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记者感慨:CCTV在香港没有特殊地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08:10
记者感慨:CCTV在香港没有特殊地位
文章提交者:llp348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
说句欠谦虚的话,来香港前,我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干了将近8年,又同步读了6年“电视艺术”的研究生,资历、学历可谓不浅。然而到了香港,虽说干的还是记者的老本行,但是条条大路不一定通罗马:陌生、尴尬、混乱、无奈———
我的第一次“受屈”记得是在2004年9月底。那时初来乍到,香港的一个著名行业协会为了庆祝建国55周年要举办一个大型酒会,提前邀请我们前去采访。按照内地的习惯,新闻记者,特别是CCTV的电视记者,一定会备受大会重视,组织者会把你照顾得非常周到。然而我和另外一名摄像师到了现场,门前不仅没人等待,相反胸前倒统一被人先啪地贴上了一块不干胶标签儿。那标签儿上面用英文印着“记者”的字样,然后我们就连人带机器被安插到了会场正后方的记者区。这个“记者区”很临时、很简约,就是十来米见方的一个木头台子,高有一尺,一面靠墙,三面都用绳子拦着。那绳子粗细很像拔河绳,外面裹着纯正的红绒布,样子既好看又体面。但是“红绳”是专门用来“圈”人的,记者到了会场就不得再越“红绳”一步。开始我不懂,也不是眼馋偌大的会场内两大溜自助西餐(这和记者无关),只是台子太小,媒体太多,摆不开机器,就试探着出来,想在台子外面找个地方支三脚架。谁知我的腿刚迈过“红绳”,工作人员就急忙跑过来,摊开双手把我往里面推:“快快,快请回到记者区,你们不能出来!”我登时傻眼。
中央电视台在香港没有特殊地位。而这个“特殊”,不管我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那都是以往我在内地受用惯了的。现在虎落平阳,凛凛虎威荡然无存。就是进入寻常的日子,比如打电话联系采访或者初次与人见面,你最好也不要开口说“我是CCTV的”。说了,第一,很多人听不懂;第二,CCTV的英文缩写本身就另有含义,是“中央电视监控”。这层意思来港前我不知晓,到了香港才愕然,从此再也不敢穿着台里发的T恤衫逛大街。
其实,香港当地媒体诸如“有线”、“无线”、“亚视”、“凤凰”以及海外的所有传媒,任何一家在这里都没有特权。大家被一视同仁,同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互不干涉也互不妒嫉。比如香港立法会是一个手中握有生杀大权的立法及裁制肌体,香港所有媒体可以派人随时聆听每一次会议的内容,但是谁都不得进入到里面录音、拍摄。官方会在高墙之外引出视频和音频信号,供天下的媒体采用。如果香港的哪一个政府部门或者哪一位政府官员稍不留神,给人落下故意偏袒了“某一家”的口实,他可就要准备挨吐沫,这一点连特首也不能不顾及。此种“区情”香港媒体习以为常,他们不仅对各种“特权”不存奢望,而且面对“红绳”,记者们个个都好像没有怨言。
过去CCTV常驻香港的一位老前辈曾经告诉我,1992年他刚来香港的时候有一天外出采访,那是港府的一个重要会议,媒体都在“下亚厘毕道”政府总部等结果。他看到香港的记者人人背着面包,拿着矿泉水,心里好笑:“这是干吗呀?一会儿采访结束,回家好好吃一顿不是更好?”可是那天的会议整整开了一天,香港的记者从早到晚就在外面“没脾气”地等,饿了就撕面包,渴了就喝矿泉水,没有一个站出来抗议:“既然估计会议要开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一大早就把我们都叫来?”这位“老前辈”心里窝囊。离开吧,怕误了新闻;不离开,又饥渴难耐。看着香港记者谈笑风生、一派自然,他后来甩给我一句极其深沉的感慨:“不一样!处境不同啊!香港的记者敬业,他们每天东跑西颠、忍饥挨饿,好像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委屈!”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在巴格达的炮火轰炸中,内地人认识了“凤凰卫视”的一位年轻姑娘———闾邱露薇。而我到了香港,发现香港的记者其实个个都很像“闾邱”,他们的新闻敏感和职业激情并不比我弱,日常工作却很平凡:发现新闻、抢到新闻,第一速度、第二详细。
记得有一次在九龙采访政府拍卖土地,活动快要结束了,我和摄像师已经开始收拾机器准备打道回府。突然身边的当地记者像听到了发令枪,拔腿就往一个地方跑。那地方是楼梯,露天的、麻花儿一样的旋转,记者们不分男女老少,手里不是举着照相机就是摄像机,谁都顾不得脚下的危险,就在旋转楼梯上边跑边采访刚刚出现的几位香港大佬儿。那阵势简直让我害怕,当然也让我“脸红”。事后想,尽管对香港的大佬,我这个内地记者没有什么追捧的必要,但是如果那天突然出现的是我要采访的人呢?我会不会不顾一切地冲上旋梯,非要第一个抢到“头条”?
香港记者身上有股劲儿。我时常将香港记者身上的这股“劲儿”和一个“物件儿”发生联想,这个“物件儿”就是饭碗。香港记者每天小心翼翼、恪尽职守,手快、脚快、眼珠子快,因为记者的行当对他们来说首先意味着一份人工(工资)。干得好,“人工”就往上涨,干得不好,下场自知。他们的“饭碗”背后,老板的眼睛不仅雪亮,受众更是他们直接的衣食父母。
(王宝梅摘自《晚来香港一百年》作者 长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