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育观念问题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6:32

大学生生育观念问题的探讨

2010-07-26 00:13:00 来源: 人口导报(济南) 

一个社会整体的生育水平直接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的生育政策,二是人们的生育意愿。在校大学生(本文所指在校大学生均为本科阶段在校学生)作为潜在的庞大的生育群体,他们的生育意愿必将影响他们的生育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人口发展。回顾以往对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发现,研究者比较重视考察女性对象、特别是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对象通常是各个年龄段的城乡普通居民或者是社会特定群体,例如农村人口或者流动人口,研究内容多为对生育意愿现状的测量和描述,以及生育意愿的特点和变化过程等有关情况,而相对忽视探讨与生育意愿相关的各种因素。而对在校大学生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是各种生育意愿研究中的空缺,本文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生育意愿,以此分析生育观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7份,有效回收率为88.5%。问卷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和纸质版填写现场收回的方式进行收集。本次样本构成的主要情况是:男性占被调查总数的32.3%,女性占67.7%;样本分布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哲学、会计、工商管理、经济、英语、法学、文艺编导等九个专业;样本年龄分布在21-23周岁。生育意愿的测量变量主要包括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性别和意愿生育时间。

在校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现状

1.生育目的。在177个被调查对象中,160人希望以后有自己的孩子,占被调查总数的90.4%。其中,131个被调查对象将满足亲子感情作为生育的首要目的(占总数的74.0%),有74位选择巩固夫妻感情(41.8%),有46位被调查对象选择传宗接代(26.0%),其余是出于养儿防老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从中不难看出,在校大学生更注重情感的满足和慰藉,需求层次较高,但同时他们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大学生的生育目的充分反映了他们对爱和尊重的需求,他们会在满足精神需求和履行社会义务的同时,追求实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177个被调查对象中,有108位被调查者选择会在取得研究生学历后结婚生育,有57位选择在取得本科学历后结婚生育,有12位被调查者选择在取得博士学历后结婚生育。他们未来要面对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这让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也使得他们在生育目的上体现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2.理想子女数和性别偏好。177个被调查对象中有165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占被调查总数的93.2%。当被问及如果仅凭个人意愿,希望生几个孩子时,有143位被调查者(占调查总数的80.8%)选择生育一男一女共两个孩子。在被调查的177人中,独生子女有74人,当被问及如果政策允许是否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时,有34人认为会生育第二个孩子(占被调查独生子女总数的45.9%),有6人认为不会(8.1%),有34人选择不知道(45.9%);103个非独生子女中,有34人选择希望生育第二个孩子(33.0%),23人选择不会生育第二个孩子(22.3%),还有46人选择不知道(44.7%)。总的看来,选择希望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占总数的38.4%,不会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占总数的 16.4%,选择不知道的占总数的45.2%。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的对意愿生育的子女的数量还是很理性的,生育孩子“贵精不贵多”,注重质量和效用,孩子是家庭生活中快乐和幸福的重要来源,主要为满足个人对亲子情感的体验,使夫妻关系更加紧密。另外,在男女性别偏好上,在校大学生也没有明显的性别偏好,这是伴随文明进步社会宽容的体现。

3.生育年龄。遗传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在23-30岁之间是生育的最佳年龄段,而男性年龄在30-35岁所生育的后代最优秀。综合考虑各种优生优育的条件,一般来说,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5-30岁之间为最佳时期,最好不超过30岁,男性不超过35岁。被调查的177位在校大学生均认为他们理想的生育年龄在25岁以上,认为25岁为最佳生育年龄的占有效问卷总数的3.2%,认为26岁的占9.7%,认为27岁的占6.5%,认为28岁的占19.4%,认为29岁的占22.6%,认为30岁及以上的占38.7%。总的来看,认为25-27岁为最佳生育年龄的占调查人数的19.4%(其中选择该年龄阶段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23.8%,男生占男生总数的9.1%),认为28-30岁为最佳生育年龄的占总数的80.6%(其中选择该年龄阶段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76.2%,男生占男生总数的90.9%)。总体而言,在校大学生对最佳生育年龄的期望符合男、女性的生理发展特点,自主性地“晚育”的观念较为突出。

在校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1.价值观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生育意愿实际上体现了生育主体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对孩子的价值评判,涉及如何协调和平衡亲子利益的冲突。在问卷调查中,114位被调查者(占调查总数的64.4%)认为养育孩子给自己带来最大的不便是耽误工作时间,影响个人发展。在校大学生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工作要求和人生目标。同时,由于所受教育程度较高,跟普通社会群体对生活的认识也有所不同,精神追求的层次也更进一步。从生理的需求到尊重的需求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满足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当通过工作和事业取得的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后,他们会通过组建家庭,孕育下一代来实现自己的完美人生。另外,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深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传宗接代”的使命,也是他们人生无法省略的责任和内容。生育更是中国女性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最重要的体现。

2.经济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经济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探讨。宏观层次是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角度来分析,微观层次是针对个人或特定社会群体,从收入水平和养育子女的成本-收益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首先,宏观层次上,在传统社会或现代社会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发展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男性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本具有更大的价值,这会引致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倾向。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来说,生产对劳动者体力的需求呈不断减少的趋势,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减弱,女性的相对优势增加,社会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平等的平台。在微观层次上,个人的收入水平和养育子女的成本收益关系对生育意愿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父母投入的抚养费高于孩子提供的收益,则对孩子的需求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父母的投入低于收益,则对孩子的需求就会上升。但是在本次177个被调查者中,80.8%的人希望生育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从希望生育孩子的数量和性别偏好上来看,在校大学生更加注重生育子女在情感上获得的收益和享受,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入成本的考虑没有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3.社会因素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在177个被调查对象中,只有76人主动关注过国家现行的人口政策,而且即使是独生子女,也不会刻意迎合国家对双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胎的政策规定,选择另一方是独生子女的结婚生育。在中国传统社会,生育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因为生育的结果会影响到整个家庭和整个家族未来。因此,该行为的产生也会受到家庭和家族有形或无形的干涉和影响。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家庭的和谐美满,个人情感的满足和慰藉,以及个人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大实现,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正在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