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在赣南:当时的干部不叫干部叫公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5:55
2010年07月28日 11:27 凤凰网专稿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24条
',1)">
核心提示:“当时赣南的干部不叫干部,叫公仆,每个人身上有一个公仆两个字的胸徽……蒋经国手上有两个县长,这两个县长现在的老百姓都还很怀念他,一个就是上饶的王继春,一个是南康的王皓安,这两个人是不错,表现得很好,老百姓对他们印象很深。王继春死的时候,一双烂皮鞋,一个烂藤箱,一床被子,就是这样的,王皓安也是这样。”
凤凰卫视7月24日《皇牌大放送》,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1988年1月13日,前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在台湾去世,回顾蒋经国的人生事业,与他父亲蒋介石血肉相连,与他在苏联留学的2年息息相关,与台湾的发展密不可分。而江西赣南是他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第一站,也是他人生经历中的不可磨灭的一页。
蒋经国自述:我内心始终在热爱赣南,夸耀赣南。因为赣南山水的价值,在我的心目之中,已不止是其山容水色,而已是在情感和精神了。一个人有许多的感觉,确实是讲不出所以然来的。
解说:赣州城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漳贡两江在这里合为赣江,赣州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紧临江边沧桑斑驳的古城墙是宋代的遗存,这是赣州人对历史敬重与呵护的佐证。初到赣州的人,除了感叹它历史的悠久,民风的淳朴,还会惊奇它街道的整洁。当从赣州老人那里寻求解释时,总有人会提及《新赣南家训》。它是60多年前广为流传的治家格言,这个带有传统色彩的家训,是由当时的赣南行政长官蒋经国主持制定的,源自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6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老人能够背得出《新赣南家训》。
赣州老人:东方发白,大家起床,洗脸刷牙,打扫厅房。
赣州老人:天天运动,身体健康,内外清洁,整齐大方,时间宝贵,工作紧张。
解说:男女老少受军训,全体动员拿刀枪,人人都是中国兵,个个都去打东洋,国难已当头,战事正紧张,日本鬼子不消灭,中华儿女无福享。这里是杭州西湖畔的澄庐别墅,1937年4月,蒋经国留苏归来,蒋介石选择在这里与阔别多年的儿子见面。
蒋经国归国 12年离别稀释父子隔阂
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蒋得到了蒋经国即将回国的确切的消息以后,那么蒋写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教子不慎,自坏家风,可痛可悲。那么四月十九这一天,那么父子两个人见面了,那么蒋在日记中这么写。说,经国昨日到杭,不愿即见,今始见之。尽管事隔多年,蒋对于蒋经国曾经反对过他这件事情,还是念念不忘的。
解说:蒋经国一家到达澄庐别墅,拜见蒋介石和第一次见面的继母宋美龄。父子间的政治隔阂,在12年的离别中被亲情融化了。蒋介石让蒋经国和家人,回到老家浙江奉化的溪口长住,一个星期后蒋经国一家从杭州乘车回到了家乡溪口镇,拜见母亲毛福梅。
王舜祈(浙江奉化市政协特约):毛氏坐在许多女眷的中间,也不讲,看他认不认得妈妈,这个戏剧性的会见,蒋经国一进去,当然,他很快就认出了自己的母亲了,跪在母亲的膝前,激动得流泪。毛氏也高兴地流泪。
解说:蒋经国15岁被送去苏联留学,他的母亲朝思暮想,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礼佛,每天诵经,一心向佛,乡里人都称她是“老佛婆”。蒋经国的归来,令母亲十分欣慰,逢人便说,菩萨真灵。最早的蒋经国传记作者曹聚仁,对蒋介石的这项决定有这样的解释。
曹聚仁:蒋先生让经国回到溪口,有着很多层的作用,溪口异常安静,慢慢的可以把童年的记忆恢复过来,若放在自己身边,容易在后母蒋宋美龄和经国之间引起误会和不安,而和毛夫人一起居住,可以使经国尽点孝,让她冷寂的心灵,因而得到失夫得子的慰藉。剡溪之滨有座小洋房,蒋经国一家人在这里安顿下来,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蒋经国不敢懈怠,他开始遵从父亲的指令苦读起儒家经典。
蒋经国自述:我回国以后,父亲要我读《曾文正公家书》和《王阳明全集》,尤其对于前者特别注重,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可作模范,要我们体会,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
解说:蒋介石一心想把归国的儿子,雕琢成曾国藩那样他心目中的圣贤。
蒋经国自述:父亲因我童年就已出国,而在国外时间又太长,怕我对中国固有的道德哲学与建国精神,没有深切的了解,所以又特别指示我研读国父遗教。
解说:蒋介石给儿子找了个国学老师,后来蒋经国的文章从不假手于人,文字洗练,文笔流畅,应归功于这段时期的闭门苦读。1937年的仲春盛夏,团聚的一家人过着乐陶陶的舒适生活。三个月后,这一段隐士式的生活,被北平郊外卢沟桥的枪炮声击破了。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随着战争的全面升级,北京、上海先后沦陷。到1937年底,连首都南京也被日本军队占领,中央政府前往重庆。蒋介石前往长江中游的武汉指挥战事,国家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想为父亲分忧的蒋经国再也无法安居家中。恰在此时,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举荐他到江西任职,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
李继锋(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对蒋经国的使用蒋介石当时也很为难,因为他回来得比较突然,并没有非常合适的位置可以给他,另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他和宋美龄的关系比较微妙。因为宋美龄和蒋经国他们的文化背景,信念和性格都很不相同,从信念上讲。蒋经国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而宋美龄是受西方的教育,而且信奉的是基督教。另外从个性上来说,宋美龄是一个比较崇尚倾向于精英主义的,而蒋经国是比较平民化的。当然,蒋经国非常孝顺他的母亲,而当时他的母亲,却因为宋美龄不得不和父亲离婚了。当然,他在表面上对宋美龄还是很尊重的,但从内心里面,他总是有他的想法的。所以可能熊式辉提出这个建议之后,对于蒋介石来说正好解除了他的困难,而对蒋经国来说他也很幸运,他可以比较自由地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去施展他的才能。
赣南新上任 蒋经国是“亲切的专员”
解说:蒋经国告别家人,去了江西南昌,起先他的职务是江西省保安处副处长的闲职,挂少将军衔。但这只是他走上政治舞台的前奏,更偏远的赣南才是他展示身手的真正舞台。1939年3月18日,是蒋经国三十岁的生日,江西省主席熊式辉选择了这一天,任命蒋经国为江西第四行政区专员兼赣县县长。蒋经国在赣州一直担任这个职务,直到赣州沦陷后的1945年3月。
蒋经国自述:我奉命到江西四区来担任专员的职务,正是二十八年三月,南昌撤退的哪一天。那时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难民离开可爱的家乡,妻离子散,哭哭啼啼,负伤将士在秩序混乱的情况中忍痛移动,其状甚惨。同时凄风冷雨打在我的身上袭到我的心头,不禁又有国家风雨飘摇之感,深深的感觉在此国家危机存亡之秋,正是我们青年报效国家的时机。
解说:这是赣州城内还保存着的骑楼,有着广东建筑的特点,当时的赣南街市上,广东商人很多,赣南的政治也处在广东地方军人势力的控制之下,俨然是江西的化外之境,当地烟赌娼盛行,土匪恶霸作乱,宗族间的械斗经年不息。担当江西省主席多年,熊式辉都没有勇气去桀骜不驯的赣州,蒋经国的前任刘已达专员,是被当地绅士赶出赣南的。1939年6月11日,蒋经国正式接任行政公署专员,专员公署设在赣州城西西津路的米汁巷口,是清代府台衙门的旧址,正门早已封闭荒芜。当时除了从前任专员刘已达手里接过来的一颗官印,专署几乎什么东西也没有,虽然经过修缮仍显得陈旧、落寞。赣南历来有“世界钨都”之称,钨砂这种稀有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从“钨都”赣南运往国外,换取抗战中国家急需要的武器装备和工业机械。但最初这样的重要物资,是在当地绅士掌控之中。蒋经国作为新任专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曾对王继春说。
画外音:倘使没有抗战,我们恐怕都不会到这个穷山峻岭的赣南来。
解说:跃跃欲试的蒋经国不在乎困难,他看到的是机会与希望。
李继锋:当他到赣南之后面临一个全新的情况,他如何来施政呢?他想到的就是他在苏联学到的知识,苏联的经验,他对苏联的一些印象,所以这个计划经济啊,这个干部决定一切啊,再比如这个宣传工作啊,还有组织动员啊,这些他都把苏联感受到的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了赣南。
蒋经国自述:赣南是一个完完全全适合于抗战建国的据点,在我就任赣南之初,就下了决心,要克服一切困难,而完成此项使命。
解说:蒋经国为人亲切、随和,几乎没有官架子,在路上与人相遇,他总是笑着与别人打招呼,他遇到民众,在农田里也好,在商店内也好,都能打开话匣子,天南地北,任意交谈。
周大风(原正气中学艺术指导员):他办了民众接待室,他就在民众接待室里,老百姓都可以出来告状,有什么问题可以反映。不一定通过下面,直接可以见到蒋经国,蒋经国有事情骑车出去,哎,把他拦下来,专员,我有事情要跟你讲,我要告状,告什么也可以,拦路告状。
袁清夷(原赣南行署职员):大家一看到蒋经国,大家有的还是老喊法,青天大老爷,跪在地上。他就赶快拉起来,不要这样叫,你叫专员就行了。
强硬执行“三禁一清”政策
解说:赣南的情况就在蒋经国的一步步行进中,一次次交谈中,逐步清晰起来。而赣南人很快领教到,隐藏在这位新任专员谦和外表之后的强硬。目睹战争带来的灾难,治安的混乱,和社会风气的颓废,与蒋经国在苏联生活时所见所闻截然有别,他带着紧迫感,到任的第十天,立即宣布了他的“三禁一清”政策。禁烟、禁毒、禁娼,肃清土匪,目的就是“除暴安良”,恢复社会秩序。蒋经国给众多的烟民限定一年的勒戒期,规定从1940年7月1日起,所有查获烟犯,无论种、运、吸、售,一概处以极刑。
袁清夷:贩卖鸦片烟的,那是非死不可,鸦片贩子这个人有后台在重庆,那时候国家的总指挥部就是在重庆那边,就是蒋介石。当时那边有亲戚,这边抓到了,晓得没有好事,判死刑了。那这边就赶快打电报还是打电话,打到重庆他的亲戚那里,希望他们在中央运动运动,希望找到宋美龄来讲情,叫做刀下留人,这办法果然那边就接到了电话进行活动。但是这个消息被蒋经国发现了,原来这个人还没有这么快执行死刑,这一下子弄坏了,干脆早一点干掉他,所以知道了那边以后,马上第二天就推出去枪决了。
解说:皂儿巷是如今赣州保存得最好的古迹之一,民国时,这里商家云集,老板伙计闲暇之时,喜欢推牌九,打麻将赌钱。蒋经国决心禁赌,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他下令被抓获的赌徒,必须在赣州公园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前罚跪3天。有一天查赌人员抓到了参赌的吉泰警备司令赖委英的夫人,警察见是司令夫人,处理为难,便打电话给蒋经国。他片刻后回话。
画外音:管他什么司令太太,总司令的太太赌博抓到了一样罚跪,你们尽管放手去干,有我担待。
解说:结果司令太太跪在公园,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轰动了整个赣州城。离八镜台只有几百米的坛子巷,是娼妓集中的地方,它临近码头,紧靠过去的繁华市区,以前商人乘船从八镜台上来,就会来这里寻花问柳。
方世藻(蒋经国研究所所长):赣州主要的码头是涌金门码头和西门码头,所以靠近涌金门码头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坛子巷那个地方称之为“洋帮”。洋帮的概念就是来自于苏州、上海、杭州的那些妓女。第二个就是土帮,土帮就是现在的姚衙前到潘家铺的,那一带的地方。所谓土帮就是当时江西的宜春啊,上饶啊,九江啊,这些地方的人。第三个就叫暗帮或者叫做散帮,当地人叫做散帮,就是那些我们叫的暗娼,就是当地的比较贫穷的做这些事情。
解说:娼妓是当地非常古老的行业,蒋经国却准备彻底铲除它,因为他生活过的苏联,当时就已经没有娼妓这种有失尊严的行业了。专员公署下令停收“花捐”,关闭妓院。
徐浩然(原赣县第一区区长):蒋经国要取消花捐,不准有娼妓。当时当地的绅士啊,关于烟赌娼就反对蒋经国,因为我是市区区长管这个事,我就向蒋先生反映,他怎么讲的,他对我好不恼火啊。心想,你这个事情你都敢来跟我反映。他说,建设新赣南,还要赣南的妇女同志,女同胞卖钱来建设新赣南吗?讲得我,他发脾气了。
方世藻:蒋经国在这个时候所作的禁娼,最先的就是要把那些老鸨把那些所谓的鸡头,把他们抓了,然后才把这个娼妓禁下来。
解说:在赣州周边的山区,有许多堡垒似的建筑,当地人叫它围屋,它是赣州山区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
刘长龄(赣州市博物馆原馆长):我们赣南叫围屋,在闽西叫土楼,在广东叫做围垅屋,都是由围屋演变过来的,围屋是聚族而居,住在里面的都是同一个姓的人。
解说:当时赣南盛行械斗之风,客家人用围屋来保卫族人的安全。身为专员的蒋经国曾经深入偏远山村,化解腥风血雨的大规模械斗。
方世藻:鹅公是离县城120多公里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住着两大姓,一个是彭姓,一个是叶姓。彭姓力量稍微强一些,叶姓稍微弱一点,彭姓的人不管县里怎么禁赌,我照样去赌。那么县长袁侠民就派人去那里查赌,刚好那些赌徒就把叶姓的一个警司打死了。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叶姓的人肯定不干了,所以县长袁侠民对他们没办法,就请出专员,然后蒋专员就说,我们对这个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必须采取一分军事九分政治的办法,来把这个矛盾化解。到了那个地方以后,他们只去了两个人,然后首先找那些族长,告诉大家,你们只要把凶手交出来,我们就可以什么事都没有。那么在惩罚了真正的凶手之后,蒋专员就向他们宣传抗战的形势,宣传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宣传我们之间应该和睦,应该抗战,应该为国家的利益。这一番强大的攻势下以后,这班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什么国家抗战,他们就感到他们这样做不对,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把他们一个姓彭一个姓叶跟他俩喝酒,他们就相互签订了一个协议,把他们所有枪支、枪械交出来,把他们三层、四层的围屋拆成两层。在平息这个事情以后,鹅公的两大姓械斗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生过。
解说:定南鹅公械斗平息后,蒋经国在乡公所墙壁手书“大公无私”,号召民众团结抗日,共建新家园。
生母死于日军空炸 孤独中相识章亚若
曾子墨:蒋经国在赣南禁毒、禁娼、禁烟的很多做法都超越了当时中央政府的法令,使当地不良士绅丧失威严,利益严重受损,地方势力开始向省政府与重庆方面,控告蒋经国在赣南搞赤化,蒋经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一个更大的噩耗,1939年11月,他的生母毛福梅在老家溪口被日本飞机炸死。
解说:幼年的蒋经国生活在父亲和母亲冷战的夹缝中,他看到了母亲在痴痴等待丈夫归来的寂寞和痛苦,也看到了父亲对母亲的一再背弃。从姚冶诚到陈洁如再到宋美龄,不管是谁,都让他母亲的心雪上加霜。由于身在苏联的艰难经历,蒋经国对母亲的处境感同身受。母爱曾是他在苏联遭遇困境时,唯一精神慰藉。
蒋经国自述:当我离乡出国的时候,母亲曾经将其亲手所缝制的棉背心,穿在我的身上,后来自己所穿的衣服,都换上了“洋服”,而这件土布棉背心,虽然比不上“洋服”的好看和舒适,更温暖我的心。
解说:蒋经国昼夜兼程赶回老家,按故乡的风俗,为惨死的母亲披麻带孝,日军的恐怖行为,并没有动摇蒋经国的抗战决心。他在母亲遇难处立碑,发誓要以血洗血!此后几十年,蒋经国始终拒绝使用日货。
艾启明(原中央干部学校教官):他回溪口葬他的妈妈,那个时候由于宋美龄的关系,国民党所有的上层人物没有一个人去的,所有去的都是中央干部学校的学生,同我们下面的这些下属。我去参加了,我去吊唁的。
解说:1939年底的那段日子是个困难的时刻,在这个赣南强人的内心里,其实有着不为人所知的孤独与脆弱,他连祭奠生母都很低调行事,因为得顾虑继母宋美龄的颜面。
蒋经国自述:朋友,让我来说一句内心话,怨我的,恨我的,批评我的,责难我的,毁谤我的,毒骂我的都有。但是谁能够在感觉到困难的时候,来鼓励我,又有谁在我感到痛苦的时候来安慰我呢?我是一个人,我是青年人,我也需要鼓励和安慰。
解说:这座有着俄罗斯风格的房子,是蒋经国在赣南的旧居,如今已经变成蒋经国的纪念馆,它位于古城墙边,可以远眺漳江。房屋的女主人蒋方良,原名芬娜,来自西伯利亚山区,在苏联重型机械厂工作时,与当时名为尼古拉的蒋经国相识,蒋经国被芬娜的美丽容颜和挺拔的身姿深深吸引了,两人开始交往,沉浸在热恋之中。1935年3月尼古拉和芬娜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芬娜并不知道她所托付终生的中国青年,来自中国最有权势的家庭。很快,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艾伦,就是蒋孝文。
四周的一切都是中国的,但走进这个庭院,俄罗斯的痕迹依旧保留着,在外面他叫做“蒋经国”,妻子叫蒋方良,但回到自己的家,就只有芬娜与尼古拉。每次回到家,蒋经国还是和在俄罗斯一样,公开拥吻妻子,这让他们很多从未出过国的中国朋友看了觉得惊讶与别扭。蒋方良在朋友圈中颇受欢迎,虽然贵为蒋经国的妻子,但从来不以显贵自居。他们家中所用的饮食是四菜一汤,从不增添,有客人来,按着一个人增一盘菜为原则。他们的孩子到赣州城东镇中心小学去读书。有一次一位老师查询他们父亲,是做什么职业,他们便顽皮地回答,爸爸做专员,爷爷在中国做皇帝。这话是一位姓金的卫兵教孩子的。蒋经国知道后,严厉责罚了孩子们和那个卫兵。
赣州市大新开路42号便是章亚若的故居,这里和专员公署仅一箭之遥,1939年春,26岁的章亚若和母亲从南昌来到赣州避难,是蒋经国帮助她找到了一份工作。
袁清夷:这个女孩当时和我年纪差不多,或者比我大一两岁,高高瘦瘦,很苗条,样貌也很漂亮,后来她到招待所到专署去工作,她不是秘书,她分配到秘书室做公务员。蒋经国批好了文件,她就把它带出来拿到秘书室,或者各个其他科室,她当传递工作。下面有文件拟好了稿子,他们又交给她,就送到专员办公的地方去,就像这样的。
蔡省三(蒋经国原同事):那时候叫专员公署一枝花,是这样子,那么以后这个情况,当时我们不知道她跟蒋先生有关系的,以后就由蒋先生下条子,下命令进江西青干班受训,当时江西青干班的来源,都要经过组织的考核,章亚若进青干班时包括我在内,大家还有一些议论。
解说:日本人空袭赣州时,章亚若没有一点小姐的骄气,抢救伤员时弄得满身血污,蒋经国大为赞赏,让报纸宣传她。自己还拟定新闻标题,往日游手吃闲饭,今日战场背伤员。蒋经国与小他四岁的章亚若产生了恋情。
肖俊光(原赣南行署职员):逢是礼拜一,所有的机关干部都要到赣州公园,赣州公园有一个广场,就在那里做纪念周,章亚若每次都在那里。她京戏唱得好,人比较风流,人长得不是很漂亮,还可以。
解说:1942年1月15日,日机对赣州大轰炸,造成60多人伤亡,这是赣州遭遇到的最大空袭,这年5月,章亚若袁赴桂林为蒋经国生下了双胞胎,章孝严、章孝慈。章亚若在桂林产后不久,蒋经国到西北游历,这次西北之行,是仓猝中安排的,而且正是章亚若产后不久,一对双胞胎正是嗷嗷待哺的艰难时刻。但他从西北回来以后,章亚若却离奇地死去,一对双胞胎也不得不托孤他人。
章孝严(蒋经国与章亚若之子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外婆跟我们讲,我们六个月左右,先母因病在桂林而过世的,但后来也有一些传言,我们就听说过,她并不是自然死亡的,甚至于有一些这种特殊的原因。甚至于所谓的政治的介入,被害的,当我们知道这以后,内心有许多的一些冲击。先母在生前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这两个孩子能够回到蒋家。
解说:父子之间40年没有单独见过面,直到1987年病重之时,蒋经国才和两个儿子见了面。这段恋情带给蒋经国、章亚若和章孝慈,章孝严兄弟是长久难忘的苦涩和悲剧。后来这对孪生兄弟,在不幸与磨难中脱颖而出,也是给生身母亲最好的告慰。
章孝严:当时就是这种建筑风格。
赣州百姓:以前还是蛮漂亮的。
章孝严:我父亲经常到这边来找我妈妈,被你父亲看到了。谢谢,再见啊。
以王安石为鉴 培养志同道合的干部
解说:这幅照片是蒋经国与一帮年轻人的合影,雄心勃勃的他,一直努力找寻志同道合的干部,共同建设他心目中的“新赣南”,他以宋朝王安石改革的教训来做自己的借鉴。
蒋经国自述:王安石的新政所以失败,也有它的内在原因,固不尽由于士大夫的反对,第一不会用人,不知道用人的方法,第二,当时所谓贤者俱不为王安石所用,不得已而用能力较弱的和私人。结果所有坏的事情,都被推到他一个人身上。
解说:1939年8月,蒋经国首先在赣县赤珠岭、黎芫背举办,三青团江西支团干部培训班,意在培养干部做到行新政用新人。
方世藻:他说的干部队伍大概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留苏的那些同学,第二部分从保安司令部带来的那些,他要在这么大的一个地方推行他的新政,应该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办了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青干班,办了赣州公仆学校,办了江西地方政治讲习院。还自己亲身办了第四行政区,叫做干部训练班。
解说:在训练班蒋经国和受训的青年们同甘苦,冒着朝雾,踏着晨曦,一起升旗,赤脚跑步。
程云(原青年干部培训班教官):早上6点多钟就起来了,起来洗脸漱口跑步,进行军事训练,每天上午三堂课,下午也上三堂课,晚上自习。蒋经国有时亲自早上出来到操场上,来看早操的,对青年衣食住行照顾得相当周到的。所以叫我们不要思念家乡,经常鼓励我们,无论如何要学习好本领,没有好的身体,没有军事学术,抗战是不行的。
解说:在苏联蒋经国在一家工厂,曾经自告奋勇地当军训教官,挣点外快改善生活,回到赣南他用军事化的模式来训练自己未来的干部做班底。在赣南,再后来的重庆中央干部学校,他都是一以贯之。
艾启明:我每次训练上操的时候,蒋经国都经常站在旁边看,笑嘻嘻的站在那里看,他每次看到人总是笑嘻嘻的,他从来不板面孔的。他的特点就是什么呢,他没有架子。
解说:蒋经国不仅注意学员的学习训练,他也想增强赣州市民的体质,为此建了一座大型公共体育场。有一天蒋经国邀请学员赤脚跑到新赣南农场,和农民进行体力比赛,蒋经国代表公务员第一个出场,和一个赣州老俵比赛摔跤,结果被摔倒在地。
艾启明:还有一次,也好玩得很,他看见大家不精神,好,我来教你们唱歌,他跑到台子上站着,很简单的,好玩得很,唱《两支老虎》。他不是浙江人吗,两支老虎,两支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支没有尾巴,一直没有脑袋,真奇怪,真奇怪。他一路唱,一路跳,一路比,把大家都笑得不得了,大家欢声一片,哇啦,哇哇啦,大家都这么跑得快,跑得快,这么叫。哎呀,我们这些搞军事训练的队长,就觉得这不成样子,乱七八糟怎么搞得队伍也不像个队伍,但是大家很开心,很高兴,对他的印象也很好。
为官清廉 以身作则当“公仆”
解说:在一期培训班结束的那一天,蒋经国带领大家在大风大雨中集合,举行结业典礼。蒋经国说。
画外音:我们这两星期的训练,最重要的是洗心的工作,应当每个人反省自己是否把心洗干净了,是否有了洁白的良心。赣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的就是我们新的政治作风。
陈志兢(中央干校校友):当时校门上面有两条标语,就是想发财的请出去,要做官的莫进来。
方世藻:当时的干部不叫干部叫公仆,每个人的身上有一个公仆两个字的胸徽。
袁清夷:蒋经国当时给我们年轻人的影响,还是蛮好的,因为什么呢,第一他是抗日的,第二他有一定权威,第三,因为他是从苏联留学回来,有些新东西是我们这里看不到的。
解说:蒋经国很务实不喜欢摆排场,不喜欢在大众广庭抢镜头,对蒋经国来说,说做官莫进来难免矫情,但不想发财倒是身体力行的。他律已甚严,公私分明,连他自己因私事打的长途电话,都坚持在他自己薪水项下开支。
肖俊光:蒋经国手上有两个县长,这两个县长现在的老百姓都还很怀念他,一个就是上饶的王继春,一个是南康的王皓安,这两个人是不错,表现得很好,老百姓对他们印象很深。王继春死的时候,一双烂皮鞋,一个烂藤箱,一床被子,就是这样的,王皓安也是这样的。
方世藻:蒋经国在新赣南建设过程中,需要培养一大批干部,主要通过举办训练班,通过举办公仆学校,通过举办专业训练来培养的。每次培训的时间大概是一到两个月,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了将近3000多基层一线的青年干部。正是这一批青年干部推动了新赣南的建设,也正是这批干部,使蒋经国在“三年计划”过程中得以完成,因为抗战相持阶段,所以那里也不免会有一些干部,出现一些不良分子。比如说有一个“塞狗洞”的故事。他讲的是赣县仇货检查队队长任锡章勒索广益昌商号三百个大洋的事情,后来蒋经国知道了这个事情,就把任锡章枪毙了。
蒋经国自述:在今天,革命的伴侣固然不少,但是因我的地位来接近我的并不在少数,为了自己的名利来拥护的亦的确很多。
解说:江西赣州群乐大戏院内,“第四区扩大行政会议”召开,面对赣南十一县的县长、秘书、参议会议长,社会贤达、知名人士等200多名到会者,蒋经国作了“新赣南建设三年计划”的报告,提出要在赣南实现“五有”目标,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实现“五有”的赣南,就是“人人幸福的乐园”。新赣南的描绘,使蒋经国成了国民党官员中的异类,批评他的人,说他的举措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中国版,蒋经国默认了,称那是“借人家的建国经验”。那时一到赣州,便可以看见大字标语,建设新赣南,人人有饭吃。城门入口处以醒目的大字写着,欢迎指导。城门出口处则写着,祝你一路平安。
曹聚仁最初认识蒋经国,是在1938年春天的江西南昌,当时蒋经国任江西保安处少将副处长,曹聚仁任战地记者,他将这次采访写了《一个政治新人》的访问记。当年蒋经国曾说,知我者,曹公也。1941年蒋经国正式邀请曹聚仁,接办他的专员公署机关报《新赣南报》,曹聚仁接任后担任总编辑,将其改名为《正气日报》,于10月1日创刊。该日报很快就与《东南日报》、《前线日报》鼎足为三,成为东南三大报之一。
李振亚(原《正气日报》管理部主任):那些报纸都没有蒋经国办的报纸业务兴旺,报童一出报,就拿着报在街上喊,正气日报、正气日报,有什么消息都喊出来。蒋经国是个务实敬业的专员,他上任以后短装草鞋,在街巷与乡村巡行,当时赣州有11个县,面积2.3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二个台湾大,他却遍访了赣南的每个角落。
蒋经国自述:在赣南,我一共步行了2850里路,经过了974条桥,其中有714条需要修理的,84条是不能行走的。我经过189个茶亭,只有21个是最近修理的,有42个已经简直不能坐人。
解说:三年计划实施前的赣南,150万人口中有九成以上是农民,除了矿山开采之外,全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蒋经国一方面,吸引沿海内迁资本到赣南开办工厂,另一方面推动成立纺织、碾米、制糖等小型工厂,等着看笑话的人突然发现,3年计划已初具规模。
肖俊光:那个时候马路哪几条路,阳明路、解放路、中山路、文清路、还有西津路就是这么几条。那么蒋经国来了以后,又加开了几条马路,大公路就是他手上搞的,还有那个百胜路就是现在的赣江路是他搞的,文清路是他手上搞的。北门原来是过渡的,他搞了座浮桥纪念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在浙江被日本鬼子炸死了,他纪念他的母亲,他修了座浮桥叫忠孝桥。还有这个东门,有座铁桥也是他搞的。
邹绍斌(原赣县保长):赣南来讲75岁以上的人没有哪个讲他不好的,他做得公道,他真正是一个包公,他是一个清官,穷苦人都得到他的好处,穷苦人都得到他的好处,像他搞的那个“二五减租”,因为我们耕了地主的田,他就100斤租子,分作四年他就给你减光了,百分之二十,二五减租,二五减租。减了四年以后,这个地就是我们老百姓的了,怎么不好,皇粮就我们老百姓去还了。
“三年计划”成功 赣南迎来新面貌
解说:赣南的变化吸引了敏感的新闻界,1943年大公报派记者徐盈来到了西华山矿区采访,赣南的新风貌在他的报道里展现出来。
画外音:新赣南的除旧布新工作,是到处可以看出来的,高利贷制度已给合理的贷款制度打倒,俱乐部、图书馆成为矿工们工余的乐园,以前专医花柳病的医院,现在已成相当规模的诊所。通过当时中国最好报纸的最好记者,“新赣南”这一角引发全国的瞩目,政府要员,社会名流纷至沓来,江西省主席熊式辉,1939年春以前,当了九年主席,未曾涉足赣南一步。等到蒋经国收拾烂局以后,他便常到赣州,有时还在这里长住数月,蒋介石对儿子的表现自是喜欢,他拍发电报给蒋经国。
画外音:儿任专员已足三载,人民爱戴,建设进步,时用快慰。
解说:1943年11月,访问过赣南的美国记者艾特金森,在《纽约时报》发表报道称,蒋经国的改革使得赣南地区面貌一新。战前,赣州只有3家工厂,此时已有44家工厂,通过一年两作及新的农耕方法,赣南原本是粮食严重短缺的地区,现在的产量已足可供应10个月的消耗量,预计到1944年可完全自给自足。
画外音:艾特金森感叹到,中国方面的有识之士,都一厢情愿地高谈中国的现代化,却只有赣南在真正的推行。
解说:在他眼里赣州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最干净的城市,“三年计划”让蒋经国留下了中国最具实干精神官员的印象。虎冈在赣州城的东郊,从城里过来需要渡过贡江浮桥,40年代初,这里被蒋经国定为新甘南的试验场和人才培养中心。
重视教育 创办儿童新村
肖俊光:抗战的时候流亡的儿童很多,他就办了一个义童教养院,一个贫儿教养院,专门吸收那种穷苦儿童,有的是流亡的儿童,有的是赣州家里很苦的儿童,就在这里,办了两个儿童救济院。后来他看到以后,光这两个儿童院不行,后来他就在虎冈设了一个儿童新村。
解说:1943年6月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筹备,中华儿童新村出现在了虎冈。“人人有书读”是新赣南的五大目标之一,蒋经国规定每十家一甲,每天要念两小时书,保办保国民学校,乡办乡国民学校,专员公署自己办高中以及职业学校。中华儿童新村便是活生生的示范,儿童新村以正气小学为主体,还包括一个幼儿园,创办初期,有1200多名学生,很多是无家可归的难童。毗邻儿童新村,同时创办的还有正气中学,仅用一年时间,学校就建立起礼堂、教师、宿舍、图书室,操场等主要设施,并开始招生。这是儿童新村规划整体规划图,它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蒋经国建设新赣南的思路。7月20日,中华儿童新村举行开幕典礼,新从上海过来的周大风,受命为艺术指导员,负责会场布置。
周大风:突然之间,有个人,两支手都是浆糊,与我握手,你是周先生吧,我们是同乡,不认识。我一看,谁认识谁,啊,我想,我们同乡,那一定是蒋经国。他跟我讲话都很随便的。
解说:身兼中华儿童新村村长的蒋经国,面对着一千多名换上新衣的“小村民”,致辞说。
画外音:我们儿童新村的小朋友都是没有家庭,没有父母的贫穷儿童,你们要晓得,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庭。
解说:这是一张蒋经国和儿童新村,几个孩子们的合影,在最右边的孩子便是许力,那年他12岁。
许力:那是一次日本飞机炸了我们虎冈,那一次也是很惊险的,飞机已经到了头顶上,我们这些孩子才从教室里撤出来,到树林里头到草堆里头隐藏起来,这不行,他说这样子好了,你们呢每天派一个学生到山顶上去值班,观察赣州市的动静,听。另外,我给你们一个手摇警报器,那个学生要是听到赣州市放警报,就赶快摇这个手摇警报器,他说我家里有一个,好多孩子都围在那里,哦,找几个同学跟着我去拿过来。结果我们这些孩子一起,我去,我去,都去,都要去。在那里负责的校长,他说不要这样,我来点几个,点了我,另外还有罗国芬,还有陈邦恩,我们三个人就跟着他到他家里,去拿手摇警报器。这一路上,我们就跟着他走,他带了两个叫做警卫员,跟他一起。他就一路跟我们聊天,走到赣州市的一个照相馆叫广东摄影社,门口,从它那里过,他不知道怎么灵机一动想起来,来我们去照张相,就把我们三个拖到那个照相馆里去了。
解说:一天蒋经国约见了正气中学学艺术指导员,周大风。
周大风:他说,儿童新村也办一个天才学校,请你负责去,但是我说不要叫天才学校,实事求是,不要贪大,就是“天才班”试验试验,喔,这是很实事求是的做法,我们要提倡这种作风,那么谁呢?我说顶多四五十个人,五六十个人,不要太多。
解说:这个班上的学生不管年级,可以自由选择学科,自由选择班级,可以自由选择老师,没有毕业考试,也没有学期考试,也没有作业。蒋经国工作之余常来儿童新村,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一起,他无需戴上任何的面具,快乐而放松,有时候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乘凉,为他们讲述自己在苏联时的故事。从儿童新村的小学毕业,就可以进入紧挨着的正气中学,正气学校的名字,来自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是蒋经国起的名。正气中学就在虎冈那个地方,那时时兴一首歌。
袁清夷:太阳出来照虎冈,冈上青年脸发光,齐声做长啸,好像老虎叫,一啸再啸魔鬼影全消,新的世界来到了。
解说:那时候虎冈清晨的清寂,每天都被这激昂的歌声所冲破,这歌词是蒋经国自己写的。
叶若青(原正气学校学生):队伍都好整齐啊,和其他的学校都不同,一看就知道是正气中学的儿童新村的,他提出来的口号,到天空去,到海洋去,到矿山去,到工厂去,这都很吸引人的,他要求学生切切实实求学问,辛辛苦苦练身体,清清白白学做人。
解说:学生们没有忘记老校长的期望,随着时代的久远,蒋经国的印记逐渐退去,但教育仍然是他留给赣州的一项重要遗产。
打击哄抬物价 赣州是抗战时期物价最低的城市
解说:1940年夏秋之季,赣南大米暴涨,涨幅超过50%,城区甚至超过了100%,粮商大户借机囤积居奇,抬高物价。
刘长龄:抗日战争的时候还有个第三战区,第七战区,第九战区,三个战区的部分军粮,是在赣州解决,还有广东浙江有一部分的民粮,也是赣州解决,浙江那一带那个租界被日本鬼子占领了,很多教会学校以及难民都往赣州跑。比如说嘉兴中学整个学校迁到赣州,同济大学有部分学生到赣州,国立十九中也从浙江到赣州,南昌中正大学也到赣州,光学生有上万人。加上流亡的老百姓,赣州的粮食就十分的紧张。
解说:粮商们把粮食囤积起来,使得市民人心惶惶。
方世藻:赣州它是一个商业城市,所以它的物价飞涨,上午一百块可以买到五十斤米,到下午只能买到五斤米。
解说:蒋经国就派出军警督察,还鼓励市民举报,举报者有奖。
刘长龄:蒋经国也化装去查粮食,他得到一个消息,就是说在涌金门城门口右边有一家粮店储存了很多的粮食他不卖,有一天他带着一根扁担,赣南的扁担是木头的,很结实。带了两个叉口,叉口是一种麻织品,专门装粮食的。他就问老板,你有粮卖?那老板肯定说没有粮卖,他说我买一担啊,一百五十斤,过去大家都知道老百姓都是买一升两升,一斗那就不得了,他买一百五十斤呀,他说你真的要吗?那就到里面去看,蒋经国一看到里面确实米堆成山,最后他出来,我都要了,拿一个名片给他。他一看是蒋经国的名片,这下糟了,明天你到专员公署去报到,结果把那个商店给查封了。但是他对于收缴的物资,他都给还本钱给他的。专员公署收购了怎么办呢?由专员公署来卖,这就诞生了交易公店。
解说:“交易公店”销售的商品一开始只限于粮食,后来扩充到所有的日用百货,以及土特产品,销售的网点也扩展到下辖各县的大市镇。
肖俊光:抗战时候很多地方吃粮食很困难,赣州蒋经国办了一个交易公店,交易公店可以卖平价粮,我们都有低价粮的折子,所以那个时候赣州的老百姓,没有吃到高价粮。
方世藻:(当时)全国三十多个商业城市里,赣州的物价是最低的,我想跟他跟交易公店的创办是有关系的。
解说:一年以后,他宣布了新的“五年计划”菜单开得十分丰富,包括将各县城改建为现代标准城市,并将各县二十八个旧市镇,改建为现代化的市镇。赣州城人口扩充至五十万人,在各项工作表中,把炼钢,炼铁,炼铜列为优先。那时的赣南,除了泰东书局的印刷厂,没有一家现代化的机械工厂,作为“赣南新政”标志之一的“强民工厂”,是手工编织竹器等的手工工厂,没有一座高压电线塔,没有一处成型的水库,没有一部拖拉机,没有一所科学实验室,没有一所大学,专员公署没有一个曾经从事实际业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这许多“没有”的基础上,要建设现代化的“五有”,实际是一张不可能兑现的空头支票。
蔡省三:可是局限于他的出身,局限于他的社会环境,他不可能开天辟地搞一个什么新的,这不可能。它只能成为他的理想,结果幻灭。所以我总的感觉,蒋经国是悲剧性人物。
解说:那时赣南“建设新赣南”的大小会开个没完,规定老百姓一早要出操,不许个人私自结婚,一定要参加集团结婚,“新赣南家训”个个得背熟,有时赶墟下地,保长或其他官员,得随时点着你,叫你背家训。以致有些厌烦的人写了打油诗来讽刺他。
画外音:蒋大专员开了口,赣南百姓齐遵守,黎明集合上早操,立正稍息开步走,保长传令开会多,天天高唱搞五有,下地赶墟背家训,叫人急得直发抖。我的天啊蒋专员,哪年哪月你撒手。
方世藻:蒋经国在赣南的过程中,有人说他是要通过建设新赣南,把它推广到全国去,这种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比如说他办的正气中学,他大了南京以后,就想在南京办一个正气中学分校,那么他在新赣南的三年计划完成以后,那么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的希望》,括号后面有个说法叫做(《我的理想》),他说的理想实际上是战后建设的一种模式。
解说:1944年春,困兽犹斗的日军发起一号作战,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到年底,战火终于烧到了安全七年的赣南。
熊志诚(原正气学校音乐老师):当我们走到信丰的时候,蒋经国先生来了,那时赣州已经快沦陷了,他含着眼泪说,你们不要急,不要急,我会给你们寄遣散费来的,还安慰我们呢。真正过年的时候,饥寒交迫,冷得不得了,重庆派了“美龄号”的飞机就在那等啊。
蒋经国:我在赣南的过失多于成就
解说:1945年2月日军攻占赣州,在进城前一刻,蒋经国乘飞机离开了赣州,6月正式卸任,新的五年计划由于蒋经国调职和1945年初日本军队对赣南的入侵戛然而止。1945年秋抗战胜利以后,蒋经国回忆在赣南的这段经历曾检讨自己,认为短处多过于长处,自己在赣南得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经验。但是有许多经验,却付出了使人民受苦的代价。
曾子墨:抗战结束以后,国共内战重开,国民党失败,蒋经国只能和蒋介石撤到台湾,重整旗鼓,晚年的蒋经国开放老兵探亲,开启了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往来。一位前来蒋经国旧居参观的台湾退伍老兵,从墙上悬挂的《新赣南家训中》看到了熟悉的影子,他激动地说,我们的《军训》就是从这个《家训》来的啊,只是《军训里将打扫厅堂,改成了打扫营房》。
蒋经国自述:有人说,赣南是天堂,亦有人说,赣南是地狱。说是天堂根本谈不上,说是地狱也不见真确。我有感情亦有理智,但在治理赣南时期,这两种力量并没有得到相当的配合,和平的发展。我有短处,亦有长处,但是因为短处多,所以造成了过失多于成就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