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苍狼》文革往事之 颠狂迷茫梦一场-冷月清秋-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3:58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造反有理!...”
——毛泽东

                                     

文革往事之

颠狂迷茫梦一场

   

     今天50岁以上的老人,对毛泽东上面那句经典语录和由这段语录配成的《造反有理》歌曲相信都耳熟能详,知其妙用。当年的红卫兵们只要朗诵和高唱起这段“最高指示”,立马像被导入万伏电流,浑身热血沸腾,气血上涌,“童子功力”大增,飘飘欲仙,进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最高境界。个个变成“金猴奋起千钧棒”的孙悟空,可以立即投入“拿起笔作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狠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战斗中。因此,说当年文革毛泽东是凭借这句语录发动起红卫兵运动;或者说,红卫兵是借助毛泽东的这句语录“横空出世”,“造反起家”,也许都不为过。
    以上算是本文的前言。下面进入正文。

阿云摄于北京天安门

前排左起第二位是阿勇

 

                                                                                                 从两张就照片说起
  
    近日寻寻觅觅,翻出两张文革中的旧照片。是阿云和阿勇在文革中的相片(阿云和阿勇是拙作《两江杂忆》中写到的两位在文革中不幸亡故的好友)。我用佳能相机把它翻拍出来;虽然不太清晰,但它是历史,真真实实的历史,我们这一代归侨知青留
在段颠狂迷茫岁月中的历史背影!
    两张照片中的人,几乎个个手持红宝书,胸佩红像章,有的臂上还佩戴着“红卫兵”袖章,大都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这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拍照时惯用的“国标”动作、造型,意在表达对伟大领袖“三忠于、四无限”的忠诚;犹如今天的小青年拍照时常伸出手摆出一个V型pose。用现在的话说叫“酷”!
    先说第一张相片,是阿云的个人照。严格说,是遗照。时间大概在1966年10月上旬,背景是北京天安门。那年,阿云、阿勇、阿平、我和昆明华侨补校的一帮同学,从昆明蹿到北京。为的是一来听说,毛泽东还要接见革命师生,可以吃住行免费全国大串联,不妨去碰碰运气;二来听说北京师生造反厉害,去取取经。照片中的阿云手持红宝书,目视前方,一脸虔诚,等待接受毛泽东的检阅。生活中的阿云瘦削,走路时背有些弓,举止迟缓,说话有点口吃,鼻子常常发出咻咻之声,似乎患有鼻窦炎,一副文弱书生模样。可就是他,内心蕴藏着的对领袖的炽热忠诚之火,无人能比。1969年1月,甫一下乡插队,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异国的“武装斗争”中,以身实践“支援世界革命”“解放全人类”的理想。结果,不幸在一次与异国政府军的遭遇战中,因撤退行动迟缓,被敌方枪弹击中身亡。
    再说第二张相片。第二张是阿勇和同学、老师、军宣队代表的集体照,时间应该是毛泽东发出“复课闹革命”“军队支左”的1967年初。背景是昆明补校的教学大楼。大楼正面上“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标语依稀可见。阿勇蹲在前排左起第二位,面带微笑,一脸阳光,青春焕发,最是显眼,也是最受女生喜欢的帅哥。当年,阿平、阿勇、阿云和我四人,同在一个高三(文)班。文革中,大概是从北京串连回来不久,我们四人拉了一帮低年级的小师弟、小师妹,自己成立一个战斗队。记得在讨论给战斗队起名称时意见纷纷,最为剧烈。文革中红卫兵战斗队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叫什么的都有;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从毛泽东的诗词语录里摘取的。谦虚点的起个“甘当小学生”、“红小兵”之类的名字;豪放、狂妄点的则起什么“全无敌”、“千钧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一而是;到后来,名字越起越大,叫“兵团”“司令部”、“总司令部”之类的到处都是。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时,阿云表现出一种领袖群伦的气势,伸出双手往下压,示意大家安静听他说。于是,他不紧不慢地说出一个名字——“红卫东公社”。大家马上心领神会,一致叫好。因为当时上海的造反派夺权刚成立“上海公社”,被毛泽东塑为典型推广。其实,那时我们这个战斗队充其量也就二、三十个人,七、八条“枪”(七八个男生),却起了这么一个“天大地大”名字,想想似乎可笑!其实不然。在文革中,这种名不副实,名过其实的名称,多如牛毛。光是红卫兵司令部在北京就有三个:一司、二司、三司;各地叫“xx兵团”“xx司令部”的造反组织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最“雷人”的当属武汉工人造反组织叫“百万雄师”。那名字是从毛泽东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句中取来的。有意思的是,这个真正“天大地大”的工人造反组织当年被中央文革宣判为“保守”组织后,一夜之间树倒猢狲散。国人这种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的心态,即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依然如故。你的产品叫“x皇”,我就叫“x霸”,另一个干脆叫“皇中皇”。马季那个著名的《宇宙牌香烟》单口相声,把国人这种心态刻画地惟妙惟肖。
 
                                                                       毛泽东和他的粉丝们的八次盛会

      话有点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说说我们是如何利用全国“大串联”的时机,不远千里,到北京追逐“心中的红太阳”毛泽东的故事。
     1966年夏天,已经73岁高龄的毛泽东,亲手点燃了一场史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文革之初,最先被发动起来的是全国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学生。红卫兵从8月分开始“大串联”。9月初,中央正式下发通知:全国实行革命大串联,火车汽车一律对红卫兵免费,到处设红卫兵接待站,管吃管住。不光不要钱,红卫兵有什么急需还可以借钱,凭红卫兵证件就行,让全国各地大学生的全部和中学生的一部分代表,分期分批到北京来,支持他们进行大串连。如此一来,北京的所有大中小学,都成了临时旅馆。以后,机关单位也都腾出房子让给“毛主席的客人”包吃包住。 从8月18日第一次,到11月26日最后一次,共接待 1300万人次。以每批平均20天计算,共吃了8万万顿饭菜,大约耗费20万吨粮食;其他油、肉、蛋、菜难以估计。每次接见完马上庆祝,红卫兵每人两个白面馒头,一碗猪肉粉条豆角。而且,每一次接见红卫兵以后,天安门广场上都要拉走一车一车的鞋子和踩烂的手表、钢笔、钱票等,据说还有不少金条,估计是红卫兵造反派抢夺后随身携带的。……
   这样不计工本的大招待,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造反”节日盛宴。
   行文至此,我突然有个奇怪的联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年红卫兵们对毛泽东的崇拜、“追星”,和今天兰州追星女子杨丽娟为了亲眼看到其“心中的偶像”——刘德华一眼,不远万里,砸锅卖铁攒路费(还赔上其父亲一条命!),从甘肃追到香港,其疯狂程度又有什么差别?!聪明的读者应当看得出:相隔40多年的两代人,一样的粉丝,不一样的待遇和遭遇。这是为什么?其中的奥妙、滋味、背景、代价、教训...还是让读者诸君自己去体会吧!
    问题是,我们这一群归侨学子具体是哪天被毛泽东接见、检阅?时隔四十多年,记忆已如干枯的河床沙漠化了;只记得那天我们是“席地而坐”接受毛泽东的检阅。于是我利用现代网络科技的发达,从百度引擎搜索出:
    毛泽东在文革初期,于8月18日、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11日和11月26日,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学校师生共达1300万人次。其中,第五次是10月18日。这天中午时分,红卫兵在绵延50里的长安街上,分两列“席地而坐”接受检阅。毛泽东则坐敞篷汽车从中缓缓而过。据参加这次接见的红卫兵回忆,他们是头天晚上接到消息的。当天,他们每人领到4个鸡蛋。4两红烧肉和半斤馒头。
    由此,我考证出我们接受毛泽东检阅的确切时间应该是1966年10月18日。至此,我被尘封深埋在头脑深处的记忆,由此一点点地复苏。眼前重现出公元1966年10月18日那天的情景:
    北京初秋的清晨,寒气逼人。由于头天晚上我们就被通知第二天有“重大喜讯活动”,大家激动万分,一夜无眠。天蒙蒙亮,我们在北京某中学接待站被紧急叫醒集合吃早点。至于上文有红卫兵回忆“每人领到4个鸡蛋,4两红烧肉和半斤馒头”这个细节,倒不是说我吃了不认帐,确实想不起了。然而,我们从开始出发大串联一路享受免费吃住行这一条确实千真万确,无可低赖。谁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临事决断经常不按常理出牌的毛泽东就有这个本事和魄力“天女散花”般,向当年的“革命师生”大撒一回“馅饼”。只是如此一来,苦坏了周恩来。整个10年文革最苦最累的是周恩来。吃完早点,数十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负责指挥我们列队。我们被分散插到其它学生行列中,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向长安街、天安门方向出发。
    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们被安排在长安街某一地段,席地而坐,等待毛泽东的接见、检阅。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我居然有幸被安排坐在第一排。大约中午时分,前面一阵阵骚动,万岁声此起彼伏。面前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负责维持秩序的解放军战士万分紧张,声嘶力竭地指挥大家坐下。这时,万岁声一浪高过一浪,如山呼海啸般滚滚传过来。终于,我看到毛泽东坐在敞篷汽车上,从离我好几米远的地方匆匆驶过。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你要是问我,那天,你看清毛泽东了吗?那我只能老实地告诉你,没有!我只记得那天我耳边充斥着万岁声,毛泽东在我面前犹如“惊鸿一瞥”,我只看见他那苍老的背影,一晃而过。
    当天晚上,我们都被安排坐运兵、拉货的火车离开北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狂热的高潮过后,留给我们的是忙乱、劳累、奔波、迷茫......
    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追星痴,谁解其中味?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的狂热场面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的壮观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