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秘密被揭开:希特勒情妇爱娃真实故事[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11:55
50年秘密被揭开:希特勒情妇爱娃真实故事/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55年来,维斯克尔一直把这个秘密埋在心中。前不久,她终于打破沉默,首次向英国记者安吉拉·拉姆比特讲述了爱娃的真实故事,并再一次走进希特勒的山中别墅。这位老人就是爱娃的表妹,与表姐爱娃·布劳恩见面那年,她刚好19岁。在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熟悉希特勒及其情人爱娃的关系了。
-这个秘密,她守了55年
-在丈夫答应保守秘密之后,才举行定婚仪式
维斯克尔取出她珍藏的一本家庭相册,部分照片的拍摄时间可以追溯到20年代。这些已经泛黄的照片都是合照,场合不是洗礼就是婚礼。其中一张照片是一位漂亮少女和一位长得圆圆胖胖一头黑发的小女孩。维斯克尔指著小女孩说:“那就是我。我和表姐爱娃·布劳恩。”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几个人看过这本家庭相册,当然也就没有多少人知道维斯克尔与希特勒情人的关系。“她比我年长12岁,非常活泼,非常温柔,我们都高看她一眼。”维斯克尔回忆说。在其中一张拍摄时间稍晚的照片上,爱娃坐在一把扶手椅里,翘著修长的二郎腿,面带微笑。她旁边站著的那个人被剪掉了。维斯克尔解释说:“那是被我妈剪掉的。在爱娃身边的人就是希特勒。”
维斯克尔目前住在德国海迪尔伯格附近的一座小宅子里,乍看上去非常平凡,但很有活力,很好客,比她77岁的实际年龄要年轻一些。如果不是她自己承认,谁也不会把这么一位亲切、聪明的老妇人与希特勒的圈内人联系起来;谁也不会想到,当德国老百姓在一座座城市废墟里挣扎时,维斯克尔和爱娃却在希特勒的山中别墅过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这段维斯克尔已经有半个多世纪没有对别人提起的经历只有她丈夫知晓。她说:“我们认识不到两个礼拜,他就知道了我的身世。在我们订婚前,他向我发誓,绝对不对第二个人提这段经历。他信守诺言,直到1986年去世。而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向第二个人透露过这个秘密。我保持沉默纯粹是为了孩子,55年来,我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个话题。现在,我已经到了这把年纪,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连呼吸都非常困难,所以已经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我现在感觉非常健康———只要我提起过去的事,似乎就百病解除。”
-在希特勒的别墅里,她是爱娃的唯一玩伴和知己
-自己的父亲参加了抵抗希特勒的运动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最终决定讲出那段历史的真相呢?她说:“大概在3年前,我看了一篇采访实录,被采访者是非常有名的德国作家西比尔·克诺斯,他打算就爱娃在‘二战’最后一年的生活写一本小说。当时,我已经开始记录那段时间的我的感想,但目的是为以后给孩子看。所以我就首先征求我的三个孩子的意见,请求他们同意我讲出我的故事。他们说:‘当然可以,那是历史,如果你认为讲出来很有必要,我们都支持你。’”
孩子们如此爽快,出乎维斯克尔的意料,毕竟他们都与爱娃存在著血缘关系。这样在一年前,维斯克尔与克诺斯合作,推出了小说《爱娃的表妹》。但从此以后,他一直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由于那是一本小说,虽然其中不乏真实故事,但读者们也不想去追究真伪。
爱娃的母亲和维斯克尔的母亲是亲姐妹。维斯克尔生于1923年,她完全是在雅利安意识形态里长大的,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但维斯克尔主动走进了吉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她是班里26名学生中唯一的女性。后来,她的男同学接二连三地被征召到前线,到她毕业时,已有10名同学为希特勒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4年,19岁的维斯克尔修完学业,她的表姐爱娃派人请她到希特勒的山中别墅。当维斯克尔抵达那里时,希特勒已在两天前前往东普鲁士了。在那里,希特勒指挥军队准备与苏联军队顽抗到底。维斯克尔一直在别墅里呆到1945年1月,所以她是那段时间里爱娃唯一的玩伴和知己,也是见证爱娃由压抑到绝望直到自杀的首席证人。
一开始,爱娃的家人强烈反对爱娃与希特勒的关系。维斯克尔指出:“在那个年代,一个有著良好家庭背景的年轻女郎都与父母住在一起,直到结婚,去做人家的情妇是不可想象的事。所以,当爱娃和她妹妹格里蒂尔离家搬进希特勒在慕尼黑为她购置的别墅时,对我的姨父来说简直是个奇耻大辱。然而,由于那个男人叫希特勒,所以家族里没有谁敢站出来说个‘不’字。”
维斯克尔透露,爱娃的父母和她自己的父母一样,也反对希特勒的政治主张,反对民族社会主义(纳粹)。维斯克尔表示:“战争期间,总共只有3万德国人参加了‘抵抗(希特勒)运动’,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战后我从红十字组织那里领到了证书,它可以证明这段历史。前不久,我刚刚把这份证书连同我的其他一些书信、照片一起拍卖了,因为我不想保留这些让我想起那段历史的东西。”
-希魔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与活泼,从不和她谈政治
-他让人们以为,他的满足只来源于政治与国家
这本家庭相册又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维斯克尔说:“我认为它只是一本纯粹的家庭相册,没有想到里面竟然有希特勒的一些身影。”那么,爱娃肯定参加了希特勒的政党了?维斯克尔的回答出人意料:“不,她没有。我敢肯定,她和希特勒从来没有谈论过政治,那不是她的角色。希特勒之所以把她请进别墅,完全是看中了她的美貌和活泼。但是,后来她父亲不再反对希特勒,还成为纳粹成员。他的党证上的编号很小,暗示他入党很早,实际上这是一个骗局。”
虽然希特勒看上的只是爱娃的美貌,但爱娃与希特勒一起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她应该知道希特勒的种族清洗政策及其后果吧?
维斯克尔表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认为她不知道,因为她完全被隔离在别墅里,希特勒甚至不让她接触收音机和报纸。前来看望她的人也不跟她谈论政治。对纳粹高层来说,女人只是供男人玩乐和调情的工具而已。”
爱娃与希特勒初次见面是在1929年,当时爱娃只有17岁。希特勒逐步爬上权力顶峰,行事风格变得越来越慎重。他一直声称,纳粹才是他的最爱。维斯克尔指出:“当你解读希特勒时,滔滔不绝的演讲、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夸张无比的手舞足蹈就是他的性生活。妇女们对他的崇拜、冲他尖叫、哭泣就是希特勒得到性满足的方式。这也是他将爱娃秘密安排在慕尼黑的真正原因———让人们相信他只是忠诚于德国。”
-打情骂俏,一天换六七次衣服,无法掩饰内心空虚
-接电话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也正是在那次婚礼之后,爱娃成了别墅里的孤家寡人,但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党卫军看守。维斯克尔透露:“参加户外活动,打情骂俏,一天换六七次衣服,都是为了掩盖她内心的空虚。到1944年年中,爱娃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也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身边没有亲密的朋友,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她肯定意识到德国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但她又无法离开那个她爱了15年的男人。当时我真的想帮她离开希特勒。她变得非常压抑,曾两次试图自杀。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她会跑到柏林,与希特勒一起自尽。
“说起来人们也许不相信,我们真的从来没有谈论过希特勒。当时的禁忌太多,甚至在好朋友之间也有许多顾虑。我从来没有问过她‘你真的爱希特勒’这样的问题,但我知道,每隔两天,希特勒就给她打个电话,接电话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表面上,她什么都无所谓,实际上她非常空虚,一直在等电话铃响。
“我从来没有见过希特勒,只是在纪录影片和照片上见过他。
我知道爱娃一直希望能嫁给他。当然,我知道他们之间存在著某种关系,但我不敢确定那就是性关系。他们认识时她只有17岁,而他已经40岁了。对我来说,这是父女的关系。爱娃爱希特勒,但他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我并不清楚。但我敢肯定,爱娃是希望希特勒能真心爱她的,但希特勒到底是否真心爱她,我很难说。”
1945年4月29日午夜,苏联红军的坦克隆隆地开进柏林,困在地下掩体里的希特勒和爱娃举行了婚礼。4月30日下午两人双双自杀身亡。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爱娃终于变成了“希特勒夫人”。至此,爱娃是否体会到了一丝幸福?
维斯克尔表示:“自从成为希特勒情人,她就过上了不道德的生活。所以当她和希特勒宣布成婚,她肯定在想:‘一切都结束了,我们终于结婚了。’她真的爱他,并跟随他走向死亡。尽管这段婚姻只持续了36小时,但我认为,对爱娃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值得悲惨的事。”(
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将在德国解禁发行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QUOTE]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在二战后被取缔以来可能将首次在德国公开出版发行。
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
近日总部设在慕尼黑的当代历史研究所表示将发布一份将用于学校和大学学习和研究的“注释版本”的《我的奋斗》。历史研究所表示,他们将在书中注上理性的和一针见血的评论,这样带来的回顾历史效应远远有效于一字不落地出版这本书。
该书的版权持有者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目前尚未决定是否给与此项许可,但到2015年版权到期后,当代历史研究所即可合法使用。
德国犹太人领袖已经对这个项目表示支持,他们相信这样能防止新纳粹从这本书谋取暴利,也避免这本书的错误思想传递给民众;但是一些历史学家对此表示反对,认为重揭这段历史是没有必要的;当代历史研究所希望巴伐利亚州政府同意这个提议,因为一旦2015年到来,新纳粹份子将可能开始大肆宣传该书,提前出版可有效对抗新纳粹思想。
《我的奋斗》是希特勒在狱中口述,由同室囚犯——他的忠实信徒鲁道夫?赫斯整理完成。由于担心新纳粹主义大规模复苏,1945年后的德国宪法规定,除了出于教育或研究目的外,纳粹标志性刊物不得复制或出版发行,传播、宣扬纳粹主义将受到罚款或处以监禁。而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被称为是“当代蛊惑人心之杰作、20世纪灭绝人性的罪行录”而被列为禁书,在纳粹德国时期,该书的销量超过1200百万册。
德国高速公路为什么不限速
来自:中欧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精确的说,德国某些高速地段不限速,一般高速限制在120~130公里小时,不限速几条理由是这样的:
一是德国的车好。这个好,还不仅仅是世人皆知的汽车本身的质量好,更重要的是汽车保养得好。德国人的习惯是什么车加什么标号的汽油柴油、用什么牌号的机油、日常保养怎么做、定期保养啥时做、易损件何时换等等,都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决不马虎将就。所以,德国人开的车不论档次高低、新旧如何,只要是上路的,车况都非常好,很少因为刹车失灵、方向失灵、轮胎爆裂等原因出事故。
二是德国的驾驶证考试严格,一次通过的比例不高。不认真地学,不真正学好了,要拿驾驶证是不可能的。绝对不会有通过关系拿驾驶证的现象,绝对不会出现有本却不会开车的人。
三是德国人开车守规矩。大车走大车道,小车走小车道,超车走超车道,该打灯打灯,该让道让道,每天开几个小时的车,多长时间休息一次,都自觉执行。大家开车的标准是一样的,情况就很好判断,很少因为强行超车、截头猛拐、疲劳驾驶等原因出事故。有个讲德国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子夜时分,空无一人的大街上,一辆车在飞驰。在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汽车停了下来。等待绿灯放行。30秒过去了。又是30秒过去了,红灯依然亮着。3分钟过去后,依然是红灯。于是,驾驶员拿起手机,哇啦哇啦地对交通灯管理部门说起来。5分钟后,修理人员来了。又过了5分钟,交通灯修好了,红灯变绿灯。这时候,驾驶员才一踩油门,汽车继续向前飞驰而去。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很符合德国人的性格。你想想,车况好,路况好,开车人按规则行事,出事故的概率还能剩多少呢?不限速,车速快,效率就高。效率高,汽车占用车道的时间就少,行车环境就轻松,反过来又减少了事故的可能性;效率高,还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和休闲。
经济危机下希特勒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文/端宏斌
人类有一个很不好的陋习,那就是对人的评价喜欢走极端,即如果此人是坏人,那么他干的都是坏事,即使有干过好事,也故意隐瞒不说;而如果他是好人则正相反,他干的都是好事,即使有坏事也给偷偷藏起来。这回我们就来谈谈希特勒,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个大坏蛋,具体坏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看两件小事,第一,从希特勒之后,就没人再敢叫“阿道夫”了,因为这个名字希特勒曾经用过;第二,从希特勒之后,就没人再敢留小胡子了,因为这是元首的标志。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德国是大萧条时期最早复苏的国家之一,很明显肯定是因为希特勒做对了些什么,因此德国老百姓才把他当做上帝一般来顶礼膜拜,对他的提议是言听计从,他把德国带入崩溃那是后来的事了。希特勒可以说是对凯恩斯主义执行得最完美的领袖,我们就以高速公路为例,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就诞生在德国,而目前德国使用的高速公路有1/4还是希特勒时代修筑的。
1923年希特勒发动啤酒罐暴动失败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里他至少干了三件事情,第一是写作了《我的奋斗》;第二是成功的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第三是看了不少书,其中就有一本是福特的自传,叫《我的生命及工作》,据说这本书使希特勒产生了一个念头,在全国境内兴建高速公路。几年之后,机会终于来了,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上台仅11天,他便亲自主持了柏林汽车展开幕式,并借机宣传高速公路计划。当时,很多人反对这种“奢侈的道路”。希特勒曾想靠私人资金,这意味着将来修好的道路要收取使用费。而根据法律,收取道路使用费是被禁止的。即便困难重重,按照希特勒的逻辑,必须先有路,不然汽车造出来没地方开,经济也上不去。这件事让希特勒夜不能寐。就在左右为难之际,他想出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把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变成政府的一项失业救济工程。这样,既可以减缓失业问题,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还可用失业救济金支付工程费用。事实上在希特勒之前,科隆市长就已经建造了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不过该高速公路全长仅20公里,希特勒认为这根本就算不上是高速公路,因此后来被降级成一般公路。
希特勒在经济萧条中建造高速公路,至少有以下三大好处:第一,可以立刻降低失业率,据说有12万工人在希特勒的感召下,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开始了高速公路的建设。希特勒还让18到25岁的青年进行半年的国家社会劳动,无偿修建公路。第二,高速公路网在和平时期是经济的润滑剂,谁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 的道理,而在战争时期这是宝贵的快速运输网,使得纳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调动大量军队。第三,修建公路这种大规模“群众活动”是建立对元首信心的绝佳方式,希特勒非常热衷于搞大规模群众集会,对此有兴趣的博友可以自行下载纪录片《Triumph of the Will(德意志的胜利)》,现在有很多人肯定会奇怪,为什么如此理性的德国人会被希特勒所蛊惑,看完这个纪录片我相信你就明白为什么了。温总常说信心比货币的黄金还重要,希特勒恰恰提供了德国人民最宝贵的信心。
德国人的严谨体现在了希特勒对高速路的要求之上:一般四车道宽34米,中间有约5米的间隔带,铺草植树;不设路灯,每隔约200米竖一金属片镶面的水泥柱,夜晚在车灯照射下反光,全路亮起一条“光带”;路面经特殊处理,整齐排列着指头大小的凹坑,雨天不打滑;坡度尽量小,要有足够的视野,转弯处的半径要尽量大等等。连紧急停靠地带、高架桥、立交桥,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加油站、连锁餐厅等设施都想到了。希特勒甚至要求高速公路不仅可以让军车一天内横贯德国的东西和南北,而且一些路段还要能起降飞机。
光是有路还不行,还要有车开,希特勒的另一项重要计划是提供德国老百姓人人能买得起的车,希特勒在竞选总理纲领中就有一条:让每个德国家庭都拥有一辆轿车。1933著名的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拜会希特勒,希特勒把这种车概括为:“最高时速100公里,百公里耗油应少于7升,可乘载一家两名成人和三名儿童,售价不超过1000马克,轿车可以停放在露天地,发动机冬季要防冻,容易起动”。很快一款售价仅990帝国马克的小车诞生了,这就是世界汽车史上的一代名车——“甲壳虫”的由来。为了能够生产这种人人都买得起的轿车,著名的大众汽车厂组建成立,并任命保时捷为CTO,希特勒在工厂的奠基仪式上说:“工厂要依靠全体德国人民大众的力量来建设,生产的产品应该使德国人民都高兴,因此,这个工厂就叫大众汽车厂(Volks Wagenwerk)。”
到1939年,纳粹已建成高速公路三千多公里,这些高速公路连接全国所有的州和重要城镇,还通向周边国家。它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迅速降低了失业率,而且配合其他措施,希特勒在短期内扭转了濒于崩溃的经济形势,进而赢得了选民的信任,为其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这条高速公路沿途风光明媚,技术先进,正好让纳粹拿来宣传德国的工程科技水平。希特勒广邀各国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到希特勒倒台时,纳粹德国已修建了最初规划总长7000公里中的4000公里。今天,德国的高速公路累计约长1.24万公里,其中纳粹的功劳可占了四分之一。
德国的优良高速公路体系让美国人看的眼红,到了1940年,美国也仿建了自己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但真正的大规模发展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时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对德国高速公路网印象深刻,他签署法案,力主修建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网。
说完了德国再来说现在的中国,咱们也遇到了和当年纳粹相同的问题: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这时候就不要管什么西方经济学了,把更多的人投入基建项目之中,此时根本就不应该考虑投资回报,例如政府造了一条高速公路,如果要考虑回报那么就要设立收费站,但既然是政府的民生工程,为什么还要收费呢?纳粹建的高速公路就没有收费站,为什么我们还要收费站?我们还不如纳粹吗?中国的现状是收费站多了,高速路少了。中国以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出口加工型,生产完了商品就直接装船运往国外,现在外需是不行了,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起不来,那么我们就只能靠内需来拉动,此时国内的物流能力就会成为瓶颈。一个经典的说法是,从深圳把商品装船运往美国,这个成本比从深圳运往内地还要低,因此中国货在美国反而比在中国便宜。虽然这个说法有夸张的成分,但道理是没错的。如果政府真打算为民生着想,那么就应该多造免费的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