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汉字遭数字化时代侵袭 提笔忘字渐成新困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2:38:12

      传统汉字遭数字化时代侵袭 提笔忘字渐成新困扰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上周五的徐汇区兴武居委书法班上,77岁的教师白宝钧认真讲解,台下15名7岁至12岁的孩子都很沉默,有些孩子东张西望,坐不住了。(由兴武居委提供)

    “提笔忘字”之惑

  “邮箱”的“箱”怎么写?“拍黄瓜”的“拍”竟然也忘了?……这许许多多童年学过并曾无数次书写的汉字,是否越来越经常地,在你执笔对纸时突然呈现一个尴尬的停顿——提笔忘字。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该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青年报》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2072名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

  传统汉字正在遭遇现代化的侵袭?提笔忘字已成新一代中国人的困扰?一场文化危机甚至开始悄然萌生?追寻答案的调查,从一个小小的暑期书法兴趣班开始……

  “奇怪,这么简单的字居然会忘”

  提笔,你忘字了吗

  77岁的白宝钧激情四溢,他从笔画中最基本的“点”讲起,引申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原定1个小时的课程延长到1个半小时,台下15名7岁至12岁的孩子,东张西望有些坐不住了。

  “现在的孩子急慌慌,写字不用心。”湖南社区兴武居委书法班教师白宝钧叹了一口气。从6岁开始习字的他,几乎天天临古帖练字;而15名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乔凡庭,却称自己字不够好看,是因为“平时实在没时间练习”。

  不仅仅是孩子。记者日前对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新闻班做了一项调查,全班26名学生,仅有4人说平时没有提笔忘字的情况,约占总人数的15%。而让这4人手写“钥匙”、“寒暄”、“喷嚏”、“邋遢”、“暧昧”这5个词语时,还是有两个人卡了壳。

  同学们认为,造成自己提笔忘字的两大“祸首”,是电脑打字和手机短信。如今,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打字全部使用拼音输入法,有人甚至从小学起就成了网民。

  “经常不写字,偶尔会大脑短路,前几天就忘记"邮箱"的"箱"怎么写了。自己想想都奇怪,这么简单的字居然会忘。”大学生薛墨瑶说,对提笔忘字的尴尬大家都有“小窍门”,每当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手机拼音输入法先打出来查一查。

  “上周和同事出去吃饭,饭店太忙,要我们自己写菜单,我竟连"拍黄瓜"的"拍"都忘记怎么写了。”28岁的方辉是名广告人,无纸化办公也无形中养成了他提笔忘字的毛病。他无奈地玩笑道:“我现在这个汉字水平真是混口饭吃都难。”

  在数字化大大提高效率的今天,在科技进步带来文字记录方式变革的当下,人们似乎越来越缺少机会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理事于茂宏说,当他在《语言文字报》编辑部工作时,许多读者来信上的寄信人名字,全编辑部就愣没有人能认出。认不出来怎么回信?亏得他“灵机一动”,把信封上的寄信人名字剪下、贴上、再寄回。

  和提笔忘字一样,字迹潦草难辨和错别字连篇,也是现代人的书写短板。在沪上一大学机械系任教的董老师,收藏着学生们让他“哭笑不得”的请假条:“董老师”变身“黄”老师;“辛苦”写成“亲苦”;还有人估计是口渴了,想请假“喝一周”(而不是“歇一周”)。董老师很不解,“虽然是理科专业,但大学生基本的汉字素养还是应该具备的吧?”

  “现在实在太忙”

  你的时间耗在哪里了

  白宝钧说,在他那个年代,受过教育者基本上人人写得一手好字。有件事给他留下至深印象——60多年前,年长他9岁的兄长大学毕业,亲友介绍了份文具店的工作,“那时人人都用毛笔填履历卡,年龄、性别、籍贯等,哥哥写得特别认真。他说如果写得不好,就会直接被人扔进废纸篓,即使再"硬"的关系也没用。”

  以前,写得一手好字的确讨巧:不但备受尊重,甚至能以此谋生。“仔细想想,这和孩子们重视英语也没什么两样,都是出于现实需要。”白宝钧说。

  在记者走访暑期书法兴趣班当天,15名学生中有2名迟到了近半小时。对于白宝钧的提问,围坐在由乒乓球案子临时充当的大课桌周围的孩子们,也都保持沉默。兴武居委负责人告知,学校要求孩子暑期参加社区活动,学生报名上书法班,居委会给他们盖章开证明。或许这是孩子们出现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这个书法班是我自己选的,因为下课后可以留下打一会儿乒乓球,我喜欢乒乓球。”暑期后升读5年级的徐汇区世界小学学生熊忻旖说,妈妈也支持她学书法,“妈妈说考试时字不写清楚点,老师看不懂。”

  熊忻旖的暑假特别忙。最初两周,忙于暑期作业;之后每周都忙于英语口语课、英语笔试课和数学课。以周二上午为例,9点英语口语班,11点下课;紧接着数学课,12点半才下课回家,“"小时候"我还学过小提琴,现在实在太忙就放弃了。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寄予了很高期望。”

  不得不承认,相对于母语的“没时间”,越来越多人对英语的重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不少人将精通英语的人戏称为“精英”。想找好工作吗?想加薪升职吗?各种学费不菲的英语培训广告铺天盖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几个孩子能听得进白宝钧所说的“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能体会到已连续3年开办书法兴趣班的兴武居委的良苦用心?

  或许,人们能利用的工具越多,对自身的改变就越少。电脑、手机,以及同样是认识世界的一门工具的外语等等,让人们告别了传统年代,也似乎与传统渐行渐远。

  “一笔一画都是细腻的心思”

  你不觉得汉字很美吗

  白宝钧在社区学校教了四五年书法课。除了居委文教干部,除了老人和小孩,他的学生中仅有一名在读大学生,“因此我特意问过他为什么来上课,他说现在有时间了,就想把字练得更美些。”

  书写,其实是件很美好的事。在上海的中山公园、东昌路地铁口等地,时不时会看到手执“水笔”在铺着大块方砖的地面上挥毫泼“水”的书法爱好者。他们大多年龄较长,心无旁骛,刚刚写好的字在阳光下消逝后,又气定神闲地从头再来。

  48岁的张女士拿出一叠略微泛黄的书信,这是新婚两年后分隔异地的夫妻6年的 “鸿雁传情”。“我很怀念当初晚上哄孩子睡着后在灯下给他写信的时光。一笔一画都是细腻的心思。”张女士说,“读他的信时,经常会发现涂改的痕迹。他平时画图测量做实验,写字机会不多。读信时可以想象他翻查字典的样子,想象他的用心。”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系大一学生小陈说,上学期末她收到一份来自新闻写作课翟老师的特殊“礼物”。“他给每一位同学都用毛笔字写了一份试卷批语,字写得刚劲有力,很美。收到这样一份批语,心里会有莫名的感动。”小陈说,以前师范院校的学生要天天练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执教后为人师表,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惜现在书法课在更“重要”的课程面前,只成了选修课;大学几乎全用多媒体教学,一些条件好的中小学也部分实现多媒体教学,老师的亲笔字都难得一见了。

  身为电脑工程师的市民老陈,由于理科出身又电脑化办公,从前一直被家人笑称 “错别字大王”。自从在报刊亭发现了《咬文嚼字》杂志后,觉得很有意思,此后一直订阅,“现在不但摘掉了自己"错别字大王"的帽子,平时和家人看新闻时发现错别字,还会"专业"评点一番,这样生活中平添了项乐趣。”

  有个数字也许可以说明一些东西。2009年夏天,“迎世博咬文嚼字大赛”吸引了整整20万民众参与,上至年过九旬的老人,下至不满十岁的小学生。《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感慨:“群众心底对汉语的热情让我们感动,让人看到了母语意识的回归。”

  “越来越多亚洲人在练中国书法”

  你愿当“新文盲”吗?

  在上海老字号“周虎臣”买笔时,白宝钧曾亲见一名日本教师买了几百支毛笔要带回日本给学生。十几年过去了,这幕场景还一直印在他脑海里。

  其实,外媒对国人提笔忘字现象的关注并非首次。加拿大《环球华报》曾以《频繁使用电脑 中国许多年轻人开始忘记汉字写法》为题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也聚焦过汉字因久不书写而陷入被遗忘的困境。而美国《洛杉矶时报》的这则报道还格外指出,“在日本或在韩国,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练习写中国的书法。”

  目前在复旦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攻读硕士的日本留学生长井由花说,日本的中小学都开设书法课,她读过的公立小学一、二年级有钢笔课,三年级后是毛笔课,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因为书法课每周只有一节,所以半数以上的同学都在课后去"书法教室"。这不是迫于家长压力,也不是为了证书考级,而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正在日本当交换生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学生王磊说:“提笔忘字的尴尬,其实日本也有。很多日本人习惯用片假名(类似拼音的功能)书写,不过考试时老师会强调有汉字的词汇要写汉字。而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府推广汉字能力测试,规定公务员和教师等必须通过一定级别的考试,许多企业用人也参考这一考试结果,这就是日本大学生毕业前基本都得过的考试——"汉检"。”

  “在韩国,汉字不是必须掌握的,但现在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很多公司都要看应聘者有没有汉字资格证。”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韩国留学生吴锡文说,“这足以看出韩国对中国汉字的重视。”

  实际上,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或许都只能被称作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 “借口”。作家王蒙曾疾呼:“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这并非危言耸听。

  在中国文化中,恐怕没有任何其他事物比汉字更能体现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幸而,这一现象已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就在今年5月,“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拉开帷幕;山东青岛也首次开办写字节,10万学生摹帖习字……

  绘画大师毕加索说过:“如果我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身为中国人的你,愿当“数典忘祖的新文盲”?(记者 林环 实习生 董雅玲)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