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7:39
第五卷 意识
这一卷主要依据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意识、潜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而写,在很多地方直接以弗洛伊德或者荣格为主角进行叙述,其中内容基本属实,有一些是自己加的东西。
第一章 愉悦
自我控制着身体,而自我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并不能以一种随心所欲的方式行为。
快感、愉悦控制着自我。
对于自我而言,快乐最重要,对于肉体而言快感最重要,对于心灵而言愉悦最重要。自我的在场,就是感受愉悦。生命的追求,最终都表现为对愉悦的需求。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我们最终所享受的,得到的,都是快乐,都是愉悦。再多的财富,最终都必须化为能够体会的快乐、愉悦,才有意义。快感、愉悦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是爱的终极意义,是美的终极意义,是一切追求之终极意义。
愉悦是一切意义的最终评判。
快感是由肉体来感知的,那么精神上的快乐、愉悦,也必须落实到肉体中,由一般物来感知。那么快乐、愉悦又是通过什么器官感知的呢?这个器官就是心灵。心灵并不是心脏,而是一个虚拟的器官,这个虚拟的器官,主要由心脏承担,而有时候,是通过全身的其他感官来承担的,多个感官组合的一个虚拟器官。心情不好,主要是通过心脏感受,而音乐、艺术感受,则是通过多感官、内外感官的组合来完成的。第二章 显意识
有自我参与的意识活动,叫做显意识。
显意识是自我的活动,包括梦境活动。
人在做梦的时候,总是把梦境当作真实的。为什么?
人能够知道一个事物是立体的还是平面的,是因为人有两只眼睛。而当人闭上一只眼睛的时候,就会失去对立体的感觉。
这个很好证明,只要闭上一只眼睛,左手拿一只铅笔,右手用两个手指去捉铅笔尖,就可以发现,你抓到的可能是空气,也可能是铅笔的其他部位,而不是铅笔尖。
人有三个我,超我、本我和自我,三个我就如同三只眼睛。
自我看着外面,其实就是人的肉眼,包括左眼和右眼。
超我就是看着内心的眼睛,是大脑里面的眼睛。本我是感觉之眼睛。
三只眼睛中,自我看现实世界,超我看内心世界,本我关注感觉。只有当三只眼睛同时看的时候,才能够看到一个全真的世界。
超我在梦中看见下雪,看到的只是一种幻象,而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睡觉的时候被子滑落了。本我只有冷的感觉,并不能知道冷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自我如同肉眼,看到的是外面的物理世界,给出幻象和真实之间的理性判断,但是自我已经睡着了,所以人就把梦中下雪的幻象当作真实的事情。
当自我的眼睛闭上的时候,就失去了对真实的判断,那么超我在梦境中,就根本无法判断,它所处的情景和活动到底是真实的还是梦幻的。
如果在隔壁房间播放我讲话的声音录音带,而又不事先告诉你,你能分辨出那个声音是真人说话,还是录音带的声音吗?
不能。
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自我的眼睛已经闭上了,因此超我就无法区分所发生的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再加上在梦中本我同样会给出痛、恐惧、伤心等情感,看起来就如同配音的画面一样,感觉非常真实。
这样说来,梦就是这样产生的:人的自我的眼睛闭上了,超我和本我有可能在继续活动,从而形成梦境,而只有当三只眼睛全部闭上的时候,才真正进入彻底的睡眠状态。
当人闭上肉眼的时候,还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当自我的“眼睛”闭上的时候,人就不知道自己是在睡觉了,已经忘记了现实。
超我和本我看见了活动的景象,但是没有人告诉它这些是假的,因此,人在意识中依然把这些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并常常在睡梦中恐吓而惊醒。所以当人的肉眼闭上的时候,清醒不再的时候,梦就是真实的,而当人的肉眼再次睁开的时候,理性清醒的时候,梦境就成为了虚幻。
你可能会奇怪,理性为什么会在梦中消失呢?
理性很容易消失,只要喝一点酒就能够体会得到。
理性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眼睛可能会欺骗自己,而理性则能够告诉自己事实的真相。这不仅对超我而言,对于自我而言,同样依赖理性。人的认识往往是几个理性综合合成的,而缺少任何一个理性,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
在很长时间中,人们将海市蜃楼当作真实的事物,到最后人们才知道是大气反射的幻象。清醒的时候尚且如此,做梦的时候就更容易犯错误。
而且在没有理性的帮助下,在某些情况下,人是根本无法分辨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的。
人们对梦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原始人一开始并不把梦境当作是幻觉,而是把梦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在梦中和别人打架,第二天就去报仇。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缺失了现实的理性。如果理性能够进入梦中的话,就不会这样了。可惜理性是不可能进入梦中的,因为一旦有了理性,就不是做梦,而是幻想、想象或者联想了。
超我的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自我看不见的东西,超我能够看到。超我不仅能够看到三维世界的景象,而且还能够看到更高级的空间中的景象。这样更具有迷惑性,因为理性到目前为止也无法辨别异度空间的真假,又如何知道梦境是真还是假呢?人们当然会认为自己的灵魂真的去了另一个世界。
总的来说,自我是理性的眼睛,是看外在事物的,具有认知外界物理事物的能力;本我是肉体的感觉。超我则是人的意识的眼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六感。
第三章 潜意识
“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生.殖.器是什么样的”,弗洛伊德说,“把几十个人的生.殖.器割下来放在一起,没有人能够认出,哪个是自己的。”
弗洛伊德是用生.殖.器思考的,他无聊的时候,就盯着自己的生.殖.器打发时间。不过,弗洛伊德的天才并不在于他的生.殖.器,而是在于他天才的头脑。弗洛伊德在生.殖.器的思考中,创立了所谓的臆症(一种精神病症)基本上都来自性的压抑的心理学理论。
在衣服套在人的身上几千年来,似乎象有魔咒一样,再也脱不下来,人的本性的真实最后被彻底掩盖。现在,大家看到的人,都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对于动物来说,穿衣服的人应该是地球上最不可理解的、最奇特的事情之一。
精神病和穿衣服有关系?
对于医学来说,疾病和衣服的关系不大,但是对于心理学来说,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因为穿衣服和心理的关系实在是太大了。因此,公开的,社会化的,叛逆性的裸露身体,对于心理学来说是必要的。
弗洛伊德所做的是勇敢的说出一个字:性。
弗洛伊德说:人的性冲动压抑在潜意识中,这些被压抑的潜意识,是精神病的主要根源。
关于潜意识,当然是隐藏在黑暗之中的神秘东西,所以人们对潜意识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认为犯罪分子潜意识中有杀人的冲动,心理变态的人,潜意识中有一些变态的想法等等。人们总是习惯的将潜意识描绘成为一些阴暗的、罪恶的、奇怪的、变态的想法。
那么人的潜意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们藏在什么地方呢?
任何有意识的想法,都是有自我参与的,因此只能藏在头脑中。潜意识是没有自我参与的,那么他在哪里呢?
实际上潜意识意识不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想法、某个潜在的记忆或者某种经历。这就如同石头压住草,草就会变态,但石头并不是变态的原因,草的生命欲望才是变态的根本原因。
潜意识不具有语言形态,“_”,这句话,虽然被压抑在脑子里,但并不是潜意识。人的童年不好的经历并不是潜意识,而是压抑潜意识的石头。
那些潜意识的冲动,并不象一句藏在心底的话,而是一种无任何具体意识形态的冲动,就如同沸水的冲动一样。
被压抑在自我意识下面的潜意识是一种流动的液体。而说白了这种无具体形态的冲动就如同一滴精.子。
欲望是一滴精.子。
潜意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也不是隐藏在意识深处无法觉察的黑暗。一些经历,一些话语,只能是压抑人的潜意识,使得这种能量无法释放出来,真正的潜意识就是一种液体。肉体并没有大脑,因此潜意识是没有自我参与的。
潜意识的液体就如同墨水,显意识如同文字,在墨水没有写成文字的时候,那都是墨水,而不具备任何明确的或者模糊的意义。
欲望是一种液体,而身体中的液体,主要是血液、体液、精.子、眼泪,那么这些液体中,哪种液体最代表欲望呢?显然就是精.子。因此,压抑在自我意识下面的潜意识,主要是精.子,是性欲。潜意识的压抑是精神病的主要根源,而压抑的又主要是精.子,这就是为什么精神病基本上来自性欲望的压抑的根本原因。
欲望的冲动,因为是一种液体式的冲动,因此是没有方向的。性冲动,就是一种液体式的,它似乎并不计较对象是谁,这些精.子会射到谁的身上,而只在乎这种精.子的射出。因此性天生就带有一种乱伦的特征,或者说,它根本上就没有道德可言。所有的道德都是通过自我强加到意识上,然后通过自我意识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性欲望。第四章 第一滴血
艺术家通常有自杀的特质。
有些精神病患者会在手臂上划一条条的划痕。
有的人每失恋一次就在手上做一个记号。
有的人痛苦的时候,也会划上一道。
这些都是欲望发泄的方式,当血液流出的时候,欲望即得到发泄。
人的欲望总是难以压抑,当欲望不从生.殖.器中发泄出来的时候,则会以某种不同的途径发泄出来。
弗洛伊德把性欲叫做力比多,而力比多实际上不仅仅是性欲,不仅仅是精.子蕴涵的冲动,而是血液、体液等各种液态欲望的总和。精.子和眼泪,都来自血液,是从血液中提炼的不同特性的液体。力比多不仅仅是性器官的欲望,而是生命躯体的普遍欲望。
如果把有意识的活动比做火焰,那么潜意识就是燃油。
精.子、血液、眼泪都是欲望的燃油,所谓欲火焚身,这个形容是比较确切的。而意识是这些油燃烧的火焰,因此意识最终必然还是要屈从欲望。因此控制人的意识并不难,只要让他热血沸腾就行了。
欲望如洪水,只能导,不能堵。当潜意识的压抑超过一定的限度的时候,它就会冲破欲望的大坝。同时,如果自我失去控制能力,那么欲望也就必然会泛滥。因此,精神病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欲望的压抑,冲破了自我意识的控制,另一种是自我意识体系受到破坏,比如突然的打击,失去控制能力。
因此,精神病,就是意识、欲望失去自我控制。
自我不在场的时候,是没有意识活动的,但是欲望象地底的熔浆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活动,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活动。人在睡觉的时候,没有意识活动,但是有欲望的活动,这些欲望会唤醒超我,形成梦境。
一切欲望,都从生命中来,一切生命,都可以浓缩为一滴血。生命的开始,可以叫做第一滴血,生命的延续,叫做血脉的延续。
第五章 天使的眼泪
传说天使在每个人心中滴了一滴眼泪,于是人就有了感情。
意识是一滴眼泪。
肉体之所以被称为肉体,是因为具有意识根。
精.子和血液之所以是隐藏着潜意识,是因为它是肉体所分泌出来的。
在眼睛的腺体中,充满着眼泪。而人在伤心时候,这些眼泪就会流出来。眼泪是从心灵流出的,这是一切意识来源的地方。从心里流出来的眼泪,是钱所无法买到的。人不到伤心处不落泪,只在感动到内心的时候,才会流眼泪。眼泪比血液、精.子更具有精神性,因此更能够代表意识。
人为什么有感情呢?就是因为这滴眼泪。
人为什么会感动呢?就是因为这滴眼泪。
这是一滴意识的眼泪。
当眼泪从眼睛中滴落到湖面上的时候,意识就从生命中滴落到自然之中,成为一滴普通的水。
眼泪和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眼泪是从心灵流出的。当一滴水经由心灵从泪腺中流出的时候,它就是意识。
意识在哪里?意识在心中,心在哪里?心就是意识根。
生命是一滴血,欲望是一滴精.子,感情是一滴眼泪。第六章 母鸡斗老鹰
那些追星的人,球迷,那么疯狂,他们到底是如何想的呢?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他们什么都没有想。
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当然什么都没有想,这只是无意识的无的一面,无意识还有另一面,就是一种隐秘的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比潜意识更加隐秘的意识。其实说隐秘这个词语未必恰当,因为刚好相反,无意识是最普遍的,最光明正大的意识,它就如同空气一样,普遍存在,但是一直没有被人们所注意。
一只母鸡,为了救被老鹰叼走的小鸡,冲上去和老鹰搏斗,终于从老鹰口中救回了小鸡。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人们的心灵中有一种能够战胜一切的巨大能量。
一只母鸡为什么敢冒着被吃的危险与老鹰搏斗呢?
鸡是不是没有辨别能力,不知道什么样的鸟是鸡,什么样的鸟是老鹰?
鸡是不是白痴,不懂得老鹰是危险的动物?
那是不是带小鸡的母鸡智商等于0?
母鸡清楚的知道面临的危险,对不对?
母鸡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中,做出了一个超出它正常思想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一种原因,是因为母鸡的激素水平比一般的鸡要高,母鸡受到激素的控制,因此会和一般的鸡不一样。
那她是不是看见小鸡,不管是谁的小鸡,就去保护呢?
不会,它还会啄不属于它的小鸡。
这就说明母鸡知道这些小鸡是自己的,而且它知道小鸡需要保护。因此鸡并没有被激素控制而变糊涂,而是具有清醒的意识,而且十分清醒。
那你说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直接决定人的行为的意识力量,比如说母爱。人在来不及思考的时候,就已经被无意识决定了。母鸡毫不犹豫的扑向老鹰,这根本不需要思考。这是生命的第一个无法违背的规律。相反,人类一旦思考,就会失去这份天性。真正的意识是不需要理性去思考的,是天性,一旦思考,这种意识的天性就会失去。
生命是意识的生命,当母鸡恢复正常的时候,实际上是进入一种理性状态之中,这才会使母鸡失去一种天性。如果没有母爱,生命就不能延续。因此,母爱是一切生命必然具有的一种意识作用。如果哪种生物没有母爱,那么这样的生物早就绝种了。
显意识和潜意识都能够在生命中找到实质的依据,比如自我的参与,精.子(激素)、血液(血质)、眼泪等等。但是无意识在身体中找不到任何依据,它的依据是一切生命本身就具有的属性,只要是生命,就会被无意识所左右。无论是人、青蛙、蜥蜴、毒蛇、老虎还是其它的生命,都具有母爱,这没有例外。
无意识是一种生命的重力,它普遍的存在。而且他不管你是站在悬崖边上,还是面临深渊,他会从背后用力一推,不论后果。第七章 性的升华
心理学和社会是一起成长的,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时期也是现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在此之前的心理学,沉浸在泛性的春梦中,就如同弗洛伊德的性梦,而噩梦刹那间来临,粉碎了人们关于美好的一切梦想。
在弗洛伊德用性力量统一了个体内心的潜意识的时候,心理学显然陷入了一种低落境地,因为潜意识中竟然没有为正义、崇高、博爱等这些人类所需要的情感留下任何位置,而只有一滴油滑的精.子。在战争摧残下的人们一直都在寻找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正义的、爱的力量,而不是一滴精.子。无意识告诉人们,爱是普遍存在的,正义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荣格无意识心理学的产生,正是人类内心精神的迫切需要,人们需要一种值得付出一切,付出生命的精神力量,从而可以义无反顾的为这种精神而奋斗。
但是弗洛伊德并不这样认为,他依然十分执着于自己的性欲理论。弗洛伊德性格比较固执,他和所有的权威一样,不喜欢别人的创见,尤其是对那些挑战了他的观点的创见,是难以容忍的。
弗洛伊德认为,繁衍不过是性爱的副产品,性欲望依然是最根本的作用。
那人为什么会爱、有正义呢?
弗洛伊德认为:爱是一种升华现象,当人们的欲望无法直接得到表达的时候,比如想和某个人做爱而无法得到的时候,就会用关心、欣赏这样的行为来替代,这就是所谓的爱。本质上,爱还是由性冲动产生的。简单的说,所谓升华,就是拐弯的性欲,性冲动的曲线表达。
荣格:为什么你总是盯着生.殖.器,而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呢?
弗洛伊德:人只可能为了自己,怎么可能为他呢?
荣格:爱,是因为不懂爱。过分理性,就会失去真爱。母爱的义无反顾,舍己救人的无私,都是意识的天性。
在西方的观点中,人性是自私的,弗洛伊德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不过荣格以他天才的触觉认识到,人的本性并不是自私的,因为人不是理性的人,而是意识的人。
第八章 死亡冲动
一个伟大的人,除了非凡的事迹,都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弗洛伊德能够成为伟人,必然有他的道理。因此弗洛伊德说出了一句他一生中最具有哲理性的一句话。但是什么是死亡的欲望呢?除了毁灭的欲望,恶魔的欲望之外,有没有主动死亡的欲望呢?
人是有生命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是身体的心理学,并不是生命的心理学。人的生活目标和生命目标并不一样。人的生活目标,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生命的目标,就是通过生命的付出来换取一种生存价值。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到“爱自己”这里就已经结束了,他的心理学是生命的欲望的分析,是人和自己的生命、欲望发生关系的心理学,因此可以说是人生活的心理学。
而对于荣格而言,他的心理学是人的生命和意识发生关系的心理学,是关于生与死的心理学,即如何生,如何死的心理学,这更象是一个哲学。
弗洛伊德:生命如何换取生存的价值?
荣格:以命换命。
弗洛伊德:以命换命?
荣格:以命换命,实际上就是生命与意识发生关系,因此他的意义并不在于某个生命的救助,而是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和意识发生关系。
以命换命必然是值得的,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要与意识发生关系。人和自己的生命发生关系,直接的说,就是爱自己的生命、身体。
个人的情感是以爱自己为前提的,一个人不会用伤害或者牺牲的方式来爱自己,因为这不是爱。无意识是为他的,人可以用自己的牺牲来爱他,无意识是博爱的。这才是真正的死亡的意义。因此,无意识叫群意识更为合适。
群意识定律:以命换命。
通常一只母鸡,在老鹰冲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吓晕了,而带小鸡的母鸡,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有勇气冲上去,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性欲的力量根本无法比拟的。
性意识忽略了人类是一个群体的存在,而把人当作一个孤立的个体。性意识无法解释母鸡为什么能够具有那么大的勇气,而无意识则有合理的解释。一只鸡胆子那么小,是什么力量给了它巨大的勇气,能够面对老鹰呢?这是因为无意识蕴涵了巨大的能量。
一个人虽然最爱自己,但是爱的强度是有限的。对自己的爱,是以保护自身的生命为底线的。群意识就不一样,如果群中只有一个生命,那么群的情感强度就等于这个人对自己的爱的情感强度,那就是用自己的命换自己的命。如果群是两个人,那么情感强度就有两倍,一万个人就是一万倍的能量。群越大,情感强度越大。
这就说明,群意识的强度是远远大于对自己个人的情感强度的。因此母鸡这样弱小的动物才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老鹰而不被吓晕。母鸡的勇气,正是来源于对小鸡的爱,因此它能够有牺牲自己的勇气与比自己强大的老鹰搏斗。
你又不是鸡,你怎么知道鸡是这样想的呢?
证据有很多。一个人的时候,勇气是比较小的,如果一个人在漆黑的房子里,就比较害怕。而如果有两个人在漆黑的房子里,就不会害怕,即使另一个人是一个幼儿,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也不会害怕。这并不是因为两个人的力量大,而是因为心理意识的原因。个人的勇气来源于保护自己的生命,而自己生命面临危险的时候就必然会害怕。而两个人的时候,这个勇气来源于保护他,包括牺牲自己来保护他,因此即使冒有一定的生命危险,心理也不会怎么害怕。
人的自我、肉体、生命、心灵等都可以和意识发生关系。自我的在场和意识发生关系产生自我的显意识;肉体和意识发生关系产生欲望的潜意识;生命和意识发生关系产生无意识(群意识),产生精神力量。
群意识是以生命的付出为特征的,因此群意识是对生命的否定。生命与意识发生关系,产生精神,精神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否定状态。
第九章 集体无意识
和平就是平静,平静得一无所有。然而就是这样的平静,很难让人相信是用数以亿计的人的鲜血换来的。在无聊的平静后面,隐藏着无法看见的巨大的暗流。
大家只见过一个疯子,有没有人见过一群人一起疯呢?
荣格就目睹了这样的一群疯子。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无疑都是一个群体的发疯。人有的时候很理智,有的时候很疯狂。群体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很理智,有的时候也会疯狂。
战争是残酷的,但是为什么人类不能避免战争呢?为什么在战争的时候,每个士兵都似乎完全是杀人的机器,而没有任何人性的意识呢?
这是荣格所关心的问题,荣格把这叫做集体无意识。虽然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是他的思想却越来越远离弗洛伊德的思想,两人分歧越来越大。
弗洛伊德说:你又在搞什么飞机,弄一个集体无意识出来?
荣格:个人是有理智的,而一个群体则是幼稚的、盲目的、冲动的。
弗洛伊德说:集体有组织,制度,怎么能说是无知呢?
荣格:集体没有是非的概念。所谓法不责众,集体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家一起去做坏事,就不觉得这是一件坏的事情,这就是集体的逻辑。因此,所有发动战争的人,都不觉得战争是一件错误的事情,战争中的人只有一种冲动,而没有是非观念。
弗洛伊德说:个人有理智,集体怎么会没有理智呢?
荣格:个人的理智在人群的相互踩踏中没有任何意义。而且集体中的人,容易产生心理依赖,这种依赖的结果就是失去独立的理性和思考,而被一种盲从的冲动支配。集体越大越弱智,越容易被利用和操纵。由于集体无意识,一些有害的思想就如同病毒一样在人群中蔓延,而人们对这些思想根本就没有任何免疫能力,不知道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也不知道如何去控制这样的思想。因此人类就如同流行性感冒一样,一次又一次的陷入感冒之中,尤其是在社会对于群体性过于依赖的时候,越是如此。毫无疑问,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缺陷,正因为如此,集体无意识通常会使集体陷入危险之中。
集体是愚蠢的,象一群松毛虫。人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聪明,他们的狂热和理智是成反比例的。战争、邪教、狂热的政治运动,都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因此荣格提出,人类需要这样的一个机构,就是专门纠正集体无意识的机构,加强群体的理性行为,避免灾难的再次降临。但是个人理智的火花通常是被集体的浪潮淹灭,在这种理智还没有成为一种集体的制度之前通常都是这样的。马寅初的人口论就遭遇了这样的命运,人们必须认识到这并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集体无意识的错误,他们才有可能再次的避免这样的麻烦。
但是这样的说法还是难以让人相信,群体也有愚蠢和聪明之分吗?
可以举例说明。你可以看看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谁都难以相信,一个民族会愚蠢到这种程度,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但是偏偏是这么荒谬的事情,就这样堂皇的发生了,为什么?一个群体是没有理智的。历史为集体无意识提供了最好的例证,而且这样的事情依然在重复着。很多人以为只有过去的人才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实际上不是的,现在人同样会犯这样的错误。欲望永远有着暴力的倾向,而集体则永远有着战争的狂热。
在和平时代的人,觉得战争仿佛很遥远,其实战争就如同感冒一样,随时会袭来。如果群体不能够具有健全的机制,人们对群意识没有清醒的认识,这样的感冒近在咫尺。
政治狂热就如同人类的集体感冒,而战争则是人类的集体疟疾,他们时刻都有可能到来。荣格因为这一理论而在心理学上永垂不朽。
荣格克服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创立了无意识学说。由于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基本主张上发生了重大冲突而分道扬镳,断绝了师生关系。第十章 原型
荣格踏上非洲的土地,当他看到那黑皮肤的人斜靠在长矛上并往下看火车,他觉得他似乎一直等了他五千年。
他来到了一个非洲的村庄,看到一个土著的黑人在朝他微笑,他觉得他们以前是认识的,相互之间非常熟悉,也许是他自己在脑海中想的次数多了的缘故。
突然,一位土著老人悄悄的出现在他身边,他用一种深沉、响亮,而又充满感情的声音向他问道:你难道不认为万物之生命都来自于沙漠吗?荣格对此有着深刻而迅速的领悟,他回答道:世人皆知,你说的话的确是真理。
正当荣格抚摸着非洲的大髯狗时,传来了一个非洲少妇乡土的声音:
“你是来看我的,还是来看狗的。”
荣格觉得这个女人好象就是他以前的妻子,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中似乎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这种感觉真的很奇怪。
荣格意识到,这就是一个原始的母性原型。
荣格觉得自己的前世是一个非洲人,这些信息可能来自古老的遗传。这就是荣格所谓的原型,比如有人觉得自己的原型是圣母,有人觉得自己的原型是一种动物,有人觉得自己的原型是一个太阳。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些原型,他们来自远古的遗传,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荣格在非洲之旅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生活对我来说似乎常常是一棵活在根茎上的植物。它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的,藏在了根茎之中。露在地面的部分只能维持一个夏天,然后就枯萎了——一种短暂的幻象。当我们思考生命与文明那无休止的生长与衰亡时,我不免会有这样的印象,觉得这一切绝对毫无价值。然而我从未失去过一种感觉,即有某种东西生活并持续存在于永恒的变化之下。我们所看见的是花开了,它逝去了,而根茎却依然存在。
这种感觉正是对群的一种感觉,所有的生命如同一棵树上的枝叶。
如果说人是某个主人的奴隶,那么这个主人就是群。个人不过是群的工具和奴隶。意识是生命的绳索,是群控制生命个体的绳索。感情、愉悦、精神、美等,都是群得以存在的手段,都是群驾驭个的手段。给予意识,同时也是给予枷锁,给予生命,即是给予枷锁,给予快乐,即是给予枷锁,给予欲望,即是给予枷锁,给予美,即是给予枷锁。群不但驾驭着个体,而且个体还会感觉一切都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为着群的繁衍与扩大奉献一切。这种精神灌输在每个人的心中,就是一个工蜂(或者蚂蚁)的形象,所有的小工蜂(小蚂蚁)服从一个大母蜂(大蚁神)。
人以蚂蚁一样的方式在忙碌着,即使是捡垃圾的乞丐也同样忙碌个不停。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性固有的一面总是在发挥作用,并没有失去,或者说人一直都不曾改变过。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个是群的工具,生命不可以苟且偷生,即使为蝼蚁,也必须忙忙碌碌。
人是自私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然而这一切都是群设计好了的。人为他人而活,就是为群而活,人为自己而活,还是为群而活,这其实是一个双保险。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群的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痛、愉悦、欲望),那么个就无法自我保护,无法生存下去,无法达到目标。而精神力量,如情感、爱、道德、正义、法律等是群体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些力量的维系,生命无法繁衍延续,群族不会壮大。因此群,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双保险,一方面通过个体的欲望、爱、意识、精神等从内部来控制个体,来保证个体的进化,从而促进群体的延续;另一方面对付坏人群有自己的办法。如果道德无法制裁你,法律就会制裁你,总的来说,如果你背叛了群,那么你的下场一定很惨。群就这样通过内部和外部力量来控制个体,保证群体的不断扩展和延续,生命群族延绵不绝的秘密就在于此。
意识是群存在的一种必要手段,那些不是群所必要的情感意识必不存在。对于个人来说,觉得爱是无止境的,精神是无比崇高的,意义是没有边界的。实际上意识是有边界的,群是意识的边界,是爱的边界,是价值的边界,是意义的边界。群就是上帝,凡是有益于群的,耻辱会变成荣耀,狡猾会成为聪明,奸诈会成为机智,妓女会成为圣母,无赖会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