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11:23
王强:数字化时代的阅读(2006-08-29 09:17:04)   分类:【C】【王 强文选】

[来源:新东方 《中国图书评论》杂志 作者:王珊珊]

  主持人:从以前单纯的纸质阅读到现在的网上阅读,从过去的只能现场购物到如今的网上购物,从过去世界上发生重要事件隔时段的内容转播到伊拉克战争首次全球同步实时直播报导,可以说现在大家都已经意识到时代的变化,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新时代的本质,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阅读产生的影响吗?

  王 强:谈到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谈到三个人。第一位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艾尔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他的《权力的转移》(Power shift,中译书名《大未来》,时报)简明扼要而又直观地勾勒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却比很多史学家长篇累牍的论断更到位。他说,人类获取资源的最重要方式存在过三种样式,可以分别由三个M代表。在人类文明最初的阶段,谁有力量谁就能够获取资源,这里的第一个M代表的就是muscles(肌肉),所以那时战争是获取资源的最重要的手段;随着人类文明的推演,有资本就可以垄断资源,第二个M代表的就是money(金钱),那时有钱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切;到了七十年代,一些日渐突出的特征表明人类文明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这第三个M代表的就是mind(智慧、大脑),人们意识到依靠自己的大脑和智慧会创造出难以想象的资源来。这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接受教育、不断投资学习的问题。

  另一位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麦克鲁汉(M" McLuhan)。他的《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中译书名《传播工具新论》,巨流)对我们了解这个时代的本质,有着革命性甚至预言性的重要意义,书中第一次详尽剖析了电子化的各种存在形式。第三位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他的《数字化的生存》(Being Digital,中译书名《数字革命》,天下文化)第一次从科学家、工程学家的角度,告诉了我们数字文化的最基本的表征和它的本质构成。如果读透这几本书,对我们置身的这个时代就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假如可以宏观地把人类文明分为前电子时代、电子时代、后电子时代,如果说前电子时代的工业革命延展了人的四肢,那么以计算机、生命科学和网络为主体的电子时代则第一次真正延伸了人的大脑。世纪之交,任何一种新的发明和技术都是人的肢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都将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活、思维、学习。这样,阅读也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区别于狭义的、传统书页型态的阅读,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应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实际应视为是我们今天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的总和。而现在猎取所需要信息的有效途径基本上是通过上网浏览。我们第一次体验到了网络时代我们所置身的信息的汪洋。现在任何一个做学问的人,或者想通过获取信息为自己服务的人,如果不接触电子化的手段,不熟悉网络所提供的日新月异的种种工具,就已经远远落伍了。

深度的阅读革命

  主持人:网上阅读,对传统的阅读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您觉得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方式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王 强:现在的阅读方式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最早读的线装书代表了传统文化非常典型的阅读方式,从右往左读,从上往下读;后来,受到西学的影响,书的形式有了革命性的改观,西方的横向印刷带来横向阅读这一阅读习惯的大改变。虽然是从纵向到横向的演变,但是从视觉运动规律的角度讲,横向阅读相较于纵向阅读,吸收信息的速度至少要快一倍。但是此时的文化知识文本单一,人的大脑只是内存。网络时代的来临,超文本连结的使用,使现在的阅读像迎面不断开启一扇一扇的门一样,在许多你可能感兴趣的地方都设有新的连结,可以开启新一扇门,可以直接获取你所感兴趣的深度信息。以往则要等你读完所有信息后才会发现你感兴趣的东西。这是一次实时、深度的阅读革命。

  主持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人们一有闲暇时间就会漫无目的地上网,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信息铺天盖地而来,那么你觉得我们阅读究竟要读什么?

  王 强:当计算机和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把各种信息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时,知识已经趋于民主化、个人化、实时化了。别人读什么书,对你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即使昨天对一个人有用的东西,今天对另一个人可能就没有用了。对你有没有用是衡量你的阅读是否有价值的关键。和过去大脑充当知识内存的时代不同,不是知识获得多了,就一定有用。所以在我看来,能够使用有效的工具,寻找到你所感兴趣的或者需要的信息,或者按照兴趣和需要组装加工,像做快餐一样,实时拼出你所需要的信息,才是数字化时代的知识。

  关于读什么,具体来说,首先要了解计算机,要了解网络为我们获取信息带来的方便究竟有哪些。其次应读些工具类的、前沿类的、有新的信息同时又很重要的图书。第三,在你的知识库里要建立感兴趣的知识站点,也可以建立一个类似书签的东西,那里记录了你最常去的网站,同时也记录了你的生活、情感各方面最需要从这些地方获得信息。

全新的知识地图

  主持人:有人说数字化阅读很难完全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因为目前每年仍有数十万的纸质出版物出版。但数字化阅读又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有哪些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即阅读方式要改变?

  王 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也是我们今天谈话的重点,我想多用点篇幅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人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他获取知识的各个方面。过去我们做学问,读经史子集,主张从一个字、一个词的含义一步步来理解文本,结果反而离文义越来越远,离人生越来越远。过去我们是带着像看细菌一样的显微镜来做学问,而现在我们需要带着高倍的望远镜去看太空了。时空观完全不同了。

  其次,获取知识的方式与以前的提倡专精、追求深度再广博相反,现在应提倡先广博、后专深,要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获取大量信息后再谈深入的问题。我以前常常鄙视快餐文化,比如名著缩写、名著改写之类,觉得那是糟蹋文化。可现在我倒开始同情地理解快餐文化了,因为这样读一部小书就能知道许多部名著的大概内容,等到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再做深度的开发了。以前是我要学什么,现在要学会我不学什么。学会不学什么的人才是真会学习的人。

  第三,数字化时代的本质是速度。做事、阅读、包括涉猎一些梗概性的知识信息,速度是核心。获取信息的速度一定要快,要捷足先登。什么是机会?在信息稍纵即逝的情况下,靠感觉能够迅速把握住的就是机会。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你做理性分析,等待你判断。看到一个机会,你不去抓就永远没这个机会了。举个例子,我当年刚到贝尔的时候,见到老板办公室墙上的是一年期(十二个月)的挂历,每个月上面都写着计划;第二年,我发现老板订做的挂历变成半年了,只有一至六个月,后来我知道IT市场竞争必须呼唤速度,从项目经理有想法到产品走上市场,如果晚于六个月面市就意味着失败。当一九九六年我要离开贝尔时,我突然发现老板的日历又变成了三个月。我就问老板,六个月难道还不够吗?他说,现在的竞争、市场以及开发加在一起,只给我们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产品不能诞生就算胎死腹中。数字化时代给我们的第一个质感就像乘坐子弹列车,唰地就过去了,我们没法看清窗子外的究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养成特别快速的浏览能力、思考能力、实时性的创造能力,靠什么来支持我们在这个时代的生存?

  第四,在这个时代我们应当呼唤阅读心态的宽容,就是要接受相对主义的知识观。前电子时代的时代印痕是“绝对”,而今天电子时代的时代印痕是“相对”。掌握了相对主义的对情境的理解,就会对知识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宽容和多样化的理解。宽容也会导致对现在以及未来人的所有生存形式的尊重,这是以前的时代无法带给我们的。在数字化时代万变不离其宗的仍是知识的内容和含量,对你有没有用就是衡量这个知识的标准。我非常赞同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孔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的观点,人类传统的所有知识的积累不能用一种简单的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可是为什么科学知识会不断往前走,不断推陈出新,他发现是由于人们看待同一课题的“范式”变了,世界观不同,视角不同了,知识所蕴含的意义也就“进步”了。

  第五,进入多媒体时代意味着我们必须适应在同一时间内从多方位来构造信息、构筑知识的方式。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是多媒体时代的最基本的特点。获取知识、信息藉助图片、形象,往往要比文字快得多。为什么现在图书市场上似乎插图越来越热?不是因为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而是因为我们进入了多媒体时代。多媒体时代才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字信息和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图像、声音、影像的信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平共处成为可能。

  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为网络做一个路线图,或者在脑子里自己画一幅「知识地图”。当新世界和旧世界出现完全不同的面貌时,旧世界的地图尽管画得很细致,可能是一点都没用的。读元朝的北京地图不能帮你找到你今天想要去的某个餐馆。可你能说它不准确吗?相当准确,可它只对那个过去时代准确。而现在我们如果不改变阅读习惯、涉猎知识的视野和方法、掌握日新月异的工具,就相当于我们到了今天的北京城,手里却还是拿着元朝的地图,四处寻找哪儿有茶馆、哪儿有卡拉OK、海淀图书大厦在哪儿一样的愚蠢。对于经历过非数字化时代,而现在可以享受数字化时代所有产品的人,必须经历一次脱胎换骨,否则我们必被网络时代所抛弃。

数字时代的得与失

  主持人:在计算机这么发达的今天,很多人文学者有一种末日感,他们担心家中的那些藏书某一天是否会被一个光盘所取代。针对这种忧虑您是怎么看的?

  王 强:在新时代的面前没必要恐慌。时代和社会就像舞台一样,是由前景和后景构成的。比如我们坐在飞驰的火车上,会看到眼前的景物唰地像线一样扫过去,但往远些看速度会放慢很多,再往远看就看清耕牛、远山以及夕阳下戴着草帽的农民这样的诗意了。如果有一天走入图书馆,书都是光盘构成的,那么只不过知识是从书页的容器流进了光盘的容器里,但实际内容没有丝毫的改变。抽象意义上的“书”永远会存在的,就像无论什么形式的阅读会永远存在一样,至于阅读的客体是什么,内容靠什么载体来呈现当然是可以改变的。光盘主要承载的是新出现的内容,大量过去的内容仍会主要栖息在传统的书页中,就像大量的羊皮卷手稿并不能也不必被光盘取代一样。记住,光盘不是“取代”过去,而是代表着从今以后信息的新的生命存在形式。最近红极一时的《哈利"波特》为什么不以光盘的形式出现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吗?这同时不也是一种安慰吗?

  主持人:数字化阅读的出现为人类上千年的纸质图书的阅读经历带来了新的体验,使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宽广。过去要查一幅图或一段文字要跑遍图书馆,而现在要获取一条信息,只要鼠标一点便翩然而至,这些好处大家都能体验得到,不过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那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又失掉了什么呢?

  王 强:第一,再也没有像以前体验的那种绵延的历史感了。扑面而来的都是实时的信息。大脑的漂泊开始了。

  第二,由于速度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特征,人们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耐心。可口可乐总裁曾经说过一句话,他现在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哪里还有人不喝可口可乐?可为什么可口可乐这样一个世界没有人不知道的产品,每天还要花大量的金钱来做广告呢?设想如果可口可乐在中国人的视线中消失一周,也许从此就失去了它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市场。在世界上失去一秒钟就有可能意味着失去它百年积累起来的全部。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第三,由于宽容,导致了对所谓传统经典的怀疑和不信服。从前所有主体的体验和经验都是靠世世代代公认的优秀的精神食粮来传承的,而现在知识不再是官方的、集权的、集体的,而是民间的、民主的、个人的,这对传统的、权威性的东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颠覆。第四,恰恰由于这个时代驶离过去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自然地产生了本能的回望和恋旧。现在老照片、老档案、老书籍畅销;许多图书印成线装书销售反而销得很好。这说明传统的东西,越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反而越会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情感上的温馨的期待和宁静的抚慰。第五,我们对未来似乎失去了方向感。对于未来我们没有安全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在得与失之间怎么样才能找到平衡?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尽管有这么多缺失或遗憾,但以速度、兴趣、个性化为基本特色的数字化阅读仍然为人们所向往和钟情,并必将为人们所接受和习惯,因为时代的脚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