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城镇化才是真正转型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9:56
大步城镇化才是真正转型
秋风 2010-06-09 09:30:42
广东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实施一项给农民工入户城镇的制度。农民工入户当地城镇的条件被细化为学历、技能、参保情况等多项指标,并赋予相应分值。达到一定分值的农民工可申请入户,尤其是县城、中心镇。将有多少农民工可以享有这一利好?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今年省两会期间曾表示,该计划实施后,拟考虑一年安排60万农民工入户。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广东终于找准了自己的转型之路。
转型之困,这不只是广东的问题。过去20多年来,各地各级政府都奉行经济增长至上的战略,经济又被窄化为GDP,而实现GDP快速增长的法宝就是推动某些容易快速增长的产业,在最短时间内超常规增长。
正好此时发生了全球化。于是,低端制造业在中国迅速发展。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出现了一片又一片新兴工业区,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这一点,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常演进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是,过犹不及。任何事物一旦走向极端,就会产生恶果。政府过分重视工业产业发展,完全从产业增长的角度考虑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制度,造成诸多严重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这种现象在珠三角地区表现得非常明显。这里大多数地方,人口、工商业已聚集到惊人规模,却始终停留在“半城市”状态。原因在于,大量常住此地的外来农民工仅仅被当做打工仔、打工妹。这样,这里尽管人口高度密集,却没有城市的基础性因素:市民。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农民工的劳动与生活的分离:他们在珠三角劳动,生活却还在老家。他们会把辛苦赚得的收入拿回家中建造房子,尽管自己并不居住。这压缩了他们在打工地的消费,庞大的人口对服务业却没有多少需求。因而,在珠三角大量人口聚集地区,看不到城镇形态的经济:这种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服务业主导。
也就是说,由于长期奉行GDP导向,各地偏重制造业,为此,诸多限制城镇化的制度继续维系。这当然让城镇化过程严重滞后,城镇化的滞后反过来导致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集中于由外来人口支撑的低端制造业。这样的经济结构导致社会发育严重滞后。这样的经济结构是不稳定的,因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流企业缺乏“本地性”或者“粘性”。这些资本是随时可以流动的,它们雇用的劳工不是市民,也随时可以流动;它们的市场、原料同样与本地无关。企业纯粹是因为成本因素而聚集本地的,因而也就随时可以因为成本因素而迁走的。
当然,不光是广东,全国各地的经济结构基本都是如此。支持经济增长的企业大部分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吸引而来的,而与本地特定要素禀赋没有任何内在关联。这类企业当然会像候鸟一样追随着各地政府的优惠政策而迁徙,这里的人口与财富的聚集不过是形成了开发区,而非城镇。对这样的经济结构无论怎样进行升级,都不能解决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匮乏问题。
因而,继续围绕产业谈论转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广东及其他地方真正需要进行的转型,是从候鸟型企业支持的开发区型经济,转向本地性特征较为明显的企业支持的内生型经济,而内生型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城镇化。
这里所说的城镇化不是单纯地指人口聚集到城镇。真正的城镇化意味着存在一个普遍平等的市民共同体,他们主要通过自治的方式生产、供应每人可平等享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
在这样的城镇,将会生长出城镇型经济,也即,服务业将会平稳地发展,人们之间相互服务,内生出供应、需求和就业岗位。外部资本同样可以在这些城镇开设工厂,唯一的不同是,雇工将主要是本地市民,他们具有较强谈判能力。他们将以市民的身份打工,而不只是打工仔。这样的企业将具有较强的本地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本地经济,也具有较强的内生性。企业不会因为要素成本的变化而轻易迁走。
因此,广东真正要实现转型,需要政府的关注点从产业转向社会,从建设开发区转向建设城镇。对农民工开放户籍,是政府朝着正确的城镇化方向迈出的一大步。而这也打开了经济结构实现真正转型的大门。【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6-9/3OMDAwMDE4MTQ3OA.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_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