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文指导百法七(下)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43:05
8 .学习运用借代
“借代”,从字面儿上讲就是借来,代替。具体地讲,“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一个和他(它)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或名称)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我国陈毅元帅在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一次,他看书入了迷,家里人把糖和蒸好的糍粑端来放在他的书桌上。他头也没抬,伸手捏起糍粑放到砚台里蘸了一下,便送进了嘴里。家里人进来,见他满嘴是墨水,大吃一惊。陈毅这才醒悟,诙谐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党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墨水是书写用的,显然,在这句话中,陈毅是借“墨水”来代指文化知识,多么生动啊!
可见,借代是人们交谈用语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当然,它更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去。
在作文中正确运用借代方法,可以使语句简洁含蓄、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可以使语言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如:“这时,一位红领巾走过来,把果皮捡起,扔进了垃圾筒。”红领巾怎么会“走”、“捡”、“扔”呢?显然,句中的“红领巾”代指的是一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又如:“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小英雄雨来》)刺刀怎么能走“进来”呢?很显然,这里的“刺刀”代指的是手执刺刀的日本鬼子。
(2)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如:“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多么令我神往啊!”显然,句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代替的是祖国的一切。又如:“自从当上了班长,我觉得每天都有几十双眼睛在盯着我。”很显然,这里的“几十双眼睛”代指的是几十个人。
(3)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如:“他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谋利益,因此大家再次把乌纱帽戴在了他的头上。”显然,这里的“乌纱帽”代指的是“官职”。
(4)借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去代替人或事物的通名。如:“无论是三月还是平时,我们这些小雷锋们照顾张奶奶的行动,从没有停止过。”显然,这里用雷锋的名称代指广大的少年儿童。
总的来说,借代没有固定的模式。在特定的情况下,灵活运用会更加生动。运用借代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用来借代的名称或事物,必须是有代表性的、人人皆知的代号或特征,必须和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密切相关;否则,不但失去了借代的作用,还会使语句含混不清、令人费解。另外,用形体特征代指人或事物时,还要注意褒贬色彩和使用的场合。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借代?借代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运用借代手法需要注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哪些句子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有什么问题,想想还有哪些语句可以运用借代的手法来写,然后动笔改一改。
9.学习运用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现实中的人物、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夸张。
夸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如:“他的嗓子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金色的鱼钩》)嗓音再响,相隔十里地,也不可能会听到他的声音;搪瓷碗再重,也不可能会有千斤。显然,这两句话运用了扩大夸张的手法,极言声音传得远,人物心情激动的程度深。
(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如:谁敢动刘代表一根毫毛,我们就把路矿两局打得片甲不留。”(《工人代表》)“一根毫毛”并不会损伤人的身体。显然,这句话运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既表现了工人们对刘代表(少奇)的关心,又写出了大家对敌人的愤怒。又如;“五岭逶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主席诗《长征》)诗中说在红军眼里,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就像可爱的“细浪”一样,磅礴的乌蒙山就像大地上滚动的“泥丸”。显然,这两句诗也运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岭矮小,以此反衬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超前夸张,即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看到这鲜绿的麦苗,我就闻到了白面馒头的香味。”看到鲜绿的麦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会闻到馒头的香味。显然,这句话运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获得了大丰收,蒸出了香味四溢的馒头)说成先出现的事。
作文时,正确运用夸张手法,可以加强语言表达的力量,生动地表现作者对人或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提高表达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不似真实,胜似真实,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
运用夸张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夸张允许言过其实,但必须要有依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人或事物的特征要进行合情合理的渲染。否则,夸张就失去了真实感。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讲: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夸张就真实,因为那里下雪;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因为广州一年四季或温暖或炎热,根本不下雪。
②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说话不能又像夸张,又像真实。如:说“白发三千丈”,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果说“白发三尺长”,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③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抄袭前人的,或简单地摸仿、套用。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夸张?夸张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夸张具有什么作用?运用夸张手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写一篇记人或叙事的短文(题目自拟),要求有目的地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或事件的主要特征。
10 .学习运用双关、反语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地使某一个词句同时表达双重的意思——表面上说一个意思,内里隐含着另一个意思。
双关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句同时表达双关的意思;另一种是利用词句的多义现象,使一个词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双关。如:
①这条路啊,下雨时是“水泥”路,天旱时是“扬灰”路。
②“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例1中,“水泥”和“洋灰”本是一种建筑材料,但它们与“水泥”(又是水又是泥)、“扬灰”(灰尘飞扬四起)同音。例2中,“碰壁”一词,表面上是说走路不小心碰到了墙壁,内里隐含着与敌人斗争中的挫折和打击;“黑洞洞”一词,明说天黑,四周光线暗,暗指当时的社会黑暗。
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点儿双关手法,一方面可以使语言明快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的语言环境的需要,使表达更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双关时要注意的是:句中两重意思必须明显。就是句中含而不露的意思,也必须要让读者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或上下文的交代,自然地体会得到;否则,不仅起不到双关的作用,还会出现句意混乱的现象。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使用同本来意思恰好相反的词句来表达原本的意思。例如:
①妹妹的胆子可真大,就是一只猫也会把她吓得赶快跑到妈妈的身后躲起来。
②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例1中的“大”字是反义词语,说妹妹的胆子“真大”,实际是说她的胆子小得可怜。例2中的“犯罪活动”是反语,实际是说在大人们的反对之下,我们只得被迫停止了钓鱼这项极其有意义、有乐趣的活动。
说反语,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往往能够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和讽刺性,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反语,要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双关?双关的形式有哪些?运用双关手法需要注意什么?什么叫反语?运用反语手法需要注意什么?
(2)读读下面的开头、结尾,想想句子中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任选一个题目,把文章续写或补写完整。
《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开头:我们的学校比较大,小商小贩看中了这块“宝地”,都聚在这里卖东西。这样一来,白色垃圾挂在树上,漂在水面,飞在半空中……景象甚为“壮观”。
《我的爸爸》开头:奶奶临终前再三嘱咐爸爸:“不要把我送火化厂,我怕。”可爸爸是一村之长,几百口人都看着他。……结尾:夜深了,很凉。我去奶奶屋让爸爸早点休息。推开虚掩的门,我看见爸爸跪在奶奶的骨灰盒前。清冷的月光投照在他身上,身躯略显单薄,却又那么正直。
11.学习运用对偶、排比
对偶,又叫“对仗”、就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相近)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列,来表达相对、相近或意义上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
①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
②在住院的那些天里,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我跟前;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响亮的声音,响在我耳边。(《高大的背影》)
例1从天上、地下两个角度,生动地描写出“天安门广场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时的壮观景象。例2从形式上,间隔反复两次“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我跟前”又与“实实在在的响亮的声音,响在我耳边”对仗;从内容上,“高大的背影”又一语双关,既写出那位三轮车工人背影高大,又含蓄写出他没有虚伪,没有浮夸,对人朴实,品质高尚。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内容上语言精练集中,概括性强。作文中,自然、恰当地运用对偶句,可以使两个相对的意思对比更鲜明;可以使两个相近或相关的意思互相映衬、补充,意思更完善。
运用对偶时,需要注意的是:表达形式要为思想内容服务,不能单纯追求语言形式对仗工整。一句话便可以说清楚的,就不要硬对成两句;几句话才能说清楚的,又不能强缩成上、下两联。
排比,就是把内容密切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字数大致相等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成一串说出来。例如:
①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开国大典》)
③老师,您像地下的一条树根,把知识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我们;您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您又像一名勤恳的清洁工,不让一颗纯真的心蒙上尘垢。
例1,作者先以“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看见过……”的句式,把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来突出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水平如镜,而有它自己独特之外;随后,作者便运用一组排比句,从自身感觉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这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漓江水独具的静、清、绿三个特点,并自然地融情于景中。例2,写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所产生的巨大反响:先写听到宣告,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接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例3,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既写出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又表达出了对教师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很富于表现力,比对偶更自由灵活,更丰富,更能增强语言气势,提高表达效果。用排比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的特征更准确、更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用排比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更深,更加淋漓尽致。因此,作文时排比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
运用排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必须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不能为了排比而排比,生硬地拼凑排比的语句,牵强附会。
②要设计好排比中各项排列的顺序,注意各分句间的内在关系。如,或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或以范围的大小为序,或以程度的轻重为序等。总之,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把意思一层一层地写下去。这样才能使读者得到的印象也跟着步步加深。
③排比的方法不仅可以构成排比句,也可以构成排比段。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对偶、排比?各有什么作用?作文时如何自然、恰当地运用?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其中的排比句,然后仿照例段也写一段话。
我家院中的平台上摆着十几盆月季花。有紫红的,有桃红的,有淡黄色的,还有乳白色的……在碧绿的叶子映衬下,月季花显得更加鲜艳、美丽。它们有的正在盛开,有的含苞欲放。它们姿态各异,有的昂着头,就好像在望着天空上的小鸟飞翔;有的低着头,就好像美丽的公主穿着花裙子跳舞;有的坐着,就好像是弹钢琴的小音乐家;有的躺在叶子上,就好像在舒服而又柔软的床上休息;有的歪着头,就好像小专家在思考问题;有的身体挺得直直的,就好像在老师面前严肃地回答问题…一股股地香味沁入了我的心脾,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幻觉世界。
12 .学习运用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在文章中特意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反复。
反复的具体使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连续反复,即反复的语句紧连在一起用。例如:
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②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例1连用两个“望着”,写出了红领巾们耐心等待总理灵车的情景;例2连用两个“站着”,写出了人们站的时间久,表现出了人们对总理的深切怀念。
(2)间隔反复,即相同的词句段间融开来反复运用。例如:
①我看见了他(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一夜的工作》
②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
例1 间隔使用两个“多么”,既写出“我”在回来路上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例2中的三个自然段,间隔反复两次“再见了,亲人!”这一句,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们对朝鲜人民惜别的感情。
为了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增强语言气势,间隔反复还可与排比句结合起来使用。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蹿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又中途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上来了一个!(《趵突泉》)
这是一组间隔反复的排比句,通过“有的”反复运用,展示了泉水中水泡的多种姿态。
另外,在写某些文章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将间隔反复贯通全篇。如《林海》一文,文首、文中、文末三次出现兴安岭叫人感到“亲切、舒服”,既反映了作者随着景色描写,越来越强烈的思想感情,又分清了层次,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结合起来使用。如: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
这句话三次间隔反复“永远那么”,两次间隔反复“永不”,三次连续反复“冒”,强调了趵突泉的美,展示了大泉喷涌的旺盛气势,突出了泉水不畏艰难、蓬勃向上的品格,同时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力量的思想感情。
作文中,正确运用反复手法,不但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而且有助于分清层次,强调感情,突出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手法需要强调的是:①运用反复,必须要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反复不是“重复”,不必要的反复,会使文章语言啰嗦、累赘;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一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②必须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反复,不是随便重复某些语句都可以的。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反复?怎样运用反复?使用中应该注意什么?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文中反复的语句,想想是哪种形式的反复,具有什么作用。然后仿写一段话。
“越是脏的东西,才越需要干净!”老爷爷一边笑眯眯地说着,一边继续擦着。果皮箱渐渐显露出原来的颜色,恢复了它洁净的原貌。我拾起刚才那两个时髦青年扔在地上的香蕉皮,小心地放进果皮箱,生怕玷污了老爷爷辛勤劳动的成果。老爷爷朝我点点头,笑笑,我也朝老爷爷招招手。然后,我离开了这里,向家走去。老爷爷讲的那句话“越是脏的东西,才越需要干净!”我要永远记在心里。
13 .学习运用设问、反问
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某种看法或结论,于是先提出一个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紧跟着把自己的看法、见解或结论说出来,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设问。设问,最主要的特点是自问自答。例如:
①春天在哪里?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青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②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海底世界》)
例1,先设问,问后立即写出自己的见解,意味无穷。例2,先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然后马上加以断定,并用一组排比句具体写出事物的结论;显然,这比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要醒目得多。
设问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而又灵活的修辞方法。可以直接用设问作文章的标题,以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可以用在文章一段的开头或结尾,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可以在记叙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上设问,以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在“问”与“答”的形式上,一般的设问都是问后立即回答;个别的设问也可以在问后不立即回答,而是在下文中逐步作答,或是用整篇的文章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叙。
需要注意的是: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反问,又叫做“反诘”或“激问”,是正话反说,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己确定的观点,即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问句的反面就是答案。因此,反问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既不需要别人回答,也不需要自己作答。例如:
①我看见了他(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
②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林海》)
③朋友们,当你们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1,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并由此想到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最后以反问句作结,表达了“我”对总理的无限热爱和为我们国家能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幸福、自豪的心情。例2是一个比喻与反问交叉结合的句子,作者以反间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内容,表达了对“兴安岭”产生的亲切、舒服之感。例3,作者将设问与反间连用——先提出问题(感受如何),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做了确定、有力的回答(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我们应该为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感情强烈,耐人寻味。
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加重了语言的力量,可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因此,这也提醒我们:不要滥用反问,一定要在有必要时才用,用在感情激动、意气昂扬的情况下。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设问、反问?在语言表达上,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如何正确运用?
(2)写一种自己喜爱的事物(自拟题目),要求学习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
14 .学习运用引用
作文时,借用名言、诗词、谚语、俗语、术语、成语、典故、他人的话等,来描写事物,表达观点或抒发感情,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引用。
引用分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就是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写清“××说”等字样,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引用内容的出处、来源。暗引,不单独引出,也不说明出处、来源,直接把引用的话组织到文章里,使它和作者自己的话浑然一体。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边读边画出当中引用的内容,想一想是明引还是暗引,并体会一下引用内容所起的作用:
游黄鹤楼
常听妈妈说,故乡武汉的黄鹤楼是那么雄伟壮观。寒假里的一天,我终于登上了巍峨的黄鹤楼。
那天,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江边,去游览江对岸的黄鹤楼。船开了,我透过玻璃窗,望着烟雨渺茫,一望无际的江面,不禁想起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到码头,我迫不及待地跑出船舱,直奔蛇山的黄鹤楼。远远望去,一对金灿灿的铜鹤,一只抬头远望,一只低头沉思,体态轻盈,让人浮想联翩,谁说“黄鹤一去不复返”呢?
绕过铜鹤,我们来到了黄鹤楼前。啊!几十米高的阁楼式建筑金碧辉煌。黄鹤楼共有5层,每层楼周围都是用汉白玉栏围成的,上面刻着花虫鸟兽,栩栩如生。楼内大厅的墙壁上,画着许多巨幅壁画。有象征着炎黄子孙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真是“龙凤呈祥”。
沿着迂回的楼梯,我来到了黄鹤楼的顶层。瞩目远望,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那屹立在蛇山上的电视塔直插云霄;秀美的东湖宛如一块无瑕的翡翠,镶嵌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上。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奔流的长江上,波光粼粼,好似一匹银色的锦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真是一幅难用笔墨描绘的画。
黄鹤楼,你真美啊!古今中外,多少诗人在这里吟诗作画,多少游人在这里流连忘返。我爱你,故乡的黄鹤楼!
这是一篇十分精彩、优美而流畅的短文。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文章根据表达的需要,多处运用了引用手法,明引唐代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暗引唐朝著名诗人崔颢“千古擅名”的览胜之作《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名句,暗引典故(龙凤呈祥),而且引用得自然、贴切,与正文血肉相合,恰到好处。这样,就大大丰富了短文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提高了作品的神韵和文采。
由此,我们不难悟出:作文时,要重视运用引用手法,要根据需要大胆引用,只要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好处就可以。需要注意的是:①要全面、准确理解引文内容,不能牵强附会或断章取义。这是学习正确引用的前提。滥使引用,引文与实际不符合,与正文内容不符合,就会出笑话。②无论是明引还是暗引,引文和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必须配合得当,水乳交融,自然和谐,避免生搬硬套。③引文的用字、标点,都不容半点有错漏。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引用?引用分哪两种形式?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时应该注意什么?
(2)以《游____》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记叙中学习正确运用引用手法。
15 .学习把语言写简练、明了
简练,就是语言简洁精练,言简意赅,就是做到惜字如金,能够用三个字表达清楚的,决不用四个字、五个字;明了,就是表达明白,让人一看就懂。语言简练、明了,这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写出的文章才会很好地表情达意,别人才容易读懂,才爱读。
语言简练、明了,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是著名的演说家。有人问他:“您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长时间?”威尔逊答:“两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一份一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一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两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不用准备,马上就讲。”
威尔逊的话表明:语言精练、明了的程度越高,花费的思考时间就越长。从这个角度讲,语言简练、明了,又是我们锤炼语言的最高追求目标。
怎样才能做到把语言写简练、明了呢?
首先,就是作文时不说废话,即不说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无关的话。这一点,前面在讲“依据中心裁剪材料”时已提到。
第二,就是作文时不说啰嗦话,即不说没有必要重复的话。语言啰嗦,不但会“淹没”中心思想,而且会引起读者厌烦。怎样才能做到语言不啰嗦呢?具体讲,要注意以下两点:
(1)防止语言重复。即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就决不用两句、三句。例如:
①这次跳绳比赛真令人失望,令人遗憾,令人难忘。
②我坐在鱼缸旁。我睁大眼睛。我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③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和李华劲头十足地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李华用力太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李华从地上爬起来。李华浑身是泥,好像一只泥猴。我和李华同时大笑起来。
④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你把车票退掉了吗?”我说:“我把车票已经退了。”我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车票的钱。”妈妈说:“把退车票的钱给我吧!”我说:“给您。”妈妈接过了钱。
例1,粗略一看,似乎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令人”一词间隔出现了三次。但细一推敲,“失望”、“遗憾”、“难忘”三个词罗列了对这次跳绳比赛的三种大同小异的心理,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应删去两个。
例2的毛病是句子中做动作的人重复。同一个人或物连续做几个动作,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做动作的人或物(主语)只需要在句首出现一次,后面的可以省略。因此,这三句话可以改为:我坐在鱼缸旁,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例3的毛病是没有恰当使用人称代词。文中只有“我”和“李华”两个人,用“他”代表“李华”,用“我们”代表“我和李华”,有的地方还可以省略做动作的人物,这样就简明了。这段话可以改为:
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们劲头十足地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用力太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他从地上爬起来,浑身是泥,好像一只泥猴。我俩同时大笑起来。
例4的毛病是对话啰嗦。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可以使用省略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把不言而喻的部分省略,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段话可以改为:
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退票啦?”“退了!”我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的钱!”“把钱给我吧!”“给您。”妈妈接过了钱。
(2)防止词语堆砌。要敢于用词,追求语言生动形象,这是没错的;但是不能一味地去堆积华丽的词藻。能用一个词表达明白的,就决不能用两个词,三个词。词藻堆叠,反而会弄巧成拙,让人莫名其妙。例如:
①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高兴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②你看,柜台里那一块块璀璨夺目、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的国产手表,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例1中,“兴高采烈地”与“高高兴兴地”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例2堆砌了不少漂亮的词语,它们都是表示光亮耀眼的意思,因此选中一个“璀璨夺目”也就可以了。
【思考练习】
(1)语言简练、明了指什么?作文时,语言为什么要简练、明了?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练、明了?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语言是否简练、明了,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16 .学习正确使用"的"、"地"、"得"
读大家的习作,普遍发现同学们对“的”、“地”、“得”这三个词重视的程度不够——或使用得不准确、不恰当,或把三者混为一谈。
“的”、“地”、“得”在汉语普通话词类中,都属于结构助词,都读作轻声“de",但是在书面语言中必须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因为每个词都各有自己的用法。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画出带有“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的语句,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用法:
世上只有妈妈好
星期六的晚上,我和妈妈爸爸正在看电视。忽然,一个电话打来,老舅妈要生孩子了,让我妈赶快去县医院。
我妈妈一听,急出了一头冷汗,连外衣也没拿,穿着毛衣跑了出去……
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可想妈妈了。我焦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从早晨走到中午,从中午走到黄昏,多少次好像看到妈妈走到我的身边,多少次听到楼道里的脚步声,打开门一看,却不是妈妈。到了晚上,妈妈终于回来了,只见她的头发乱乱的,衣服也皱皱的,脸色又黑又黄,疲倦极了。我情不自禁地扑到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您可回来了。您不在的时候,中午我都没吃饱。”
劳累了一天一夜的妈妈听后,二话没说,赶忙来到厨房为我做饭。她做了我爱吃的鸡蛋炒米饭和拌西红柿。虽然饭菜简单,但我吃得心里热乎乎的。我吃完饭和妈妈一起去看电视。看着看着,妈妈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沉,妈妈一定是累坏了。我从小屋里拿出小被子轻轻地给她盖好。
早晨,我睡眼朦胧中听厨房有动静,睁眼一看,才五点钟。不知不觉,我又睡着了。当六点半的钟声把我叫醒时,我去大屋一看,爸爸睡得死死的,妈妈却不见了。我想:妈妈一定又去医院了。饭桌上放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儿子,天气凉了,多穿点衣服。”旁边还放着妈妈为我做的早饭。我看着字条和早饭,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天下的母亲们:您们辛苦了。
天下的儿女们:我们要为父母多做一些事。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真幸福……
①星期六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正在看电视。
(名词)(表示时间的名词)
②多少次好像看到妈妈走到我的身边,多少次听到楼道里的
(代词)(表示方位的名词)(表示处所的名词)
脚步声……
(表示声音的名词)
③到了晚上,妈妈终于回来了,只见她的头发乱乱的,衣
(代词)(表示事物的名词)
服也皱皱的……
④劳累了一天一夜的妈妈听后,二说没说,赶忙来到厨房为
(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人的名词)
我做饭。
⑤我焦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形容词)(动词)
⑥我情不自禁地扑到妈妈的怀里……
(形容词)(动词)(名词)(表示方位的名词)
⑦我从小屋里拿出小被子轻轻地给她盖好。
(形容词)(动词)
⑧虽然饭菜简单,但我吃得心里热乎乎的。
(动词)(形容词,补充说明)
⑨看着看着,妈妈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沉……
(动词)(形容词,补充说明)
从上面列举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规律:“的”,它的前边一般是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起修饰、限制作用;后面多是表示人物、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地”,它的前边一般为形容词;起修饰作用,后面多为动词。“得”,它的前边一般是形容词、动词;后面的词语多是形容词,对前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的”、“地”、“得”好比句子中的“楔子”。作文时,正确使用“的”、“地”、“得”,可以使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进而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否则,句子就会出现结构混乱、语不达意的现象。这就提醒同学们:要特别重视掌握“的”、“地”、“得”各自的使用方法,增强思想意识,提高使用的正确率,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质量。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要求正确使用“的”、“地”、“得”?“的”、“地”、“得”各自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在使用“的”、“地”、“得”方面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17 .学习使用标点符号"说话"
标点符号也是同学们作文中的薄弱环节。有很多学生,认为标点符号对于语言无足轻重,不像对文字那样重视,表达时只注意推敲文字,而忽视标点。个别同学还竟以为标点符号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
标点符号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不但可以表示书面语言中不同的停顿,句子的不同语气,而且还能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一句话,它是帮助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对此,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曾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如果用错了,“便可以把文字弄到完全相反的意义上去。”
因此,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时,不但要注意用对标点(如:该用句号就不能用逗号),写对位置(包括标点符号在每一行的占位和在每一格或两格中的占位),而且还要注意推敲标点,学习用标点符号来“说话”——借用标点符号来增强语言气势,表情达意,以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在这方面,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诸多范例。例如:
①“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养花》)这句话完全可以这样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的确)是真理。”而作者设置反问,借用问号的作用,就大大加强了语言的力度,既强调了自己观点的真实性和肯定性,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②“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趵突泉》)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小泉其它变幻莫测的种种姿态。作者以省略号一带而过,故意留下语言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比写出来更深远,更有韵味。
③“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忆铁人》)这是铁人(王进喜)从托儿所出来,在回去的车上,听说阿姨抱的是别人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的倒是她的亲骨肉后,课文描写铁人神态、语言的一句话。这句话中的后半部分,仅仅两个字,就是借助问号、省略号、叹号这三个标点符号,便把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想到错批评了阿姨而万分悔恨自责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习作,体会一下小作者又是怎样运用标点符号来“说话”的:
家中趣事
一个星期天,我家吃包饺子。后勤部长妈妈做好准备工作后,我和爸爸便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毕恭毕敬并排坐在椅子上,等着“部长”一声令下,就一显身手。
开始包了。妈妈不愧是后勤部长,擀出的皮儿圆溜溜的,好看极了。我拿起一个皮儿,用筷子夹起一块儿馅,小心翼翼地放在皮儿中间,两只手使劲一捏,呀,坏了,馅从皮儿边冲了出来。我赶紧“急救”,捏了一块面堵住裂口。谁知饺子馅太淘气,又从另一头探出了脑袋。我又急忙“抢险”,再捏一小块面封住漏洞。爸爸嘲笑我,说:“你好像在补车胎。”我们都乐了。我把补好的饺子摆在盖帘上,它挺着将军肚,披着布满补丁的“铠甲”,真让人不好意思。
再看爸爸,他不慌不忙,一副老练的样子,一边包,一边吹牛,向我传授技艺:“你呀,别太使劲儿,轻轻捏。你瞧我……”不知怎的,饺子馅不肯给爸爸赏脸,一股脑地跑到皮儿外,讥讽似的向爸爸“示威”。爸爸出了洋相,我的肚子都笑疼了。
“部长”忍不住了,特关心我们似的说:“你们爷俩,真是一对笨熊。别较劲了,能包什么德性就包什么德性吧!”我和爸爸举起沾满白面的手向妈妈敬了个礼,同声喊:“是!部长大人!”
经过一家人的“奋勇战斗”,一片怪模怪样的饺子躺在盖帘上。饺子下锅了,妈妈风趣地说:“这简直是一锅馄饨!”我也贫了一句:“对,这是我家的专利!”笑声回荡,“馄饨”飘香,小屋里充满爱意。
本文称得上是一篇脍炙人口、越读越有味儿的佳作,尤其在语言表达方面,更是值得称赞。小作者的语言极为活泼、俏皮,具有个性风格,再加上文章多次巧妙、灵活地运用双引号,就使得语言越发幽默风趣,引人回味不尽。这可真值得我们学习呀!
【思考练习】
(1)为什么说标点符号是帮助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语言表达时,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有哪些要求?怎样借用标点符号来“说话”?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在标点符号运用、特别是在使用标点符号来“说话”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