取最后的资源,榨取大自然仅有的财富,其结果必然是凶了。
综上所述,《易经·井》卦的现实意义太大了,它告诫人类,一定要节制贪欲,不可涸泽而渔,否则就会走上万劫不复之路。


《易·井·象》说:“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相传,孔子作“十翼”,《象》即是其中之一。《象》就是根据具体卦象,来告诫行动的原则和方向。木上有水,说的是卦象。木头上的水,并非能长久。就像陷阱上的肉一样,它只是一个诱饵。面临井的局面,人应该如何做呢?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劳民劝相”。劳民,并不是让人民辛辛苦苦而无所收获的意思,也不是奴役人民的意思。我认为应该是劝勉的意思。《吕氏春秋·孟夏纪》:“明野虞出行田原,劳弄劝民,无或失时。”高诱注释说:“劳,勉也。”这为我们解读“劳民劝相”提供了依据。那么,劝勉人民什么呢?一是要勤劳,开拓新的资源;二是要节俭,用之有度。相,应该是相互帮助的意思,就是共赢。在资源紧缺的时候,更需要共赢,而不能独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