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升的头皮屑——《唐山大地震》影评【100000MP】 猫扑大杂烩 ??一公升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44:02
公升的头皮屑——《唐山大地震》影评

  为了体现我爱国情操,在看《唐山大地震》前,我准备了一公升的眼泪。之前发哥已经说看了《孔子》不哭的就不是中国人,这次冯导又加重砝码说看了《唐山大地震》不哭的就不是人。看完《孔子》后,我很无耻的把没哭的事实掩藏了起来,所以在发哥眼里,我还依然是个中国人;
  其实我心里挺惶恐的,说谎是件多累的事啊,所以我憋足了劲道要在这次《唐山大地震》上还自己内心一个清白。想想我是个哭点多么低的人啊,看倭剧《一公升的眼泪》、台剧《听说》都会飙泪,2天前还为无良港剧《岁月神偷》落泪成瀑布,所以为纪念死难同胞《唐山大地震》准备一公升眼泪应该不算多。看来我终于可以趾高气昂的做人了!于是我和谐的笑了。
  整个电影片长2小时零九秒。我没有快进,而是耐心的从头到尾一秒不拉的看完了。面对这样一个证明自己是不是人的重大场合,任何动物都会不能把持的。可能是我过于紧张来不及哭、也有可能是我在无声的抽泣,那是一种更高级的哭;当然也有可能,在冯导眼里,我已经不是人了。因为从头到尾,我的确没有哭出来。
  相反,看到一些场景,我还忍不住笑了出来。尤其是看到一开头不久,那两男女看完蜻蜓后在床上嘿逎,女人春心荡漾的说“可能整个唐山城现在只有我们在做这个吧!”,那一刻我真的扑哧笑了出来,这种笑是发自肺腑的。那一刻,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下错了片子,其实我看的是《嘻游记》、《唐伯虎点秋香2》之类的搞笑片。
  当张静初初初登场的时候,我几乎证明了我的怀疑。张静初在《唐山大地震》里扮演的是一个悲剧,但是她负载的狗血剧情和表演让我一直笑个不停;而她在《唐伯虎点秋香2》里,演鬼的时候把我逗的不行,演感情戏的时候倒是真的把我吓哭了。这些电影、剧情、桥段、渲染,全部纠缠在一起,颠倒错位。
  其实拿张静初说事并不科学,她本身还是个不错的MM。我大体上要讲《唐山大地震》是一个烂片,但是它捆绑了对34年前死难同胞的悼念,这份悼念的真情是不允许被玷污的,所以只能拿张静初MM来玷污下,这种手法在修辞上称为借喻+比兴,还有个专门的成语叫做指桑骂槐。
  接下去就专门骂骂槐。《唐山大地震》的烂,不在于它的特效又短又假,这不是我要批判的重点。真要说特效的话,如果2012称得上一部1080P的无码巨著,那么《唐山大地震》连3GP格式的有码垃圾都称不上。况且一开始对特效我就没指望过,特效一定是垃圾。原因有二,一是冯导之前开足马力说本片特效直逼2012,二是新闻联播也做过本片特效方面的推荐。
  我这里要说的是情感部分,也就是冯导一直重点强调的本片最大的卖点是牢牢抓住了人的内心情感,观众愿不愿意为感情戏买单,观众说了算。瞧冯导说的多好啊!他事实上的确抓住了我内心情感,只不过那种情感不叫感动而叫鸡的反动简称鸡动;我没有流下一公升的眼泪而是流下了一公升的鸡皮疙瘩。
  本片是大陆主旋律电影又一系列续作,其特点如下:
  1。其主题本身无可厚非。纪念地震死难同胞是人的天性,我连911都会为美国人痛彻心扉。对于同胞当然更是十指连心。灾难后理想光辉不灭,人生仍要继续这理念也的确要发扬光大。这些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你表现的方法。如果你把一些人生理念提炼成精炼兼有文学价值和耸动效应的slogan,然后把它当做万精油一样在人的五官到处涂抹,让形色味音都充斥着机械的没有生命力的同一语言,那么哪怕你本身的文字再准确,也绝难达到预想的宣传效果。行之有效的宣传不是灌输,而是渲染,在主题豁然开朗之前,先辅之以大量情感性的时空场景旁敲侧击、潜移默化。当受众被逐渐带入情境时,想要灌输的观点便会在它的脑海里水到渠成。所以,电影的艺术在于构建基于既定主题基础上的情感性的时空场景,而不是沦为既定主题的复读机。这正是大陆文学影视作品远远落后与港台欧美的原因。
  片中很多场景本身的确非常感人,但在冯导的手下就异化成司空见惯的大陆剧。比如说影片一开始不久,就天崩地裂(说到这里插播一段骂娘,冯导草泥马,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在前十五分钟就已经结束的电影 )。嘿球未果的两男女逃到大街上,他们的儿女还在楼上,建筑随时有坍塌的危险。这时候父母在楼下焦急万分,两名小孩在窗台上齐声喊爸爸妈妈救命啊,然后父亲冲进楼里的瞬间,楼倒了,父亲挂了,最后两个小孩倒都活了下来。这里面有多少情节违背物理常识和概率学我就不说了,反正我高考物理也没考好,没资格和冯导讨论这么高深的问题。我只是在想。怎么可能两个小孩子会齐刷刷的站在窗台那里整齐的喊爸爸妈妈救命啊的台词,又不是军训。正常的反应,才几岁的小娃应该蜷缩在床底下才对,然后更大一点的姐姐会在床脚不断的哄弟弟,时不时喊几声爸爸妈妈才对。
  退一万来讲,真的是心有灵犀,两个小孩子战列队在窗前,父母也应该叫姐姐把弟弟扔下来,然后自己跳下来,父母在下面接着,这样生还的概率也要比冲进随时倒塌的危楼强不少。
  再举个例子,劫后余生的方达前5分钟还是踩着三轮车的民工,后五分钟就开着私家车带着美女老婆回家了,这里面的时空错乱让我瞬间产生了他其实是富二代的错觉。方达和美女老婆的感情戏完全没有铺垫,完全不合理,完全就是一坨屎。
  例子就不再多举了,这样的逻辑硬伤,在《唐山大地震》里,在百分之九十九的大陆影视剧里,比比皆是。内地影视的普遍特点是:剧本是板块式加语录式的,即一段段以语录为引导的剧情构成一个个板块,一个个板块间彼此又构成了整个故事。你单从板块的逻辑上看,是说的通的,但是从整体细节表现来看,就根本不是正常人类在生活。因为导演根本就不懂得人性这个基本面的东西,他知道板块和语录,但是从来就不会知道怎么将其转化成符合人感性逻辑的表述。
  整个中国,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缺少的只是最基本的东西;对人性的理解,对基本公民权的意识和尊重。
  最后,纯粹从结构上讲,将本片的最大**-地震现场的还原放在电影开始不到15分钟就结束,之后的2小时剧情完全成为央视主旋律般的狗血。就好比一对男女开房,将最后的交欢部分置于开始,是**和前戏极其可笑的倒挂。
  参考一些成功的大片,可以考虑再为《唐山大地震》写一个剧本,故事大概如下:
  文革期间,黑五类信和红旗手萍相恋。信好几次被文革小组置于死地,萍动用家庭关系将其保住。
  1976年1月,周 恩 来逝世。4月清明节,信参加了天 安 门悼念总理的活动,被四 人 帮爪牙关入牢内。萍耗尽一切将其保释。为了避开政治,萍带信回到唐山老家。可家人完全不接受信。这对恋人决定私奔上海。私奔当晚,唐山大地震爆发。
  当时信在约定地点等萍,地震爆发后,几分钟内整座城市成为一片废墟。信发疯般的翻过每个尸体想要找到自己的爱人却一无所获。
  事后信知道原来当晚是萍的父母将萍反锁导致萍被压在废墟下,对萍的深深依恋转换成对萍父母的深深怨恨。之后的三十年,信努力从商,终于成地方首富,而垂垂老矣的萍父母被信处处报复。
  直到有一天,有人说在汶川地震医疗队里发现萍的身影。信追过去得知萍已回上海。某一个飘雨的晚上,萍在环球金融中心上等信,信在浦江之畔犹豫了好久还是永远的离开。因为在他心中,最美的萍,早已在三十年前死去。

做人要厚道,转载请注明来自猫扑(mo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