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今天 做个“真心英雄”等更多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0:09
一位面临中考的同学给我发来电邮,他说:
我是一名初三学生,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的人,但是我的成绩不尽如人意,我从心里对自己不满。有时我想,别人为什么能学好,我为什么学不好?真让我烦恼。有时也想好好听讲,可是初二又没有打好基础,还是前功尽弃。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学。我即将面临今年的中考,我很想考高中,但我心里还是没底。
把握今天 做个“真心英雄”
这是不少初三和高三的同学面对的实际问题。
与其为逝去的过去烦恼,不如把握今天,发掘自己的潜力!――像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在初三学生中很有典型性――既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积极行动起来吧!
在初一、初二时,不少同学对学习没有抓紧,还觉得中考离得很远,而缺乏危机感。因为初中阶段正处在青春期,这是一个人心理上最不稳定、最不安分的时期,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转向社会,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一定会令你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潮、时髦的东西,必然对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这是正常合理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现在应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在如今这个五光十色、外界充满诱惑的信息时代,你如何让自己心静如水,安放下一颗对学习“如饥似渴的铁心”,这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准青年”完全可以做到的,别人能够做到,自己也同样能够做到。
道理很简单,人与动物本质的不同在于,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关键在于,不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谴责自己”,也不要只看到不利的因素,而要看到现实中对自己有利的积极因素,具体来解决自己面临的现实问题。
学会以“铁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是现代青年应追求的对学业与事业的“真心”;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说:“两耳要闻世界事,真心读好现代书”。当你唱起《真心英雄》这首歌时,是否想过:不仅足球场上需要真心英雄,考场上、教室里同样需要“真心英雄”!
如何把握今天努力发掘潜力,做个学习的真心英雄?建议同学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克服消极情绪:焦虑、紧张、烦恼等消极情绪,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要“命令”自己放松、开心起来。你想考上高中、大学,就是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你!
2.重新认识自己:不要打败自己,重新建立自信心,将自己的优点和优势至少列出10条,这样,你就不会否定、讨厌自己,而相信自己:“我不笨,我一定能行”!
3.学习的自我评价:说自己学习基础差,有什么依据?对学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认真分析自己每一学科的现状。每个人一定是有的学科较好,有的稍差,学的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又差在哪里?自己一定要一清二楚,这样就可以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侧重点。
4.制定可行性措施:如果觉得学习基础不够好,就必需有“非常措施”,而不至于前功尽弃。一方面现在每天的复习内容要弄懂,尽量不欠账;另一方面,见缝插针补习过去没有学好的内容,是向老师、同学请教,还是自己钻研,或是请家教补课?每天的时间如何安排?一定要有长计划、短安排,并每天对学习情况做好记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定会有效果。
5.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服输的精神很重要,现在到中考还有半年的时间,自己要抱定必胜的信心;这样就可使自己千方百计促进学习的进取,不因挫折或反复而灰心沮丧。
6.每天进步一点点:对自己的要求和近期目标应该切合实际,不要急于求成;要劳逸结合,进行省时高效的学习,争取每天有所收获和进步,就一定能够“与时俱进”了!
四个月的时间不长,但也不短,让自己鼓起勇气,争取做个考场上的“真心英雄”吧!
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如果在新学期遇到什么问题,可在我的博客留言,欢迎交流和讨论!
孩子们开学了,家长们希望孩子在新学期有一个新的面貌,学习上积极进取。作为家长,其实也应该要求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思维上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如今,父母们常常为孩子“个性太强”的问题而困惑和烦恼--
孩子“个性强”好吗?“个性张扬”的孩子老师不喜欢,是不是走上社会也会很吃亏?怎样对待“有个性”的孩子?――类似的问题是常常使家长们感到非常棘手。
个性化教育是成功基石
从教育的发展来看,工业化时代最有生命力的教育是“标准化教育”,所谓标准化教育,是要求人才也要像产品流水线上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一样,个个“合格”;这在四、五十年前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们认为“标准化人才”,才能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
而现代信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教育却是“个性化教育”。什么是个性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成功和成才道路是多样化的,每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是任何一个别人不能代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同个性的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成功之路,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才。
例如,比尔·盖茨正是因为没有像别人一样按部就班读完大学,他看中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宝贵时机,比别人提早迈出了一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微软公司,才有了这个电脑天才。
而在我国的教育中,还存在种种教育的误区,往往对所谓“个性强”的孩子持有种种偏见,经常将个性的表现当作缺点、错误;而比较推崇、欣赏的是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符合老师家长“口味”的、成绩优异、听话的“好学生”。从家教咨询的大量实例中,可发现其中的问题,值得家长们三思。
实例一,羞涩胆怯的小班长。六年级女生小琪一直当班长,她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学校非常遵守纪律,也特别爱帮助别人。可是父母认为小琪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特别羞怯:见了陌生人从不主动说话,学校里的种种竞赛也是能躲就躲。
某次参加电视台的节目,该说话时小琪却满脸通红说不出,还是推让给别的同学说。许多同学对小琪不服气:“说话都不敢,还当什么班长?”可班主任说:“你们谁有小琪得的100分多?你们谁像小琪那么遵守纪律?……”因而,小琪的班长宝座“岿然不动”,可是她上中学、大学后怎么办?谁还服她?
实例二,渴望当“英雄”的男孩。初一男孩小葆身体单薄个矮,绰号“小不点”,他学习成绩中等,似乎在班上很不起眼,可他经常对同学说:“别看我小不点,我很想当英雄!”一次数学考试,几个大个子男生搞了一个恶作剧,将老师的讲台和椅子上都洒满了水。
老师一进门就很生气:“这是谁干的?要是没人承认,你们班就别考了!”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人吭声,空气仿佛凝固了。忽然,小葆站起来说:“老师,是我干的,您让大家考试吧!”小葆立即用抹布擦干了讲台和椅子。下课后,小葆被老师带到办公室写检查,可同学们都说小葆是英雄。父母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就来询问心理医生:“您说,小葆是不是太傻,有点缺心眼吧?”
实例三,爱接下茬的“差生”。男孩小咏面临初三的中考,因他平时学习不够好,一直被老师列为班上“第五舰队”,分数常在班上“垫底”。老师与小咏的父母联系,反映小咏是个学习“不踏实”的孩子;他最大的毛病是上课时“爱接下茬”,老师一句话没说完,小咏就能把下半截说出来,还经常出其不意地纠正其他同学答题时的错误。
老师批评他“不守纪律,自以为是”,小咏却说:“学生有说话的权利,我积极参与教学有什么不好?”当中考分数出来以后,谁也没有想到,小咏的考试分数是班上第六名,他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老师怀疑起来:小咏考试时是否“作弊”了?父母也对他的成绩也是半信半疑。小咏却说:“有什么可大惊小怪?我本来学习就不错,真人不露相,关键时才见真本事,以后你们看好吧!”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孩子们千差万别,同龄的孩子也存在“个体差异”,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家长和老师的任务,主要是发现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并接纳不同个性的孩子,因势利导,为他们创造一个温暖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所谓“好学生”,往往就是一种“顺从型个性”,其特点是:听话乖巧,循规蹈矩;但被动沉闷,消极保守;人云亦云,缺乏创造。而具有“独立型个性”的孩子,即平时所说“个性倔犟”的孩子,人们对他的评价往往是“有争议”的,多是认为他们:顽皮执拗,离经叛道;容易越轨,不服教导;但又不得不承认,他们是:主动活跃,积极开拓;标新立异,勇于创新。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的实例说明,万人万事有得必有失,人有所短必有所长,人的发展和成功的道路是非常多样性的。
例如,加拿大一位著名的园艺师琼尼·马汶,曾是一个智力愚钝的青年;美国希尔顿国际饭店集团的创立者、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托德·希尔顿,当年竟是一位连小学都没有上过的、穷困潦倒的希腊年轻人。
个性化教育是成功的基石,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认真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所谓人的个性,就是人的心理面貌,包括一个人的气质、兴趣、能力和性格。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习成绩一般只能反映一个学生智能的30~40%,而一个人的个性,主要反映在:对自己的自信心,对他人的深厚情感和善良之心,对社会的责任心与规则意识。
个性的表现绝非逆反心理,既不是对师长的盲目反抗,也不是越轨行为和无视纪律与法制。培养孩子的个性,即理解和支持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品格,帮助孩子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强信念。关键在于,教育孩子增强自主选择和做决定的能力,善于思索和领悟人生哲理,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这样,他就可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从网络上知道了胡锦涛主席开微博的消息,这引起众多网民的强烈呼应.有媒体报道,只一天多时间,胡锦涛主席的微博目前已拥有了一万四千多的粉丝,这不禁使人浮想联翩……
从胡锦涛主席开微博想到的
――思考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中小学生即将开学的时候,胡锦涛主席开微博的消息会激起孩子和家长们怎样的联想?本人作为曾经的教师,也是母亲,又是关注教育改革和家教问题的网民,通过与周围不同年龄的一些人的交谈,有不吐不快之感,不禁想要说说自己的联想。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应该是“无纸化教育”。
看到近几天许多中小学生在拼命赶写寒假作业,不禁感慨万千。记得在上世纪50~80年代,中小学生的寒暑假作业,都是16开大的薄薄的一本,好像是每天写一页,其中有各科目的内容,还有谜语、填图、走迷宫等很有趣味的内容……
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无纸化教育,甚至学生上学已经不用背那沉重的书包了。而我们呢?学生还被没完没了的“纸上作业”所累,既不环保、浪费了大量纸张,又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并令许多孩子患上“厌学综合症”。
如果今天我还做教师,我就让学生用写博客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在网上与教师交流。这样既实现了无纸化教育,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引导那些上网玩游戏成瘾的孩子有效地、科学地使用网络。
再说,做校长和教师的也应该有个科学的态度:学生学几门课程,每天的作业一共用多少时间完成?假期里应该有多少时间休息和学习等等,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测算;如果留的是多的完不成的作业,明摆着就是逼着学生去弄虚作假,不互相抄袭?不上网求助?谁能正常完成呀?与其如此,不如实事求是!
教育应该是超前的,可目前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是否已经大大落伍了?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应该有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知识,难道只有从教师嘴里讲出来才是知识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学生自己没有机会主宰自己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才是真正的现代学习。教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学生却常常比教师更有超前意识,也有很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我清楚地记得,在二三十年前就有出国访问的学者和专家,多次介绍欧美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每节课程,教师只讲10分钟左右,其他时间都让学生发言和活动。去国外访问时,我也亲身体验过这样的课程……而如今我们的课堂是否还在“满堂灌”?学生有多少时间自学和发言?
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和参与教学;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和“留作业”……如今,我们的教师工作时间长、太劳累,就是因为包办代替太多太多了。
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我作为外行曾在师范学院的艺术系任教,那时不开心理课程,心理专业无法对口。艺术只是我业余爱好,其实,是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教育了我,甚至有时可以代替我,我只不过是“组织”教学的作用。
我在武警学院任教“犯罪心理学”课程时,也是来自第一线的学员传授给我许多实践经验,在我给学员上“辅导课”时,实际上是学员们在“辅导”我;他们用生动的实例和实战经验,帮助我诠释了理论知识,并给我许多启发,使我的课程能够结合他们的实践。
3.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学生与教师的个性。
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应该多多让学生说话,参加某些研讨会,经常感到很可笑也很可悲:教师、学者们自说自话,离题万里,却感觉良好;不如请学生来说说心里话,学习的主体不来说话,还谈什么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学生与教师的个性,不必担心一改革学生的中考、高考就会吃亏;其实,恰恰相反,科学的教育改革,可使学生与教师共享现代教育的成果,而不是永远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中国的孩子绝对不会比别的国家的孩子创造力差,动手操作能力也决不逊色,关键是给他们机会和权利,使每个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
4.父母们应该和孩子讨论: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了,这意味着什么?
建议父母和教师们都应该认真与孩子讨论:胡锦涛主席开微博了,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该怎么办?耐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吧!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互问候拜年,团聚聊天,人们最关注的主要是孩子的成长问题。有些实例,实在令人担忧,亲子之间无法交流,父母认为孩子自以为是,孩子却根本不把父母的任何“教导”当一回事,即使拜年都叫不动孩子同行。虽然,知道问题的根源,但又爱莫能助。家长们如果在孩子幼小时能够重视起与孩子的心理沟通,许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或者不至于发展到严重的程度。
例一:高二男生难于交流。这是一个网瘾孩,一个寒假都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据说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在班上是第5名;但他不会主动学习,寒假里不看教科书,不做作业;常说一些令人不懂的话,据说他感兴趣的东西别人都不懂,可周围人已经都认为:这个孩子有明显的精神病倾向,父母无法和他做任何交流,他也不肯去心理门诊做检查和咨询。而他对父母的承诺是:别管我的事,给你们考个“二本”吧!
例二:长不大的“病孩”。说是“孩”,其实已经过30岁了,但不工作、吃低保,未婚,又得了一种不轻不重的“白血病”,就更有理由不出去工作。可他的体重,与父母体重的总和相近;因为天天夜里上网玩游戏,每夜必需吃夜宵,就更无法控制体重了!父母都已退休,工资都不高,却得养活这个不争气的儿子,还得给他付药费。
类似的实例还有不少,大过年的,还是少说点吧;可是真替这样的家庭捏一把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孩子总是自以为是怎么办?

整个社会的家庭独生子女化趋势, 给孩子造成的一系列 “成长中的烦恼” 以及所引起的家庭教育的困惑,业已成了世界上的难题。这是中国的孩子们和为人父母者所共同面临的,而且必须随时去解决的课题。 这里说到“共同”,就是说每一个问题都是要双方拧成一股绳才有望解决的好一些。

孩子总是自以为是,这是令我们烦恼的难题之一,但这还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平时我们常说,这个孩子“拧”,那个孩子“认死理”,但有时也听见妈妈这样数落孩子“你跟你爹一样,一根筋”。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过分呵护,甚至是用“牺牲自己”的办法去满足孩子,用“违心折理”的办法去顺从孩子;是不是当孩子明明做错了事,您怕他“闹”,为了维护他的“脸面”而当做没看见;是不是您从来就认为“没有承认错误的习惯”是个人的脾气,“唯我独尊,唯我正确”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想一想这些,您是不是感觉到您时时在给孩子做示范——怎样做人的信条,怎样与人相处的规范。反复思考一下,没准您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自以为是’是从我这儿批发来的呀!”

孩子总是孩子,有着天真活泼的本性,好想事儿、好观察、好奇、好问,又有幼稚的,甚至是离奇怪诞的想象能力。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这就是创造力的萌芽呀!
可是我们的家长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甚至用不耐烦、用不懂装懂、用推托、用斥责或用棍棒的手段给挡回去。无形中就把这种极宝贵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创造性思维给“蚕食”直至“消灭”贻尽了;但是性格较为倔犟的孩子,却“坚持”着自己的时刻不停的思维,而只不过是被迫转向“地下”了。
这些孩子的能量未能充分释放出来,尽管是被压抑了,却象被是压缩的强力弹簧一样,时时都可能爆发出巨大的冲力,或者说犹似野马的内在思维活动并未因此而减弱半分。就是因为您平时未能尊重和爱护他,心灵上接近他,以民主和谐的气氛引导他,也就导致了一旦“交锋”时,只有是争个“鱼死网破”不肯罢休了。

总之,孩子的“自以为是”往往是家教中的失误的客观反映。做为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是用您的形象,是用您的语言,是用您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给孩子做示范,说教是没有长期效果的,孩子是在您和您的孩子的共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在您的熏陶下成长的。请牢记:
对孩子过分顺从,对孩子的不尊重,您的孤陋寡闻和不善学习,都会使孩子思维方式,处世准则,甚至人格发生扭曲。孩子是您的一面很真实又十分珍贵的镜子,多照一照自己吧!想一想“修身”方能“齐家”的古训或者会使您豁然开朗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有当它了解自己时,才能教育自己”。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够成长和成熟。
鲁迅在无情地鞭笞黑暗的旧社会的同时,还在“更无情地解剖自己”这就是说,并不是要求做家长的成为“完人”才谈的上有资格教育孩子,也不是否认家庭其他成员、社会、学校等总体成长环境对的影响。这里所强调的是为人父母要有“和孩子一道成长”的意识,和孩子一道不段完善自己的人格,唯有这样才能取信于自己的孩子,才能和孩子成为心对心的朋友。
有了信任,至于说到方法,那就不是那么不“顺手”了。您运用起来就会很快见到成效。当孩子犯“拧”的时候,您不妨用理解的心态“顺其所思”,用情感的能力“同其所感”,用宽容的胸怀“投其所好”,用真诚的帮助“助其所为”。然后用民主和谐的气氛和细心地他探讨对问题的看法,就会自然奏效。楞扳是不行的,粗暴训斥会事与愿违,把事弄糟。
顺心、 爱心、宽心、诚心、细心是能够使孩子逐步改变“自以为是”的不良心态的;关键是要能够与孩子进行交流,说话,共同活动。 文章列表
2010-03-25 16:03  | 评论(0)  | 浏览(32)
2010-03-22 16:57  | 评论(0)  | 浏览(136)
2010-03-20 15:17  | 评论(0)  | 浏览(55)
2010-03-17 09:58  | 评论(0)  | 浏览(69)
2010-03-14 15:34  | 评论(1)  | 浏览(139)
2010-03-11 16:32  | 评论(2)  | 浏览(499)
2010-03-08 16:03  | 评论(1)  | 浏览(244)
2010-03-06 16:26  | 评论(0)  | 浏览(157)
2010-03-03 10:04  | 评论(2)  | 浏览(232)
2010-03-01 16:42  | 评论(2)  | 浏览(440)
2010-02-26 10:05  | 评论(0)  | 浏览(160)
2010-02-24 16:03  | 评论(0)  | 浏览(265)
2010-02-22 17:28  | 评论(2)  | 浏览(441)
2010-02-20 18:47  | 评论(1)  | 浏览(239)
2010-02-12 17:21  | 评论(1)  | 浏览(210)
文章列表
您正在查看 "家庭教育" 分类下的文章
2009-03-11 11:11  | 评论(1)  | 浏览(947)
2009-12-12 16:14  | 评论(2)  | 浏览(967)
2009-06-12 17:49  | 评论(1)  | 浏览(509)
2009-11-16 12:08  | 评论(1)  | 浏览(831)
2009-10-11 16:58  | 评论(0)  | 浏览(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