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如何能真正有效的拉动内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8:36

目前我国如何能真正有效的拉动内需

高山美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总结30年的时候许多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与前30年进行对比,因为的确后30年与前30年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30年和后30年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应当是怎样的呢?我认为首先它是一种继承的关系,因为没有自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取得的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新中国建立之初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长期耐心的反封锁斗争;没有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和白手起家的创业,就不会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这是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历史事实,是不容否定的。如果否定了前30年,那么后30年岂不是成了空中楼阁了吗?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今天要总结的虽然只是后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但他的立足点却应当放在建国以来60年经验的基点上,把前30年的建设成就和经验同样看成是自己的财富,才是今天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正当的、象样的,应有的眼界。而且在总结时也不应当采取对前30年一概否定,对后30年一概肯定的形而上学的违反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只能证明我们党在30年的改革中,还不能熟练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科学的总结自己的经验。

作为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的伟大事业,必然须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因此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后30年是探索,前30年更是探索。在探索中难免会犯错误,因此在我们的心态上,不仅要允许后30年的探索犯错误,交学费和改正错误;也同样应当允许前30年的探索可以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因为只有这样客观科学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

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我们来研究一下我国当前的内需严重不足的问题,也就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相对不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认为: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由四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缺一不可的环节循环来完成的,这四个环节相互协调、社会再生产的循环才能顺利进行,生产才能发展,反之生产的进行和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经济危机就产生了。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都是由于有支付能力的消费相对不足引起的,问题都是发生在资本统治者垄断下的分配的极端不公和不合理造成的。

中国经济的前30年,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此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方面基本上是实行的史无前例的完全新型而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全民福利加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现在看来在30年的实践中,实际上全民福利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如住房、主、副食品、水、电、医药、交通、文娱、教育费用的低价政策和各级技术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及培养国家各级干部的大学教育的免费和助学金制度,以及对干部、职工、学生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劳动者的全员就业制度上。正因为全社会有了这样强有力的保障全民基本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福利制度,才形成了30年来各阶层人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基本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造成了人民安居乐业、家家夜不闭户,人人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使劳动者之间的按劳分配所得的差别,形成不了足以划分社会新的阶级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下,所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论是干部、工人、农民还是学生在生活中都不存在“后顾之忧”,当时存钱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厉行节约,支援国家建设”,因此全社会的购买力就显得特别高,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不管是什么产品,尽管开足了马力生产,总还是供不应求,因此须要用票证来加以限制和调控,但有时还是免不了产生排队抢购,和脱销的现象,这种现象被西方经济学贬称为“短缺经济”。

事实上在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无论是“生产过剩”还是“供不应求”都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社会产品分配的不同表现。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况下,只要让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调控一下,一种“求大于供”的物品,它的价格立即就会涨上去,直到相应的人买不起,而达到供需平衡为止,因此从表面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货架上,一般情况下,货物永远是琳琅满目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同了,由于分配相对公平,就不可能用价格的手段来调节,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因为价格合适,社会成员大家都能买得起,就容易产生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价格定高了,就会使所有的人都买不起,而使产品滞销,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只能用“票证”作为调节供需平衡的手段来加以制约,这完全是由社会主义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所决定的,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就低于资本主义。货架上有没有货,只是表面现象,并不能反映出社会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是反映出一定社会的分配关系下的购买力状况而已。只有在具体到社会的每一个人在一定的购买力条件下,每天的实际消费量的多少,才能比较出一种社会制度下真正的生产和消费的水平。

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前30年是一个全民福利,分配相对公平的社会,当时的基尼系数约在0.2左右,因此它也必然是一个购买力相对较高的社会。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到2000年基尼系数就达到0.458的国际警戒线之上了.按劳分配变成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是原因之一.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全民公益事业福利制度的逐步取消,在社会上形成了大多数劳动者的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再加上许多人的下岗失业,这样一来使人人无形中都有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这里既有现实的生活水平的降低,也有心理上的存钱压力,这样就必然会极大的影响到社会购买力不足。举一个住房制度变化的例子,一个五口之家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改革前工资120元,住房支出是45平方米的平房三间,房租不超过5元;对比现在,住房面积是扩大了不少,但解决住房的支出几乎占用了两个知识分子双职工一生收入的60%还不够,加上孩子上学、医疗和失业的预防,当然他们对于其他消费的能力就必然会降低。高速增长的生产力与多数劳动者随着改革逐步降低的社会购买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成了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的瓶颈,分配决定生产的反作用,就突出的表现了出来。

在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严重形势面前,要彻底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健康发展,恐怕不是单纯的提高部分人的工资所能彻底解决的。根本的是要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下大力气来真正解决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免费医疗问题和免费教育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改革的信誉和成败,涉及到改革成果全民的共享和改革的前途,是非常重要而带根本性的,中国的改革要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不能绕开的关键。在资本主义大国如美国的经济都在严重衰退的形势下,回顾我们前人建国的成功经验,也许这正是我们在总结30年改革经验之时,可以和应该借鉴的不应忽视的优势吧!

200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