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元青花瓷器鉴定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28:46

对元青花瓷器鉴定的一些

 

对元青花瓷器鉴定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元代青花瓷器可以按照使用青花材料的不同分为两大类:1.使用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进口钴料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特点是器型硕大,制作精良,画工精美繁密,青花发色呈深宝石蓝色,主要供宫廷和王公贵族使用,或出口中西亚地区,当今存世量极少,其身份极其珍贵;2. 使用高锰低铁型国产钴料的元青花瓷器,特点是器型较小,制作粗糙,画工粗放简约,青花发色呈灰蓝色,主要供下级官员和民间百姓使用,或出口东南亚地区,当今存世量很大。目前对元青花瓷器的研究主流是使用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进口钴料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因为不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从艺术表现来说它都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属官窑产品。

    我在至正型元青花瓷器鉴定问题上,通过长期研究和观摩形成了一些个人观点和想法,总结出来供广大元青花瓷器爱好者品鉴。

一、       器型和制作工艺的确认

    至正型元青花瓷器的器型较多尺寸不一,一般分为两大类:1.立器,常见的有梅瓶、玉壶春瓶、花觚、香炉(熏)、直口(双耳)瓶(罐)、盘口(双耳)瓶(罐)等;2.圆器,常见的有圆口、花口、多边棱口的各种(高足)碗、盘、杯等。当然我们没有见过的器型还会有很多,需要我们逐步去发现并予以研究确认。

    元青花瓷器不论大小和立、圆器,其制作工艺都是采用模印成形工艺(分节)制坯;泥接组型;外壁旋转修坯,削挖足底。所以立器的必须具有两个特点:1.泥接痕的存在,内壁泥痕没修明显凸起,可看到或摸到;外壁泥痕已修平但可看出。2.内壁有明显模印成形痕迹的存在,而不是拉坯成形的痕迹。(图1)

    对于新出现的大型立器器型的确定,主要从成形工艺方面研究。大型立器都是用配套的阴模分别手工印制出各分体胎坯后,再按要求用泥粘接组合在一起就可形成需要的瓷器胎体。只要在制模时考虑到模具配合尺寸的通用性,就可以实现用少量模具生产出更多品种器型瓷器的需求,这完全符合当时制瓷业分工明确、批量生产的需要。实际我们只要把已确认公布的元青花同类瓷器图片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们的相应部位有相同点,如:盘口高瓶与盘口瓶(罐)的上半部相似,下半部不同;盘口高瓶与大梅瓶的下半部相似,上半部不同;等等。

    在鉴定没有见过的元青花器型时,我建议应细致地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瓷器成形工艺方法是否与元代的一致;2.瓷器的构成部件形状是否与真品元青花的基本构成部件相符合。如都符合,就可以认定此器型基本符合元青花器型了。

二、       纹饰的鉴赏

    瓷器纹饰图案的装饰题材和绘画技法要都符合至正型元青花的特点和特征。纹饰图案自上至下分为单层或多层,纹饰图案要层次繁密却无烦琐感,显得格外华丽繁缛。绘画手法是笔画自如,清晰流畅,山石花卉工致精美,动物飞禽形态生动,人物故事情节极富表现性,要完全符合元青花的绘画技法。特别是人物形象的描绘,神态细致生动,表情丰富各异,可以成功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心情感,绘画技巧可很好体现元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图2、图3)

      

三、       胎釉的研究

    至正型元青花胎质为洁白润腻要有玉质感,用料应该是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混合泥料。制坯泥料可分为两类:1.面料,是一种细腻、可塑性好的泥料。在模印成形填料时,主要使用在需要修坯的壁面部分或制作小的雕塑件,用量较小。目的是要保证外观表面平整光滑;2.混合料,其中的瓷石的粉碎不完全,要保留一定量的细粒状体,在“二元配方”料中起着骨料的作用,以保证瓷器在高温烧结时瓷胎减少蠕变率,是模印成形填料时的主要泥料,用量很大。由于混合料细粒状瓷石的存在,圈足制胎时胎坯中留有较多孔洞和疏松,修坯后刮削面不平整凹坑也很多。而瓷器的外表面修坯痕清晰可见,但无孔洞和凹坑,有时还会在瓷器外表面可以发现釉下面料起皮的现象。这就说明外观表面与其它部位用的胎泥不一样。传世元青花瓷器圈足胎面上应有自然磨损的痕迹,磨面很光滑象水磨石面一样,磨面有少量颗粒状白色砂砾。在底足露胎面上应该有一些褐色斑块,用放大镜观察有金属光泽,说明胎质中含铁质材料量较高;同时还可看到一些有珍珠光泽的气泡,宛如珍珠可明显分辨。用肉眼观察这些气泡是晶莹的亮点,廖若星辰。胎釉结合处一般存在自然生成的深浅不一的火石红线。(图4)

    元青花瓷器应通体施光洁透亮的浅青白釉,釉色白亮发青,釉层厚度越大青色越重,积釉处呈浅湖绿色。外壁施釉均匀,釉层较薄。用手抚摩釉面非常柔滑,但明显有高低起伏感,分析原因有三点:1. 是手工印模成型的胎坯紧实度不均匀,在烧结过程中胎体各部位的膨胀收缩率不一样所造成的结果;2.是青花钴料下渗胎骨釉面明显下沉现象所致;3. 青花钴料着色较浓厚处有轻微流釉现象。如器内也施青白釉,则刷釉粗糙不均匀,漏釉处很多面积较大,内外釉色会不一致,是内外胎料不一样所致。

四、       青花发色的辨别

    至正型元青花青花钴料发色除细线类纹饰呈青蓝色外,主要画面纹饰都应发色浓艳亮丽,呈深宝石蓝色。部分画面可有轻微晕散现象。在青花钴料着色较浓厚处要均匀分布有较多的黑蓝色釉下结晶点,结晶点数量与青花着色浓度成正比关系;着色厚重处还应该分布有数量不多、面积不大的,呈有金属光泽的釉上铁褐色板状小斑块(点),既俗称“锡光”的结晶点。这两种结晶点都表现出一种非常自然的点染似地特殊效果。这一点应该是使用了元代进口的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钴料的元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发色特征,在仿制上是至今无法突破的难点。(图5)

    高铁低锰型的“苏麻离青” 青花钴料是多元素天然矿物晶体,为复杂型离子晶体结构类型,其中金属元素铁、锰、钴在晶体结构中都是以正离子的形式存在,并不是单体氧化物,在高温下烧结才会形成分布自然的渲染似的黑蓝色釉下结晶点和釉上铁褐色板状“锡光”结晶块。“苏麻离青”青花料早已绝迹。如在现代青花钴料中加入氧化铁的成分后,氧化铁中的铁元素不可能融入到钴料晶体结构中形成复合正离子体结构,所以在高温下烧结氧化铁只会形成釉上“锡光” 氧化铁结晶块,不会形成黑蓝色釉下结晶点。如果人为画上这种黑蓝色釉下结晶点,其表现性是非常僵硬不生动,全无自然渲染或点染的效果,清代康熙、雍正朝所仿制明代宣德青花瓷器的青花发色就是如此。所以元青花瓷器具有不可完全仿制性。

     要学习掌握元青花釉色和青花钴料发色的特征鉴定知识,就必须多亲眼观察元青花真品(整件或残件)才能全面体会到真实的感觉。在日光下全面细致地观察最好,没有条件去博物馆看也可以,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以为观察研究了一些元青花瓷片就都掌握了元青花的“苏麻离青”青花料发色的鉴定知识,那只是窥豹一斑,不会体会到元青花釉色和青花钴料发色的全面对比效应。另外景德镇的元青花瓷片大多数都是烧造不成功的元青花瓷器的遗留物,并不能真实反映元青花釉色和青花发色的特征,依据瓷片对鉴定结果可能会造成某些偏差。

五、       有关元青花鉴定的其它想法

    1.关于元青花鉴定专家的问题:在国内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专家与至正型元青花瓷器一样极为稀少,原因就是瓷器鉴定依靠地是鉴定者的眼力,眼力来自于见多识广、集思广益。而元青花瓷器在国内存世量极少,而且都分散在各大博物馆珍藏或由个人收藏家密藏,国家文博系统的瓷器鉴定专家能见到它们的机会都不多,就更不要说经常看到和能上手体会了,对元青花瓷器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和个体研究的鉴定专家就更少了。国家级的瓷器鉴定专家大部分都不是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专家,有些可能比民间元青花普通藏家的鉴定水平还差,他们日常忙着参加社会上的“鉴宝工程”抓个人经济效益,哪有时间去研究鉴定存世量极少的元青花。一旦遇到要鉴定元青花瓷器,为了维护专家权威和避免承担责任就会一律无理地判定为赝品,实际他们是以不知而为之,误民殃国也!经常使送鉴者非常困惑,这些人中间不乏眼学强道行高的藏家。我认为多观看、勤上手、深入研究、广泛交流是成为瓷器鉴定专家的四个必要条件。元青花瓷器鉴定专家就是那些对元青花瓷器见多识广、集思广益和勤奋好学的瓷器专家或藏家。瓷器鉴定专家是不能与元青花瓷器鉴定专家简单划等号的。

    2.关于元青花鉴定要素统一确定的问题:世界上对至正型元青花瓷器的标准器研究和确定的历史只有五十年,国内就更短。它的仿造史只有三十年,是中国瓷器中唯一无“老仿品”的官窑瓷种,既现在出现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不是元代真品就是当代仿品。因此对它的鉴定就比较简单了,只要根据它的器型、纹饰、胎釉和青花发色及制作工艺等几个因素来确定是新老器就行了。可是国内存世量极少的标准器都在博物馆珍藏或由收藏家密藏着,专家和藏家都无缘全方位地亲身感受其具有的特征表现和要素,国外的更是无法想象;公示的鉴定文献对这几个因素的讨论又都是泛泛之谈或人云亦云的理论,所以专家和藏家对它的鉴定一般只能在云里雾里徘徊了。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致力于提高国内元青花瓷器鉴定水平的专家和藏家们,一直无法取得有效的突破。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症结就是体制问题,是文博管理部门是否想解决的问题。瓷器鉴定主要依靠地是眼学。如文博管理部门出面将国内公藏和私藏的、具有代表性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统一集中起来,再组织一个由元青花瓷器专家为主、元青花瓷器藏家为辅的临时研究工作组,集体研究取证,确定元青花瓷器鉴定的主要要素和特征,形成文献,就可作为以后国内至正型元青花瓷器鉴定的权威性指导书,同时也能培养出一批真正的元青花瓷器鉴定专家,解决鉴定人才问题。

    3.对于瓷器鉴赏的体会:首先是对“鉴赏”一词的新感受。鉴,只是鉴定,主要根据瓷器外部的主观表现来确定其的真伪和年代,鉴定者只要拥有丰富的陶瓷鉴定知识就行,是低级的鉴别行为,对瓷器价值只能作基本性的推算;赏,就是品赏,主要依据瓷器内在的客观蕴涵来挖掘它的历史和品质,品赏人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行,是高级的赏评活动,对瓷器价值可以作全面性的估算。鉴是赏的基础,赏是鉴的升华,赏评成果可作为鉴定结果更高层次意义上的补充。其次是对收藏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新认识,收藏是艺术品收集的高雅活动,它在不断追求收藏品数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高,同时收藏者的个人修养也在不断得到提升。收藏的目的是艺术品的收集、鉴赏和投资,往往在艺术品投资活动中获利最大的是鉴赏家而非收藏家。最后是通过元青花瓷瓶的鉴赏活动,个人在有关瓷器收藏知识方面得到的收获是丰富和广泛地,不但有瓷器鉴定方面的,还有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