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篇——用OK策划理论剖析汉武帝的用人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4:23



作者:张星海  来源:北京科技报

  中央电视台1套刚刚播完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真实地再现了中华古代谋略的的智慧所在,汉武帝在国家治理方面重视人才,他的选人、育人与用人策略都可以给现代管理企业的经理人以启示。

  OK理论在管理策划中指出:管理需要五个步骤: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岗位标准、业务流程、制度保障。

  汉武帝是一个“既能把别人的思维嫁接在自己的思想上,又能把自己的思想扎根在别人的思维里”的'礼贤下士,察纳雅言’的明智君王!

  他的雄才大略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利用议事制度来集中大臣的智慧客观的作出决策,而不是一言堂。(就好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在机构设置一项中的策划部)

  每遇国家大事,他总是迅速招集手下的文臣武将,共商国家大计,听完大家的进谏之后,集众人的智慧为国家的智慧,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决策者绝不去偏听偏信哪一位大臣个人的观点,而是融入众多大臣的建议变成自己的决策内容,再贯彻下去,分别调度合适的人选去执行,因为有大家的建议在里边,使决策容易执行,这样大家就容易正确的领会他的策略。所以他才能在抗击匈奴的战役中—运筹帷幄,指挥千里!

  这又好象现今国家的管理制度,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企业就体现了策划部或企划部的职能。

  在治理国家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汉武帝知人善任,在身边聚集了很多人才,作为他的智囊团,3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何况是从全国各地精选出来的人才!

 


  汉武帝还是一个善于选人用人的具有文韬武略的智慧皇帝

  他以“英雄不问出处的原则”,大胆起用了卫青、霍去病、张骞等人,完全以成败论英雄,让朝廷中那些论资排辈的王公贵族没有了借口。因为这些人起点低,当然不可否认这些人本身也是拥有潜力和才华的人才,无疑这些起点低的人被提拔和培养起来必然会成为汉武帝忠贞不二的忠臣良将,用卫青的话说就是“本来我就什么都没有,卫家的一切都是皇上给的”,卫青感恩戴德的表示:“是皇上指挥有方,只是给了我机会而已,------”当然不可否认,卫青也是智勇双全的帅才,有一次,在皇帝与卫青下棋时,正赶上皇帝第一次重用霍去病,皇帝委婉的向卫青解释(其实是想削弱卫青的权利,惟恐他威信太高,而危及皇家政权)-----“因为赵信已经熟知了卫青的习惯战术,而霍去病是新人,战术神出鬼没,可以令匈奴人摸不着头脑-------”,而且皇帝看出卫青随着军功的建立,越发想维护自己的名利,而少了霍去病身上的'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当卫青总结皇帝的善于用钱、用将、用马的策略时,皇帝不悦,其实皇帝是不喜欢别人看透他的,神秘莫测的君主之心如果轻易被手下人看透,他也恐失去了所谓的威权,同时也暴露出了卫青后期由于经验丰富而居功自傲的本性,所以皇帝拂袖而去,其实作为一个大将在执行军令时,如果他能正确的执行军令,说明他几乎与决策者有同样的思维水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个大将是很难在“将在外军命有所不授”的情况下正确贯彻皇帝的决策达到即定的目标的。

  再分析一下李广得不到重用的原因,他作为一员久经沙场忠心耿耿的老将,不能被重用,他心理不平衡,可是他就不分析一下自己-----空有忠诚和勇猛是不够的,还要有谋略,要有与皇帝几乎同步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战场上,'军命有所不授’的时候随机应变取得战绩!只是机械地执行皇帝的军令,这样的大将怎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呢?要能够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与皇帝在思想上拥有默契,当然后来他终于醒悟:'将在外,军命有所不授’的道理,向大将军卫青强烈要求去当先锋,虽然汉武帝没任命李广当先锋,汉武帝知道先锋必死无疑,所以李广这时知道自己报效国家的时候终于到了,所以主动请求卫青自己要去迷惑匈奴主力,给卫青打掩护,拿着汉武帝御赐的宝剑,发誓与剑同在,因此立下了不朽功勋,永垂青史被后人铭记!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想在企业里得到领导的重用,就一定要与老总的思维同步,但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谦虚谨慎的行事风格,只要老总能采纳自己的建议就可以了,只有老总的权威才可以把自己的建议变成决策,以便于更好的去执行,何必非得锋芒毕露呢?自己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身份,只有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才可以大胆决策。

  所以,在“岗位标准”这一环节,汉武帝充分体现了选用人的“适合业务流程”原则。……

  正所谓---现代人要适应自己角色的转换---在领导面前你是'人手’------职责就是认真准确的执行老总的决策,这是李广似的大将;在团队面前你要做'人才’,是领头羊的角色,就象霍去病在他手下的将领们面前表现的那样,身先士卒、且能随机应变的贯彻领导决策;而在千军万马的军营里,要象卫青一样成为士兵们心目中争先效仿的'人物’------士兵们因此高喊“大将军威武,大将军威武!”增加了军队的势气,而在企业中这样做的结果才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可知在企业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经理人,就要明确自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和应担负的责任。

  汉武帝是一个善于培养人才的“教父!”

  为什么这样说呢?分析以下汉武帝培养霍去病的过程可见一斑。而霍去病,就好象是今天的大学生,被企业招聘过去,老总看到了这个年轻人是个可塑之才,就把他留在身边重点培养。汉武帝把霍去病放在自己身边潜移默化,想让霍去病形成和自己同样的性格,在骨子里领会自己的宏图大略。这就好象是今天企业总裁对身边有潜力的人才的言传身教一样,企业文化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还可以理解为企业的亲情管理或是企业管理模式在家文化的建立时的灌输。只可惜霍去病年轻气胜,后来死于非命,他的英年早逝让汉武帝痛悔不已,用心血亲自栽培的大将,本来要委以重任,却让自己的希望落空,这对于一个宏图大略的君王来说,真的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对汉武帝只重业绩不重道德培养的惩罚。

  在一次皇帝主持的“同甘共苦”的拓展训练中,皇帝和众多武将们都在吃烧烤的野味,而霍去病却说:“只知同甘共苦却不出战绩,同甘共苦没有意义,只要能出战绩,我带两个庖厨上战场不就行了吗”?汉武帝当时即表示如果霍能完成攻打匈奴主力的战略目标,就把自己的庖厨给他派去3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体现制度保障原则),霍去病果然战功赫赫,但不可避免的是他由于年轻,经验不足,没想到射杀李广之子李敢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而这时汉武帝还在替他遮掩,说李敢是打猎时自己撞死的,可见皇帝的惜才之心,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李敢之所以能目无皇室去砍了卫青一刀,也是霍去病年轻气胜缺乏深谋远虑的性格缺陷在李敢身上的“复制”,这些也都体现了汉武帝在培养霍去病问题上的一味追求战绩轻视小的疏漏的失败之处,为后来留下了祸根,所以在关键时候就酿下了大祸患。

  现代企业---老总亲自选择了可心的人才,在重点培养的过程中又何尝不会出现霍去病的悲剧?古代皇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而今的现代企业主却不同,要用自己的威信去赢得下属发自内心的尊重,更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包容下属却不能纵容下属的过失,否则后果是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想用合适的人才,也就是适合岗位标准的人才,在找不到的情况下,或是想培养忠、坚力量的情况下,一定要制定一个较为全面的人才培养战略,而且还要有被选人才,是自己在人才选择上拥有主控权,绝不能姑息养*,重蹈汉武帝的覆辙,以至于遗害无穷,追悔莫及。

 

 


不要求把事情做好,只要求把事情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