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石小巷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7:29

古巷深深传箫笛
半是梦境半是真
新市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古镇被水分割成18块,又由50余座桥梁连成一片。新市的街道相当古老,早在晋朝即以形成市井,当时有街巷施家巷(宋朝更名西庙弄),宋明时老街称坊、街、巷,东南西北的市河上还建有木栅,晚上栅门一关水路中断,古镇在夜梦中沉睡了。新市的街道与街道之中,有弄堂贯穿,现有36条弄,均各具特色,这些弄是:永丰弄、花园弄、蒋家弄、陶沙弄、五猖司弄、阮家弄、韩家弄、中台弄、祠堂弄、王弄、晓翠弄、界牌弄、朱家弄、黄家弄、寺前弄、钟楼弄、鼓楼弄、胭脂弄、后弄、邵家弄、谈家弄、斗富弄、暗弄、姬放弄、西庙弄、丁家弄、干河弄、茅家弄、通仙弄、土地弄、药王弄、紫金弄、皮货弄、半弄、炮仗弄,每条巷弄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其中陈家潭环街、西河口老街、钟楼弄、五猖司弄、寺前弄等最具特色。
陈家潭位于古镇新市南栅,乃古景"三潭夜月"之一,另二潭即仙潭、跃龙潭,古时潭水清冽深不见底,近百年有名的几次大旱如民国廿三年亦不涸。环绕陈家潭有三座古朴典雅的石桥叫驾仙桥、会仙桥、望仙桥,为唐宋时所建,明清时重修。远古时,传说有一得道仙人沐浴临驾于陈家潭故三座桥分别以仙字命名。
驾仙桥乃环形石桥,青滕缠绕古朴而典雅。驾仙桥下曹家花园建于清代古色古香,1906年女革命家秋瑾与亲密女友徐自华曾到曹家花园燕诒堂作客,因为徐自华的堂妹徐韵华为曹家媳妇,而且秋瑾当年居住之楼今存,读者有兴趣可前往观赏,《秋瑾》一书有记载。
会仙桥亦叫新桥,清嘉庆重修,桥上有石碑记载修之年代,这在古桥中亦少见。望仙桥位于陈家潭与西河口交汇处,明清民国时桥的二边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相当繁华,每年的正月灯会,清明的庙会,孟兰会及头蚕二蚕售茧,陈家潭上泊满各类船只,历代文人光顾亦很多,明朝文人沈陶有浣溪沙《泊望仙桥月夜留客》词:"晚色轻凉入画船,云峰飞尽玉为天,疏飚自为月褰帘,细酌流霞居且住,更深风月更清妍,为谁凄断小桥边。"电影《林家铺子》、《蚕花姑娘》中亦有陈深潭及驾仙桥、会仙桥、望仙桥及小南栅的一些外景画面,美观形象逼真,丝毫看不出人工之痕迹,一派水乡的原汁风味。
西河口,是新市一条千年老街,南始陈家潭北至朱家桥,清波粼粼的市河缓缓地淌流着,将老街一劈为二,分朝东朝西街。河西历代为靠街楼,下雨下雪不湿鞋不撑伞,基本保存明清水乡老街之特色。古朴优雅的石库墙门,精美的砖雕民居,风格独特的封火围墙石砌堤岸河埠,使人赞叹回味无穷。西河口自古即是一条商业街,居民亦大都从商,自明清至民国曾开设近百家颇有特色的店铺,主要店铺有丝庄店、杂货店、栈房、箍桶店、茶店、弹花店、纸马店、香店、白铁店、毛笔店、水果行、碾米厂、米店、水果店、钱庄、羊毛店、茶糕店、诊所、客栈、嫁妆店、橹店、神像店、藤椅店、药店、南货店、裱画店、纸行、理发店、餐馆、糖炒店等。在众多的商行中以"施永兴"水果行最著名。该行在清代道光年即开设,行址广福桥,是德清县东部最大的水果集散地,在浙北一带小有名气。西河口的朝西街上,有座2000余平方米的大宅院,其封火围墙高8米左右,甚为森严,周长约200米,高大的石库墙门流溢出古朴厚重之感,宅院为不规则的多进深,青石铺地,建筑相当精致,为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建造,于今已近200年历史。在清同治年间,此宅为湖州府南浔镇富贾刘家所有,并开设当铺叫"德源当",为新市现存典型的明清建筑代表作之一。
广福桥傍有以古代十景命名的十景塘,宋明时,这里花木扶疏,阡陌纵横,桃树成林,以一派原始质朴充满田野风光著名。清朝文人来新必游十景塘,留有《十景塘散步》、《十景塘观菜花》、《三里湾观荷》等诗。如今十景塘高楼林立,已成为新建商业大街仙潭路之一部。商业气息浓郁之西河口吸引了众多电影摄制组光临。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林家铺子》选取西河口作外景之一。该剧原著茅盾,编剧夏衍,导演水华,著名演员谢添饰主角林老板。青石铺就的西河口由此留下现代名人的铿铿足音。1962年6月,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蚕花姑娘》摄制组又选取西河口为外景点,道具组在望仙桥、广福桥两边搭照相馆、茶馆、百货店、铁器店等。该片编剧顾锡东,导演叶明,主要演员尤嘉、朱曼芳、程之、牛等。当时适逢售茧,一船船雪白的蚕茧摄入了镜头。"鱼米乡、采桑忙,两岸青青万枝桑",影片中甜美的歌声又在西河口迷人的风景中回荡。
钟楼弄位于觉海寺旁。弄长180米,宽1.75米,弄内宅第优美典雅,古色古香,是富有江南水乡郁郁情调的古建筑。新市是杭嘉湖平原之名镇,于晋永嘉二年(308年)形成市井,唐元和十年,江南名刹觉海寺在北街建成,唐宗室燕公为之题匾额,虽说有殿堂寺房数十间,不知何原因,唯独缺少钟楼。到了明朝的万历十年(1583年),当时的长老在觉海寺疏浚仙池,筑砌灵泉山,修建殿宇。并在时年夏发起修钟楼一事,募得费用二百金,招归安匠人建造。三月后钟楼耸立在觉海寺东侧,楼高近10米,以飞檐画栋、金碧辉煌、用意深远著称,并将黄钟置楼顶,由文人沈鉴作了《觉海寺铸钟引》一文传世,此文被收录进清顺治《仙潭后志》。钟楼面对清波粼粼的市河和造型独特的迎圣桥(俗称寺前桥),楼桥水三景合一,为新市胜景。每当凌晨,觉海寺僧人上钟楼敲响钟声,那袅袅余单在苍穹回荡,为觉海寺增添迷人的色彩。历代名人黄金相、俞木越等曾流连于觉海寺钟楼,并在弄内留下深深的足迹,于是此弄亦取名叫"钟楼弄"。
五猖司弄在新市镇南汇街至李家园,弄长约150米,宽约1米,弄内民居大部为百年老屋,老屋古色古香,颇有水乡风味。相传在三国时期,汉中王刘备妻兄糜竺来江南经商,路经新市,居南栅"顺风"客栈。斯时,正遇大旱,镇民遭灾,粮价飞涨,饥民芸芸。糜竺见此,顿生怜悯之心,遂散钱给南栅一带百姓,致使他们渡过艰难时世。为了纪念糜竺的乐善好施,饥民后代集资建了"五猖司"庙。每逢农历八月十一日,即糜老爷生日那天,人们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另有道人扮成各种判官、牛头、马面等手舞足蹈,以驱除人间邪恶,这一风俗一直到抗战前方止。
寺前弄为居民住宅区,南通司前街,北接寺前桥,弄长60米,宽3米,因在千年古刹觉海寺前故曰寺前弄。唐朝元和十年(815),觉海寺建成,寺前弄即成为四方香客去觉海寺烧香的主要通途,那时已成为新市主要街弄。现存之民居古色古香,大部属明清建筑,尤其是内中数幢大家闺秀所居绣楼颇具特色。如位于弄中的一所民居,通体雕梁,较有新市特色的是楼檐雕有四盏木灯笼,刀法精细雕工雅致,木构护栏系精美花卉造型,中间雕吉祥动物蝙蝠,辅圆形寿字,民间谓:有福有寿。民间传说,每年清明前三后四七天内,数千香客到觉海寺烧香,寺前弄从早到晚摩肩接踵。一些不出闺房的小姐就倚楼观看,碰到如意郎君,即将事先准备的红色绣球从绣楼抛出,亦有成为美满姻缘者。
胭脂弄为古镇新市著名古巷,宋朝时即有其名,明朝时此巷多为娼优所居,一进此弄脂粉味扑鼻故曰胭脂弄。胭脂弄西通寺前弄,东接唐家道地,弄长七十一米,宽一点五米,弄内有古宅多幢。清朝乾隆新市人胡旭即居胭脂弄。胡旭字升日易,生于雍正年间,乾隆十七年(公元1753年)考中举人,后任两淮盐运使,他在任杨州盐运使时请名家作了肖像图曰《爱萱图》,图上有题词"余不溪头夏昼永,青桐散竹散清影,溯余不旧族,名称藉焉。"据新市胡企曾先生在1999年说,此图原存新市胡旭后代处。近年《爱萱图》在嘉兴被发现亦有价值,主要是画家有名,故已刊《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一书,此书吴养木主编胡文虎副主编,该年十月出版。胭脂弄古迹颇多,清朝新市巡检司后门,及王氏门楼等亦在弄内。旧时封火围墙高耸,墙壁斑驳有致,一进此巷古意悠悠回味无穷。
鱼木寨的青石文化
恩施新闻网 http://www.enshi.cn 2006年05月15日09:15
赵明启
比花岗石温柔一点,比黄沙石坚强一点,这种石头在鄂西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它就是青石。
鄂西多山。“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山”。山的巍峨和伟岸是离不开石头的,所以鄂西除了“林海”外,还有“石海”。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土家苗族祖祖辈辈与石头打交道,对青石情有独钟,巧妙地将其融入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鱼木寨便是典范。
坐落在利川和重庆万州交界处的鱼木寨,是恩施州至今保存完整的土家古寨。鱼木寨景色迷人,民风淳厚,风情独特,被誉为“土家第一古寨”。
进入鱼木寨,青石的身影无处不在,你脚下踩的是青石路,看到的是青石悬崖峭壁,雄壮的主寨楼全是青石砌就。散落在寨子里大大小小的石碑,或立式或卧式,或独立成碑,或三进成碑屋,碑上的文字朱红鲜艳,碑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更有镂空雕刻工艺巧夺天工。若这些石碑用花岗石雕刻,就没有现在的细腻,用黄沙石雕出就没有现在的完整,独有青石才有这些令人赞叹的墓碑。在绝壁上,令人汗水涔涔的“亮梯子”是用一块块青石错位镶嵌而成。如果没有青石的柔韧性,安全得不到保障,人们是不敢行走的。在鱼木寨,房子都是用青石修的,或石片,或石砖,清一色的石头,形成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寨上还保留着石碾子、石磨子、石水缸、石淘菜盆子等用青石做成的各种生产生活器具。石头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与寨民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寨上人亲切地称青石为“石宝”,足见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
因为青石色彩朴实,石质细腻,有硬度,有韧性,所以利川境内的绝大多数石雕都是青石石雕。这些扎根于民族的石雕,样式多姿多彩,图案内涵丰满,活灵活现的人物花草和奇妙的石雕工艺,奇妙绝伦,在中国的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格外显眼。
我常常萌生写一写与我们朝夕相处的青石的念头,因找不到切入处,一直提不起笔来,一位伙伴将鄂西的青石现象上升为“青石文化”,一下子提高了青石的档次,竟引起了我和许多朋友的共鸣,也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
不久前,我看到陆和九老先生《中国金石学》一书言:“洪水时代无论,已由石器时代进入玉器时代,于是乎镂石之法兴,欲考历代种族之区别,疆城之开拓,社会之习尚,文化之变迁,宗教之流传,均宜取资金石以为佐证。”照老先生的这么一说,伙伴提出的“青石文化”一点也不牵强,竟是如出一辙。
鱼木寨和“青石文化”是一篇大题目、大课题,光是鱼木寨青石上雕刻的文字、图案就能整理厚厚的一本书更不用说青石民居,青石与土家族、苗族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等等,说实在的,这是我一个才疏学浅的“门外汉”所无能承担的,我一怕把这植根于土家苗寨、博大精深的“青石文化”写偏了写砸了,二怕贻笑方家,所以行文至此,轻描淡写,草草收笔,抛石引玉。
来源:恩施日报
幽幽青石铸古街- -
Tag:朱家峪
见证朱家峪几百年风雨沧桑的东西实在太多,一块老砖、一片老瓦,一件老家什,更有那字迹斑驳的石碑、百年不涸的山泉、虬枝盘错的古柏……而最能拨动人们思古之幽情的,要算那印记着一代又一代朱家峪人足迹的青石古街。
在朱家峪,无一街不是青石铺就,无一巷不泛着幽光。踏进朱家峪旧村的第一脚,就是建于明代的双轨古道,两排大青石,规整地铺在路中间,形似铁路的双轨,由小村北入口的圩门向村内延伸,一种引领人进入历史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沿着双轨古道前行,过了一面有毛主席画像的大影壁,再走不多远,一条斜向东南的悠长小巷便突现眼前。小巷是个缓上坡,不宽,却是与双轨古道别一样的构造、别一样的韵味。巷口东侧立着一座假山,上面刻着“曲径通幽”四个大字,极言小巷的幽静、深邃。四个大字出自末代皇室之后、当代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骧的手笔,而刻字人是本村的石雕名匠朱继利。
这条小巷的道心石不再是青石,而是砂石,却自有它的妙处。因为是斜坡,光滑的青石容易使人摔倒,而砂石粗糙的石质却不会因为行人踩踏而光滑,也就不致人滑倒。因为这个原因,朱家峪大部分斜坡巷子的道心石均采用砂石。
朱家峪的石街不是石板铺就,而是巨大的青石块,所以经久耐用。雨过天晴之时,走在被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的青石街上,那点点幽光所折射的,不正是朱家峪先人们筑路时流下的汗水吗?