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何时才能长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32:09
中国传媒何时才能长大
2007-02-14 14:02:46
来自:迟国维的BLOG

中国传媒何时才能长大
都市报热真是一种进步吗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掀起一股都市报热潮,他们选择了都市报这种市场化身份,不再对意识形态发言,社会低端新闻成为核心内容,报业理念变成了二个点四个字:一是安全,二是卖点。
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把自身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生存是第一位的,要生存就要发展,所以卖点是第二位的。其实安全也好,生存也罢,都违背了新闻的宗旨。新闻就是揭示真相,仗义执言,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本意。
为了安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掩饰事实真相的角色,对于媒体来说,没有比掩饰事实真相更安全的事了;为了卖点,又会自然而然地窜改事实真相,因为没有比窜改事实真相更容易来钱的事了。
很多人把都市报的兴起看做是一种进步,这种放弃新闻宗旨的选择,是不是真的进步了呢。报纸不再引领大众,而是大众支配了报纸,这种机构到置的后果就是思想导向的全面湮灭。
这个世界需要的不再是创造思想的精英,而是追踪公众趣味的猎狗,报纸不再向公众提供思想,他们仅仅发现和供应市场所要的“模式”。
媚俗曾经是一个非常刺目的术语,用来描述媒体的“从众主义”立场,并且注定要遭到道德化的抨击,但是在市场垄断一切的时代,媚俗已不再是一种罪恶,而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策略,用以从大众的口袋里找回金钱和尊严。媚俗的合理性正是这样被确认的,它吁请着媒体的妥协和蜕变。
一,2002年 媚俗成为都市报的“公理”
2002年成为媒体的集体媚俗年,媚俗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为了生存。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媒体尤甚,自甘堕落,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这个理由至少要骗得过自己。
生存还是毁灭,没有比生存更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如今为生存而媚俗已经成为媒体的“公理”。
《中国计算机报》与《计算机世界》比拼了二年,今年终于与之并驾齐驱,前者的社长李颖也终于可以在《中国经营报》上畅谈自己的理念了。
“我们要赢利,因为企业只有赢利,才会发展,才会给我们广泛的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一张报纸能够成为一个畅销的产品,一家报社可以成为一个运转良好的“企业”,这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正成为一个耀眼的亮点。”
其实李社长,不过是众多报社身体力行的一个代表而已。在全面进入小康的时候,在全民享乐的时代,许多报社干脆把这种“公理”,作为自己的旗帜,插在头上,高高飘扬。
《华西都市报》:“市民的公仆”;《三秦都市报》:“每位读者的朋友”;《燕赵都市报》:“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楚天都市报》:“帮市民之所需,解市民之所难”;《大河报》:“采缤纷天下事,入寻常百姓家”;《今早报》:“清晨的第一声问候”等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类广告口号自以为抓住了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东西??情感,让读者从短短的一句话中看出办报人对自己的那份真诚、那种关爱,体会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上帝的感觉。
从漏报制看各报的老大情结
如各报都在认真执行的一条沿袭已久的漏报制,有的报社还成立了检查组,每天都要对照各报认真检查,搞得记者疲于奔命,为完成任务,免于处罚,不得不扎堆采访,互串稿件,其结果,导致报纸千报一面,千篇一律,天下就不能出点什么事,一有个大动静,几乎所有的报纸就变成了一张报。这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浪费之一。
读者没有了选择,而我们的老总却在那里为登一会晚登一会或喜或悲,至于读者的感受根本无人打问。
为什么不肯在独家新闻、独立立场、独自言论上下一番功夫呢,为什么非要跟风呢?这个问题多少年了,始终没有解决,始终不敢解决,这里有很深的历史原因。
从正面说,我们的老总有很强的党报情结、老大情结,一方面,自以为是,天下就我一张报,我要是漏报,岂不是新闻史上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自作多情,所有的读者都看我的报,我要是漏报,岂不是对人民的犯罪。
现阶段,新闻报导还是有好多限制的,北京尤甚,各报老总一天要接到四五个这不准那不准的命令,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根本就玩不出花样来,这样的竞争,只能争个快慢,一天的差距,而千篇一律的内容对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看看我们的老总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拿捏着一种为全国人民奉献精神粮食的作派,真是好笑。岂不知在读者眼中,就象看木偶戏一样,不管怎么变,也就那么两根线。
其实在报人们“定位”的标准读者中,并不存在只等待阅读你的报纸而没有其他信息来源的人,人们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信息来源,报纸、电视、还有网络。
好报的标准---二十分钟翻完一扔
再比如说,现在有种观点很流行,说新闻是易碎品,报纸是速读纸,文化快餐。什么叫好报纸,用京城一位老总的话,二十分钟翻完一扔,就是好报。
这种观点很时髦,时髦是因为投巧、省事,现在的日报34、48一个劲加厚,新闻界兴高采烈走进厚报时代,要是二十分钟看完了事,留在一篇文章上的时间能有多少呢?
既然读者走马观花,编辑何乐而不为呢,反正你又不看,我又何必费劲去写,所以现在大家都爱把劲下在标题上,图片上,版式上,一个版面,一两千字就撑起来了。而且把这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办报理念。
现在的新闻,除了标题,别的就不用看,通栏大标题占上十几行的地方,内文二、三百字,照这样发展下去,很快就会出现一种新报,标题报。现在的前卫理念越来越脱离事物的本质,媒体是干什么的,是传递有用信息的,内容为上是永远的真理,没有内容或是传递没用的信息,那么还要媒体干什么。
假清高与伪媚俗的尴尬
中国传媒多年的党报性质与中国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清高,加上西方一些轻视受众理论的影响,使得传媒很难贴进平民百姓。
1981年初,丹.拉瑟被确定为CBS《晚间新闻》主持人和编辑主管,年薪为220万美元。80年代,电视新闻关注最多的是这样三件事: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伦敦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电视新闻应该对哪件事更关注,更多报道呢?拉瑟说,去报道皇太子的新闻。原因就是“后院篱笆原则。” 什么是“后院篱笆原则”呢?按照拉瑟的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一个问另一个:今天的重要新闻是什么?那么她们多半会谈论王妃的新生婴儿。
受众是弱智的,低能的,必须假设读者什么也不知道。这成为都市报普遍的观点。读者是老总脑袋里想象的读者,市场是老总脑袋里幻想的市场。
都市报的竞争距离真正的新闻竞争还有相当的差距尽管各报都在形式上花样翻新,但许多办报思路上还是老套套。
打出为读者的旗号很容易,不过是喊一句口号而已,但要真正把服务做到家就难了。由于中国传媒几十年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得目前为百姓仅仅是一句口号。
党报没有太大的压力,办得不好,也能生活下去。都市报从个体来说,好象有点生存的压力,但要放到大背景下,这种压力就显得轻如鸿毛。一般来说,都市报都是大报的子报,办不好,还有党报,人员可以重新安排,损失最大的是都市报的老总,他们将失掉老总的位置,但仍然不会为吃穿发愁,这些人都有正式关系,是上级派下来的,报纸没办起来,他们可以重新安排,说不定还能安排得更好。刊号也可以再卖,而且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所以说,一张报没办起来,损失的只是几个老总、副老总的位置,也就是说,读者并没有成为都市报真正意义上的衣食父母,都市报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做到为读者服务。
看美国报业如何服务读者
美国报业空前发达,对照他们与中国传媒对读者的态度及做法,差异不言自明。
辜晓进, 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助理总编辑,高级编辑, 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进修,并考察美国报业管理现状,对此深有感触。
(1)导读,不厌其繁。
中国的导读考虑的只是如何制造卖点,如何吸引眼球,如何把报纸卖出去,甚至不惜在导读中加一些文体不符,以点带面,以片盖全,攻击其一,不及其余的耸人听闻的标体,读者看后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至于如何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如何方便读者,少有人考虑。
不妨看看美国日报的导读。《今日美国》利用报头左右两侧的黄金宝地刊登带图的要闻提示,另将报头下方左侧一栏半约20厘米高面积用来刊登新闻提要和各板块提要。《华尔街日报》头版每天固定于第四、第五栏(一通到底,约占整个版面的三分之一)刊登各类新闻提要,读者如时间紧,仅此一瞥即阅尽天下大事,如时间有余,则可循每则提要附的页码详读内页。此外,该报在头版还辟出专栏刊出各板块的要目。由于选择得当、编排精心,《华尔街日报》这种扩大了的导读已成为该报读者每天必读、首读的最重要内容。《芝加哥太阳?时报》则下辟3.5厘米通栏面积,刊出各板块页码和评论员文章索引(按评论员姓名字顺排列)。有的报纸甚至将要闻提示置于报头之上,如《波士顿先驱报》和《新闻日报》。有些报纸觉得头版版面太紧,将部分导读置于第二版,并在头版显要位置予以注明。如长岛《新闻日报》在头版报头位置刊登要闻提示的同时,于第二版辟出近二分之一面积详细刊登当天各主要版面的重要内容目录。《纽约时报》于每日头版右下角和左下角各辟一栏8至12厘米面积,刊登新闻提要和板块要目,还嫌不够,又在第二版刊登所有板块和重要版面的目录。《洛杉矶时报》除头版一栏12厘米导读,干脆在第二页用广告之外的全部版面(通常半个版)刊登“今日新闻提要”。
美国报纸还在所有板块的第一页,不惜牺牲黄金广告面积,刊出不亚于整个报纸头版的详尽导读,哪怕与头版导读略有重复。如《纽约时报》,头版的导读刚刚翻过去,第二板块的首页竟又辟出17厘米通栏的导读,详细介绍本板块各版内容,其他所有板块也都类似。
(2)每日更正 不怕丢脸
更正对于中国的传媒来说,是迫不得已的事,如人名、地名、政策解释有误,非改不可,再如不小心侵犯了别人的权利,不改就要输官司。一般性的错误,坚决不改,而且业内有句名言,叫无错不成报。
美国被公认报纸质量最高的《纽约时报》,每天都在第一板块的第二页以四栏25厘米左右面积(约五分之一版)开辟“更正”专栏,每次大约10多条,每条首行均用黑体字,栏末还注明“欢迎指正并提出建议”字样,称“读者发现任何错误或有任何批评和建议,都欢迎传至本栏网址或打免费电话告知我们”,后附网址和电话。纽约《每日新闻》等报纸也在二版开辟类似专栏,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据介绍,这些报纸的读者已习惯每日翻看更正专栏,以检查自己此前有无被错误信息所误导。他们并不因此而小看这些报纸,反而因这些报纸的坦诚态度而对其更加信任。可见,美国报纸的这一做法,既照顾到了读者利益,也体现了自己勇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决心。
(3)气象服务 全面到位
《纽约时报》每天在报头右侧刊登本市当天白天、夜晚及第二天白天、夜晚的简要天气情况,还在第二板块第10页用五分之四版的大块面积刊登极为详细的天气情况(头版有提示)。其中包括:大幅全国天气彩图,全国天气预报,本市昨日及未来5日天气情况,山区及海洋气温(含彩图),全国及世界170个主要城市昨日、今日、明日天气,阿富汗地区天气预报(当时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激战正酣),本报气象网址(可查1500个城市天气情况),等等。《今日美国》是大版彩色气象版的开创者,其每天的气象版做得更加漂亮:在一个整版篇幅里,上半部有五栏宽的大幅彩色全国气象地图,左侧一栏为阿富汗和夏威夷天气情况,中部9.5厘米通栏以彩色小方块排列全国36个大城市今、明、后日天气预报,下半版为当地城市(各地方版)未来5日天气情况,全国68个中等城市和世界90个主要城市今明两日天气预报,以及“天气聚焦”等专栏。
(4)多种渠道 方便联系
《纽约时报》头版有发行部门电话和二版有更正专栏的电话及网址,还在报纸最重要的版面之一??社论版显要位置刊登主要负责人联系方式:在头条社论上方有报社各负责人姓名和联系电话,依次为发行人、总编辑、执行总编、副执行总编、助理执行总编(7人)、社论版主编、社论版副主编、总裁兼总经理、发行高级副总裁、广告高级副总裁、印刷及劳工关系高级副总裁、计划高级副总裁、财务副总裁、市场服务副总裁、人事副总裁、信息副总裁、新闻服务总裁,该版右下角还有本集团主要负责人名单,依次为主席(兼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副主席兼高级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高级副总裁(2人)、秘书。此外,很多报纸还将一些负责人的名单及联系电话在本报网站上公布,以方便读者在网上与之联系。其他报纸也大体如此。
中国报纸的社领导一般都有两三个手机,普通工作人员也很难找见自己的领导,更不要说普通读者了。
我们为什么总爱制造矛盾
报业理念与市场取向是一对矛盾吗。行文至此,似乎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结果,这就成了一些人办都市报的前提。既然报业理念与市场取向不可兼得,那么放弃报业理念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了,转向市场取向也就心安理得了。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是一种人为的假设。自从孟子提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后,人们就一直这样以为,一直在为吃鱼还是吃熊掌发愁,其实两者通吃本不是什么难事。
在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数十年来坚持以维护正义为宗旨,直到现在仍是全美最有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纽约客》从创刊到现在一直坚持以精英文化视角探讨政治、文化、经济现象,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而象《今日美国》、《时尚》这样以市场价值为取向的报纸和杂志,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
有报业理念的人并不排斥服务市场,选择市场取向的人也没必要做痛苦“卖身状”。
我们往往自以为是地把读者发为低端读者和高端读者,并天真地认为杀人放火色情是给低端读者看的,MBA、WTO是给高端读者看的。我们根本就想不到,读者是把《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一起买回家的。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突出非此即比的二元思维的怪圈,什么时候我们才肯老老实实地拜读者为师。
中国传媒离百姓有多远
这句口号很久没人这么喊了。入世了,大家想的是,中国传媒如何与国际接轨。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届一年,总数逾万的中国传媒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重大的变动。中资传媒整合紧锣密鼓,外资传媒进入得陇望蜀,建章改制呼声与日俱增,新闻竞争浪潮风起云涌。中国传媒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化。
官方宣布: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报纸2100多种(是1978年的11倍),总印数350亿份;期刊8800多种(是1978年的9倍),总印张已超100亿;图书品种超过15万(是1978年的10倍),总印张已达400多亿;广播电台达290多家;电视台已有450多家;通讯社2家;互联网用户已达5435万,上网计算机2056万台,WWW网站有29万多个,有的网站日点击量已近1000万。据统计,中国传媒业利税已成为继电子信息、制造业、烟草业之后的第四种税利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整体推进,传媒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潜力更会凸显出来。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入世初期,一些社会问题,诸如失业人员总量增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贫富阶层不断分化,劳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群体间矛盾,部分社会群体的边缘化趋势将逐步加剧,群体间突发事件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增加,弱势群体寻求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亟待完善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报道与评论,并没有成为这一时期传媒重要的报道内容。
老百姓看报仍然停留在看热闹的处级阶段,也许是这一阶段停留得太久了,有些传媒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认为读者是弱智的,有所谓的“猪理论”:喂什么,吃什么。
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老百姓已经放弃了对传媒的任何希望,就象大人对待不能开窍的孩子,由他去吧。而这个不懂事的孩子却认为大人都是傻子。中国传媒何时才能长大。
快到猪年,找到一篇2004年的旧稿,放上来,免得以后再找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