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三大“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44:30
余秋雨大话中国文化三大“陷阱”
“地域文化迷雾、信息迷雾和心理迷雾,是当前中国文化的‘陷阱’。”在日前举行的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嘉宾智库启用暨首届嘉宾论坛上,著名学者余秋雨如是说。
主办方为余秋雨安排的演讲题目是有关上海电视的定位问题,但是更擅长在文化领域“讲话”的余秋雨还是“偏离”了主题。
余秋 雨指出,当前的文化思维存在误区,“抱着行政区划不肯放”的“地域文化迷雾”最为严重,在许多省市都存在。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引以为豪的所谓‘地域文化’。今天这个地方立个碑,说是‘孔子诞生地’;明天那里考证出来是孔子爷爷的故乡……”对此,余秋雨很无奈,“文化是跨地域的,地域文化是虚假的。一个人不仅仅是他生活之地的文化承载者,更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只有20多年历史的深圳和古都西安,两地小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时候,并没有不同。他们分享的文化早已超越了行政区划。居住地或者停留地的概念,和文化的大概念不能相提并论。退一步说,孔子孟子生活的时候,行政区域也和今天不同,这样‘制造’出来的‘地域文化’,有什么意思?!”
曾经写过《上海人》的余秋雨对上海的“地域文化”也提出质疑。“上海不必对海派文化执迷不悟,永远唱着越剧、沪剧、滑稽戏,上海文化大不了。”
余秋雨解释说,并不是说石库门、越剧、沪剧、滑稽戏不好,但是在守住现有文化的格局上,上海应该想想如何创造影响力更大的文化。真正的上海文化代表,他们的成功恰恰是因为超越“海派”,走向了更大的格局。比如说,在上海,鲁迅、巴金代表了最高的文化,但没有人会把他们归为海派文化。“其实,越是大的文化,越没有地域性,上海应该早点走出地域迷雾。”
余秋雨不使用手机,也很少上网,他对习惯被快速密集信息包围的现代人很同情。余秋雨认为,时下媒体的缺点之一,不是信息量不够大,而是信息太繁多、太密集,大多是过眼烟云,不少是文化垃圾,人们忙于接收密集信息,自己安静思考的时间反而很少。“曾经有一位朋友开车送我去某处,他知道我出国半年,就给我讲一些我不在时发生的时政新闻,结果半个小时就讲完了,他又开始讲文化方面的新闻,很快又讲完了。我突然发现,半年多的信息量,不也就是一个小时?!”
余秋雨认为,信息文化不是大文化,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消耗,太过密集的信息轰炸容易造成创作上的草率和轻浮。“文化的内核是安静的,信息密集、消息灵通,却与文化创造有相当距离。做文化就是要减少这些速朽性的因素,多点停留和思考。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什么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化是闲出来的。”
在不久前结束的央视青歌赛上,余秋雨大谈文化曾经遭到非议。此番再谈此事,余秋雨并不后悔,反而更强调传媒文化的前瞻作用:“好的老师、好的媒体至少要有三分之一让人仰视,要比别人站得高一些才行,这样收视率才不会低。”
余秋雨把“怕惹麻烦、胆子小”视作一种心理迷雾。他坦言,自己在担任青歌赛评委时,凡是遇上说话假、大、空的选手,他打分都是不及格。“我们在社会管理上应该严密,但在文化态度上要干脆、鲜明、痛快。假、大、空的语言系统虽在中国至今还畅通,但做文化,就需要让人辨别你的观点,这样才能树立文化形象。不能为了求稳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态度。没有人喜欢扭捏的文化。在这个文化乱糟糟的时代,我们缺乏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和文化选择,我们要倡导一种干脆和痛快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