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天”不语:极端天气“常态化”的反思与应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01:59
莫道“天”不语:极端天气“常态化”的反思与应对
2010年08月09日 15:43:54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在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当下,媒体总是青睐用“创……年来最高纪录”、“……年不遇”这样的说法谈论天气。的确,在人类寓居的这颗星球上,最近几年极端天气接连发生,如海啸、沙尘暴、干旱、暴雨、高温等。近日,在北半球各国先后遭遇“集体高温”之际,南半球国家却纷纷遭遇数十年不遇的极端寒冷天气。

确实,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考验着人们的神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极端天气呈现“常态化”趋势。天气、气候和地球环境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面对极端天气“变着戏法”轮番袭来的情况,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记者就此连线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全球变暖影响极端天气强度和频率
留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今年4月的全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布图上,同时出现了多种极端天气,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出现的暴雨,湖北、贵州、云南等地遭受的风雹灾害,华北、东北出现的大范围降温,西南部分地区依然持续的旱情,新疆、甘肃遭遇的沙尘暴,哈尔滨出现的暴雪等等。极端天气一齐登场,几乎波及整个中国版图……于是,“反常”、“异常”、“奇怪”成为很多人对今年天气气候的切身感受。将目光移至全球,情况亦如此。
多年来主要从事干旱气候变化与灾害气象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数值模拟” 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国内外出现的一些极端天气气候并非偶然,而是天气气候周期变化的结果,极端天气的发生和某个时段的环流异常、海温异常或冰雪异常等有关,如今年极端天气的发生与6月开始的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异常偏高——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青藏高原积雪偏少,以及副热带高压不稳定等因素有关。但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高温、强降水事件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气候背景的长期变化有关。“全球变暖过程中,季节性波动减弱,中高纬区域天气波动(尤其在冷季)也普遍减弱,对应冬季寒潮减弱,极端低温事件减少,冬春季大风沙尘暴也有减少趋势;而中低纬区域夏季天气波动有变短变强的倾向,夏季局部对流性天气增强,强降水、高温等天气增多。气候变暖正在通过影响一些极端天气或气候极值的强度和频率,改变自然灾害发生规律,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除全球变暖外,不少学者认为“人为”因素也造成了极端天气的“常态化”。“从农业产生的背景看,人口剧增、生态环境变化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民从历史角度作了进一步分析,“正是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对采集—渔猎时代的人类生存造成了危机。一方面是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因消耗、破坏而相对短缺,采猎难度日益增加,造成食物匮乏。这种日益严重的生存压力,很快促使人类在利用已有工具、技术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向自然界索取衣食的形式。原始农业就应运而生了。农业起源后,存在一个量(主要是农耕范围的扩大和耕地面积的增加等)的扩张过程,也有一个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土地扩张成为农业增长的基本源泉。不断扩张农耕的结果,是农业在地球上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农耕经济的密度亦愈增大。但地球不同区域间的自然条件存在各种差异,同一区域内亦如此。受先易后难规律的支配,与农耕区域扩大、土地垦殖程度提高过程相伴随的是人类对土地的择优程度下降,自然界的制约因素明显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越垦越高,林愈伐愈深。山愈高、林愈深,生态系统的平衡越脆弱,农业灾害就越增加。而这种灾害,既是人祸,也是天灾,两者联系在一起”。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涛等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十五”规划项目“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历史长河中,灾害(极端天气)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是人祸,不是天灾,是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结果。即森林被砍伐、荆棘榛莽被铲除、荒漠原野被开垦,造成植被覆盖率迅速减少,大地裸露日益严重,水土日益流失和日益沙漠化,于是旱则赤地千里,黄沙滚滚;潦则洪水横流,浊浪滔天。这才是灾害频仍、饥馑荐臻的根本原因。”
一千多年前玛雅人的“末世预言”似乎正不幸言中当下,人类受到海啸、雪灾、洪水等灾害的全面围剿,正是因为臭氧层遭到破坏、全球变暖、森林土壤腐蚀、生物多样性受损——大自然开始警告,继而发怒。
搜索更多天气 气候 的新闻
今年极端天气频发 专家:降水多气温高呈七大特点
极端天气“常态化” 究竟谁是高温“祸首”
发问极端天气——专访中国气象局局长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解读今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住建部要求保障极端天气下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