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习“术”,还是向学闻“道”?(附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41:18
读书习“术”,还是向学闻“道”?(附照片)    王乐
    近日,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给本科新生开列的两份推荐书单在网上引发热议——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应该如何看待经典?
    在复旦大学为新生推荐的49种社科作品类书目中,除了《周易译注》、《老子新译》、《孟子选译》、《理想国》、《形而上学》、《小逻辑》、《历史研究》等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也位列其间。
    而浙江大学为新生推荐的社科作品类书目,不仅数量达到154种,较复旦足足多出两倍,而且一批通俗类励志读物在书单中占据不小的比例。《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习惯的力量:如何把成功所必须的事情坚持下来》、《情商决定命运》、《富爸爸,穷爸爸:富人教他们的孩子如何理财,而穷人和中产阶级却从不这样做!》、《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插图本)》、《日常交际礼仪·绅士篇》、《日常交际礼仪·淑女篇》、《第一印象:你知道别人怎么看你吗?》、《飞跃手册:成功留学指南2004》……这些书目在严肃的大学教授眼中,也许根本登不上学术大雅之堂。
    网络平台上网友们纷纷发帖,讨论热火朝天——“浙大的推荐书目更与时俱进;复旦的荐书很厚重,但稍嫌暮气沉沉”、“读完浙大的书单,离开学校应该就可以直接去社会上混了;但读完复旦的书目,貌似还需要在社会上修炼修炼”、“两份书单两种风格,后者偏向于‘术’,而前者更倾向于‘道’与‘源’,说不上孰优孰劣”……争论之余,网友们仍有疑问:如今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究竟该读哪些书,又该如何读书呢?
    “术”好比“小聪明”,可以缓解一时之需;而“道”却是“大智慧”,能给人生一双闪亮的“慧眼”。传统经典中就蕴含着这样的人生“大智慧”。
    “作为诞生于彼时语境中的作品,经典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它能经历绵长时间的淘洗,从汗牛充栋的文献中留传至今,说明这些作品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德兴看来,求学时代静心闻道,有此深厚积淀作为基础,日后哪怕遇上再小、再琐碎的问题,都能看出真知灼见。“试想,你如果连那些经典智慧都能解读明白,那社会上还有什么问题是你搞不定的呢?”若一味偏向于“术”,眼前问题或可迅速解决,但未来长久人生中则难免不流露出浅薄之处。
    在海外发达国家完成本科教育的学子,大都接受过“大运动量”阅读的严格训练。金融工程硕士毕业、现从事金融行业的“海归”思嘉(化名)就把目前工作上的游刃有余,归结于本科阶段的“魔鬼式阅读”。
    思嘉曾在美国文理学院巴德大学就读,在成为新生的第一年里,就被规定要读完25本书,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卢梭、笛卡尔、弗洛伊德、简·奥斯丁、鲁迅……她每晚读到深夜,撰写读书报告,日子异常难熬。但随着时间推移,思嘉逐渐尝到了“魔鬼式阅读”的无穷益处,“在经典阅读中习得的思维方式,使我无论进入何种专业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思嘉对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非常自信。“良好的表达能力——无论是口头上还是写作上,都非一日之功。”
    “当然,年轻学子终将离开校园、走上社会。作为一种生存技能,‘术’的方面也有必要知道。”张德兴认为,浙大推荐书目中贴近当下现实的那批著作,可以作为一种阅读的补充,“先求学闻‘道’,后读书习‘术’,或许对学子更有帮助。”
    “两份书单代表了两种思路,没有对错,亦无高下之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教授认为,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方向,有学生时代阅读的经典阅读打底子,学术与知识基础会比较好。即使是对日常事物,也会更有判断力与清晰的立场。但他同时也表示,人生的空间与时间有限,若埋首于经典著作,不仅时间不允许,对于人的生活与生命过程而言,也完全受不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浙大推荐书目的思路与眼界更开阔,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就业市场上‘入门’也会更快。”
    “有一类书必须是逐字啃嚼的,一类书是需要品读的,还有一类是可以随手翻阅的。”左东岭说,面对一个“巨大的麻袋”,若能悉心做好这些阅读前的功课,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再完美的书单,也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蜻蜓点水的游戏。”
    时下不少大学教师慨叹,大学四年的黄金读书时间,年轻学子们似乎越来越静不下心好好啃几本经典名著——不少文史哲专业的学生习惯于阅读文学史、哲学史等通史类著作,以此了解原始典籍的轮廓;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学子,也往往通过述评类文献,以求获取学术地图……这让三尺讲台上的导师们很着急:“就好比你也可以通过视频与图像,观摩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与奇瑰图景,但能和你亲临其境的感受一样吗?”
    “对专业学习的大学生而言,阅读原著与原典是必须的功课。”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恒达认为,不读原典的最大弊端在于,满肚子尽是旁人的评价与观点,却始终没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但杨恒达也表示,对一般的大学生来说,是否直接入手一些经典著作,值得商榷。
    在杨恒达看来,复旦大学的这份“经典书单”,即使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都显得艰深了一些。“把诸如《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小逻辑》、《存在与虚无》这样的著作,直接推荐给一个对专业学习尚无多少概念的大学新生,他究竟能吸收多少呢?没有导师的引领,有些被推荐的经典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对此,左东岭教授给出了他的读书建议:对年轻学子而言,以一本书带出一堆书,是直面经典著作的一种重要能力。“比如,作为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两本著作,刚步入大学的年轻学子直接入手《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确实比较困难。此时,就需要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主流的评价与观点如何,在有了这个谱系之后,再行阅读原典,就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左东岭看来,做好这份推荐书单之外的“功课”,恰恰是对学术能力最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