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在滋養思考的心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37:48
教育在滋養思考的心靈
惠貞 Julia 2006/11/14
現在教育下一代..真的要更用心不只台灣要知道 其實全球都知道了..那你呢?
教育在滋養思考的心靈
向來做事謹慎心細的日本人,焦急地望著二十一世紀:一個靠創意競爭、靠應變求勝的年代。模仿、死背、複製的能力再強,也無法面對需要思考與創造力的新世紀。 日本已展開一連串教育改革,從義務教育著手,讓下一代更活潑、自主,更有獨立思考與創造的能力。
文/孫曉萍 天下雜誌 第180期
四月初的日本,處處可見滿樹粉紅的櫻花,柔情萬千地向天伸展綻放。
四月初,也是日本各級學校新學年度的起點。
村山由美,六歲,背著剛買的紅書包,戴著小帽子,開始她第一天的小學生活。忐忑不安,又好興奮。
今年四月上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當畢業的時候,「面對的將是充滿變化而無法預知的二十一世紀,」大阪市立北小學校長村上昌也略微急促地說。
凡事花長時間動腦思考規劃,預做準備的日本人,從四年前起,開始改革中小學義務教育。
如何改?往哪個方向改?這不僅是教育圈內人士的研討議題,更成為企業界共同關心的主題。
「(義務教育)一定要改,是日本全國上下的共識,」負責義務教育改革的中央教育審議會召集人,前東京大學校長有馬朗人指出。
教育制度與日本近似的台灣,教改腳步正熱烈前進,日本改革義務教育的實際做法,值得國人參考借鏡。
新學力觀
四年前,日本文部省改訂的「新學習指導要領」陸續在國小、國中實施,指出義務教育變革的重大方針。
首先,新學習指導要領明確揭櫫為了迎接「生涯學習」的時代,未來的教育將以「重視個人發展」為基軸,培育均衡成長,主動積極因應社會變化的下一代。學校教育的設計安排將環繞四大方針:
一、涵養心靈素養。
二、灌輸基礎知識,發揮個性專長。
三、訓練主動學習的能力。
四、尊重文化傳統,培育國際觀。
「這是對過去升學主義至上的一種反省,」文部省政策企劃官須田秀志謹慎地說。以往為了考上一流的高中,通往頂尖的大學,擠進名聲響叮噹的大企業,莘莘學子「拚命死背書本知識以達到目標,」但是要應付未來變化迅速的社會,日本人必須能「獨立思考下判斷,創造新事物,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倫理觀念。」
而以「新學力觀」評量學生,更是文部省強力投出的變化球。這種新的學習評量方式,要求教師在評量學生的標準上,除了學科測驗的分數外,加進學習態度、思考判斷能力、表現能力等為考量因素。希望藉此能促使教師揮別片面傳授知識技能的教學方式,改採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願,養成獨立思考判斷的教學方式。
從小學習如何「生活」
配合新學習指導要領的實施,文部省展開一連串的新做法。
新科目--「生活」課的設立是其一。
由於「生活」課被安排在國小一、二年級的課程中,取代有四十年以上歷史的社會和自然,曾經引起部份教育界人士的強力反對,被東京都教育委員會指定為「生活科研究國小」的赤松國小校長宮本朝子表示。但文部省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並和反對人士不斷溝通,終於在四年前付諸實現,最大的理由是「讓小朋友懂得如何生活、如何體諒他人,和他人共同生活,遠比吸收大量知識來得重要。」
二月底的一個星期四,生活課的時間,東京都赤松國小二年級的小朋友分成幾組,有些忙著切割從家裡帶來的牛皮紙箱,有些則畫上各種卡通圖形,嘰嘰喳喳、比手畫腳地討論如何下筆,為的是做一個迷宮,邀請一年級的小朋友來玩。
「日本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因為沒有兄弟姊妹,許多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和他人協調相處、互助互讓,」負責研究生活課內容的重松清文老師說。所以他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儘量安排一、二年級同學共同參與,「比方說賞櫻花遠足時,把一、二年級同學編成一隊,許多二年級的小朋友自然地當起大哥哥、大姊姊,照顧起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教育界服務近二十年的重松老師,談到生活課的內容時,就像一位滿懷抱負的年輕老師,充滿希望和熱誠。
「生活課的內容極富彈性和變化,」東京都教育廳主任督學星野昌治說明,像帶小朋友搭電車,到超市購物,種花蒔草、飼養動物、認識學校周圍的環境、動手做玩具等,各校做法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讓小朋友透過實際的經驗,對周遭事物產生興趣、動腦思考,進而學習生活相關的常識和技能,養成獨立自主精神。
社區與學校雙向交流
新做法中,嘗試將被視為封閉系統的學校,導向為與社區、社會進行有機雙向交流的教育中心,推廣「開放式教育」。
其中之一是突破原來教室格局的「開放式空間」。大阪市立開平國小是個小巧玲瓏的小學,由兩個學校合併而成,但也只有六個班級,學生總人數不到一百人。每個班面向走廊的牆壁,下面有滑輪,可以拉推到教室的最後面,教室和走廊連成一氣,空間豁然開朗,各班級間的交流活動,常常在這裡舉辦。
也有愈來愈多的學校開放校內設施給社區人士使用,例如:烹飪教室、音樂教室、工藝教室等,大阪開平國小內就有一間和室,提供社區內的太太在此聯誼,或舉辦「茶道」表演。
「這是一舉兩得的做法,」文部省公關組長田中基久說。對學校來說,可以因此爭取到更多的預算,購置更好的設備。他舉例,有一所東京近郊的國中,因為開放音樂教室給社區人士,爭取到充沛的補助,擴建成有小型觀眾座席的音樂廳。
不僅是「硬體設施」走向開放,「人的交流」亦然。
邀請地方人士到校講學是各地學校行事曆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大阪市立西天滿小學,就邀請當地精通傳統祭典「天神祭」的地方人士到校,教授天神祭的舞蹈和音樂。前不久,西天滿小學還請到住在學區內的傳統「能樂」藝術家,到校演講。「這可是國寶級的喲!」校長田中理深感榮幸地說。東京御徒町國中校長池田凞還主動舉辦「公開講座」,向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說明自己的教育理念。
老師也要學習共同教學
「小組教學」則是另一項革命性的做法。
它打破由一位老師替四、五十個學生傳道解惑的傳統,改寫教室風景。
東京都神宮前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課時間,一位老師在講台上講解,還有另一位老師在同學座位走動,不時彎下腰指點跟不上的同學。
群馬縣邑樂國中,二年級的英文課,老師柴崎雅人站在外籍老師旁邊,偶爾用日語替聽不懂的學生解說。
這種由一位以上的老師組成小組,共同教一門課,正是文部省推動的「小組教學」(Team Teaching)。
文部省政策企劃官須田秀志指出,小組教學的目的,在於能讓老師能更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與才能,給予適切的輔導。不過由於還在試驗階段,「學校老師還有不同的意見,」他承認。
有不少老師就抱怨,要和另一位老師討論上課內容和教學進度,不但花費時間,而且上課秩序不容易維持。在評量學生表現時,也常發生意見相左的情況。但邑樂國中的柴崎老師肯定「小組教學」的好處,「至少像數學、英文等學生吸收快慢差距較大的科目,由兩位老師教課,比較能照顧到進度落後的學生。」
評分基準更隨著「新學力觀」的推出,發生了變化。
每個科目的評分欄中,除了記錄考試成績外,還有一欄是根據「新學力觀」來給予評價。
新學力觀分為四項「學習意願和態度」、「思考判斷和創意構思」、「表現應用」、「理解鑑賞」。依據這四項,文部省為國中、國小每個年級各科目訂下較具體的衡量標準。
以國中一年級的國文為例,第一項指的是學生有沒有對國語抱持興趣,上課時仔細聆聽老師解說。第二項是看學生是否能就文章的主旨,說出自己的感想或看法。第三項則是觀察學生能否以周遭的事物為題材,發表意見或寫下看法。最後一項在於了解學生能否在閱讀文章時,反芻自己的想法。
東京御徒町國中池田校長表示,剛開始實施新學力觀評量方式時,因為要花更多的時間,「學校老師都叫苦連天,」不過,後來老師都發現比以前更能了解學生的吸收程度,「知道如何調整教課的速度和方式。」
提出「合校」新觀念
日本的中小學教育改革也獲得企業界廣泛的關心和參與。
日本主要的企業界團體之一經濟同友會,在去年提出「合校」的想法。呼籲家庭和社區與學校結合在一起,共同教育下一代。
「合校」是由「學校」、「自由教室」和「體驗教室」連織成網路,核心部份是傳授經過精選的基礎知識的「學校」,周邊有各式各樣的「自由教室」,借重在音樂、藝術、戲劇,自然、科學等有學養的專家學者授課,小朋友不分年齡、學校校區的限制,在此共聚一堂,伸展學習的翅膀。最外圍則有「體驗教室」,由社區人士帶領小朋友進行各種活動,學習和他人相處協調,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
經濟同友會教育委員會負責人平野健一郎表示,日本各地已經有接近「合校」概念的活動,例如某些企業派出愛好足球的員工,教社區的小朋友踢足球,或是某些地區的老人家利用社區活動中心,教小朋友認識傳統文化等。
人們常說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一位服務日本教育界達三十五年的資深老師說:「但我們不能因為要花百年,就忽略每天一點一滴的努力。」
迎向二十一世紀,日本從中央教育官員到企業界人士、學校老師,都在用心思考,向理想的教育方式摸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