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贱卖""自己的银行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46:34
中国正在"贱卖"自己的银行业

在中国银行业股改进入高峰期的时候,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售一浪高过一浪。最新的消息是,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已同意出资约30亿美元,购买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0%的股份。根据交易安排,高盛和相关投资者可能出资18亿美元,德国保险商安联出资10亿美元,美国运通将出资2亿-3亿美元。这一交易的目标最终促使工行在2007年赴海外上市。
但我们认为,这一轮银行股权出售浪潮值得警惕。从目前外资收购国内银行的范围来看,已经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根据安邦分析师进行的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8月,中国至少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引入了外国投资者,几乎每家银行出售的股权比例都接近20%。从数量比例上看,外资入股国内股份制银行的比例已达50%;如果算上4家在谈的股份制银行,这一比例高达83%。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40亿美元左右,中国银行则将用10%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现在,工行也即将用10%左右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这个价格是贵还是便宜?从外资角度看,以30亿美元代价来获得中国市场的“入场券”并不便宜,还存在不小的风险。但从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看,几十亿美元的价格则太便宜了。以工行为例,在国内拥有2.2万个网点,控制着中国银行业近20%的资产。入股工行,将给予外国投资者一个极大的共享影响力的机会,让它们可以分享中国金融业潜在的爆炸式增长。
不客气地说,我们正在“出卖”整个银行业。但外资总共花了多少钱?可以说非常之少。拥有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用30亿美元左右,就可以换来10%的股权。这简直会成为世界银行界的历史性事件。
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我们还在求着把股权卖给别人。今年初,华尔街某银行一支劲头十足的团队飞往中国,考察投资中国四大银行中的两家——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经过一周会谈后,当这个工作小组的领队准备离开北京时,他的电话响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电话另一头是中国建设银行的一位官员,他请这家外国投资银行考虑投资建行。
这种事实,表明中国陷入困境的国有银行渴望在海外上市前,从外国竞争对手那里吸引资金和专业技术,而且这是一种毫无顾忌的渴望。现在,这种渴望正迫使各投资银行改变它们与中国打交道的手法。
为什么我们在出售有影响力的银行股权时,会变得如此被动?因为外资入股没有竞争者,我们自己的政策为外资保留了巨大的讨价还价的空间。中国有实力的企业有很多,但都被政策排除在外,不能参与其中。既然外资只有少数几家,外资们用着同样的语言在说话,自然他们成了被求者。中国银行业的股权交易,正演变为求人,变成为送股票人家还不要的局面。但如果我们能够引入国内企业,那将有可能加大国有银行的股权竞争,从而提高股权的溢价。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银行目前的上市改革,在策略上是大错特错了。
如果我们再从银行的盈利情况上看看,就可以知道,赢得了大量国家注资之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盈利已经大幅改善。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实现盈利747亿元。用30亿美元换来工行10%的股权,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几乎没有花费任何溢价,就可以取得这10%的股权,并且可以在4年之内得到至少100%的投资回报率,这还没有考虑到未来工行上市之后的溢价。
对于中国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售,定价太低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就曾指出,银行的价值主要在于网络、品牌和信用度,客户是银行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在中国,由于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管制,银行特许权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安邦分析师同样认为,对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讲,其巨大的网络、品牌和信用度的价值,都远未体现在股权溢价之上。
我们认为,在中国的银行业海外上市的过程中,银行业以“低价”被出售的策略亟需调整。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