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领上行之路被指层层受阻 与中产渐行渐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23:41


[提要]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白领正在与“中产”渐行渐远,除了房子,还有工作、健康压力,许多白领“有"中产"收入没"中产"生活”;更让人忧心的是,中国白领的上行之路层层受阻,从户籍制度到财富分配机制,从行业规则到潜规则,从就业到买房,个人发展的困难极大。

    中国白领是“中产”吗

  中国白领是“中产”吗?中国白领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构成起着怎样的作用?他们将走向何方?关注中国白领的走向,也是关注中国发展的方向。

  一

  10年前甚或5年前,中国白领的美妙风光曾经让国人眼热眼馋,可如今,白领已风光不再。他们已不再是一座城市的主色调,空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他们措手不及又招架不住。于是,他们或拼命工作不再小资,或忍辱负重不再快乐,或屈服现实不再做梦……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出现了第一幢涉外写字楼,那幢楼叫联谊大厦,在延安东路高架桥边,全玻璃幕墙!连当时最见过世面的上海人都感叹它的高档与高雅,更艳羡在那里面工作的人。自此,白领在中国一度成了一种身份标签,象征着地位、品位、智慧和能力,也一度成了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中国的白领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最后形成了数以亿计的白领阶层。他们燃烧青春,释放激情,施展才华,挥洒汗水;他们塑造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形象,他们扮靓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的风景;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和人生价值,也享受到了城市的繁华和美好;他们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求和开辟上升的通道,也不断地获得成功和经验;他们有的已经跨入了“中产”行列,有的还在路上……曾几何时,白领成了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崇尚的精英标本。

  二

  然而,进入21世纪,白领的光环不再。

  原指望白领浩浩荡荡地加入中产阶层,但现在看来,指望虽然说不上要落空,但起码要大打折扣了。因为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的白领正在与“中产”渐行渐远。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现在已经成为铁的事实。本来经过多年打拼的白领正在筑垒中国中产阶层的基础,没承想近年飞涨的房价让他们的“中产”梦碎。不买房子在大城市里扎不了根,买下房子就成了“房奴”,说不定这一辈子再也进不了“中产”行列。

  除了房子,还有工作压力、健康压力,让许多白领“有"中产"收入没"中产"生活”。据上海一项调查,70%以上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还有38%患有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等运动系统疾病,32%存在肠胃、肝脏等消化系统问题,22%有失眠、抑郁等心理疾患症状。更有人这样描述道:“从写字楼走出来的白领,不过是一群听起来很爽,看起来很美,却干着辛苦活儿,拿着血汗钱,受着脸面与金钱双重煎熬的主儿,是脂肪肝和早衰的代言人……”如此白领,与“中产”的外在与内在生活要求相去甚远。

  而更让人忧心的是,中国白领的上行之路已经层层受阻,一路上都是关卡,极不畅通。从户籍制度到财富分配机制,从行业规则到潜规则,从就业到买房,个人发展的困难太大,成长的成本太高,路径变窄,到处有看不见的“天花板”,再加上“特殊利益集团”结成的特殊利益阶层的板结与世袭,普通白领上行的机会更少了,希望更小了。

  诚然,白领与“中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白领中有“中产”,“中产”中有白领,但就掌握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而言,白领变为“中产”或者白领兼“中产”,这绝对是一种人生的上行、一种社会阶层的上升。现在的白领却与“中产”渐行渐远,这毫无疑问会削弱中产阶层形成和壮大的群众基础,而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社会,中产阶层应该成为大多数。

  三

  中产阶层在政治家眼中被看作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经济学家的口中则被认定为促进消费和拉动内需的主体,到了文化学者的笔下,更被确认为承载现代文化的主角。社会学家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属于中产阶层,这样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温家宝总理也曾撰文强调,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当下的中国正在竭尽全力,为逐步建成“橄榄型”社会而努力。然而,中国要建成“橄榄型”社会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呢?2010年年初,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从2001年以来,我国中产阶层人数年均递增1%左右。而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更表明:目前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看来,只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只要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再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就可以把现在的“金字塔型”社会建设成为“橄榄型”社会。

  更令人鼓舞的是:2010年5月发布的《全球雇员指数调研》显示,有49%的中国白领表示正在计划自主创业,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4%;在有创业计划的中国白领中,61%期望能够在两年内当上老板,26%表示会在三至五年内创业。中国白领真是好样的!

  或许这是一代中国白领的宿命,但同时也是他们的历史使命——再抬头,再上路,再前行,再奋起,再向中产阶层进军。等到中国“橄榄型”社会建成的时候再回首,我们就会深切而又深情地感到,这一代白领的痛苦、付出和牺牲值了!

  中国的白领如是说:

  我们的健康受损:9成中国白领过劳 67%80后感觉接近“过劳”

  据新民网:白领,现在时髦的称呼是中产人士。针对这一人群的健康调查显示:他们正承担越来越重的压力,成为整个社会人群中的高危“短板”。

  疲劳、肩颈不适、焦虑、胃肠疾病、失眠、抑郁、眼疾、肥胖、脱发、性欲减退,是受访中产人群中最常见的10个病症。

  52.9%的人感觉疲劳,且不论在哪个职业群体中,获选比例都是最高。其中,在金融/证券/保险从业者和媒体工作者中,5个人当中至少有3个人感觉疲劳。按照年龄划分,有“疲劳”感的80后多于70后,70后又多于60后。80后职场人,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多数人还未及而立之年,身体就先出现亚健康状态。

  对于自身“过劳”状态的评估,67%的80后认为自己接近“过劳”,20.8%的80后认为自己处在“过劳”中…[详细](TIP: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里)

调查称9成中国白领过劳 中产阶层或因房贷坍塌

两份针对中国中产人群健康和幸福感调查显示

  近九成人“过劳” 房贷压力最大  

  白领,现在时髦的称呼是中产人士。针对这一人群的健康调查显示:他们正承担越来越重的压力,成为整个社会人群中的高危“短板”。

  近日,连续两份针对中国中产人群的健康和幸福感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称自我感觉“过劳”,深、京、沪再次名列“最不幸福城市”的前三位,而高昂沉重的房价负担、子女教育成本、工作竞争激烈、交通拥挤等四个因素成为困扰中产者的压力之源,其中房贷压力最大。

  中产人群健康指数得分不高

  今年3月,一家媒体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对普通公务员、领导干部、企业家/高管、IT人士、媒体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金融/证券/保险从业者,以及法律工作者,展开健康调查。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学艺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这十个类别的职场人士属于社会中上层,尤以中产为主。

  调查对样本特征进行了控制,使参访者的年龄主要集中于80后、70后以及60后三个年龄段;80%以上的参访者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其中3000元~5999元的占47.1%,6000元以上的占39.2%。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考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09~2010年度中产人群的健康指数仅为76.1分。

  “如果将80分以上界定为优良的话,同时再考虑到受访者的年龄层次是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段,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背景和医疗水平,这个得分实在是不高。”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保健门诊主任医生如是评价。

  买一套房就灭一个中产人士

  “如果高房价不能有效遏制,中产阶层就有可能坍塌,中国就有可能出现M型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唐钧表示,房贷压力很大和买不起房的中产就会慢慢向下流动。

  调查显示,近八成普通公务员和白领感受到“较大”甚至“极大”压力,超六成人表示压力主要来自“买房供房”。网民“折翅天使”评论:买一套房子就消灭一个中产的“杯具”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同样在今年3月,通过对全国10个城市7万余名20岁至40岁中产收入人群问卷调查,《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得出了大致相同的数据。

  两份调查都显示,住房、教育消费、工作竞争和交通拥挤等产生的压力使得中国的中产人群每天兢兢业业,甚至不惜透支健康。有超过六成受访者表示他们正以健康换“金钱/业绩”。

  法律工作者居“危机”之首

  健康调查中选取了五项指标,对各类职业群体的“危机状况”加以衡量。这五项指标是:对自身过劳状况的评估、职业对健康的影响评估、压力感受、快被榨干的感受以及身心状况满意度。

  位列前五的中产职业人群是:法律工作者、IT人士、金融/证券/保险从业者、教育工作者、媒体工作者。普通公务员、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排在第六至八位。

  律师界人士点评:这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企业家“危机状况”较突出

  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百度高管王湛生……不少商界风云人物在三四十岁的人生黄金期过早地病逝。

  调查显示,较其他职业群体,企业家/高管在压力感受和身心状况满意度两项指标上,“危机状况”较突出。八成人感觉压力“较大”或“极大”。近六成人对自己目前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张黎刚,一家体检机构的CEO。他在问卷上钩出“压力较大”,并在压力来源一题上选择了“职业/事业发展”“工作负荷”以及“人际关系”。作为一家体检机构的管理者,张黎刚每天劝别人珍爱健康,可到自己身上,他说为了事业,还是愿意牺牲一点健康。

  在企业家/高管人群中,分性别看,12.5%的女企业家感受到“极大”压力,高出男企业家8.8个百分点。14.6%的女企业家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很不满意”,较男企业家多3.5个百分点。

  67%的80后感觉接近“过劳”

  疲劳、肩颈不适、焦虑、胃肠疾病、失眠、抑郁、眼疾、肥胖、脱发、性欲减退,是受访中产人群中最常见的10个病症。

  52.9%的人感觉疲劳,且不论在哪个职业群体中,获选比例都是最高。其中,在金融/证券/保险从业者和媒体工作者中,5个人当中至少有3个人感觉疲劳。按照年龄划分,有“疲劳”感的80后多于70后,70后又多于60后。80后职场人,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多数人还未及而立之年,身体就先出现亚健康状态。

  对于自身“过劳”状态的评估,67%的80后认为自己接近“过劳”,20.8%的80后认为自己处在“过劳”中。

  期望值越来越高导致超负荷

  有人这样概括中国的中产人群:他们的财富没有暴富的指望,他们的职业没有收工的“暂停键”,他们的阶层待遇没有确定的法律保障。他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中国科学院陈龙研究员说,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新现象,反映了员工对个人成就的价值体现更加务实。因此,这种个人成就的追逐成为诸多中产阶层的主要压力。他同时表示,中产阶层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事业有明显的发展轨迹,对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身体、金钱、欲望都被提前支配,最后很容易出现不堪重负的状况。

  仅两成多中产人群定期体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认为:“健康危险因素就是能够增加得病或者死亡机会的因素。”

  健康问卷列举了十余项“健康危险因素”,让受访公务员和白领人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选择。获选比例超过1/5的项目有8个:缺乏运动、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经常加班、空调生活、经常在外就餐、长期熬夜、不吃早餐以及应酬过多。

  黄建始说:“吃出来的病大多数是看不好的,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调查还显示,中产职业人群并不善于管理自己的健康,只有26.2%的人“会定期做身体检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关注”。

  问卷还就7个生命伦理问题展开调查。参访者无法接受的情况为:人兽混合胚胎(85.6%);克隆人(60.8%);代孕(47.6%);性别选择(38.3%);在家属同意的前提下,从脑死亡但还有呼吸心跳的人体中摘取器官(21.8%);安乐死(13.4%)。  

  我们有房价之殇:中产阶级最受高房价的伤 拿白领工资过蓝领日子

  据中新网:2009年春节,北京一家通信业国企的管理人员夫妻两人向双方父母借钱,并向银行贷款,在海淀区大钟寺附近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花了170万元。没想到,2010年春节前,这里的房价每平方米已涨到3万元了。胡先生感叹:“去年还在担心房子会不会买贵了,今年一看,都后怕,当时不出手,照这势头下去,这辈子恐怕就买不起房了,当时该买没买的人,可就惨了……”

  拿白领的工资,过蓝领的日子,赚的钱全部“交给”了房子;买了房子后,不敢旅游、不逛商场,不参加同学聚会,这是许多青年白领买房后的生活写照。房地产业“一枝独秀”,中产者无钱或不敢消费,对正在鼓励人们消费的中国经济有多大好处…[详细]中产阶级最受高房价的伤 拿白领工资过蓝领日子“谁对房价最敏感?是中等收入家庭,套用西方的说法,是中产阶级!买房,富人不必说了,贫民恐怕也不去想,最想的应该是中产阶级,因为他们毕竟有点钱。但这几年,中产者工资没怎么涨,房价却像坐上了火箭,噌噌地飞!”今年32岁的胡先生,是北京一家通信业国企的管理人员,家住北京市丰台区。

  2009年春节,他们小两口向双方父母借钱,并向银行贷款,在海淀区大钟寺附近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花了170万元。没想到,2010年春节前,这里的房价每平方米已涨到3万元了。胡先生感叹:“去年还在担心房子会不会买贵了,今年一看,都后怕,当时不出手,照这势头下去,这辈子恐怕就买不起房了,当时该买没买的人,可就惨了……”

  拿白领的工资,过蓝领的日子,赚的钱全部“交给”了房子;买了房子后,不敢旅游、不逛商场,不参加同学聚会,这是许多青年白领买房后的生活写照。房地产业“一枝独秀”,中产者无钱或不敢消费,对正在鼓励人们消费的中国经济有多大好处?

  据记者了解,广大青年特别是白领青年关注的这些问题,也是这次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高房价和公共住房缺位掏空了中等收入家庭上代人的积蓄和这代人未来的收入,严重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对其他消费产生强烈的挤出效应。”他认为,控制地价、控制税费、控制利润以发展公共住房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

  陈宗兴说:“2009年以来地价和房价再次非理性上涨更加证明,现行的商品住房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全国人民要求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呼声再次高涨。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必须首先把挤占居民即期甚至远期消费能力的过高房价调低到合理区间。”

  据了解,农工党中央将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报送《关于加快住房保障立法完善住房制度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国务院成立“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二次房改,提出建立“三三制住房制度”和“四定两竞公共住房改革”的具体方案。

  农工党参政议政部部长隋路向本报记者介绍,一个好的住房制度,必须同时满足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家庭即全体国民的住房需求。国家《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出台后,保障性住房制度正在逐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目前的问题是,商品住房制度满足了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却无法满足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他介绍说,农工党中央经过一年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入调研,建议国家尽快进行二次房改,建立第三种能够满足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公共住房制度(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即准市场化的平价住房制度。

  据记者了解,这种公共住房是以“四定”,即“定地价、定建房标准、定税费率、定5%利润率”,“两竞”,即竞房价、竞建设方案,综合打分高者得中标的方式,招标供地建设的准市场化平价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占城镇人口60%左右的中等收入家庭。所谓“三三制住房制度”,概括起来就是“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改革目标是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买得起,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良性发展的住房供应体系。

  建议提出,二次房改后形成的住房制度基本框架是:保障性住房以政府划拨方式供地,由国有独资住房投资有限公司、非营利公益性建房机构和建筑开发商共同参与,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四定两竞”招标,由非营利公益性建房机构和建筑开发商共同参与,向中等收入家庭提供平价住房。商品住房仍然以“招拍挂”方式供地,由建筑开发商开发建设,户型面积和房价由开发商自主确定,满足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四定两竞公共住房改革简便易行,改革成本低,兴利除弊,各方共赢。”陈宗兴对记者说,该改革使建房成本公开透明,也将成为防止房地产腐败的利器。我们建议着手挑选试点城市进行试验。该改革不需要政府增加投入,不减少正常的土地财政收入,也不会给商品住房市场带来太大冲击。开发商给富人盖房子还会有高于公共住房的利润,政府也会增加财政收入。短期看会带动高房价合理下行,但也封杀房价非理性下跌的空间,形成3种住房制度相互制衡机制,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我们如此脆弱:50%白领可能在未来两年通胀中破产

  据国际在线:中国住宅市场是严重畸形的市场,已经埋下了足以颠覆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巨大隐患,导致资源错配,资产价格猛涨,产业结构型矛盾加剧,社会购买力被高房价吞噬殆尽,再印钞票解决不了问题。

  过度负债而收入下降,是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白领家庭的基本趋势。近日,本人走访了上海、北京两大白领集中的城市10多户今年开始有房贷的家庭,七成家庭月供比例超过家庭收入的五成;生活成本本来只占三成,但最近水电油气全面调价增大了成本,提高了不少;所以,每月积蓄不到一成,旅游、购物等消费大为减少。

  按发达国家的白领收入月供比例,房贷月供占家庭总收入的30%比较合适。中国城市白领家庭超出合理月供比例的40%,风险系数正在加大…[详细]50%白领可能在未来两年通胀中破产                     中国住宅市场是严重畸形的市场,已经埋下了足以颠覆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巨大隐患,导致资源错配,资产价格猛涨,产业结构型矛盾加剧,社会购买力被高房价吞噬殆尽,再印钞票解决不了问题。

  过度负债而收入下降,是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白领家庭的基本趋势。近日,本人走访了上海、北京两大白领集中的城市10多户今年开始有房贷的家庭,七成家庭月供比例超过家庭收入的五成;生活成本本来只占三成,但最近水电油气全面调价增大了成本,提高了不少;所以,每月积蓄不到一成,旅游、购物等消费大为减少。

  按发达国家的白领收入月供比例,房贷月供占家庭总收入的30%比较合适。中国城市白领家庭超出合理月供比例的40%,风险系数正在加大。

  从今年的住房按揭贷款增加幅度来看,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从2003年的3329亿元,至2009年9月末,加上行公积金贷款已经突破4万亿,贷款增加数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长。从总量来看,美国的住房按揭市场发展50多年,其住房贷款余额也不过在3万亿左右,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刚发展不到十年,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就达到3.3万多亿元,加以公积金住房贷款7000多亿元,已经超过了4万亿元。

  现在来看,假如CPI上涨3%,住房贷款月供比例超过50%的家庭,每月就开始发生入不敷出,不仅积蓄没有了,还将开始负债。对他们来讲,要么增加收入,要么降低生活质量,要么继续啃老。但是,在生活成本处于上升通道时,是没有办法降低的。如果银行再加息2%,那么,今年买房的年轻白领,断供将成为常态。这对中国社会来说,是首次发生的经济现象,其后果不亚于美国的次债危机。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一种十分有害的心理。有的认为,如果发生通货膨胀,至少收入会增加吧。抱有这种侥幸心理的大有人在。这种情况放在美国,那是没问题,美国有强大的工会组织,一发生通货膨胀足以让资本家加薪。但是,在中国不行。加薪这条路实际行不通。因为在这个时期,正是政府在加税的通道运行。中国的企业税赋很重,如果再给员工加薪,那很多企业会关门大吉。

  还有一种心理也是盲目乐观,那就是如果实在不行就把房子卖掉。可是,你的房子是在房价泡沫最严重的时候购买的,只要央行宣布加息,许多房子房价要跌去30%至50%,首付款都跌没了,你还怎么卖?当回收流动性的时候,大量的囤积在炒家手上的住宅会爆发性的投向市场,有价无市的局面很快形成。还怎么买房子呢?

  中国住宅市场是严重畸形的市场,已经埋下了足以颠覆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巨大隐患,导致资源错配,资产价格猛涨,产业结构型矛盾加剧,社会购买力被高房价吞噬殆尽,再印钞票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认为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明年加薪无望的家庭,应该采取措施,将大房子换成小房子,小房子改为租房,手上留一点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谁说我们是中产?白领自己说:不要迷恋中产,中产只是个传说|中产的标准

  据中青报:根据《报告》对北京社会结构的分析,目前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高于23%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的报告)。

  这么说来,全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北京有超过五分之二的人进入了中产阶层。“不是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就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已经不自觉地成了“中产”?

  据《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显示,北京人40%已经是中产阶层。不过,北京的中产阶层内部差异明显,中小企业主与作为“房奴”、“车奴”的底层白领的收入相差9倍多。这么看来,如果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与希望的中产阶层还有距离,我们可能就是那些最底层的被拉上来的垫底的“中产”…[详细]报告显示北京人40%是中产 底层市民“被平均”北京的“中产”只是个传说

  目前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这是最近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

  根据《报告》对北京社会结构的分析,目前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高于23%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的报告)。

  这么说来,全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北京有超过五分之二的人进入了中产阶层。“不是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就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已经不自觉地成了“中产”?

  北京市统计局7月16日公布的2009年北京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037元,《报告》调查的中产阶层平均月收入为5923.18元,中产阶层家庭平均月收入为10007.96元(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692.97元),而北京城市居民家庭平均年收入水平22417元。

  又据《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显示,北京人40%已经是中产阶层。不过,北京的中产阶层内部差异明显,中小企业主与作为“房奴”、“车奴”的底层白领的收入相差9倍多。这么看来,如果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与希望的中产阶层还有距离,我们可能就是那些最底层的被拉上来的垫底的“中产”。

  即便是底层“中产”,好像也是白领阶层,但是北京的白领占人口的多少成?能占到四成吗?如果不能证明北京50%以上的就业人口是白领,那么四成中产阶层就无从谈起吧?

  其实,一个真正的由中产阶层主导的社会,也不可能都是白领才能进入中产阶层,没有蓝领工人的收入达到中产水平,这个收入分配格局也是不稳定的。人们掌握的技能是多方面的,当然收入也就有多种形式。

  北京市政协今年4月开始在本市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3万余名一线职工中进行的调查显示,这些行业一线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偏低,仅相当于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7%,其中81%的在岗职工工资低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那么四成的中产阶层是从哪里来的?

  北京市政协在《关于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案》披露,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人,人口总量以每年54.3万的速度膨胀,70%是流动人口。这么看来,即使有540万人进入中产阶层,就北京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只占人口的四分之一强。

  报告中可能是以户籍人口进行的统计,但是在北京实际工作的人口中,没有北京户籍的高收入者占到很大的比例,这些人会在统计中被剔除吗?如果要剔除了,北京还有这么多的高收入人群吗?

  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把这些非北京户籍的人口统计在内,这个数据还有多大意义?其实我们更担心的是分子中有统计,而分母中没有。这样就让北京更广大的市民“被中产阶层”了,成了高收入者的替代者。

  其实,当我们汗流浃背地在地铁里挤上挤下的时候,当我们整天为房贷、房租而奔命的时候,即使当上“中产”又有啥值得翘尾巴的?“中产”对多数人来说只是个传说。

  中国特色的“白领返乡潮流”(相关专题:逃离北上广)

  据中国网:2010年春天,中国一线城市里暗涌一股“白领返乡潮”,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审视自己的处境,欲离开曾经梦想的一线城市,和“伪幸福”说再见。统计显示,中国一线城市,萌生离开念头的白领人士有近八成,具体比例为76.2%…[详细]

  什么偷走了“白领的中产梦”

  据千龙网:谈起房子,在北京某公职部门工作的李炘睿大倒苦水。这位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月薪四五千元,在别人眼中,他的生活应算轻松如意,殊不知小李为了买房几乎白了少年头。“北京市四环以内的期房均价已经过两万了,照这样算,我攒一年的钱只能买一两平方米。月薪是百儿八十地涨,而房价是三千五千地涨,收入永远追不上房价,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政策的照顾呢?”

  李炘睿的困境只是当前众多“住房夹心层”的一个缩影。确实,在如今的高房价下,不仅是那些低收入家庭存在住房困难,所谓的“白领”、“中等收入者”也同样存在买不起房的问题。

   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刘慧勇、清华大学李稻葵以及住宅法专家李明等学者,各自提出了再次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的方案。虽然“二次房改”的说法被有关部门否认,但在“二次房改”呼声的背后,其实有着真实民意——那就是政府或者采取有力措施把房价降下来,或者把中等收入阶层也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让他们享受保障住房的资格…[详细]白领返乡潮”触动了谁的神经 2010年春天,中国一线城市里暗涌一股“白领返乡潮”,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审视自己的处境,欲离开曾经梦想的一线城市,和“伪幸福”说再见。统计显示,中国一线城市,萌生离开念头的白领人士有近八成,具体比例为76.2%。(5月10日 中国新闻网 )

  晓林是广州某广告公司的销售经理,在大都市工作了7年的她,年前就起了返回湖南老家工作的念头。“这两年房价涨得夸张,而且居高不下,感觉压力很大。而且我大学在广东读,算起来都离家11年了,应该回家了,”说到家人,晓林表情有点悲哀,“挺想回家的,一回去就感觉温馨,而且我也到要结婚的年龄了,回家买房便宜点,日子也可以过得幸福点。时下,在珠三角都市里,一股“白领返乡潮”正悄然涌动。

  都市白领,这个昔日慕煞多少人的风光一族,如今也有了难以承受之重,大都市房价畸高,再加之优越感、归属感、安全感齐齐消褪,都市光环黯然失色,压力大、强度高、焦虑多一同抬头,昔日的优越感、幸福感逐渐退烧,甚至变成死要面子活受罪。因而形成返乡潮暗流涌动,纷纷选择告别都市返乡。既是白领,大多数是在都市和单位打拼多年,现已成为单位的骨干,甚至是独当一面的业务精英。这些人的离去,给单位造成的损失显而易见,即使再招新人,也还有一个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尤其是那些独当一面的业务精英,他们的离去,甚至会给单位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成为单位难以承受之痛,而且,这种痛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想从根本上解决“白领返乡潮”这一全新的课题,绝非是一朝一夕、一城一地之力所能为。就拿高房价来说吧,大都市的房价少者也过万元,多者达数万元,一对白领夫妻,不吃不喝也要数十年才能买一套房子。因此,他们连最基本的住房都没有,你说这个城市还对他们有多少吸引力。严平是湖南人,是深圳某电子公司工程师。和同样是白领的女朋友恋爱3年多,两人本来打算在深圳供房,但看看自己每月5000元的工资加上女友每月4000多元,再算算广东大都市的楼价,他就感到悲凉。过年回乡时严平已经联系老家的朋友,也物色了相关的工作,他去意坚决地说,“已经过过大都市的繁华生活,曾经的优越感现在也淡去了,与其卑微地活着,不如回家享受相对悠闲、温馨又幸福的生活。”我想这恐怕不是严平一个人的想法。我想,随着民工荒和“白领返乡潮”的出现,给都市和相关单位的领导也敲响了警钟,发愁不是办法,只有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内陆,落后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迅速跟进,很多中小城市跟一线大城市的生活差距逐渐拉小。两相比较之下,大城市生活的压力和艰辛显得尤其清晰,勾动了大都市闯荡的人们那根思乡的神经。之所以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选择返乡,并不是并不是想重演父辈们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是家乡小城市的许多单位在向他们招手,凭着其在大都市打拼多年的积累的知识和先进的经验,到了新单位就如鱼得水,深得单位领导或老板的赏识,很快就能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发展上升的空间十分广阔,待遇自然也不会比原单位差,甚至更好,因此,很快就会成为金领一族。再说又生活在乡情、亲情、友情之中,其生活质量远非大都市可比。因而,回乡发展”开始成为一些一线城市白领的选择。家乡的领导和老板们尝到了“白领返乡”甜头后,自然会加大力度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凤凰返乡。

  他们也需要关怀,别让中产阶级成为社会关怀的“盲区”

  据中新网:国内外学界认为,中产阶层对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促进消费和内需的重要群体,是承载现代文化的主体。在各项以收入为标准的调查中,的确显示出中国中产阶层正在日益扩大。但是,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中国,这些年收入在10万人民币左右的中产阶层却是表面风光、实则脆弱的一群。

  动辄数百万的房子,数万元的医疗费用,甚至就连上幼儿园也要交上数千近万元的学费。中产阶层的收入在这些花费面前简直是不堪一击。如果说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其关键并不是那些或高或低的收入数字,而是拥有一种具有前景、稳定且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

  不能否认的是, “撑不死、饿不着”的中产阶层,目前还是社会关怀的“准盲区”。面对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给予更好的社会保障。毕竟,没有稳定及不断壮大的中产,中国的现代化就依然遥远…[别让中国中产阶层继续“脆弱”中新网7月20日电 一份外国评估报告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2020年中国中产阶层可能达到7亿人。香港《文汇报》20日刊文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中产阶层表面风光、实则脆弱。“撑不死、饿不着”的他们目前还是社会关怀的“准盲区”。面对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应创造更好发展前景、给予更好社会保障。没有稳定及不断壮大的中产,中国现代化就依然遥远。

  文章摘编如下:

  2020年中国7亿人中产

  全球著名的欧睿信息咨询公司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2020年中国中产阶层可能达到7亿人。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5亿,预示着未来中国的中产阶层约占总人口的50%,超过4亿人将在近10年内步入中产阶层行列。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报告显示,在2000年之前,中国已出现中产阶层崛起的趋势。2001年全国调查表明中产阶层已达总人口的15%左右。综合多个机构在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中产阶层规模已达23%左右。中国中产收入标准为11800-17700美元/年(约合人民币79945-119918元/年)。

  在不到10年间,中国中产阶层规模增幅达8%,远远超过2000年之前中产阶层的发展速度。来自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研究则显示,未来10年中国中产阶层将以更快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将达到7亿人,约占总人口数的48%。这也意味着中产阶层规模可能增加总人口数的25%左右。

  未来中产阶层规模将迅速扩张,这已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媒体引述哈佛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主任德怀特·帕金斯表示称,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规模少于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一比例将会持续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中产阶层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甚至落后于“金砖四国”中的其它三国。

  至于未来中国中产阶层进一步发展,有日本学者建议,中国经济发展应更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未来首先应通过税制改革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其次还要完善教育和社会保障,第三则要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纵论神州:别让中产继续“脆弱”

  国内外学界认为,中产阶层对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促进消费和内需的重要群体,是承载现代文化的主体。在各项以收入为标准的调查中,的确显示出中国中产阶层正在日益扩大。但是,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中国,这些年收入在10万人民币左右的中产阶层却是表面风光、实则脆弱的一群。

  动辄数百万的房子,数万元的医疗费用,甚至就连上幼儿园也要交上数千近万元的学费。中产阶层的收入在这些花费面前简直是不堪一击。如果说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其关键并不是那些或高或低的收入数字,而是拥有一种具有前景、稳定且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

  不能否认的是,“撑不死、饿不着”的中产阶层,目前还是社会关怀的“准盲区”。面对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给予更好的社会保障。毕竟,没有稳定及不断壮大的中产,中国的现代化就依然遥远。 7亿中产的“画饼”难以“充饥”千呼万唤的收入分配改革未露真容、劳动所得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税逆调节,再加上“房奴”、“孩奴”……诸多窘境“抽掉”了让底层公众向上流动的梯子。

  最近很多信息都给人一种“割裂感”。

  先是《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称北京中产阶层有540万人,占40%;接着是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称2020年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达7亿,再过10年中国人近半成为中产阶层。不过这个“画饼”刚成,《人民论坛》的报道就“当头一棒”——超过九成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有扩大趋势,高房价、就业难、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不但使底层群体向上流动越来越难,不少中产阶层一不留神就沦落为“新底层”。

  乐观者有乐观的依据(年收入8万元就算“中产”),悲观者有悲观的理由(收入低、负担多、税负重、房价高),只是,这个7亿中产阶层的“画饼”虽然很大,却无法“充饥”。先不说年收入8万元的标准太低,单说这7亿的规模就需等10年之后,且要满足一个条件——10年之中,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畅通无阻,中产阶层跌落底层的可能降到最低。但在如今社会,既能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又有免于跌落底层的保障近乎是一种奢谈。

  先说向上流动的希望。现实摆在眼前,千呼万唤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至今未露真容,劳动所得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税“逆调节”等困境的缓解步履蹒跚,再加上“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社会现象,让中产阶层“萎靡不振”。正如《人民论坛》的报道中所说,上述窘境“抽掉”了让底层公众向上流动的梯子。况且,作为中产阶层的两大“摇篮”,中小企业面临信贷歧视、频频倒闭的举步维艰之地,大学毕业生则面临就业难、“蚁居”、“房租攀升”等现实尴尬。“摇篮”“营养不良”,中产阶层自然也就“发育不良”。

  再看免于跌落底层的保障。且不说什么特殊关照,起码需要有公平竞争的氛围和公平正义的环境,但频现的“权力排斥”现象阻碍了中产孕育过程,也就是社会学者张宛丽指出的利用权力“获取社会资源而独霸发展机会、独吞利益结果的社会排斥现象”。《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就揭示,处于社会中上层的领导干部等,“掌握一定的权力”、“在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拥有方面处于优势”。

  而权力在分配资源时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其结果,对个体而言,就是难以凭“个人能力”(即自己的文化、专业技术等资本)进入高报酬、高福利的就业岗位,造成发展机会不公;对于整体而言,就是阶层向上流动及发展的机会不畅,养家糊口已属不易,哪还有再教育、升职、创业等阶层“晋升”的机会和能力。无论是考试中“三模三电”加分、“足球”加分,还是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中的“拼爹游戏”,权力魅影无处不在。遇上金融危机、企业破产、单位辞退等变故,一些人甚至还会从中产阶层的梯队中滑入底层。

  培育庞大的中产阶层、建立橄榄型社会是长久以来的社会理想,而10年之后有7亿中产恰好迎合了这种愿景,只可惜,尽管“画饼”很大,仍难以“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