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科学——初中学生学习科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 科学教育网文章资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8:37:50
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科学
——初中学生学习科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预先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经过一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很高的提升,学生爱学、善学,学习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更有教学能动性,他们爱教,善教,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关键词:科学课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一、研究缘起
从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看,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的问题。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从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看,任何一个科学概念和规律、任何一个自然现象和事实,都来源于生活或生产实际,教材只不过是对这些现象和事实作了理想化处理。而初中科学学习内容、方法与小学的常识有很大的区别──课时紧、容量大、进度快、少反复强调,他们一时难以转变与适应,学习基本上变成了被动的听课、练习、记忆、考试的单调过程,以被动学习为主。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他们渴望获得肯定与尊重,却不太乐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遇到困难不轻易声张,有问题也不敢问。由于考试成绩不令人满意,各方面的压力随之而来,进而产生对初中科学恐惧不安的情绪,由此而怀疑自己学习科学的能力 ,逐步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只把科学学习当作是一项重要任务,一种负担,这样学生和教师同样付出艰辛的劳动,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学生对抽象难懂的科学学习失去了兴趣。
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其目的是教师如何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调节学生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提升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反思、学会发展,促进个性化学习。真正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探索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反思者”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意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需求,从而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共事,学会生存,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策略概念的确立
1、什么是有效教学策略
(1)、何为有效?有效指的是“有效果”及“有质有量”。
(2)、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是指教学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3)、何为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订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找到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合作与交流等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2、为什么要进行有效教学
(1)、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减负增效,这就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即要进行有效的教学。
(2)、在一线工作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着一些学生学习低效的现象,所以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问题题如下:
①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引导学生学习不够到位,教学效率就会不高。
②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强,通过实验进行引发和探究方面有些不足。
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和体验重视现象,轻过程,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3、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学习
本人对于有效学习,我想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靠平时积累的,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操作性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不重。思考是学生有效学习科学知识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掌握科学知识。三是“活动”。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探究、体验、合作与交流等活动是科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是学生应怎么学。四是“再创造”。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要温故而知新。“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是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
4、如何设计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教学框架
以下是本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和向前辈讨教来的一些经验而预先设计的有效教学的框架图(如图1所示)。
兴趣态度    准备水平    认知风格

课    适应不同学生需要:                                             同学帮助
有差异的挑战   调整学习内容自   多样化教学   灵活时间相
性学习目标     主选择学习活动   方法方式     对统一进度    教学管理

上                                                           持      多种资源
课                                                           系
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                                统     学习环境
课外        提升学习兴   促进有意义学习     理解核心知识
辅导        趣、态度     更高层次思考       提高学习能力            社区家庭
考核
多种学习成果表达—评价多元化
图1  有效教学框架图
三、怎样进行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实践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是能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在现实条件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大可能的教学效果的活动过程。
(一)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 “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有效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教学实践有效的基本保证。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握以下要求:
第一,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明确的。在一些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些老师的目标概念不是很明确。目标不明确,教得再多也只能是广种薄收。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不仅教师能理解,学生也要能理解,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陈述目标,以免不同的人对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思路应是清晰的,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定不宜过细,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 “教师行为”代替 “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
如教学《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前,先让学生自已去搜集几种天气预报,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查找情况,学生介绍说,从电视、电话(手机)、广播、报纸、上网、看云识天气、农谚节气……而有一个学生说,爷爷告诉他,他的膝盖疼了,明天要下雨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发现者的角色,在自主宽松地搜集、查阅资料的实践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获取新知的快乐,既重结果,又体现方法与过程。
第三,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要关注学生的全体,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摒弃教学的功利性,关注学生知识的积淀及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简单明了、操作性强等特点,告诉学生目标就能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如教学《电流的测量》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形式原因是电荷的移动。②感知电流的单位“安”。③了解电流大小的测量工具——电流表。④学会用电流表测电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定向,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既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又便于他们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还可把教学思路和学习思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可谓一举多得。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不够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
1、出新招,开启学生智慧之锁
教师要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方法,连续多次试用,学生也会感到厌烦,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狠下苦功,不断精心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师力求把课堂教学设计做的别致新颖。
比如在“摩擦”这节探究课时,我就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滑动摩擦?你能用什么事例证明给大家看滑动摩擦是存在的?”大部分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讨论后,有的学生将黑板擦在黑板上滑动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存在;有的将学习本子在桌面上移动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存在;有的学生干脆用手贴在桌面上滑动,甚至有的学生推动了桌子……。所以,学生能把生活上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本身也是思维成果的体现,我们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又如在讲《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这一课时,不妨书本上面的思考引入为实物观察引入,把三个乒乓球放在清水中,分别出现下沉、上浮和悬浮这三种有趣的现象引入(如图2所示),启发学生对物体沉、浮、悬的条件及其本质作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引入有开门见山之效,又新颖别致,学生看来有趣,听来入耳,思维之门便被打开,心思被牵引住而不走神。
图2
2、出奇招,帮学生质疑解惑
教师要了解关于科学知识中一此有趣、新奇的故事。奇能引起学生注意,即使心不在焉的学生,注意力也会被牵引回来。
比如说教师把香水喷洒到黑板上,坐最后一排的同学在短时间内可以闻到香气。通过嗅觉,学生体验到了分子真的在运动。教师在引入蒸发概念时,可以用棉花蘸着酒精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过一会儿,黑板上的字慢慢的消失了,教师设问:为什么字会消失的?学生肯定会有很多意见,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点拨使学生能慢慢的接近主体。
又如在《惯性》一节的的教学时,我将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悬在空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水杯在空中突然向左运动时,杯内水向什么方向从杯口溢出?在学生将上述现象 观察清楚后,将水杯放在讲台上,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张硬塑料片,在正对口的塑料片上放一个鸡蛋(如图3所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当木棒快速打出硬塑料片时,将会产生什么现象?这时学生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会被鸡蛋所吸引,全神贯注的盯着鸡蛋,随着“刷”的一声塑料片从杯口应声飞走,鸡蛋却安然的落在水杯中,学生目睹此景,都被镇住了。这一奇异的实验法,顿使学生的心情激奋起来,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这时,教师便可以           趁热打铁:当盛潢水的玻璃杯在空中突然向左运动时,为什
图3                 么水杯中的水向右溢出?为什么鸡蛋不随塑料片一起飞走落入杯中?学生就带着问题,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惯性”  概念,明白了由此存在的规律,哪还会出现等待下课、混到下课的学生。
3、出妙招,活化学生思维细胞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巧妙,老生常谈,学生听来会厌倦,方法陈旧,学生就会失兴,嚼来无味,则会听之任之,充耳不闻,何来课堂效率。为此,我们总想着在教学上能变此花样,让学生顿感妙趣而专心听,积极想将大脑思维细胞活化起来。
①实验材料: 鸡蛋1个、广口瓶1个(瓶口比鸡蛋要小一点,能刚好让剥皮的鸡蛋挤进去)、沙子、酒精棉
②实验方法:
图4
首先在广口瓶底铺层沙子
图5
然后,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后迅速放入瓶中
图6
2-5秒钟内将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
图7
一会儿,熟鸡蛋会被玻璃瓶吞进去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③实验特点:刺激有趣、有惊无险。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教师在科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必须针对学习内容、学生差异及发展倾向性差异进行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及差异倾向进行分组,分工合作交流,或以强带弱、或强强攻关,或共同提高。所以老师可根据全班学生的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为宜,我们的分组原则是:“1优带2中共扶2差”,每一小组中需挑选一位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又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成员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方法,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自愿的形式进行合作分组分工,如果前一方面做得好的话,在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上老师能自然的过渡到这一组织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其教育教学价值又将进一步得到提升。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在交流中能自觉的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差距,并能主动自觉的去努力张扬和弥补,特别是寻求合作、帮助,在交流过程中实现自己优势的展现,体验成功的信心和愉悦,实现自己不足的弥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总之,合作学习内容与组织形式上教师都务必要考虑清楚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差异状态,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
如我在上《物质溶解度》这一课时,学生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具体做法是(具体教学流程如图8所示):首先让学生根据各自合作小组的情况汇报提出猜想,接下去的环节验证猜想,八仙过海、集思广益,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们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采用科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由于学生猜想物质溶解性可能与温度、溶质、溶剂有关,这时候以小组为单位,第一组探究在室温下,20ml水中分别溶解食盐和蔗糖,第二组探究在相同温度下,把碘放在酒精和水中,第三组探究温度不同时,把柠檬茶放在冷水和热水中,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记录员汇总小组意见,写出实验报告,最后由各小组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因素有外界温度、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而且真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各学生代表汇报结论
小组分析、讨论
新课引 入
猜 想
问 题
教师分析验 证,得出结论
学生理解、 应用
延展、扩宽
解决新的问题
图8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习内容,向学习提出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目标,注意创设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并给予适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因为,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决问题;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解决问题。当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找到的方法比较繁琐、费时,也可能找到比较简捷、灵活的方法。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问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必须体现有效性,以下是本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实验演示、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宣染等等,这样可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具体教学案例:取5条长15cm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一个橡胶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边分开成树枝型,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绑在树型铁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浓氨水,罩上大烧杯。过一会,就发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了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十分壮观。通过视觉,学生又一次体验到分子的运动。开发创设这样一种体验氛围,使抽象的知识变具体,微观变宏观,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更使其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第二,教师要利用自已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水的密度”这节课中讲到利用物质密度的知识来鉴别物质,这节课本人选用讲授法。例如:学校体育室中有一些铅球,其中一个重5千克,测得的铅球的体积为450厘米3,问该铅球是不是空心的?(已知铅的密度是11.3×103千克/米3)
让学生思考几分钟时间,学生代表汇报解题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讲一个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故事。以下是学生多种解题方法:
①v=m/ρ=5千克÷11.3×103千克/米3=0.442米3=442厘米3
∵v=442厘米3﹤450厘米3    ∴铅球是空心的。
也有学生这样解释的:
②∵m=ρ·v=11.3×103千克/米3×450厘米3 =5.085千克
如果铅球不是空心的,质量应为5.085千克,而实际铅球的质量5千克比理论值小,所以应是空心的。
③ρ=m/v=5千克÷450厘米3=11.11×103千克/米3
如果铅球不是空心的,球的密度是11.3×103千克/米3,而实际铅球的密度比理论值小,说明铅球中含有比铅密度小的物质,所以空心刚好符合此铅球的特点,所以应是空心的。
第三,教师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如在科学课程中,有许多知识和反应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例如:神经调节,水循环、海洋当中行驶船只的流体压强、光合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日相和月相、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观察和触摸的,因此要采用动画或观看有关科教纪录片的形式来演示这些反应过程或操作过程。课件可以自己制作或上网下载,录像资料可以从电视上录制,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走进科学》系列节目、《探索发现》系列、《神秘的地球》等栏目。
第四,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营造自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良好的课堂交往能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创造出一种自由轻松、生动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课堂表现处于最佳状态。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
(1)、教师要努力营造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局面,增进学生之间更多的信息交流与学习互助,是开放的科学课堂中人际交往的动力源泉。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仅局限于信息、知识的交流,更应该是一种深层的情感碰撞。教师当以景激情,以情促思,用真心铺设情感基调,用爱心构架师生的平等关系,用富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实例以情导学,达到课堂气氛活跃与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
如在上《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教师说:“今天我想送个礼物给大家,不知道谁对我这个礼物感兴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来把它打开。”学生们都兴致很高,大部分学生都举手,教师点名:“×××同学,你上来。”教师边说边把一个黄色的塑料瓶拿出来,“这位同学请你把它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这名同学轻轻的把瓶盖打开,瓶子的下部就有水漏出来了,赶紧拧紧瓶盖,这时水又不漏出来了(如图9所示),全班的学生都感觉很新奇。教师在这时要表扬这名民学的勇敢,鼓励其他学生向学习,这名学生会很有成就感,接着教师提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会很深。
图9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众多的,有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具体做法是:把每天的练习题分三个层次(基本练习题、发展题、思考题)。基本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全体学生都必须按要求完成;发展题有一定难度,只要求中上成绩的学生完成;而思考题只提供给优生思考。比如发展题在托里拆利实验时把水银槽密封起来,加压则水银柱高度如何变化?减压则水银柱高度又如何变化?比如思考题在这个案例中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在二力平衡中讲过物体要保持静止就必须受到平衡力的作用,那么在这节课中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要使水银柱静止在76厘米左右的高度时,是否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是,请指出分别是哪两个力?通过差异性作业,使优生感到吃的饱,差生感到消化得了,在不同程度上都得以同速发展,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支撑与保障
1、情感态度——成功取决与对自己情感的调节
教师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理解、信任和关爱。因而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行,进行平等探讨、协作教学,让学生“亲其身,信其道”,共创一种融洽、和谐、协调的教学环境,达到教学相长。我在讲课时,允许学生插话,提出问题和及时进行口头评价。学生有独特见解优于教师的新颖解法。有时可故意将题目繁解或不小心失误,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并帮助教师更正,使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作用。这样师生之间亲密关系不断增强,在学习中碰到困难都能大胆请教,也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挥创造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科学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说明,充分协调师生情感,是教好和学好科学的切实可靠保证。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尊重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在课堂上经常表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的动机。
2、创新学习评价体制——融评价于主动性的发展之中。
教师的评价制度一直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已深深地认识到:传统的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依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相适应。为创新学习评价机制,让师生从分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通过反馈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在体验过程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而为学生进一步更深层次的体验提供必要的条件。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的一些策略:
(1)、关注个别差异的评价
评价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也就是说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促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使其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增强其学习的能动性。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好,实践能力强而又自傲的学生,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使其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2)、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
我们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知识的储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3)、以动态的眼光进行评价
我们的评价是动态的,是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的评价。教学伊始,我们要求教师向学生说明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学生据此制定各自的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学生的优势在哪,帮助他们继续保持这些优势;能够以理解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答案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并用清晰的、建设性的语言告诉学生当前水平与学习目标间的联系,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缩小与目标之间差距的建议,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改进的策略。有效的教师反馈是学生改进学习计划的必要条件,我们不断地帮助学生分析与目标的差距,不断地修改学习计划,逐步完成各个分级目标,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4)、允许学生参与评价
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够主导自己的学习,即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学习计划,逐步完成学习目标。然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为此,有必要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以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及时地改进学习,而不必完全依赖于教师。让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学生利用评价信息来管理学习,明白当前学习状况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以不断地改进学习计划,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参与过程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和谐的环境中走向成功。
学习环境是一个学习者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场所,在那里他们使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
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不平等,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客观上的不平等指的是学识上的不平等,但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既做他们的老师,更要做他们的朋友,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使教师把自己赤诚的爱献给自己从事的工作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回发挥最大的热情,积极地和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素质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在积极向上、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氛围下学习和生活,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教育,便于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自己,提高学习的心理承受力和调节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引入竞争机制等营造了乐教乐学、紧张活泼、和谐民主、追求成功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五、成效与反思
1、成效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分析、阶段性教学质量分析等,以便随时修正该课题、完善该课题。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课堂跟踪听课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各种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侧重于效果的研究,这样,找出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修正的环节,把课题落实到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实处。课题组经过一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很高的提升,学生爱学、善学,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使教师课堂教学更为有效,他们爱教,善教,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1)、学生更有学习效率,爱学、善学,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①树立了学习信心
由于我们是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评价学生的学习,不但评价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的特殊表现,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以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从分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由于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发展能力,及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消除心理障碍和心理压力,使学生能逐渐提高自尊自信水平,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激发了学习动机
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发自内心的需求,因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③改变了学习方式
本课题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改变,因此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中策略使用的意识,使不少学生能在学习中自觉主动地运用调节和选择的学习策略,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有序有机的学习思维训练,极大地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等待答案、不会预习复习、不会自我提问、不会自我校正的状况,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贮存、转换和应用的方式,提高了对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更有预测性了,有了较有效的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的行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后继学习的针对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铺平了道路。
④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实验中我们进行七年级两次终结性科学调研问卷,下面是检测结果及分析:
第一次科学调研错题率统计对比表(七年级上20周)
学生
第1项
第2项
第3项
第4项
七(1)
9%
15%
22%
11%
七(2)
10%
17%
20%
13%
第二次科学调研错题率统计对比表(七年级下15周)
学生
第1项
第2项
第3项
第4项
七(1)
5.8%
8.6%
15.3%
6.3%
七(2)
6.2%
10%
12.4%
5.9%
调研问卷共设四大项,第一项选择题(40%),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第二项填空题(30%),了解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第三项探究实验题(10%),检测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掌握程度。第四项综合运用题(20%),检测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综合能力。
对调研卷的分析表明:七年级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方面都显示出较明显的优势,学生二极分化得到很好的抑制。显示出该课题具有实践性,实效性,对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2)、教师更有教学能动性,爱教,善教,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学生学会学,教师学会教是相互促进的,因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动性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动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转变了教学观念
由于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研究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之中,立足于以学习促发展的教学观、多元化的学习指导观为指导策略,并以学科教学与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研究的。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转变了观念,树立了现代教育理念,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转变成师生互教互学,教师承认学生是可发展的人,承认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并可将开发的人,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因而使得我们的各项研究措施更富有实效。
②提高了科研能力
由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能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通过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各种措施,我们从探索、积累、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中,规范了自己的研究过程,提高了科研意识和能力。
③改进了方法技能
教师要开展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的课题研究,就必须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进行教学行为的课前准备,包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准备等,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创建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如何使课堂提问做到重点突出、指向集中、鼓励参与等,课后则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这就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技能的提高,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也随之不断提高。
2、反思
尽管我们在一年的研究时间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由于诸多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该研究还不能尽如人意,有许多不足留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改进: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科学学习的内容会逐渐加深,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科学学习效率。如进一步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关注全年级学生的学习效率、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关注家长在学生学习效率中所起的作用。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性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陈厚德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李召存,《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10期。
3、《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
4、 《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王舜之,《教学参考》2003.6
5、《有效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王玲玲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4,4
6、《科学》,朱时清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5
7、《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肖川,北师大教育学院
8、 [美]Thomas  Armstrong,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张咏梅 王振强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