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文指导百法(七)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0:38
七、认真锤炼语言
语言是文章表现形式要素之一。作者记叙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显现;文章好与坏,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语言的质量如何。足见,语言质量的高与低,仍然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与优劣。
俄国人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一切。”如何让语言牢牢粘住读者呢?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琢磨,精心锤炼语言,在把语言写生动、简练、明白等方面狠下一番功夫。
84 .学习把语言写生动
能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人物(包括作者自己和文中其他人物)性格、兴趣、思想品质等个性特征,这样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语言,就算是生动的语言。
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生动呢?大家先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语言的特点,想想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国庆节之夜
“婧儿,快来看礼花!”
随着妈妈的招呼声,我跑到后阳台。哇!好漂亮啊!只见西面爆发出一朵绚丽无比的“花朵”。上上下下一色红,四周里凹外凸,真像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朵啊!看,东面有一个白点,在空中徐徐上升,上升……在引人注目的地方,爆发出一朵洁白的花。那婀娜多姿的形态,那玉洁冰清的外表,怎么看都像是一朵盛开的玉兰花。瞧,“玉兰花”开始缩小了,下降了。忽然,星团升上了夜空,这一簇,那一簇,一眨一眨,一闪一闪,简直使人目不暇接。
令人惊奇的不只是“玉兰花”,“锦上添花”和“套环”,也十分令人着迷。看,东边首先爆发出一个红色的“太阳”,红得是那样鲜艳,那么耀眼!接着又爆发一个,与上个不同的是,这个是绿色的。瞧,又升起两个,颜色也不一样,一个是黄色,一个是蓝色。四个交织在一起,有红,有黄,有绿,有蓝,那景象别提多壮观了!看着,看着,忽然从东边一下升起五个圆环,一个连一个地套在一起,又从东至西,依次落下,整个过程是那样有条不紊,就像穿着彩衣的仙女向人间散发着美丽的花环一样。“花环”刚刚落下,西方一颗黄色的星星,冉冉上升,越升越高……终于在北方爆发了,只见以中间黄点为中心点向外喷射出无数颗流星,整体看像一朵大花,又像彩色的流星雨。这令人惊奇的流星雨,简直使我看呆了……
“看,糖葫芦!”不知谁喊了一声。我睁大眼睛望去,只见几个红点连成一串,在空中来回摆动,真像一串串让人馋涎欲滴的糖葫芦啊!
艳丽的礼花,把首都的夜空,妆扮得光彩夺目,五彩缤纷。望着这壮丽的夜景,我不禁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正像这绚丽多彩的礼花吗!
这篇短文,记叙的是小作者在国庆节夜晚观看焰火的情景。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礼花的颜色、形状和变化,突出了国庆节夜晚美丽动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具有儿童特点的喜悦、惊奇之情。
短文中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生动呢?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哪些方法呢?
(1)一边想象一边写。作者脑海中一边浮现着景物的样子、事物发展变化的情景,一边进行叙述和描绘。这样,就容易形象逼真地再现出景物及场景。
(2)用童话表童心。即小孩儿说小孩儿话。这是作者把语言写生动、体现自己语言个性的最重要的方法。作者依据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乐于怎么说,就怎么写;觉得怎样说好,作文时就怎样写。把自己记叙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是根本目的,不机械地去学别人的腔调儿,这样就避免了“成人腔”——小孩儿说大人话。总之,作者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勇于体现自己的语言个性,真正做到了“我笔写我口,我口表我心”。
还有,作者敢于运用词语,善于炼词炼句。这也是短文语言生动的重要原因。
【思考练习】
(1)语言生动指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生动呢?
(2)自拟题目,写一篇绘景或状物的记叙文,要求语言要生动。
85 .要敢于用词用句
文章、段落都是由若干词句连缀而成的。而词句又有新与不新、生动与不生动之分。词句是否新颖、生动,直接关系到语言的质量、文章的质量。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小文,边读边画下文中新颖、生动的词句,体会一下这些词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春天来了
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
春姑娘藏在花朵里,花朵就开了;春姑娘藏在树梢上,树枝就长出了嫩芽;春姑娘藏在草丛里,小草就慢慢地钻了出来;春姑娘藏在小河里,河水便清清地流淌。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美丽极了!那些活泼的小鱼儿在水中悠闲自得地游来游去。那圆脑袋的小蝌蚪凑着热闹和小鱼捉着迷藏。中午,火红的太阳挂在高高的天空上,射下万道光芒,河面银光闪烁,岸边的花草树木倒映在水面上,一阵春风拂过,河面漾起阵阵涟漪。
啊!春天的小河,你真美!
春天很美,本文写得也很美。文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章中大量地运用了生动、优美的词句。如:
生动的词语:生机勃勃、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挂、银光闪烁、倒映、拂过、漾起、涟漪。
优美的句子:“春姑娘藏在花朵里,……河水便清清地流淌。”“那些活泼的小鱼儿……凑着热闹和小鱼捉着迷藏。”
这些生动、优美的词句,给文章增了色,使文章生了辉。
这就提示我们:作文时,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要敢于用词用句,要大胆地练习使用脑中或手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要增强“运用”意识,在运用中逐步求得准确、生动、形象、新鲜、富于变化。
学习、积累好词佳句的目的就是“运用”,即学以致用。不用,学习、积累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中,才能进一步巩固、掌握好词佳句,才能逐步提高使用的质量。怕别人说“堆积词藻”,不用、不敢用,到什么对候也不可能会用。
要敢于用词、用句,手中、脑中事先必须要有“积蓄”,现学现用是来不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积累,以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语言。除了要在课内外阅读中向书本、报刊学习语言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向周围的人以及接触到的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等)学习语言,做生活的有心人,把日常生活中一切和别人交往的过程,听新闻、看影视的过程,都当作是学习语言的过程。“积累”丰富了,作文时美词佳句就会汩汩而来,自然流向笔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鼓励同学们要敢于用词用句?美词佳句汩汩而来、自然流向笔端的前提是什么?
(2)自拟题目,写一篇记人或叙事的短文,要求注意学习运用日常积累的好词佳句。
86 .用词要准确、生动
锤炼语言是作文最基础的功夫,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一环。而优美生动的语言又都是由一连串儿准确生动的词语组织起来的。即用词准确、生动了,语言才准确、生动。可见,锤炼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敲词语,使词语运用得准确、生动。
用词准确、生动,不仅能把作者想要写的人、事、景、物逼真地描述下来,而且还可以把细微的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词不达意则言不达意,言不达意则不能准确地表达中心思想。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说:“从事写作,第一个条件当然是要善于用字(词)。思想、情绪、形象,都要靠确当(准确而恰当)的字(词)来表达和描写,用错了字(词),便会‘辞不达意’,乃至与本意相反。”写作是这样,习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写文章,怎样才算用词准确、生动呢?对此,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描写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看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这段话是说:要描写一个事物、一个动作或一个事物的性质,就只能用这个词而不能用别的词;如果还能够用别的词来替代的话,那就说明所用的这个词还不够准确、贴切。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得更明确:“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是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要找到“唯一需要的”,不可替代的词,并将这个词放到“唯一需要的位置”。这样,所选用的词就算是准确、生动的了。一旦找到了这样的词,事物的特点自然也就被凸现出来了。
讲到这儿,同学们一定会从中悟出:动笔作文(或写后修改)时,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就要把功夫花在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比较、推敲→寻找、选择”上。这个过程,就是锤炼词语的过程。既然是“锤炼”,就不是一次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个反复多次地推敲、选择的过程。要学会连续想到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然后通过反复地推敲、比较,最后从中选择出一个最符合事实(不失实、不失误),最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特点,最能贴切地表达自己心里感受,最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词语。这样,就把语言写得既准确、又生动了。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想想文中哪些词语运用得不够准确、妥当,如何改正:
我从同学那里要来几条小蚕,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高兴地急忙向家里走去。我一到家,就急不可待地摸出一个纸盒,把心爱的蚕宝宝放了进去,然后来到路边的小桑树旁,扯了一把桑叶给它们吃。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写“我”对蚕儿的喜欢。因此,“拿”应换成“捧”,这样更能突出“我”对小蚕的喜爱,也和“小心翼翼”相照应;“高兴地急忙”应改成“兴冲冲”,这样文字简练了,而且既强调了迅速,也包含了高兴的意思;“摸出”应改成“找出”,这样可以更好地说明“我”对蚕儿的喜欢——就是一个纸盒,也要仔细去准备;“扯”应改成“采”,这样就把“我”喜爱小蚕、认真挑选桑叶的意思表达出来了。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哪些词语运用得准确、生动:
每当天空渐渐地撩去那黑色的面纱时,东方便飘起了一朵朵红色的云霞。随着红霞的出现,太阳慢慢地、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涨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这段景色描写很美,饱含着作者浓浓的喜悦之情。描写中,作者特别注意锤炼词语,如“撩”、“飘”等字词用得就十分准确、生动,既贴切地表现了天空渐亮的情景,含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欢悦,又很新颖,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联想。
最后,提醒同学们,要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就必须要注意如下两点:
(1)思想上一定要重视。锤炼词语这种基本功不是一两天就能练好的。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思想上重视,有练好的决心,再掌握一些锤炼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就一定会形成这种能力。
(2)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一个人生活知识丰富,语言才会丰富。见闻狭隘的人,哪有可能掌握大量词汇呢?脑子里对某种事物毫无所知,又怎能对它进行准确、生动地描绘呢?
中国当代作家秦牧曾举例说:作品中常见有人写“我听到几只不知道名字的鸟儿在歌唱”或者“院子里尽是没有名字的杂草”这些句子,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要是你能够知道那鸟儿是百灵、画眉,还是黄莺、绣眼儿,不是比你这样写法要具体得多吗?那些草儿总不会没有名字吧!它们也许是蟋蟀草、狗尾草、鬼针草、蒲公英,要是你能举出几样,不是可以给人以较多的形象感受吗?
是啊,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有丰富的词汇、语言。对动物、植物描绘是这样,对任何事物的描绘,道理也是完全一样的。
【思考练习】
(1)用词为什么要准确、生动?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需要注意什么?
(2)翻开前两次自己写的习作,认真读读,看看哪些词语运用得不够准确、生动,然后反复锤炼,动笔改一改。
87.用词要多样化
锤炼语言时,除了考虑用词准确、生动之外,还要考虑用词尽量避免重复,做到多样化。用词重复,语言就显得平淡、单调乏味,读起来就觉得缺少韵律和起伏,听起来就觉得枯燥、啰嗦;用词避免了重复,做到了多样化,语言才会显得活泼而新鲜。
如:有个同学在《开学的第一天》里,有这样一句话:“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学校就开了一个隆重的开学典礼。”由于句子中连续重复运用了三个“开”字,使得句子如同绕口令,既拗口又平淡呆板。如果将句中前两个“开”字调换一下,把原句改成“新学期的第一天,我们学校就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样,语言就活泼多了。
又如,一个同学在《祭扫烈士墓》中写道:“清明时节,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看到了高大的纪念碑,又去看了烈士的坟墓,还看了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这段话,由于用词重复——连用了三个“看”字,使语言显得很枯燥、啰嗦。如果将段中的三个“看”字依次改为“瞻仰”、“祭扫”、“参观”这三个词,不但避免了用词重复的现象,也照顾到了庄重的语言环境,使语意更准确,同时很好地表达出了对烈士怀念和崇敬的感情。
从以上两例中,我们不难悟出避免用词重复的方法:
(1)平时重视广积词汇,特别是近义词。对于积累的近义词,还要注意区别它们在感情色彩(谁褒谁贬)、适用范围(谁大谁小)、语意轻重(谁轻谁重)、搭配习惯、使用场合等方面的差异。脑中积累词汇丰富,又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各类近义词的差异,这就为避免重复、做到用词多样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行文时,时刻想着根据需要做到用词多样化。要考虑语言环境,要从当时当事的实际需要和表达的目的出发,选词、用词。当然,要防止不求甚解地盲目追求词语多样化的现象,也要克服死搬硬套、胡乱使用的不良做法。
(3)写完文章后,要反复诵读、吟咏。一旦发现用词重复现象,就要一而再、再而三进行修改,不怕麻烦。
(4)用词提倡多样化,但不能自己“造”词。自己“造”词虽然不犯法,却使读者模糊,这不好。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要避免用词重复?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多样化?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哪些地方用词重复了,改一改。
①我在暑假里看了一部好电影,其中的一位好人,他做了很多好事。
②我们小队在夏令营活动中,走过小桥,走过桑园,走过田野,走过小溪,来到了小山下的树林里,采集各种标本。
(3)翻开一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审读,看看哪些地方用词重复了,然后改一改。
88 .要精心推敲、选择句式
句式,就是句子的表达样式。从长短上说,句式可以分为长句、短句;从主动性上说,句式可以分为主动句、被动句;从肯定否定上说,句式可以分为肯定句、否定句;从句子主要成分排列顺序上说,句式可以分为正装句、倒装句;从完整性上说,句式可以分为完全句、省略句;从句子的作用和语气上说,句式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从修辞上说,句式又可以分为比喻句、比拟句、排比句、设问句、反问句……
用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又一定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些,大家是不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行文过程中,头脑里就要有“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通过精心推敲、选择句式,锤炼句子,把语言写得更加准确具体、生动形象,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讲求句式变化,打破作文时用陈述句“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语言更活泼引人,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中心服务,为更细腻地表现事物特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服务。
怎样推敲、选择句式,使句子更生动引人呢?
(1)把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以不同的句式去反复试用、表现,通过比较,选出其中一种既准确又生动形象的句子形式。例如:
①要表达“教室里很静”这个意思,可以试用:
教室里鸦雀无声。(短句)
教室里静悄悄的,前后左右,彼此的呼吸声都听得清楚。(长句)
②要表达“推选王红为优秀班干部”这个意思,可以试用:
大家以热烈的掌声,一致推选王红为优秀班干部。(主动句)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王红被大家一致推选为优秀班干部。(被动句)
③要表达“今天天气好”这个意思,可以试用:
今天的天气可真好,晴空万里。(肯定句)
今天的天气可不坏,一丝风也没有。(否定句)
④要表达“我们爱老师”这个意思,可以试用:
我们打心里热爱老师。(陈述句)
我们是多么热爱可亲可敬的老师啊!(感叹句)
⑤要表达“校园美丽”这个意思,可以试用:
可爱的校园,是多么美丽、多么令人留恋啊!(正装句)
多么美丽、多么令人留恋啊,可爱的校园!(倒装句)
(2)要学会进行综合性的描写。写人时,不能单写人物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综合起来进行刻画;写景状物,不能单写形状或颜色,要把景物的形状、颜色、态势等综合起来进行描绘。例如:
①我说:“咱们可要说话算数!”
我拍着胸脯说:“咱们可要说话算数!”
②河水哗啦哗啦地向前流着。
清亮的河水在绿色的山洞中哗啦哗啦地向前流着。
显然,第一组中的第2句更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第二组中的第2句更活泼、富有文采,让人如临其境,如醉如痴。
(3)要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还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小红灯般的果实”——作者用“小红灯”来比喻果实,仅七个字,既写出了果实的颜色(红),又写出了果实的形状(圆)和大小(个儿大),语言该是多么生动啊!
(4)要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句子之中,和笔下所描述的人、事、景、物一起动情。如:有个小同学看见小树的皮被羊啃了一块,面对此景,他在文中描写道:“小羊把小树的皮啃了一块,后来那地方总是湿漉漉的,那是小树在流泪。”这个句子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内容顿时增添了感人的色彩。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要精心推敲、选择句式?怎样推敲、选择句式,使句子更生动引人呢?
(2)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认真推敲一下每个句子,想想怎么说句子才生动引人,然后动笔改一改。
那天放学后,刘老师让我去她的办公室。我知道俞美华告了我的状,心里非常紧张,低着头,慢慢地走进了办公室。刘老师让我坐下后,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你做错了事,好朋友应该批评你。如果她帮你隐瞒错误,对你没有好处。”我看着刘老师那充满慈爱的脸庞,想着自己所做的事,后悔极了。“我要去和俞美华和好。”我羞愧地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刘老师高兴地笑了。
(提示: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我”在老师帮助下,承认、追悔自己的错误。因此:“心里非常紧张”可以改成比喻句“心里好像十五只水桶打水……”;“如果她帮你隐瞒错误,对你没有好处”可以改成反问句“……难道对你会有好处吗”;“后梅极了”可以改成排比句“悔不该……悔不该……悔不该……)
89.学习运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方法就叫做比喻。
无论是阅读他人的文章,还是自己作文,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文中用到的最多的修辞方法就是比喻。的确,好的比喻句可以使事物的特征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平易化、通俗化,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练、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运用比喻时要注意的是:
(1)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常见的、浅显易懂的。即一定要用人们非常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事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如:“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无暇的白云。那白云有的像连绵起伏的山峦;有的像昂首挺胸的雄鸡;有的像缓缓流淌的小河……真是千姿百态,变幻莫测。”这段话用人们非常熟悉的山峦、雄鸡、小河来比喻姿态各异的云朵,我们一读就懂。
又如:“翠绿的荷叶像一张翡翠盘,积存在荷叶上的雨珠,好似颗颗珍珠。”这句话,作者用“翡翠盘”比喻“荷叶”,用“珍珠”比喻“雨珠”,读起来就令人费解。因为珍珠并不多见,人们更少看见翡翠盘到底什么样。
(2)比喻要贴切。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但二者之间又必须具有某种极其相似之处。如果把相同或基本类似的两种事物相比,或者用没有共同点的两种事物相比,比喻也就失去了作用。
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巢;浓浓的眉毛下边摆着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似的滴溜溜地乱转。”这段话把小男孩乱蓬蓬的头发比作喜鹊巢,把他大眼睛中乌黑的眼珠比作算盘珠,多么贴切呀,真是如见其人。
又如:“老师像妈妈。”“星期天,我的小伙伴们像一群蚂蚁似的来到我家,祝贺我的生日。”前者,把老师比作妈妈,是把两种相同的事物作比,根本没有写出老师的特点。后者,是把没有共同点的两种事物相比,比喻不妥,属于滥用比喻。
(3)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有位名人说:“第一个把儿童比喻成花朵的是人才;第二个把儿童比喻成花朵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儿童比喻成花朵的是蠢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认为:如果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这些言论足以说明比喻新颖的重要性。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了要表现一个孤独的男子怎样保护和疼爱他的妻子,不愿再套用类似“像爱护眼珠一样”的语句,冥思苦索了三天,终于写出了下面的诗句:“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士兵,爱护着他唯一的一条腿。”作者为了这一新颖、独特的比喻,真可谓用尽心力,“采取1000吨的字矿,只是为了一个‘新’字”。
(4)要体现正确的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褒贬,体现正确的感情色彩。
如:“歹徒趁着人们忙乱之机,顺着高梁地,像兔子似的跑了。”这句话用“兔子”比喻“歹徒”,既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歹徒逃跑的狼狈相,又表达了作者憎恶的感情。
又如:“妈妈的一双眼睛又大又亮,像两个大灯泡。”“同学们整齐地站在操场上,好像一排排粗壮的大葱栽在菜园里。”这些既属滥用比喻,也属于褒贬不当,弄巧成拙,不利于原意的表达。
同学们,只要平日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物和事物,抓住他(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联想,并在作文中大胆尝试,加之做到以上几点,相信大家一定会写出好的比喻句,为自己的作文增辉添彩。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比喻,它有什么作用?学习运用比喻时要注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看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比喻句,想想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些句子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来写,然后动笔改一改。
90.学习运用拟人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这是锤炼语言、把语言写生动的又一重要方法。
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动物拟人化。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已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世界》)这些句子,把海底的动物比拟成活生生的人,既突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感到亲切、有趣。
(2)把植物拟人化。如:“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养花》)“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我爱故乡的杨梅》)前者,花草怎么能“自己会奋斗”呢?这里显然把花草比拟成人了。后者,作者把杨梅树比拟成人。写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舒展着”枝叶在雨雾中“欢笑”,这样就生动地描写出了春天的杨梅树生机盎然的可爱形象。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如:“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大海的歌》)这里把“浪花”人格化,充分表达出“我”此时喜悦的心情。“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林海》)这里把“兴安岭”人格化,更加突出了兴安岭的美。
除以上三种拟人运用形式之外,有些文章(如童话、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知识小品等),也可以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如:《水彩们的争吵》——主人画了一幅画,被评为美术作品一等奖。水彩姐弟们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大而争吵不休。《我家的“好朋友”》——洗衣机“姐姐”是我们家的“特殊朋友”,她漂亮、勤劳,具有为主人无私奉献的好“品质”。当然,在这些文章中,拟人已不再是一种锤炼语言的方法,而是发展成为一种构思、写作的方法了。
作文中,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
(1)运用拟人的手法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也就是说:作者对事物必须要有真实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运用拟人手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比拟自然、逼真、感人;否则就不要用,生拉硬扯,无情“挤”情,反而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物的特点或心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如: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很像人在歌唱。因此可以把麻雀人格化,写成“麻雀为他歌唱”。
(3)使用拟人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之情,从而突出文章中心思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使用拟人手法,也就失去了意义。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拟人?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哪几种?运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其中的拟人句。然后自己观察一种动植物,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它的外形特征。
菊花那墨绿色的茎神气地把腰杆挺得笔直笔直。片片翡翠般的叶子像张开的手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朵朵菊花,有的弯弯曲曲,像蚊龙的爪子;有的昂首挺胸,像是在向人们显示自己的魅力;有的低头不语,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