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的《周易》为什么难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35:37

易家的《周易》为什么难读

 

《周易》作为一部上古书籍,不管文字如何都不应该是一部天书。当代的研究成果说明,笔者的这个观点是成立的。因为《周易》最早是周人用自己立国的经历验证了流行的占卜八卦,以此作为整个王朝命运的咨询系统,目的是祈求周王朝长久不衰,江山永远不被改变。但是很不幸,这样的愿望要取决很多的条件,一味用经验主义或者天命论来维系,在人心思变的时代洪流中,无法阻挡衰败的到来。当然,周王朝的没落并不像它的前朝那样,被别人用武力催古拉朽地打得一败涂地,然后易帜而亡,而是通过分封诸侯国的强大,王室力量不断减弱这种内部平衡的打破,在此消彼长中一步一步走向衰亡。

《周易》的命运正好说明了这一过程。《周易》开始是周王朝王室的御用占卜书,作为国家典籍是密不外传的,随着周王室能量的衰落,《周易》被悄悄地流向诸侯国,为诸侯们服务。不过诸侯们对这样一件周王室的宝贝并没有爱不释手,倒是看着周王室的日渐衰落,诸侯们对再用《周易》为自己服务意兴难姗,不以为然,便如赐物般向自己的下属开放,让《周易》成了诸侯国大臣们的读本,《周易》语言一时间成了上流社会的时髦。可好景不长,看着诸侯们对《周易》不感冒,加上星占术的出现更能让诸侯们大感兴趣,整天围着诸侯转的大臣们也慢慢放弃了使用《周易》话语的兴趣,这样《周易》在诸侯国上层建筑的作用大大削弱,只能向地下层的士大夫、百姓中间流传。在当时,士大夫阶层是没有权势的一族,可他们又太想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一些士大夫们开始研究《周易》。客观地说,《周易》作为周王朝命运咨询系统,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使用体系与理论体系,那些一心要改变世道的士大夫便采用拿来主义的手法,充分利用《周易》的完备使用和理论体系外衣,装进自己的观念,历史上流传孔子对《周易》爱不释手、韦编三绝反映的就是这种风貌。从这时开始,旧瓶装新酒的《周易》开始难读起来了。

《周易》的难读,首先是士大夫阶层把本来意思清楚的周王室建朝史的特指内容故意地掩盖起来,纯粹就文本解读而解读,加上通行的八卦解释方法,有根有据地引申自己的理论。但是这样一来便碰到许多解释不清或不合当时常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硬伤性问题,士大夫们一是在解释八卦上大做文章,在原有读卦的通例上增加各种变化,使卦象朝着能够解释自己观念的方向发展。比如一个卦象要分开上下两卦看,一个卦象要与另一个相反的卦象互相对应着看,当还是解释不通时,又在卦象中设立规例,每两爻特指一个物象,出现了天地人的解释。还是不能解释清楚,又在卦象中可随意组成新卦加以说明,再拉上当时的权威书籍作佐证等等。反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千方百计在八卦的框架内兜售自己的理论,用八卦来论证自己理论的正统、合法。这样一来,解释《周易》便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往往因人而异,各说各的,五花八门,大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

这样的解释之门一开,《周易》要想不成为天书就奇怪了。《周易》成书于西周时期,从东周后期开始流出周王室,春秋战国时代进入繁盛时期,诸子百家都对《周易》进行结构性的解读,这种情景如同反映瞎子摸象成语的漫画,谁都在说自己的学说就是《周易》的精髓,由此形成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兵家等等流派,因此,易学流派将《周易》捧为经典。到了汉代,以易学流派为主导的儒家得到政权的尊崇,几千年来统治着读书人对《周易》的注解。

与此同时,由于道家的作用,《周易》也成为民间占卜的开山鼻祖,主流社会与民间各方,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继续对《周易》进行无情的解构,不断贩卖自己的私货,因此到了今天,《周易》也就成为了经师自己自圆其说、主题杂乱、东拉西扯、可以包罗万象的难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