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42:36
一百○八、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分析
如今,一切都被冠以“新”。“新问题”、“新时代”、“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模式”、“新现象”、“新思潮”、“新写实”、“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新农村”、“新新人类”。这些“新”被统称为“中国特色”。
而更多的中国特色体现在新创词汇上。这些新词汇的创造完全可以和网语(在后面有专门论述)相媲美,那么我们又何必要反对网语呢,是不是由于这些是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词汇就该格外照顾呢。
“大话”、“戏说”、“Q版”、“非典型”,目前是形容各种人生事物和文艺对象的流行性定语。“大话” 、“戏说”起于对港台一些影视作品的定位。“Q版”则是从QQ开始的,是即时性网络创作作品的一个标签。而“非典型”来自200年肆虐中国的“非典型性肺炎”,从此“非典型”爱情、“非典型”生活、“非典型”小资在病毒消失后逐渐盛行。
当年的白话文运动将口语当中的白话应用到书面,使得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时能方便、明白地陈述、引用。此后,每当社会出现大动荡,也要殃及汉语,新词不断。到如今“海龟”晒成了“海带”,便是白话文运动继续深化的物证。
创造新词,意味着我们对传统语言不满,传统汉语不能表现我们要说的东西。看看中文版的《存在与虚无》,翻译家在诠释萨特的哲学术语时可谓是翻遍了道家典籍,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存在主义和老庄近似吧。但从翻译的效果来看,还是相当的拗口,可以想见翻译家在意译时那副痛苦的表情。想想如果汉语足够丰富,是否能轻松一些呢。
以前中国管“失业”不叫“失业”,叫“待业”。既然是待业而不失业,那就没有所谓的“失业率”了。现在还不叫“失业”,叫“下岗”。于是就有了和“待业”相呼应的“再就业”,就像把“遣返”改成“劝返”。“转制-买断-下岗——再就业”,一连串的大喘气,都是为国企解困而制造出的新词汇。
还有原来的“双轨制”,现在改成了“与国际接轨”。终于算是抛弃了一条便宜的钢铁轨,保留了一条比较贵的合金轨。于是只在油价上涨的时候才国际接轨,未免还有“双轨制”的遗风。
“官倒”、“批条”、“回扣”、“体外循环”、“小金库”。弄好了,是单位的功臣,一地的霸主。弄得不好,或得罪谁了,就只得被“双规”、“双指”。于是,当“保证先进性教育”简化为“保先”就会有个疑问,它真的能保鲜吗?
中国社会每当处在转型期都会出现词汇紧缺的情况,洋务运动、五四、文革、改革开放,于是大量的翻译家、学者、留学生和商家、政客就投身其中,为丰富民族语言出把子力气。现在又多了网络和媒体的贡献。
要论啥是中国特色,其实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件中就能觅出一二。看看那些开始还羞涩地带着引号、后来就大胆地摘掉的词语,中国特色真是呼之欲出。所以只要这些词语在中国特色就不会褪色,而任何新词汇都只会为其增色。
一百○九、网语来得正是时候
语汇就是因交流而产生的,而网络就是一个大交流场。时不时出现俩新词儿实在正常,根本没必要像某些语言学家、新闻记者那样急着去绞杀。语言学家反对这些新词儿的一个很大的动机就是害怕汉语词典又要重新修订了。
汉语词典早晚是要修订了,就像北京地图一样,经常会有新建筑突兀而出。只是北京建筑里的那些典故已经拆得差不多了,远非汉语词典里的书面语那样容易保留。
研究网语应该有很多方法,最简单的莫过于举例分析。在举例分析之前,我先作个分类。现在出现的网语大致分为四类:中文网语;拼音网语;数字网语;混合网语。
中文网语
我——>偶
FANS(某某迷)——>粉丝
喜欢——>稀饭
美女妹妹——>美眉
Email(电子邮件)——>伊妹儿(颇有情感的音译)
丑女/丑男——>恐龙/青蛙(相当含蓄啊)
拼音网语
比拼——>PK
美女/妹妹——>美眉——>MM
他妈的——>TMD(看起来干净、文明多了)
变态——>BT(这可不是英国电讯公司啊)
芙蓉姐姐——> FRjj(已属专有名词)
数字网语
Bye bye——>拜拜(形象的音译)——>88(有“恭喜发财”意)
就是——>94(酱紫)
气死我了——>7456
呜呜呜呜(拟哭声)——>5555
无聊——>56
混合网语
汗颜(现在时)——>汗ing(汉语+英文)
商家与个人的电子商务交易(Bussness To Custom)——>B2C(数字+英文)
时尚的——>最in
从中,可以发现几个特点。一个是英语被汉化,这仿佛是民族自豪感的起源之一。汉语具有天然的同化外族语言的能力,这个是韩语不能比的,虽然后者在韩国人心目中是最科学的语言。以后我们吃粉丝的时候就会想到偶像,喝稀饭的当口就会满心欢喜。
而超女比赛带来的网语改良,就是把粉丝发挥到极至:李宇春迷——>玉米,张靓颖粉丝——>凉粉,黄雅丽的支持者——>荔枝,周笔畅迷——>笔迷。
在英语向汉语流失的同时,汉语也在被数字吞噬,这是另一个特点。数字网语输入方便,有着风趣的谐音和似是而非的意象。再一个特点是越来越洋泾浜,越来越符号化。我想很多语言专家对此一定相当地忧虑,尤其那些作文老师更是痛心疾首。汉语的纯净之美给打破了。
想想民族的语言被看得何等重要,想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谶语,我们的心就不能平静。
其实汉语的纯净之美早就被打破了。外来语披着汉字的羊皮,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文章中横卧竖躺,那些麻辣鸡丝、某某司机之类的外国人名也是惨不忍睹。汉语再不是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元雾明雪清花了。
而汉字尽管有象形的一面,但终归还是符号。只是符号化过分严重,如未推广开的第二代简化字(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关系见下文),会完全丧失汉字本身的韵味,接近于日文,这是民族心理绝对不能容忍的。
文章提交者:世纪婴儿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