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叫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5:30:42
狗叫叽”曾叫响一个村 这玩泥巴的手艺儿还没丢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新闻网

  □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齐国强

  小狗、小鸡、小鸭、小鱼、老虎、狮子,还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如来佛……在新野县城郊乡龙背自然村,村民们能用一团泥巴捏出各种各样的泥玩具。捏泥玩具泥捏手艺,那可是新野龙背村人的一绝。这手艺已流传了300多年。

  捏泥玩具

  捏了300年

  造型各异的飞禽走兽、民间传奇人物,有的还能发出鸡鸣、狗叫、牛儿哞哞、羊儿咩咩的声音……制作泥玩具是新野城郊乡龙背村人的一绝,这个村捏泥玩具的历史有300多年了。近日,记者走进龙背村,探访这神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新野县乡村志》记载,清顺治年间,迁居龙背村的汪起俊即有捏泥玩具的技艺。龙背村87岁的老人曹云章也回忆说,他幼年时村里捏泥玩具的民间艺人是汪俊芝的父亲,汪俊芝12岁便跟着他的父亲学泥捏玩具,从16岁起独挡一面,撑起了门面,以捏泥玩具养活一家人。曹云章还回忆说,解放前汪氏一家八口人,全凭捏玩具、当货郎,走街串巷卖泥玩具维持生活。快解放时,汪家靠捏泥玩具这门手艺挣下了三亩地一头牛,盖起了两座瓦房,生活比其他人殷实得多。

  给你做个

  “狗叫叽”

  虽然现在已不“时兴”泥玩具了,但40岁以上的龙背村村民还有不少会捏泥玩具。听说记者采访,有村民现场演示了一番:先把黑土用水泡软,然后放在石板上来回揉,一边揉一边用拳头反复地砸,砸得泥巴有筋骨,才开始捏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最后在适当方位捅孔儿,如此加工制作成的泥玩具能吹出各种曲调,当地人称之谓“狗叫叽”。

  村民们告诉记者,泥玩具制成后,还要在太阳下面晒干,晒干后再烧,烧至浑身通红的时,将捻碎的松香撒在上面,松香化成松香液浸遍玩具全身。晾干之后,这些泥玩具就锃明瓦亮,耐水泡、耐火烧、耐磨损,好似钢铸铁制般。

  龙背沟里的

  “独门绝土”

  捏泥玩具泥土是关键。村民们自豪地说,并不是任何一处的泥土都好,只有龙背村龙背沟里的泥土才能捏出经火烧而不会炸裂的泥玩具。以往方圆几百里的货郎买回新野的泥玩具,曾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地仿制,但由于泥土不经火烧,一烧就炸裂而失败。

  龙背沟的泥土为何是捏制泥玩具的“独门绝土”?至今没人能解开这个谜。

  这手艺儿

  要传下去

  原始的手捏“狗叫叽”即使采取一条龙生产,一天也只能做出五六十个。解放后,汪俊芝用坚实的枣木、槐木雕刻出一个个模具,用模具脱制,一天能制出七八百个“狗叫叽”。

  泥捏玩具本是汪家的独门手艺,后来学会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70年代用模具制作“狗叫叽”之类玩具的农户在龙背村发展到100多户,男女老少齐上阵,“狗叫叽”叫响一个村。

  在“挣工分”的年代,龙背村村民因为有捏泥玩具的绝活没有受穷。他们把泥玩具用大提包一提,到洛阳、汉口、安阳等地的车站、码头、庙会上批发给商人、货郎……有的还通过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商人把泥玩具当做小件工艺品,销给了外国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龙背村人加工泥玩具的模具从木制转化成铝制,产品销到了陕西、湖北、广东、湖南、江西等省。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各种廉价的塑料玩具盛行,新野龙背村的泥玩具渐渐地远离人们的视野。

  泥玩具被淘汰了,泥捏手艺可没淘汰,龙背村泥捏技艺的汪氏传人——汪国辉捏出了大型诸葛亮、八仙及现代英模人物的泥塑像。村民们感慨地告诉记者,汪国辉可不简单,他曾到南阳武侯祠和外地的庙宇、寺院和旅游景区施展自己的“玩泥”技术,挣回了一桶桶金。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