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青铜文化交流不晚于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9:18
中欧青铜文化交流不晚于西周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新闻网 发掘现场

  淅川考古发现“三大遗存”,出土文物数百件,其中4件铜矛的发现具有“文化标识”的意义——

  □本报记者 李宾

  通 讯 员 新星 国奇

  

  昨日,淅川下王岗遗址再次考古发掘完毕,新发现西周时期遗存、龙山文化遗存、仰韶文化遗存,出土鼋腹甲骨版、铜矛、石戈、石斧、铜矛、青瓷碗等数百件文物,并发现一批动物骨骼。其中,出土的4件铜矛十分罕见,具有重大价值,惊动国内文物界。

  两年考古

  发现“三大遗存”

  下王岗遗址位于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东北,东北距淅川县县城约35公里,1971年至1974年曾由河南省博物馆发掘一部分,当时发掘面积4000多平方米,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房基、墓葬、窑和窖穴等,为研究丹江沿岸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和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和依据。

  下王岗遗址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200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负责再次发掘。此次考古发现的西周第二期、第三期遗存将上世纪70年代发掘发现的西周早期遗存向西周中晚期延伸,完善了下王岗遗址西周时期的文化序列。新发现的西周时期遗存、出土的部分楚人西周铜器以及大量以陶鬲为代表的陶器,为探讨早期楚文化的特征、分布、来源等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楚都丹阳丹淅说”的学术观点提供一定依据。

  遗址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对豫西南地区以及相邻区域龙山文化序列研究具有标尺作用。发现的部分仰韶文化时期圆形房址、围墙、围沟等,对探讨下王岗仰韶时期的聚落形态意义重大。 

  4件铜矛

  惊动国内文物界

  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铜矛、鼋腹甲骨版、石戈、青瓷碗等数百件文物。

  其中,考古人员在清理灰坑时发现的4件铜矛,形制特殊,十分罕见,意义重大。4件铜矛均长37厘米、宽12.5厘米,圆锋宽叶,筩部带大弯钩,与青海西宁沈那遗址采集到的铜矛形制完全一致,似源于西伯利亚草原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铜矛。

  此类铜矛全世界也仅有10多件:下王岗遗址出土4件,青海西宁沈那遗址出土1件,陕西西安博物院和山西省博物院各藏1件(出土地不详),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出土1件,黑海地区发现5件。

  铜矛的发现,引起国内文物专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此曾邀请国内考古权威专家观摩,围绕铜矛的年代、形制、文化性质、文化背景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认为,铜矛的时代不晚于西周,不早于龙山,一旦铜矛的具体年代定了,我国境内发现的其他同类形制的铜矛年代也可参照下王岗铜矛而定了。同时,这虽是一件小的青铜器,但却显现的是一些大的问题,反映了东、西方早期青铜文化的交流,以及早期冶金技术在中国的扩散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云翔副所长认为这4件铜矛发现比较孤立,恰恰是孤立才显得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认为,铜矛的形制很特殊,不是中原的传统,从外面传来的可能性很大。

  专家们认为,以往发现的此类铜矛多是采集或流散之物,确切年代难以推定,这就使得这次集中发掘的4件青铜矛显得尤为重要。

  出土的鼋腹甲骨版,直径约1米。专家认为,鼋腹甲骨版应为长江特产,暗示了下王岗遗址可能存在着转运码头的功能。

  出土的一件原始石戈,长约25厘米,下边为平直刃部,上边为背部,整体形态似戈,具备了戈的基本杀伤功能。原始石戈的出土,以实证证实了中国特有兵器戈从石镰衍生出来的推断,对研究戈的起源具有重大意义。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