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 从不同的角落观察当今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8:28

  中国激动着世界,人们聊及繁荣的大都市上海,热议2008年北京奥运,大谈宇航和导弹试验,神侃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然而,光辉灿烂也会投入阴影:缺乏言论自由,许多处被破坏的环境,贫富进一步分裂的社会。日前,有四本描述中国的德语书走上书市,作者(多为记者)从不同的角落观察了中国。

“来自亚洲的进攻”

  《来自亚洲的进攻——新经济强国如何赶超我们》一书作者为沃尔夫冈·希恩,现任《经理周刊》记者。在该书里,他横跨世界,把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都全部纳入论述范围之内。希恩的论点是:几百年之久的西方统治渐渐走向终点;慢慢地将产生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一个多元的、非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

  格本书章节紧凑面又具体:他介绍了诸如海尔这样在西方几乎不为人知的企业,如何以洗碗机和洗衣机等家电开拓市场创造着数以亿计的营业额,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品牌之一。这仕作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引用了大量报刊资料,当然也出现了若干重复之处。

“中国——新世界强国”

  《中国——新世界强国》一书的作者乌尔斯·舍特利是《新苏黎世报》驻北京记者。在该书里,他认为21世纪将成为亚洲世纪。他要求西方加强亚洲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他指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分析今日中国发展的政治风险。

  舍特利简单叙述了中国历史:从孔子经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赞扬了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的经济成就,但也指出,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他谈论了环境的高负担,他描述了财富的差距,描述了作为经济繁荣的重要贡献者、却几乎享受不到任何权利的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这位作者认为,在人权和公民权方面,中国有着重大缺陷。同时,他指出,大多数中国人比以前有了更多的权利和自我责任;尽管媒体仍是集中化的,但也享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自由。

  这位作者对问题和机会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认为不能对中国笼统地下定义:“在毛的时代,中国处在一个统一的低发展状态,处在一个‘石器’时代中。今天,那里的发展状况在21世纪到中世纪之间,因地而异。”

“寻找红色巨枭”

  奥利弗·奥古斯特在1999年至2006年间为《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德新社记者说,他的《寻找红色巨臭——中国的资本主义革命》一书书名听上去似乎是什么似曾相识的小说。这本书实际上应该说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奥古斯特描述了共产主义制度里资本主义是怎么发展的,介绍了中国新富和移民的生活。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饮食文化在中国的价值:了解到人们为什么追求名称和头衔,了解什么是哥们情谊,还有中国语言的奥秘。这本书贯穿始终的红线是赖昌星的起与伏。但是。德新社记者评论道:这根红线经常看不见了,这本书写得很长。

“长城”

  朱莉亚·洛弗尔的《长城》一书写的是中国的“民族象征”。她描述了长城在中国各朝代的历史以及它最后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的全无用处。她澄清了关于从月球上可以看到长城、可以看到其固定的界线以及它是完整统一的等类似这样的传说。

  这位女作者以长城为镜,观察了中国历史,并且联系到当今。德新社记者评论道:“洛弗尔此书充满细节,对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发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