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深层次的隐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5:05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思考过很久,从中国的经济环境到金融改革乃至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现状等都做了思维力所能及的辩证,我试图在很多方面来说服自己,但最终我还是觉得有问题了,所以我将自己认识到的银行业的隐忧说出来,有识之士来共同探讨。

  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做出过很多判断,其中包括中国经济乃至欧美经济回暖的周期,现在回头来看,基本都是正确的,按正常的发展趋势来说,我们应该对2010年的中国经济更有信心,因为在2009年里中国率先走出世界经济危机,全年经济保证了8%以上增长,这足以令世界瞩目,随着欧美各项指标在年底的进一步回稳,我们也应该有理由坚信2010年会更好,但是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在2010年变得异常复杂, 2010年竟然是中国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的集合点,所以我认为2010年中国的GDP指标不宜定得过高,应该维持在8%左右就可以,虽然实际发展可能高于这个数字很多。下面我将解释这些不安定因素存在哪些地方,今天这篇文章主要重点先谈银行体系的问题。

  中国最近20年来的高速发展实际是建立在六个字的基础上,这六个字就是“低通胀、高增长”,这是中国经济能快速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点,所以中国经济未来能否保持“低通胀、高增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看不透这一点,你就看不透未来的中国发展速度问题。从2007年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体始终处在剧烈的价格波动体系中,从2007年到目前,经济又再次面临2次通胀威胁的局面,使我们的经济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矛盾问题,那就是在高物价的前提下中国经济能否高增长。在市场价格体系被投机严重破坏的前提下,我们发现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前提“低通胀”淡出了视野,由此将带来一切问题的演变,高通胀将明显吃掉我们的增长速度,所以中国的实际增长速度未来将被动荡的价格体系所干扰,经济发展将会出现极其复杂的因素。而我们目前控制通胀的手段主要来自于宏观调控,具体的方法又落在央行的货币政策上,所以银行的信贷规模显然对市场的冷热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大家都清楚中国在2009年是新增4万亿投资维持了保8的任务,这个付出是巨大的,钱是投出去了,但是还有一个中长期的回馈问题,我们还要从中长期来看待这些资金对市场的作用是良性的还是恶性,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巨额新增贷款走出经济危机,认为完成保8任务就是胜利,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主要目的是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能够具有持续性。大量的资金进入到市场后,中长期效应就会逐渐体现出来,其中就包括通胀问题。从目前国内国际期货市场的大宗商品动向来看,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市场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限于篇幅问题我将在以后文章中专题讨论通胀的问题。通胀产生,货币政策就要调整,为控制通胀,2010年2-8月我认为可能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集中升息周期,这将影响世界乃至国内的资本市场走向。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美元能否继续升值的问题是个变量,未来我们都将逐一探讨,至于债务问题我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未来通胀问题一抬头就会出现连锁的反应,商品价格问题、房地产价格问题等就会更加突出,通胀延伸到各行各业到最后都将直接或间接指向银行货币体系。2009年银行大量放贷,资本金就必然减少,银行业也必将在通胀时面临高风险,一旦中国出现资产价格泡沫,而且泡沫破灭的话,我们的银行体系能承受住新的市场风险的考验吗?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目前中国的银行资本金的积累主要依靠留存利润和外部融资,增速远远赶不上存贷款余额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充足率将普遍下降。前期,由于国家控制银行体系风险,适当调高了银行资本金,中国四大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1%以上,但是我认为问题依然还是存在。

  最近有很多学者说中国2010年的信贷规模还应该比2009年适度增加而不能减少,对此我持有不同的意见。我举个例子,当旱季到来的时候,下游没有水了,我们就要将水库里积蓄大量的水放出来救灾,但是当雨季来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必要开闸放水。经济也是这样,旱季就是市场出现问题了,缺少资金周转,那么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货币解决危机,危机过后,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市场的变化,如果市场是雨季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了,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不断大量地投入,而是适度投入,所以2010年的信贷规模未必就是增加,相反可能要适当控制,我认为2010年的信贷规模变数很大,所以信贷规模计划可以放宽,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尊重市场的规律而主动调节。总体来说2010年银行体系如何控制好信贷规模,是调整好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关键问题,所以2010年开始中国的银行业又再次面临市场的新考验。我下面重点讲几个银行业的问题,希望大家能有所注意。

  首先,中国的重要国有银行大都已经完成上市任务,市场的融资过程基本完成,国有银行之前的负债主要由证券市场的广大投资者承担。早期上市的银行股有深发展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三家,2005年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三家国有控股银行相继上市,其间还有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相继登陆股票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银行业将开始自我承担新的市场风险,再度巨额融资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3月5日王岐山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说农业银行今年要上市,农业银行融资2000亿,工中建交四个银行也需要6100亿的资金,加起来已经超过8000多亿,整个市场容量受不了。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银行今后做大做强,就跟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样,要从又快又好,转到现在的又好又快。”王岐山强调,中国的银行“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说不断地扩张。 所以说中国的银行体系在动荡市场中面临巨大考验,用不断融资的方式来缓解银行资金不足的问题是对市场乃至投资者极大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今年银行依然大比例融资,我想市场可能会做出比较激烈的反应。

  其次,中国地产业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的房价进入到了高峰期,上涨幅度过快,大多地区房地产价格远远超过了2008年通胀时期的最高点,甚至还要高得多,所以国家在2009年底连续出台政策控制房地产价格,但是这些政策从中期看还只是控制,而不是有效的办法,还难以控制住房地产继续上涨的脚步,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地产业与银行业的联系最为紧密,一旦中国的地产业高度泡沫化,就随时会出现信贷危机,银行体系自然将面临危局。未来在高通胀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业如何处理复杂的局面也是一个很大的变数,2010年我认为银行业与地产业直接的衔接关系会出现问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要控制房地产价格增速过快,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效的控制房地产价格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只有在两会之后再看其演变过程。

  另外,国有银行在上市前大都将负债剥离到一些资产管理公司。从1999—2003年大约有2.4万亿不良贷款放到资产管理公司中处理,前些年只收回不到30%的贷款,最近几年这些不良贷款的处理几乎都没有了下文,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到底怎么处理的这些不良资产成为了秘而不宣的事情,银行连本带利都亏掉了,这是一笔乱账,最后必然还要浮出水面的,所以我认为现在的银行体系中还有很多不安因素在潜伏,需要我们研究和关注。

  银行体系就是这样,没有出现问题前什么问题都好说,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都是你想不到的,很多漏洞都会一起涌现,所以在通胀再次形成之前,我们的银行体系一定要加紧防备,不然后患无穷。前面说的几个问题只是我们从几个局部的内部问题做以分析,其实我们的银行体系还面临外资参股控股的风险。

  从表面上看,过去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行得很规范,合乎股份企业股票上市的程序。各大国有银行首先招股以形成大股东,在这个过程中“引进战略投资者”,然后再将其股票在股市中上市。而有关部门为原各大国有银行招股所规定的充当“战略投资者”的条件,也似乎相当“规范”和“合乎国际惯例”,为有权“购买"中国的银行股权的“战略投资者”所规定的资金和经营资格标准,似乎是“完全与国际接轨”的。 但就是这样“规范”的招股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却将中国几乎所有的重要银行的大量股权以低得惊人的“价格”“卖”给了外国的私营大企业,实际上是将中国人民大量财产白白送给了外国的资本家。银行资产流失严重,不得不说这是中国金融改革中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

  自从中国各主要银行2005年开始上市以来,持有这些银行股份的外国金融机构已经获得大笔账面收益。我下面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外资在中国各大银行的投资比例。

  1、中国工商银行:高盛4.9%、安联集团1.9%、美国运通银行0.4%。

  2、中国建设银行:美国银行10.75% 、Fullerton Financial(新加坡淡马锡[TEM.UL]旗下公司)5.65%、益嘉投资0.34%。

  3、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投资公司8.25%、 Fullerton Financial4.13%、瑞银集团1.33%、亚洲开发银行0.2%。

  4、中国交通银行:汇丰控股 19.15%。

  5、中国中信银行: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4.83%。

  6、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花旗集团3.78%。并且协议规定日后花旗集团有权收购19.9%的股份。

  7、华夏银行:德意志银行和萨尔奥彭海姆银行联合组成的财团占华夏银行总股数的14%。目前德国人对华夏已形成了联合控股,该银行名义上还是中国的银行,实际已成为外资控股银行。

  8、民生银行:2004年,淡马锡控股旗下的亚洲金融公司占民生银行总股份的4.55%。

  9、广东发展银行: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以联合收购的名义,自己出资不过60亿,就控制了拥有3558亿元总资产、27家分行、502家网点,与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917家银行具有代理行关系,连续多年位列全球银行500强的广东发展银行。并且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和中国信托还各搭进去60亿,共180亿。把银行白白送人还要再搭进去180亿,已经完全超越了市场交换的范畴

  10、渤海银行及地方银行:渣打银行占19.9%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除了参股渤海银行之外,渣打银行参股光大银行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外资银行在华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中国全部银行无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资银行参股或控制。

  11.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保险公司,汇丰集团是平安最大外资股东。

  还有一些银行被外资参股的情况我这里就不能一一累述,总之我们看出中国银行业实际上已经为外资做了大蛋糕,我们不知道这些外资在什么情况下增资或者在中国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大量抽血,对于当初廉价的入股和现在获得的巨大的收益来说,外资入股的资金随时可以在中国经济有问题的前夜撤退,我们显然应该认识到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安全因素实际上比想象上要大的多。所以我们只能祈祷中国经济不要出问题。

  从上面这些分析我们看到中国银行业表面很风光,实质却存在很大的隐忧,我们的银行体系不仅有来自内部的困扰,也正不断被外资所渗透,我们的金融核心安全领域受到很大的威胁。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就说过,中国很难渗透到欧美核心经济领域,他们的体系的防护性很强,而中国的核心领域却不断被人一一攻陷,这是个令人越来越担忧的问题,目前中国的经济领域从农业到零售业等等外资的渗透速度越来越快,快得令人乍舌,而我们依然无动于衷,实在不清楚这个国家的经济管理为何会这样混乱,很多人总说“国进民退”,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外进民退”“外进国退”,一些媒体的眼睛总盯着自己,但是却对外部渗透大开闸门,闭口不谈,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操纵这场话语权呢?这是我们这个社会都要深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