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经视角解读黄河和长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59:58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
(QQ175613195,电话 13766307454)

曾祥裕考察黄河,在壶口瀑布留影
中国远古最早是以山脉为阳与水流为阴的对称统一整体现象称为“龙”。作为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拥有黄河与长城,如同两条巨龙一样奔腾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演绎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我近年来行走在神州大地,奉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句古老的格言。黄河和长城必然是我考察之地。因为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而长城寓有“我像人”之意,中华民族利用中国长城“我像人” 的文明精神,以象征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进取精神。
站在更高的视野上来看黄河长城,是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两座丰碑,它们先后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数千年的演进,黄河与长城承载着厚重的华夏历史文化。黄河流域凝聚着、孕育了华夏文明;而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永留在中华大地。中国先民认为“母亲河”具有天地之大德,万物之根源。长城是我们的“脊梁”,体现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以易经的视角解读黄河和长城,更发现它体现阴阳和谐和的壮美,也更深入了解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易经》浓缩了古人认识宇宙的思想精华。阴阳变化统领着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喜欢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从中找到它们规律性的东西。易经有乾坤之说。黄河与长城本身是一山一水自然形象的绝妙对称,黄河与长城符合中国古代山与水的一阴一阳法则。不过它们是宏观阴阳之美的象征。各自的出身就如一曲豪放的乐曲气势宏大。 只有身临其境才可感受到黄河和长城之壮美。
我有幸游览了壶口瀑布,这是中国黄河上的著名瀑布,黄河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落差9米,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 滚滚黄河水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当我下车就耳闻憾天动地的瀑布的咆哮声,走下河堤,来到瀑布口,看到激流溅起的浪花形成了一道水雾,在阳光现出美丽的彩虹,其奔腾汹涌的气势让我震憾!此情此景让我想到明陈维藩《壶口秋风》诗句“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人活一口气,就要有精气神。可以说壶口瀑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有尊严活着精神的象征。温家宝一句新春讲话: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着实温暖了中国人民的心田!
水有源树有根。黄河之水源自祁连山南侧的雪山、冰川汇集到大通河的涓涓细流,从高原东下浩浩荡荡注入黄河;而长城在祁连山北侧,因属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她们都是自西向东的蜿蜒走向,表现出山与水对称的一阴一阳神奇定位。 从方位上来看,她们都是发源自祁连山。黄河“母亲河”在南属阴;万里长城在北属阳,呈现出“天阴在南,阳在北”的阴阳和谐图象。 研究发现,这是最早中国先民发现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并且她们是设计构思以“立人之道”与大自然相结合。同样她们是中华民族根据一南一北对称的“天阴在南,阳在北”,结合中国地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自然环境特征的神奇定位,由此 推理演化为动与静、柔与刚、美与善的辩证哲理。
在中国远古为什么把中华文明的源头定在昆仑山?昆仑,古称“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被中华民族认为是黄河的源头。昆仑所代表的物象有其深刻内涵,王逸注:“《河图括地象》言:‘昆仑在西北,其高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也。”《河图》云:‘昆仑,天中柱也,气上通天’。昆仑,被认为是“天”的一个重要名词作了详细的考证。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原本就是先民对昆仑山的崇拜,延伸为为对“天”的崇拜。 上有天,下有地,才对称。人在天地之间健行,生命活力才旺盛,而长城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长城是中华民族伟昂精神的体现,由此代表“人”的长城和代表“天”的黄河,这天地之阴阳,有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代表着中华民族参天敬地和恭敬心。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开创的黄河与长城是先民追求天人合一的结晶。中华民族奉行天人合一观,要让天下太平就要安抚黄河。自古以来就有“治黄河者,治天下”一说。要治理国家就要安抚民心,安抚民心就要治理外乱。长城是防御外族侵略骚扰的铜墙铁壁,是人治思想的产物。有也学者认为长城有教化意义。 “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华民族以人文教化的形式来代替法制的创举,万里长城嘉峪关是最为典型。我们应该从中国长城西部的阳门关和玉门关形成的阳德阴刑,到长城嘉峪关自东向西喇叭口式的城关建筑实地考察。为什么长城嘉峪关东券门题字为“光化”,西券门题字为“柔远”来分析。正是中华民族的黄河与长城文化,时刻在讲“光化去,柔远来”, 讲文治与教化双向性的和谐观念。更具体一点讲,嘉峪关独具特色的嗽叭口式西头大,东头小的建筑,西城墙长166米,东城墙长154米,南北城墙各长160米。它鲜明的寓示着中国文化在向西方国家及民族地区传播“化、教、劝、率”的教化功能。甚至从长城嘉峪关三座城门“光化门、朝宗门、柔远门”,更加唤醒人们守德胜于守险的意识。”
无论从黄河“母亲河”与万里长城一南一北的对称来推类, 还是从黄河长城先天风水和人工风水巧妙结合来看,不难发现中国人认识世界素有阴阳观。依照这种阴阳观,衍生出了寻找“风水宝地”的模式。参观了北京紫禁城,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其中水流方向就是像黄河之水的流向一样。内、外金水河模仿自西北流入,经过天安门、太和门前向东南流出。有的风水师测定其水口是巽位。巧合的是设计形式是与北面的人工景山一南一北相对称。再有北京地坛在城北礼地,天坛在城南祭天,于是北京的城墙向北形成个“凸”字形的固定模式。
易经认为,一阴一阳之为“道”, 风水之美在于山青水秀之处,因为只有在山水之间,一阴一阳对称,合唱一首“和谐之美”的天地颂歌。从长城黄河阴阳方位对称和谐之美,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从黄河与长城统一之美在和谐,我们在风水实践中要细心发现阴阳之美的细节。所谓风水宝地,无不是尽现阴阳“和谐之美”,风水师的本事就是因地制宜,做大自然的剪裁师,在布局中推理演化出一幅动与静、柔与刚的风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